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黑素瘤的最新动态(七)】黑色素瘤

来源:入团申请书 发布时间:2019-03-30 点击:

  1少见的恶性黑素瘤      1.1葡萄膜MM[1-2]:葡萄膜MM很少见,每年每一百万人群中可新发现5~7个患者。白色人种发生几率多于黑色人种,除家族史有眼部黑素细胞增多者与发病有关外、其他与发病相关的因素还不甚了解。除葡萄膜MM外,眼部的色素细胞还可引发虹膜异色性、脉络膜异色性和青光眼。葡萄膜MM有虹膜、睫状体、脉络膜三个类型。睫状体MM与脉络膜MM相似,而虹膜MM的病理改变与之不同,它趋于发生转移。虹膜MM在葡萄膜MM中占3%~5%。
  新近,Kusters-Vandeve等(2008)报道,一名左肩部皮肤MM患者术后9年,左腋部发现淋巴结转移。13年后,眼部发现葡萄膜有非典型色素瘤,未能在同时发现原发病灶。经分子学分析,查明在3个标本中,NRAS基因密码子61发生突变,而正常组织中未发现阳性,排除了基因种系的突变,同时还查明CDKN2A基因突变。结论是此葡萄膜MM在原发性皮肤MM切除后13年,为转移性MM。
  1.2睫状脉络膜MM[3-4]:眼部睫状脉络膜MM可引起视力丧失及剧痛。可以发生全身性转移,典型的转移部位是肝、肺脏,其他器官转移少见。诊断靠临床资料和超声波描记检测,准确率可达99%。在肿瘤区可见扩张的血管,称之为“前哨血管”。眼底可发现色素性或轻度色素性脉络膜团,呈圆顶形或蘑菇状。
  在诊断时就要查明MM的转移情况。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其次是肺部,其他部位较为少见。发生转移的相关因素是肿瘤的大小、位置及组织病理类型。瘤体基底小于16mm、高度小于8mm者,10年转移率为20%;基底小于16mm、高度大于8mm者,10年转移率为35%;基底大于16mm者10年转移率达60%。梭形细胞瘤比混合型预后要好,上皮样病变者预后很差。对睫状脉络膜MM患者不一定要摘除眼球,因为研究提示,MM基底部小于16mm、高度小于或等于10mm者,用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结果与摘除眼球的效果相当。虽然视力都会丧失,但眼球外形可以保存下来。而且保留眼球用放疗者防止MM进一步生长率可达88%~90%。对于厚度小于3mm者治疗仍有争议,因为它生长缓慢,而放疗会使视力丧失。曾有用经瞳孔进行热疗治疗眼部小MM的报道,但现在对此存在质疑。这类MM一旦发生转移,预后很差,1年死亡率为80%,2年死亡率为92%。至今,对于脉络MM发生转移者还缺乏对策,对于葡萄膜MM,由于能表达VEGF,它有助于MM的供血,因此用VEGF抑制剂,可能产生疗效。
  1.3 虹膜MM[5-6]:虹膜MM预后较好,发生转移者较少。可分为梭形细胞痣型、表皮样细胞痣型,它倾向于局部生长。10年转移发生率为3%~10%。重要的转移相关因素是顽固性青光眼、肿瘤生长迅速、血管增多,局部发生并发症有复发性出血。有时,引发前房出血,虹膜的病损可以被移除,有时也可使用近距离放射治疗。对顽固性青光眼者可考虑行眼球摘除术。
  1.4粘膜MM [7-8]:发生在粘膜的MM占总MM的1.3%。粘膜MM来自于正常粘膜的黑素细胞,良性色素病变也可发生在粘膜,如粘膜痣,这可能是MM的前驱病变。粘膜发生MM的过程与由于紫外线引发的皮肤MM有所不同。例如,皮肤遗传学上的异常类型(如BRAF和N-Ras突变),在粘膜则少见,临床上也有差别。与皮肤对应的粘膜MM的比较:①没有与UV照射史的联系;②多发于老年人;③预后差;④白色人种并不是高发人群。粘膜MM最常见于头颈部(口、咽55%)、肛门24%、生殖器(阴道18%)、尿道3%。诊断时平均年龄为67岁,女性较多(主要是阴道MM比男性生殖器多)。
  临床上,粘膜MM可表现为出血、溃疡、硬块或转移病灶。由于部位隐蔽,不易发现,加之症状不明显,常常延误诊断。粘膜MM总体预后差,5年存活率为25%(而皮肤MM为80%),位于肛门直肠区的MM,5年存活率只有20%。临床上的粘膜MM攻击性较强,而侵入较深,这是否与发现较晚、或是生物学上的差异有关?最重要的预后相关因素是病变侵及深度与淋巴结的受累。与皮肤相当厚度的粘膜MM转移倾向更大些,可能与粘膜区缺乏脂肪组织、易于经淋巴系统转移有关。淋巴结受累几率为40%,而肛门区MM淋巴结受累可高达60%,有淋巴转移的粘膜MM预后很差。关于粘膜MM的治疗,由于缺乏实验性研究资料,成为一个难题。因此主张行广泛性病灶切除及淋巴结清除。而广泛切除有时难以做到,因此,术后复发率较高。术后曾有对病灶及淋巴区行辅助放射治疗的报道,附加干扰治疗的效果不很确定。还有关于化学药物或生物化学治疗的资料,以及一些新疗法的应用,但效果都不很确定。
  1.5不明原发病灶的MM [9-10]:在MM中的2%~4%、淋巴结转移者中的9%病例可能找不到原发性病灶。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腋窝区MM,而男性患者多见,女性的这种情况则多发生在肢体。这种找不到原发病灶的原因,是原发灶已发生退行性变的结果、还就是原发灶?对此尚无结论。少数病例曾发现有原色素痣出现退化的表现。尽管找不到原发灶,只要能将病变进行切除,其结果都比较好。5年存活率可达40%~55%,如属于过渡性皮肤转移MM,术后5年存活率可达85%。不过如有广泛性病灶或有内脏转移病变者则预后不佳。对于找不到原发性MM病灶者,要进行全面检查,只要能切除已知病灶,可望获得较长的存活期。术后可用干扰素或GM-CSF作为辅助治疗。
  
  2恶性黑素瘤治疗小结
  
  恶性黑素瘤仍然是威胁人类的恶性癌症,而且这种威胁还有不断提升的趋势。前面所收集到的最新资料显示,对恶性黑素瘤至今还没有十分理想的对策。Mayo 临床提出了一个治疗MM的指南(见表1),可供参考。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治疗恶性黑素瘤的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
  
  3转移性MM表现有胆绞痛: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11]
  
  MM是容易转移的恶性肿瘤,也是最容易向胆囊转移的肿瘤,其发生率可达60%。尸检资料发现,在所有发生胃肠道转移的病例中,转移至胆囊者占15%。这类患者预后很差,查明后的存活期平均只有6~10个月,也有经胆囊切除后存活较长时间的报道。现报道1例MM转移至胆囊,并出现胆绞痛症状的病例。
  3.1病例报告:T.H.男性,48岁,在躯干一侧皮肤上有一MM病灶,为Clark"s IV,IIIc MM,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行广泛病灶切除,并行腋淋巴结切除术,病检证实有多个淋巴结受累,有血管淋巴系扩散。一年后,原发灶及腋窝有复发病变。2处都进行广泛切除,并接受化疗(sorafen)及多价疫苗治疗。在确诊2年后,因右上腹疼痛、恶心1周来诊。疼痛与饮食无关,没有发烧、寒战等表现,检查时发现右上腹有压痛,莫菲氏征阳性。CT检查发现胆囊内壁有1.5cm的结节,腹部超声检查见胆囊内有直径2cm的息肉样病变。血像及肝功正常,CT检查未发现转移病灶。在内窥镜下行胆囊切除,术中未见胆囊周围的肝组织异常改变。切下的胆囊呈深色,粘膜上有一个1.8cm×1.3cm×0.7cm的硬块。组织学证实为转移性MM,有血管、淋巴性扩散,术后恢复良好。20个月后发现有门腔静脉转移并有左侧腋部淋巴结受累。
  3.2讨论:过去几十年间,MM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全球现有60例MM转移胆囊的资料,大多发生在欧洲。腹部超声检查(AUS)可用于诊断,转移病灶可表现为在胆囊壁上有一个增厚的病灶,或者有基底较大的息肉样改变。它容易被误认为是沉积物,不过后者的回声波较低。胆囊转移MM一般大于1cm,且紧贴在胆囊壁上。AUS作为一种查明转移胆囊的手段被推荐,不过作为查明复发MM的价值尚难确定。Holloway等发现,出现典型的超声图像在胆囊转移病例中只占4.1%。
  据文献资料,因有症状而行胆囊切除的MM转移者占81%(25/31),无症状而切胆囊者占19%(6/31)。Liberal等用AUS帮助早期查明MM胆囊转移,并且对有MM史而发生胆绞痛者都要行胆囊切除。至于无症状的患者施行胆囊切除术的作用还未确定。对孤立的转移者行胆囊切除后有长期存活的报道,就如肝、肺转移灶被切除的效果那样。本文报道的1例,从确诊IIIc MM之日算起,存活期超过48个月,胆囊切除后存活20个月。Dong等报道能切除转移胆囊者,12个月完全存活者为100%,有2例存活到确诊后9 年,采用内窥镜行胆囊切除担心会引起病变播散。不过近年文献报道证实,开放性胆囊切除其伤口复发率与前者相似。
  
  4肺部原发性MM:文献复习及一例报告[12]
  
  原发性肺部MM很少见,至今文献上只有25例报道资料。本文报道的是一名74岁的男性,由于发现左肺下叶有大的包块怀疑为MM而行左下肺叶切除术。
  4.1病例:患者,男性,74岁,不吸烟,因出现体重下降而来诊。但无咳嗽、不适、发烧、咯血或呼吸困难等症状。除有高血压和轻度关节炎外,无其他肺部病史,也无相关家族史。9年前,曾行左下睑基底细胞癌切除术,此外,无其他皮肤病或粘膜疾患。放射检查发现左下肺部有包块,CT 检查发现左下肺有3.3cm×8.8cm占位性病变,未查见有淋巴结的改变。支气管镜查明有肿瘤,癌细胞阳性,活检为分化不良性MM。手术切除左肺下叶,术后无并发症,冰冻切片切除组织边缘为阴性。病理检查,左肺下叶支气管有5.2cm×5.0cm×3.6cm的病变,5个淋巴结均为阴性。瘤细胞呈现增大的多边形和梭形,胞浆呈浓染的嗜酸性染色,细胞有色深的胞核和明显的核仁,有明显的有丝分裂相。免疫组化染色S-100蛋白和HMB-45阳性,而cytokeratin和TTF-1为阴性,证实MM的诊断,肺叶未发现卫星病灶。术后8个月,无复发或转移征象。
  
  4.2讨论:肺部原发性MM是非常少见的,从1888年报道首例原发性MM以来,肺部MM至今总共只有25例。本例曾有皮肤基底细胞癌病史,但无任何其他相关病史,也没有发现可能已经退化的原发性MM病灶。至于原发性肺MM发生的机制,有的认为是黑素细胞在胚胎发育期沿着原始呼吸道迁移至肺部所致,也有的认为是原发病灶隐藏在雀斑类病变中而无法发现的结果。在Armed Forces 大学病理资料中,肺部原发性MM仅为肺部肿瘤的0.01%,而且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患者预后很差,可以切除病灶,加用放疗或化疗。
  
  [参考文献]
  [1]Singh AD,Kalyani P,Topham A.Estimating the risk of m 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a choroidal nevus[J].Ophthalmology,2005,112:1784-1789.
  [2]Singh AD,Bergman L,Seregard S.Uveal melanoma:epidemiologic aspects[J]. Ophthalmot Clin North Am,2005,18:75-84.
  [3]Singh AD,Borden EC.Metastatic uveal melanoma[J].Ophthalmol Clin North Am,2005,18:143-150.
  [4]Singh AD,Kivela T.The collaborative ocular melanoma study[J].Ophthalmol Clin North Am,2005,18:129-142.
  [5]Nordlund JR,Robertson DM,Herman DC.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in management of m alignant iris melanoma[J]. Arch Ophthalmol,2003,121:725-727.
  [6]Conway RM,Chua WC,Qureshi C,et al. Primary iris melanoma: diagnostic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conservative surgical treatment[J].Br J Ophthalmol,2001,85:848-854.
  [7]Autier P,Dore JF,Reis AC,et al.Sunscreen use and intentional exposure to ultraviolet A and B radiation: a double blind randomized trial using personal dosimeters[J].Br J Cancer,2000,83:1243-1248.
  [8]Umeda M,Komatsubara H,Shibuya Y,et al. Prem alignant melanocytic dysplasia and m 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oral mucosa[J].Oral Oncol,2002,38:714-722.
  [9]Ross MI,Cormier JN,Xing Y,et al.Prognosis and survival outcomes in melanoma patients with unknown primary site (MUP)[J].J Clin Oncol,2004,22(suppl):721s.
  [10]Anbari KK,Schuchter LM,Bucky LP,et al.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igmented Lesion Study Group. Melanoma of unknown primary site: presentation,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a single institution study[J].Cancer,1997,79:1816-1821.
  [11]Nelms JK,Patel JA,Atkinson DP,et al.Metastaticm 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gallbladder presenting as biliary colic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The American Surgeon,2007,73:833.
  [12]Reddy VS,Mykytenko J,Giltman LI,et al.Primary m 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lung: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report of a case[J].The Amerrican Surgeon,2007,73:287.
  
  [收稿日期]2008-06-20
  编辑/李阳利

推荐访问:最新动态 黑素
上一篇:99瓷烧结后发黑的原因_不同真空度烧结对瓷颜色的影响
下一篇:骨牵张技术治疗下颌骨获得性畸形_下颌骨牵张成骨手术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