外经贸经营与管理复习资料

来源:入团申请书 发布时间:2020-11-05 点击:

 1、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地为香港地区、美国、欧盟等地区,贸易逆差主要来源地为台湾地区、韩国、日本、东南亚联盟等贸易伙伴。3、出口商品结构出现的两次飞跃,1986 年和 1995 年,第一次是纺织服装取代石油成为中国的第一产品,标志着中国摆脱了以资源为主的出口结构,进入了以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为主的时代。二次是机电产品取代纺织服装成为最大类的出口品,机电产品总体上看资本和技术密度较高,机电类产品成为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中一个新的支柱,标志着出口商品构成升级;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高新技术产品正在成为第三次飞跃;4、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贸易中,制成品的比例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例不断下降。

 二、进口商品的结构:1、在进口贸易中,初级产品的比例逐步上升,制成品的比例不断下降;2、大量进口了短缺的资源型商品,如石油、小麦、大豆、橡胶等。3、以信息、通讯类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呈现高增长;4、国内生产能力逐步完善的进口商品大幅度减少。

 三、贸易市场区域多元化(次重要考点)

 2、2004 年,我国货物出口排名第一的国家是美国,货物进口排名第一的国家是日本,我国第一至第五大贸易伙伴分别是: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地区、东盟。

 一、“六五”:我国优先发展了石油、煤炭等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的出口,重点发展了轻纺产品的出口,逐步发展了机电产品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二、 “七五”:提出了以实现”两个转变”为核心内容,即我国出口商品构成要实现逐步由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

 三、 “八五”解):机电产品取代了轻纺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最大宗商品,轻纺织产品及农副产品、资源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虽然下降,但绝对额任保持持续的增长。

 四、 “九五”考点):提出了要实由主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方针,我国在该时期制定了“以质取胜”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努力实现外贸出口增长依靠数量和速度现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

 五、 “十五考点:该时期提出继续贯彻以质取胜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六、 “十一五”计划时期强调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

 一、“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重要考点):

 1、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3、创名牌出口商品 二、实施 “以质取胜”战略的措施(重要考 1、强化质量控制的立法与执法 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3、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 4、实施名牌战略(1)实施名牌战略的重要性;(2)实施名牌战略的措施。5、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一、科技兴贸战略的内涵(一般重点)

 科技兴贸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是运用高新技术成果改造传统出口产业。

 三、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重要意义(次重要 1、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提升出口商品结构; 3、提升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五、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1、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体制创新;2、发展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的产品出口;3、加强对出口产品的高新技术支持;4、构筑科技兴贸服务体系。5、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一般考 1、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 2、有利于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3、有利于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的贸易条件;4、有利于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对策措施 市场多元化的重点是:1、深度开发发达国家传统出口市场;2、稳定和扩大东南亚市场;3、开拓、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4、积极扩大独联体、东欧国家市场。

 二、“十五”计划进口商品战略的主要内容(次重)1、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 (1).我国要保持国民经济发展,必须提高经济的科技含量。(2).我国要优化出口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就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3).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其竞争力提高,而技术水平的提升,则是提高竞争力的必要保障。)2、确保重要资源的进口;3、重视加工贸易物资的进口;(1.这是促进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措施,有助于改善我国工业生产能力与原材料供应的比例关系。2.发展加工贸易有效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稳定、持续的发展。3.加工贸易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4、扩大生活必需品与一般消费品的进口。)

 第二章

  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是指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

 一、改革开放前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的特征(一般考 1、单一的公有制;2、实行对外贸易统制;3、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4、实行对外贸易管制(保护政策)。(选择题多 二、对改革开发放前外贸管理体制的评价(次重要考点)优点:1)有利于集中调度资源,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扩大出口;2)有利于统一安排进口,保证重点;3)有利于统一对外。重点是弊端:1、独家经营,产销脱节;2、高度集中,统得过死; 3、统包盈亏,缺乏利益激励机制。

 了解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2、扩大对外贸易经营渠道,打破垄断经营;3、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4、逐步缩小外贸计划控制范围,启用关税与非关税手段。

 中国于2001年11月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承诺(重要考点)1、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提供非歧视待遇;2、实施统一的贸易政策;3、保持贸易政策透明度;4、外贸经营权改革;承诺在加入世贸组织 3 年内取消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实行登记制。5、降低关税壁垒;6、取消非关税措施 7、关于出口补贴;8、实施《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9、接受过渡性审议机制;时间是 8年;10、接受特殊保障条款;中国“入世”12年内,如果中国的产品对其他成员的生产者造成威胁,可以仅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11、反倾销反补贴条款。有的世贸组织成员对中国的倾销产品采取特殊的程序,该程序在中国“入世”后维持 15 年。12、关于服务领域的开放。

 三、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方向(重要考点)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与世贸组织规则的适应性转换和调整;进一步履行“入世”承诺,开放市场,逐步建立协调管理基础上的自由贸易体制。

 政府职能的转变:1、建立统一市场与公平竞争机制;2、依法行政,加快法律法规的清理、修订及新法的颁布;3、运用世贸组织争端机制,争取公平、宽松的国际环境。

 第三章

  一、运用立法手段管理对外贸易的必要性(次重要考点)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要求;2、实在国际贸易通行规则下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3、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

 三、中国对外贸易立法体系(一般考点)

 (一)国内法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规章)(二)国际法渊源(缔结和参加国际条约、承认国际惯例)

  《中华人民国内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于1994 年 7 月正式实施,这是中国对外贸易领域的第一部基本法。

 一、《外贸法》概述(次重要考点)

 (一)《外贸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外贸法》在中国对外贸易立法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外贸法》(2004 年)由 11 章 70条组成。二)《外贸法》的立法宗旨 《外贸法》第1条规定: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保护对外贸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三)《外贸法》的使用范围:分为在地域上的使用范围,对人的适用范围,时间适用范围。

 二、《外贸法》的基本原则(重要考点)

 (一)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二)

 鼓励发展对外贸易;三)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四)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五)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六)在多边、双边贸易关系中坚持平等互利、互惠互等的原则; 三、《外贸法》的修订与完善(一般考点)

 了解 2004 年《外贸法》修订的主要内容:1.新修订的《外贸法》将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范围扩大到依法从事对外贸易经营活动的个人。2.取消了对货物和技术进出口经营权的审批,只要求对外贸易经营者进行备案登记。3.增加了国家对部分货物的进出口实行国营贸易管理的内容。4.增加了国家基于监测进出口的需要,对部分自由进出口的货物实行进出口自动许可管理的内容。

 一、货物进出口管理立法(一般考点)

 《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机器配套规章构成了中国货物进出口自身管理的主要法律依据。主要内容有:1、《条例》的适用范围;2、货物进出口管理原则;3、货物进出口管理办法;4、进出口监测和临时措施;5、对外贸易促进措施; 6、法律责任。

 2001 年 12 月 10 日、11 日 12 日分别颁布了《反倾销条例》、《反补贴条例》、《保障措施条例》 一、技术进出口管理立法(次重要考点)内容主要有:1、技术进出口管理原则;2、技术进出口形式;3、技术进口管理;4、技术出口管理;5、法律责任。

 第四章

 采用经济调控手段调控对外贸易:是指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汇率调节、税收调节、信贷调节、价格调节等经济杠杆,间接影响和约束企业对外经济贸易行为。

 一、经济调控手段的特点(次重要考点)

 1、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2、间接性; 3、非歧视性;4、非强制性。

 其作用机制:调节功能、控制功能、核算功能、监督功能。

 实施对外贸易经济调控的必要性(一般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外贸管理的主要手段;2、是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要求。

 一、对外贸易税收的作用:1、可以保护一国在对外贸易交往中的利益;2、可有效调控经济运行;3、可以增加一国的财政收入。

 按照贸易流向分为:

 进口税和出口税,包括进口关税、进口商品税、出口关税、出口商品税。

 二、对外贸易税进出口关税(重要考点)

 (一)进口关税的经济效应:

 1、消费效应(是指因征税关系使进口品价格上涨,从而使消费者购买减少,降低消费满足程度;)2、保护效应(生产效应)(国内产量增加);3、贸易效应(进口减少);4.收入效应(财政效应)(指政府征收关税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二)对外贸易税出口关税的经济效应:

 1、增加财政效应;2、限制资源性产品的过度出口;3、限制短缺产品的过度出口;4、保护国内产业。

 (三)中国关税政策的演变:1)50-84 年,全面保护;2)79-91 年,有区别的保护;3)92 年以后适度开放与适度保护; (四)中国关税政策的进一步完善 1、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2、全面实施世界贸易组织的海关估价制度;3、按照非歧视原则在全关境内实行公平统一的关税制度;4、缩小关税税率的落差。

 三、进出口商品国内税是指对进出口商品征收增值税和消费税;(重要考点)

 1、 增值税税率有三档:1)基本税率 17%;2)低税率 13%;3)零税率; 2、消费税税率有两种征税形式:1)比例税率;2)定额税率; 1、出口退税的意义:

 (1)是依据出口商品零税率原则所采取得一项鼓励出口贸易的措施;2)是对出口货物的一种非歧视性赋税政策,是保证出口货物公平参与国际贸易竞争的基本要求;3)就我国外贸实践看,此政策对保证出口快速增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来重要作用。

 2、1985 年实行出口退税,对一般贸易项下的出口货物,实行“先征后退”和“免、抵、退”两种管理办法;94 年对于先征后退实行了“征多少、退多少、未征不退和彻底退税”原则;97 年对生产性企业“免、抵、退”办法; 3、出口退税的企业范围:1)经营出口业务

 的企业;2)代理出口的企业;3)特定出口企业;4)外商投资企业; 4、出口退税的产品范围;1)必须是增值税和消费税征收范围内的货物;2)必须是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3)必须是是在财务上做出口销售的货物; 5、出口产品应退税种是增值税和消费税;小规模纳税人应退税率一般是 6%; 6、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2)区别不同产品调整税率,对部分产品取消出口退税;(3)出口退税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 (4)累计欠退税由中央财政负担; (5)改变对出口退税的管理。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效应分析(一般考点)1、本币汇率上升,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相反,本币汇率下降,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2、有些情况下汇率贬值并不能起到“奖出限入”的作用:如时滞、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贸易伙伴的报复。

 二、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对外贸易的影响(一般考点)1、如何评价人民币汇率的双轨制:积极的一面,1)保证了外贸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2)缓冲了既要扩大外贸又要稳定物价的矛盾;局限性,1)两个核算标准,不利于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2)阻碍了我国恢复在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席位; 2、1994 年外汇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进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实行银行结汇制和售汇制;3)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4)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1996 年 11月 27 日);进一步改革的方向:1)实行真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逐步实行意愿结汇制;3)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次重要 (一)目标和原则:目标是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滞,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原则是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二)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内容:从 05 年 7 月 21 日起,我国开始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进出口信贷:一国政府通过银行向进出口商提供贷款,大力支持和促进本国产品,特别是资本货物的出口,确保进口的措施;进出口信贷包括出口信贷和进口买方信贷; 出口信贷:国家为了鼓励商品出口,加强商品竞争能力,对本国出口商和外国进口商提供优惠贷款,主要用于鼓励一些成套设备和大型机械设备的出口; 进口买方信贷是指一国银行为了支持企业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所提供的贷款; 三、进出口信贷机构(一般考点)

 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银行是国家设立的经营经出口信贷业务的制定银行。

 四、进出口信贷方式(次重要考点)

 包括出口信贷、进口买方信贷。(一)出口信贷:包括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

 (二)进口买方信贷:包括两种形式:签订总的信贷协议和签订具体的贷款协议。

 目前出口信用保险的办理机构是01年12月18 日成立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前是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两家机构共同办理; 二、出口信用保险的特点(了解)

 1)它是政策性保险,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2)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对象是出口企业的应收账款,承保风险是商业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而国际贸易中的商业性保险承保对象是出口商品,承保风险一般是运输途中的风险; 三、出口信用保险的种类(次重要考点)

 (一)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包括综合保险、统保保险、信用证保险、特定买方保险、买方违约保险、特定合同保险。(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包括出口买方信贷保险和出口卖方信贷保险。三)投资保险;四)担保保险;五)商帐追收;六)资信评估;七)保单融资。

 四、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次重要考点)

 1、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2、推动出口结构升级; 3、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 4、增强国家地域海外经济危机的能力。

 五章一、对外贸易行政能够管理对象(一般 包括对外贸易经营管理、货物进出口管理、货物进出口配套环节管理等。

 二、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的特点(次重要考点)

 统一性、速效性、强制性、纵向性、规范性 三、对外贸易行政管理的必要性(重要考点)

 1、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必要手段之一;2、是实施经济手段的保障;3、可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发展;4、是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内在要求。

 (一)对外贸易经营者和对外贸易经营者资格:判断对外贸易经营者资格的标准:

 一是是否“从事外贸经营活动”,二是是否“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或其他执业手续”。

 二)对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资格管理(一般考 我国对外贸易经营者的主体范围是:从事货物贸易或技术进出口、从事国际服务以及从事对外工程承包或对外劳务合作的对外贸易经营者。

 二、对重要货物对外贸易经营者的管理 实行国营和货物贸易管理(采取目录管理)

 二、货物进出口管理的主要手段(重要考点)

 我国通过进出口许可证和进出口配额等手段 对货物进出口实施管理。

 1、进口许可证管理:

 (1)概念:是指国家限制进出口目录下商品进出口,必须从国家指定的机关领取进出口许可证,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进口或出口。

 (2)进口许可证的签发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原则;实行“一关一证”、“一批一证”制;必须讲求时效性。(1 年)3)、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范围:3 种,监控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和消耗臭氧层物质。

 2、出口许可证管理 1)签发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原则;实行“一关一证”、“一批一证”制;必须讲求时效性。(6 个月)2)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范围:对限制出口的货物实行出口许可证管理,分别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出口配额招标、出口许可证管理。3)发放出口许可证的依据:《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目录》、《出口许可证管理货物分级发证目录》4)纺织品临时出口许可证制度。

 纺织品出口临时管理范围:我国对列入《管理商品目录》的纺织品,实行临时出口管理制度。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商品将列入:有关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实行限制的纺织产品,双边协议规定需要临时进行数量管理的纺织品。

 (二)进出口货物配额管理

  国家对限制进出口的货物实行配额管理,对部分进口货物可以实行关税配额管理。

  配额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货物的进出口数量或金额直接加以限制的管理措施。

 关税配额管理:是对货物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的关税配额内进口的货物,按照配额内税率征收关税。

 1、进口货物配额管理(1)我国实施关税配额管理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2)我国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为全球配额,分为国营贸易配额和非国营贸易配额。

 2、出口货物配额管理 (1)出口配额管理的商品范围。2)出口配额的分配方式:直接分配和招标分配。

 招标分配的原则。

 (一)进出口商品检验体制由三个层次构成:国家商检部门、各地商检机构、检验机构。

 (二)进出口商品检验原则 即进出口商品检验应当根据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维护国家安全的五项原则进行。

 (三)进出口商品检验分类:法定检验和抽查检验。

 (四)进出口商品检验的内容:在法律上被界定为合格评定活动。

 (五)进出口商品检验依据:

 1、国际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

 2、国家商检部门制定的国外有关标准。

 (六)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制度

  1、中国实行集中统一的、垂直的海关管理体制。2、监管对象与分类:货物监管、物品监管和运输工具监管。

 (二)海关征税制度 1、进口税则分设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

 特惠税率、普通税率 4 个栏目。进口税率设最低税率和普通税率两栏。2、完税价格是由海关审核确定的,用以计算应税商品税款的的货物物品价格,使海关征税的基础。完税价格由海关以该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核确定,成交价格不能确定时,由海关依法估价。3、关税减免制度包括法定减免税、特定减免税和临时减免税。4、了解海关统计的基本任务。

 三、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管理(次重要考点)

 (一)原产地规则概述 1、原产地:国际贸易中交易货物的生产地。

 2、原产地规则:各国为确定货物原产地而实施的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裁定。原产地规则分为优惠原产地规则和非优惠原产地规则。

 (二)我国对货物进出口原产地的管理

 1、原产地确定标准:我国将完全获得标准和实质性改变标准作为判断进出口货物原产地的共同标准。实质性改变的确定标准,以税则归类改变为基本标准,税则归类改变不能反映实质性改变的,以从价百分比、制造或者加工工序等为补充标准。

 2、进出口货物原产地证书管理:海关总署负责全国出口货物原产地的协调管理工作,出口货物原产地证书的签发机构国家质检总局及其所属的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中国贸促会及其分会。

 3、原产地标记管理

 中国贸易外汇管理具体表现为:

 银行结汇制度、银行售付汇制度、出口收汇核销制度、进口付汇核销制度、贸易外汇账户管理制度。

 第六章 1.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对外贸易领域的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和由此取得的成果之比。2. 经济效益的提高有两种方式:1)以一定量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2)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一定量的产出;3、对外贸易的职能:实现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跨国转换。4、外贸经济效益从本质上看,属于价值范畴。5、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从不同层次考查,分为外贸宏观经济效益和外贸微观经济效益。6、外贸宏观经济效益:指通过对外商品和劳务的转换,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的经济效果。7、外贸微观经济效益:指通过外贸活动,外贸企业所取得的盈利。

 1、绝对差异:

 指同种商品的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在程度上的不同。

 比较差异:

 指同种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或低于国际价值的差异在程度上的不同。

 2、对外贸易的两个基本职能是进行使用价值的转换和实现价值增值。

 一、影响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重要考点)(一)比较优势------是取得外贸经济效益的客观基础。(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国内外价值的差异必须通过一定使用价值为载体表现出来。(三)价格机制---价格是否真实反应价值,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程度是影响外贸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四)汇率机制价格机制和汇率机制是影响外贸经济效益的直接因素(五)政府宏观调控 二、影响外贸微观经济效益的因素是: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机制等。

 一、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次重要考点)一)价值评价二)包括对外贸易机会成本的考查三)必须借助于货币、价格形成四)是宏观的、全面的评价 二、微观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次重要考点)

 (一)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偿债能力的指标:(5 个)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二)反映企业营利能力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的指标:

 (7 个)销售(营业)利润率、出口每美元成本、进口每美元赔赚额、费用水平、资本金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

 (三)反映企业对社会贡献的指标:(3 个)出口收汇额、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

 一、提高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途径(重要考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进出口商品结构,是提高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建立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协调外贸社会效益与外贸企业效益的关系 (三)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是提高外贸宏观经济效益的保证 二、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重要考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三)大型外贸企业应走实业化、国际化、集团化的道路,实现综合经营、规模经营。四)加速生产企业技术进步。五)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六)培养人才,提高企业素质。

 第七章 技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2)应用一项工艺的系统知识;3)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知识 二、技术贸易的内容(重要考点)包括工业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专利权与商标专用权)、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的转让、技术服务贸易。1.专利权与商标权合称工业产权;2.专利权具有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三个特点;3.商标权也具有独占性、地域性、时间性三个特点; 三、技术贸易的方式(重要考点)包括许可证贸易和直接投资两种。其中许可证贸易是技术贸易中最常见、使用最广泛的交易方式。

  许可证贸易合同分为:独占许可合同、排他许可合同、普通许可合同、分许可合同、交叉许可合同。

 四、技术贸易的特点(次重要考点)1、技术是没有特定形状的商品,其技术的潜在效益具有不确定性。2、技术贸易统称为技术使用权以及使用该技术生产产品、销售产品权利的转移。3、技术贸易往往不是一次性的简单的交易行为,伴随着长期合作关系。4、技术贸易的双方。既是合作伙伴。有时竞争对手。5、技术贸易受诸多条件的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引进的特点:

 1、引进技术规模不断扩大;2、 引进技术方式科学化;3、 技术引进向高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需求增长快的行业倾斜;4、 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是我国企业技术引进的主题; 5、技术引进来源集中于发达国家。欧盟、美国、日本为我国最主要技术来源。

 二、技术引进的作用积极作用:1、快速提高技术水平;2、节约技术开发经费;3、加速产业结构调整;4、推动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结构;5、加速人力资源积累。

 三、技术引进的重点领域(一般考点)

 1、高新技术及产业化;2、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四、技术引进的发展方向与基本原则(重要考点)我国在进一步加大技术引进力度的同时,着力调整技术引进的方式和结构,提高技术引进的效益。遵循的原则:1、扩大技术引进,充分利用技术外溢;2、扩大引进技术软件;3、引进适用技术;4、避免大规模重复引进;5、加强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推广和创新。

  为此,采取的措施:(1)要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开发主体;(2)要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且激励技术创新的分配方式;(3)要建立支持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加大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力度; (4)要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技术结合起来。

 二、技术出口的作用(次重要考点)

 1、以技术出口带动机械设备出口,改善出口商品结构;2、以技术出口促进技术开发、技术进步;3、发展技术出口,增加外汇收入;4、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般考点)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正积极稳妥地贯彻市场多元化战略。中国香港和美国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最大顺差来源地;台湾地区、东盟、日本和韩国是主要逆差来源地。

 四、扩大技术出口的政策措施(重要考点)

 1、发展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的产品出口; 2、加强对出口产品的高新技术支持; 3、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体制创新; 4、加强技术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二、技术进出口管理制度(次重要考点)

 (一)实行有管理的自由进出口原则(二)对技术进出口实行分类管理。我国将进出口技术分为禁止、限制、自由进出口三大类,按目录进行禁止、许可、登记管理。(三)关于法律责任 (四)技术出口管制:我国对敏感物质和技术的出口实施出口管制。敏感物质和技术是指《核两用品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条例》、《生物两用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有关化学品及相关设备和技术出口管制办法》、《导弹及相关物项和技术出口管理条例》等相关出口管制法规所附《出口管

 制清单》中所涵盖的物项和技术。

 五)限制出口技术的审查管理

 包括贸易审查和技术审查。

 (六)限制进口技术的审查管 包括贸易审查和技术审查。

 (七)对技术进口合同限制性条款的规定 (八)自由进出口技术合同的管理

 对属于自由进出口的技术,实行合同登记管理。我国商务部负责对重大项目的技术进口合同进行登记管理。《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02 年 1 月 1 日实施;我国对进出口技术分为:禁止、限制、自由进出口三大类;按目录进行禁止、许可、登记管理;限制类技术进出口合同的生效时间是进出口许可证颁发之日起生效;自由进出口的技术合同的生效时间是合同依法成立时生效; 第八章

 一、国际服务贸易概念(次重要考点)

 国际服务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服务买卖与交易活动。

 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应包括以下四类:

 (1)跨境交付,自一成员领土内向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2)境外消费,在一成员领土内向任何来自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

 (3)商业存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境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为后者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

 (4)自然人流动,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任何其他成员领土内的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务。

 三、服务出口的方式(次重要考点)

 1)直接出口又叫跨境交付型或者分离型(国际电话);2)间接出口又叫境外消费型或者供给地依存型(旅游);3)国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又叫法人与自然人存在型或者需求地依存型(外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 四、国际服务贸易的特点(重要考点)

 1、服务贸易基本上是无形的;2、国际服务贸易中,转让的仅仅是使用权;3、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往往是同时发生的;4、有些项目下的服务,进口消费者不能在本国国内消费而只能到服务出口国去消费;5、服务贸易过多地依赖于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和服务机构的跨国设置;6、服务贸易的统计数据在各国国际收支表中显 示,而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上没有显示;7、对服务贸易的监控与限制不能通过海关监督和征收海关关税的方式进行,只能通过国家立法和制定行政法规来达到目的。

 五、国际服务贸易壁垒(次重要考点)

 包括:服务产品移动的壁垒、人员移动的壁垒、服务生产者开业权的壁垒、资本移动的壁垒、信息移动的壁来、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实行不平等待遇的壁垒。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的特征。1)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基础;2)生产性服务成为最主要的服务;3)跨国公司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4)服务贸易的发展日趋自由化;5)服务贸易的市场分布不平衡;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现代格局(了解)

 2003 年,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顺差国,德国是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

 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次重要考点)包括三部分:协定条款本身;协定附件;各国的具体承诺减让表。

 1、《服务贸易总协定》中主要条款的特定含义: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市场准入、透明度、发展中国家的更多参与。

 2、《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附件共有 8 个。

 一、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发起的原因(一般考点)1、服务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好处; 2、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存在诸多不足和遗留问题。

 二、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的目标、内容及方式(一般考目标:1、逐步自由化; 2、对发展中国家予以特殊照顾;3、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进行应尊重各国的政策目标及其总体的和各部门的发展水平与经济规模;4、应在已有的《服务贸易总协定》得框架和原则下进行。内容:1、具体承诺的谈判;2、《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则的谈判;3、其他议题。方式:在服务贸易理事会特别会议的领导下进行。

 三、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前景展望(次重要考点)

 1、逐步自由化是必由之路;

 2、规则制定谈判与市场准入谈判并行; 3、谈判面临的主要挑战;

 4、谈判蕴含的成功因素。

 (一)中国服务进口状况(了解)

 2002 年和 2003 年,中国的服务进口在世界服务进口中的位次都是第 8 位,所占比重分别为 2.9%和 3.1%。

 (二)中国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次重要考点)1、层次:允许外国服务产品的进口; 给与外国服务提供者市场准入的权利。2、策略:采取了 “梯度开放”的策略。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有调控的开放。包括:行业梯度、地域梯度、业务梯度、股权梯度、数量和规模梯度。3、服务业对外资扩大开放的影响:(4 个){(1)引入国际竞争机制,完善服务市场结构,加速服务业的发展(2)提供短缺和特色服务,克服国内服务业的发展的瓶颈制约(3)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其他行业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4)为扩大服务创造更好市场条件}4、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以市场换技术问题;不应歧视国内投资者问题。

 (一)中国服务出口状况(了解)

 2002 年和 2003 年,中国的服务出口在世界服务出口中的位次分别是第10位和第9位,所占比重分别为 2.5%和 2.6%。

 (二)我国服务出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重要考点)扩大服务出口的必要性:1、充分利用其他国家对等开放服务市场机会的需要。2、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和优化出口产业结构的需要。3、扩大服务出口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推动我国有形商品的出口。

 4、扩大服务出口可以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5、从长远来看,扩大服务出口具有战略意义。扩大服务出口的可能性:1、服务行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2、服务企业的优势。3、旅游资源优势。4、技术相对优势。5、有力的国际环境。

 三)扩大中国服务出口应采取的政策措施(重要考点)(1)优化出口产业结构,扩大发展服务出口产业。

 (2)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组建和发展一批以服务出口为主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中国的服务业跨国公司。

 (3)适当加快向国外服务业的投资,通过对外投资来促进服务出口。商业存在是服务出口的一种主要方式,而商业存在离不开服务业的对外投资。(4)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涉外服务业的发展,要走质量和名牌之路。(5)加强对服务出口的协调和管理,提高对服务出口重要性的认识。

 九章二、国际经济合作的含义(重要考点)

 1、国际经济合作的主体是不同国家(地区)政府、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的企业、法人。

 2、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互利。3、国际经济合作的范围主要是生产领域。4、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是不同国家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5、国际经济合作是较长期的经济协作活动。

 二、国际经济合作的方式(重要考点)

 (1)国际直接投资合作。其具体方式有合资经营、合作经营和独资经营等。2)国际间接投资合作。主要包括国际信贷投资和国际证券投资两种方式。3)国际科技合作。包括有偿转让和无偿转让两个方面。4)国际劳务合作。主要包括境外形式的劳务合作和间接境内形式的劳务合 5)国际土地合作。包括对外土地出售、土地出租、土地有偿定期转让、土地入股、土地合作开发和建立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等具体内容。6)国际经济信息与经济管理合作。国际经济信息合作主要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经济信息的交流与交换。7)国际发展援助。主要有资金援助、物资援助、人力援助和技术援助等。8)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

 三、国际经济合作的意义和作用(重要考点)

 1、加深各国的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国际化;2、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要素收益;3、直接实现各国之间在生产要素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方面的互补;4、促使生产要素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均等化的趋势;5、扩大国际贸易的数量和范围,影响和改变国际贸易的流向;6、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会导致某些出口产业的国际移动和某些替代进口产业的加速建立,改变一些国家参加国际分工态势。7、国家间的经济协调行动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与国际经济合作 一、生产要素:使生产过程得以正常进行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生产要素的

 三要素理论是指: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四要素理论加上企业家才能;六要素理论是加上技术、信息和管理; 二、生产要素国际移动的原因(重要考点)

 (一)各国(地区)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

 1、资本要素的差异;2、劳动力要素的差异; 3、技术要素的差异。4、在其他生产要素方面的差异,如在土地要素、经济信息要素和经济管理要素方面;(二)各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平衡;(三)各国(地区)政府的干预。

 四、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区别和联系(重要考点)一)区别表现在:1、研究对象不同:2、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合作开展的领域不同:3、交易方式不同:4、对国民经济所起的作用不同:

 (二)联系:1、是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两种主要形式;2、都与生产要素禀赋相关;3、都与商品生产有关 4、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贸易常常结合在一起。

 十章一、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次重要考点)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外国企业、公司、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中国法律规定,在中国境内提供外汇资金、机器设备、工业产权或专有技术,并通过设立企业或机构进行生产经营的经济活动。(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以控制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对外投资方式;投资内容主要是资金、设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等;)

 二、中国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重要考一)建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二)建立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三)建立外商独资企业 四)进行中外合作开发 五)采用跨国并购投资方式(六)利用 BOT 投资方式 (七)建立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 (八)设立外商投资性公司 1、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特征:1)法律形式是股权式的有限责任公司;2)必须以同一种货币来计算各自的股权;3)是具有中国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受中国法律的保护和管辖;4)是一种具有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企业; 2、 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区别,相同点:1)都属于直接利用外资的形式;2)都属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不同点:1)合作经营企业是一种契约式的合营企业,按合同执行利润分配和亏损负担;2)出资方式比较灵活,双方的投资数额也没有限制性规定;3)组织形式可以是法人企业,也可以是非法人企业; 3、 外商独资企业的特点:1)全部资本必须为外商投资者所有,由外商投资者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独享利润、自负盈亏;2)必须依照中国法律规定建立的企业,要依法取得中国法人资格;3)组织形式一般是责任公司,外国投资者对企业的责任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4)可在中国市场销售其产品,出口其产品受到国家鼓励;5)属于私营经济性质; 4、 风险合同:在石油勘探阶段,有外国公司负责投资勘探作业,经勘探,如未发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风险由外国公司承担,具备开发条件的,由中国公司与外国公司共同投资合作开发,以投产后的收益对外国公司的前期勘探进行补偿; 5、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兼并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的一定数量的股权或资产,以达到控制该企业的目的,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延伸;具体方式包括:1)股权并购;2)资产并购; 6、 跨国投资的两种方式:一种是绿地投资;另一种是并购投资;绿地投资是指投资者在东道国设立新的企业; 7、 BOT 的英文全称: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BOT 投资方式的特点:1)主要用于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2)各方协作难度大,尤其需要东道国政府的支持;3)它是东道国政府与外国私人项目公司的合作;4)对项目的选择,一般采用国际招标的方式进行;5)BOT 方式的经营管理,由项目公司按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行操作; 8、 在外商投资的股份制公司股份构成中,外国股东认购的股份占注册资本的 25%以上;9、外商投资性公司的注册资本不低于 3000 万美元,外国投资者实际缴付

 的出资额不少于 3000 万美元; 二、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现状(次重要考 1、从 1993 年起,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直接投资吸收国。2、在各种外商直接投资方式中,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3、香港虽然持续居累计实际投入资金之首,但在我国外商投资量中比重却不断下降。4、在中国建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港澳台中小企业一直占绝大多数。5、外商投资于第二产业的比重最大,投资于第三产业的比重次之,投资与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制造业式外商直接投资的额主要领域。6、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三、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效应(重)

 (一)有效弥补我国建设基金缺口 1、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2、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快速增长;3、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不可或缺的税收来源。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三)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四)推动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1、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 2、促进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五)扩大劳动就业和培训技术人才 (六)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

 1、促进了我国传统所有制结构的改变 2、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3、推动了我国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 四、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消极效应(重 (一)行业结构不合理,不利于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二)地区结构不合理,加到了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难度;(三)消耗了大量资源,并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四)大型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对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一定威胁;(五)引起贸易平衡转移效应,导致对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

 二、中国吸收外资立法状况及其调整(次重)

 (一)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立法框架 (1)外商投资公司企业的立法。主要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商企业法》三部基本法及其实施细则。2)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的立法。主要有《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登记审批程序》、《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规定》等。3)鼓励外商投资的立法。主要有《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等。

 (二)中国吸收外资立法特点:1.没有统一的外商投资法典 2.采取内外资分别理发的“双轨制”3.与世贸组织规则不完全相符。

 三部外商投资基本法修订的主要内容:

 1、关于外汇平衡条款:删除了外商投资企业应当自行解决外汇收支平衡 2、关于当地含量条款:删除了关于尽先在中国购买的规定 3、关于出口业绩要求:删除了关于设立外资企业,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或者产品全部出口或者大部分出口” 4、关于企业生产计划备案条款:删除了关于企业生产计划应报主管部门备案的规定。

 三、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调整(重 (1.进一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2.继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3.合理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布局。4.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要多样化。5.大胆引进和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6.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7.大力改善和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一、外商直接投资管理体制(一般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综合管理由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分级负责。

 二、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审批管理(一般考点)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程序 1、选择合作伙伴;2、申请立项;3、进行可行性研究;4、形成基本法律文件;5、项目申请和审批;6、进行等级注册。

 (二)经营期限:一般为 10~30 年,最长为 50 年。

 三、外商投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一般考:1.国有企业同外商举办合营企业的管理规定。2.国有资产评估的管理规定 3.利分配润规定 四、外商投资企业土地使用管理(一般考点)

 1、用地原则: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土地所有权 2、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有偿出让、行政划拨、折价入股、场地租赁 3、土地费用管理的原则:沿海高于内地,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城市中心地段高于其他地段。

 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管理

  目前,我国已全部取消普通商品的进口许可证管理,今保留对监控化学品、易制毒化学品和消耗臭氧层物质三种特使商品的进口许可证管理。

 1994 年起,中国对部分出口商品配额实行有偿招标。

 一、国际间接投资的概念与特点(次重要考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指用于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其他证券的投资以及中长期信贷。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最大区别是,国际间接投资主体一般对投资对象并不具有实质性的所有权,也不拥有经营权,是以取得利息和股息为目的的投资方式。

 二、国际间接投资的方式(重要考点)

 包括国际信贷投资和国际证券投资。

 (一)国际信贷投资 按贷款的来源和性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国际商业贷款。掌握每一种贷款的特点 (二)国际证券投资 包括国际股票和国际债券(根据债权发行方向分为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

 一、中国借用国外贷款概况(一般考点)

 1、外国政府贷款的利用由以往的基础设施为主转向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扶贫及社会发展项目并重,倾向于向西部转移。2、我国利用世、亚行贷款主要投向以农业、交通和城建环保领域为主。区域安排上以中西部地区为主。3、借用国际商业贷款主要用于国家重点项目和部分地方项目,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以及飞机融资租赁等。

 二、中国利用国际证券融资概况(一般考 1、截至 2004 年,财政部代表中国政府累计发行外债金额超过 110 亿美元,集中于美元、日元和欧元 3 个币种。2、B ...

推荐访问:复习资料 外经贸 经营
上一篇:企业员工劳动合同范文
下一篇:人民法院书记员聘任合同修订版2020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