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教育研究设计

来源:思想汇报 发布时间:2020-11-15 点击:

 专题四

 教育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要达到对教育现象内在规律的理解。一般来说,对感性材料实行整理加工所得到的理解仅仅一种有待实践检验和证实的假说,还没有完全形成理论。所以,教育研究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严密的科学性和计划性,也需要对如何实施研究实行具体化、条理化、程序化的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实际上就是整个教育研究的施工蓝图和实施计划,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环节。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教育研究的设计主要包括:提出研究假设、选择研究方法、抽取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变量、制定研究计划等方面的内容。

 一、提出研究假设

 假设即假定的结论,研究假设就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的问题所提出的假定性的看法和说明。事实上,研究假设是对研究设计的主要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设想,是在尚未获得结果之前,研究者事先提出—种暂时性的、推测性的答案。例如,我们要研究儿童单词量与英语成绩的关系,在研究展开之前,我们能够假设:单词量与英语成绩呈正相关,即单词量多,英语成绩相对较好,单词量少,英语成绩相对较差。

 资料链接:提出研究假设的作用 假设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科学性。假设虽然都是猜测性的,但并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从事实材料入手,在一定理论或事实的基础之上,经逻辑推断或经验归纳而提出的,并且假设应该是能够被检验的;二是假定性。假设所陈述的关系和基本预言尚待实践的检验和证实,结果是否准确还不能断定。任何假设都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不确定性,二者是辩证的统一。

 一般情况下,人们按照假设的性质,将研究假设划分为三种:

 1.特定假设 特定假设就是推测特定对象之间关系的假设。例如,在自学水平方面,甲班学生比乙班学生自学水平强。这个假设是推测特定的“甲班学生”和“乙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特定的、具体的、个别的,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的事例。

 2.一般假设 一般假设主要是推测一般种类之间关系的假设。例如,在自学水平方面,女生比男生的自学水平强。这个假设是推测“男生”和“女生”两种性别之间的关系,是指向普遍的、抽象的、可推广的事例。

 3.虚无假设 虚无假设是推测某种不存有的、无倾向的关系的假设。例如,在智力方面,男生和女生没有差异。这个推测不存有男生和女生在智力方面有差异的假设。是指向中性的、无差异的、无区别的事例,实际上就是统计学上的零假设。

 研究者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某种想法,确定解决这个问题可能的答案。把这些猜测或设定的答案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构成了一个研究假设。如下面是关于一些问题的假设:

 (1)关于一个班级纪律差问题的假设可能有以下几种:

 假设 1:这个班纪律差是因为班主任没有经验。

 假设 2:这个班纪律差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

 (2)一个班的数学成绩较差,教师发现这个问题,要采取必要的办法解决。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可能提出下面的一些假设:

 假设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会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假设 2:增强课堂练习,改进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法会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资料链接:怎样提出研究假设 我们完成的“九五”教育部课题“小学生自主性素质发展与培养的实验研究”,提出的假设如下:

 1.优化关系时发展与培养自主性素质的首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优化师生关系; 2.改革各项活动是发展与培养自主性素质的基本方法,其中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 3.要实现教育者的根本变化,不能靠孤立地抓观点转变,要与相对应的知识与水平培养、运行机制的形成和物质条件的建立结合起来; 4.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立足于差异; • • • • • • 相对应的理论根据有:

 1.关系是自主性素质形成的逻辑起点; 2.实践活动是自主性素质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个人实践的内容以及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主体性的发展,没有活动也就没有教育。

 3.观点转变是在系统中完成的; 4.不尊重每一个同学的个性,就不能真正面向全体; • • • • • • 【资料来源:冉乃彦.中小学教师如何做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5-116】

 二、选择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主要回答如何展开研究的问题。教育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方法,如文献法、自然观察法、教育调查法、测验法等。这类方法的使用主要目的在于获得客观的资料,而不给予研究对象任何影响和控制,是在自然条件下实行的;另一种方法是在改变和控制变量,通过施加某些干预而获得某些期望结果的方法,如实验法。

 在选择收集教育研究资料的多种研究方法中,不存有绝对的最优方法。哪种教育研究方法对实现教育研究目的最有效,符合研究的主客观现实条件,就能够选择哪种教育研究方法。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每种教育研究方法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不能相互替代。但在研究某一问题时,注意到它们独立性的同时,也要注意不同教育研究方法之间的联系和优劣势互补,以保证教育研究结果的更加真实客观和有效。

 当然,在教育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不是越多越好。很多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不是根据研究主题而选择,而是先选择某一具体的研究方法,然后再选定研究的问题。这在一定水准上是能够的,但这样做就形成了“本末倒置”的研究取向,过于强调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忽略了研究方法本身作为具体手段在教育研究中的工具作用,以及教育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之间的先后主次问题。不但如此,有的研究会在一个研究问题中使用五六种研究方法实行研究,这在国外的研究中是很少见的。且不说使用这么多方法的规范水准如何,就方法与问题的关系来看,这是很危险的崇尚方法至上主义的倾向。

 在当前的教育科学研究领域,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是相得益彰的两大研究方法。但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量的研究方法,用质的研究方法做的研究还非常少。这种研究状况主要与当前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方法帝国主义”有很大关系。所谓“方法帝国主义”或者叫“科学沙文主义”主要是指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对量的研究方法的顶礼膜拜的倾向。人们总是认为,只有用量的研究方法做出的研究才是科学的和客观的。但是,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 • • • • • 虽然前文列举了诸多质的研究的“是”与量的研究的“不是”,但目的并不是厚此薄彼,而是针对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方法帝同主义”提出的。事实上,量的研究有其所长,质的研究也有其所短。一般来说,量的研究适合于大的、宏观的社会调查研究,质的研究适合于对微观问题作深入、细致、动态的研究,有的问题则需要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两种方法相结合。在研究中,我们应该根据课题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而不应该是量的研究一统天下。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如同两只翅膀,任何一只翅膀发育不全都会导致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失去平衡而“坠地”。

 【资料来源:杨艳玲.教育科学研究中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方法的讨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5)】

 专题四

 教育研究的设计

 三、抽取研究对象

 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往往是现实中的个人或群体、组织,以及它们的行为和特质。因为人及其行为和特质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所以对之实行教育研究时必须事先对之实行明确的限制和界定,以避免不同人从不同的视角实行理解时产生歧义和混乱。

 (一)总体、样本和抽样

 研究对象的抽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1.总体,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对象的全体,它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例如,我们研究北京市初二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现状与特点,研究的总体就只能是北京市初二年级学生的全体。但是,北京市初二年级学生的全体数以万计,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其实行逐一的研究,所以就要在他们中间选择对象,也就是选择样本。

 2.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量称为样本容量。例如,选择北京市 5000 名初二年级的学生实行研究,那么,所选择的 5000 名学生即为总体中的样本,也能够说,此研究的样本容量是 5000 名学生。

 3.抽样(也称取样),就是遵照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然后用这个样本的结果去推断总体,从而获得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和一般性结论。

 例如,要了解北京市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英语单词量是多少?因为全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数目庞大,不可能给每个学生都测量一下,研究只能在北京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实行单词量测验,然后从得出的研究结果推断北京市小学生的单词量。假设北京市小学五年级学生总体为 15 万人,从中随机抽取样本 1000 人,并对这 1000 人实行单词量测试,获得结果为平均单词量为 800,然后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北京市小学五年级学生平均单词量为 800 左右。

 (二)抽样的基本要求

 抽样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抽样的水平。

 1.明确规定总体 抽样,首先要明确抽样的总体范围,通常研究的目的就决定了研究总体的范围。譬如,“初中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学习指导的研究”,总体就是全国的所有初中生;“6-12 岁儿童智能特点的研究”,总体就是所有的 6-12 岁儿童。

 2.保证抽样的随机性 随机化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入选样本的机会均等,概率不为零。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买彩票就是随机性的抽取,保证了每个人中彩的机会均等。抽样必须是随机的,这样可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倾向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从而尽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

 3.保证抽样的代表性 样本的代表性,即抽样的样本必须能够代表总体。选择的样本如果没有代表性,不但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而且会影响研究结论的推广价值。

 4.保证合理的样本容量

 从研究设计看,样本容量越大,样本的代表性越好,自然也会提升统计的精确度。但是,仅仅依赖增大样本数并不是保证充分代表性的必要条件,如果抽样的水准发生偏差,遗漏了总体的某些部分,增加样本就意味着偏差更大。另外,样本数过多,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确定合理的样本容量要从研究的目的、内容、类型、预定分析的精确水准、允许误差大小、总体的同质性、抽样的方法,以及人力、物力、时间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描述研究、调查研究:样本占总体的 10%,除少数情况,调查研究的样本容量一般不能少于 100。相关、比较研究的满意样本每组至少 30。实验研究:当条件控制较严密时,如心理学实验,每组有 15 个左右实验对象且样本总容量为 60 人左右较充分;条件控制不严密的教育实验,最好是一个自然教学班,每班很多于 30人。

 (三)抽样的基本方法

 抽样的方法多种多样,能够根据具体研究的目的、研究总体的特征和条件灵活使用。较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也称单纯随机抽样,是直接从总体所有个体中随机抽取样本的方法。总体中每一个体被选到的概率相等。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在总体异质性不很大且所取样本较小时经常采用。简单随机取样常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总体的每个个体实行编号,每个个体一个号码,将它们混合均匀,每次从中抽取一个,记下号码,然后把抽取的签再放回,再次混合均匀和抽取,如此反复,直到取得样本所需数目。

 2.系统随机抽样 系统随机抽样也称为等距抽样、间隔抽样,是直接从总体的所有个体单位中按一定间隔抽取预定的单位个体作为样本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固定的顺序和间隔抽取样本。例如从 100 人中抽取 5 人作为样本,先将这 100 人实行编号,然后根据总体除以样本的结果计算出抽样的间隔即为 100/5=20,按编号从 l 到 20 中随机抽取第一个样本,从 20 到 40 中随机抽取第二个样本,从 40 到 60 中随机抽取第三个样本……直到随机抽取 5 人为止。系统随机抽样,是在总体的整个范围内有系统地抽取样本,所以与简单随机取样比较,不但容易实施,而且抽样误差要小一些。但是如果总体存有周期性变化,如男生是单号,女生是双号,就有可能出现样本的系统误差,造成抽取的样本只有一个性别,即样本有可能都是男生,或都是女生。

 3.分层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也称分层抽样、分类抽样、比率抽样、配额抽样。它是将总体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别,然后根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容量和各层或各类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分别抽取一定数目的样本。例如对某校 300 名五年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实行调查,拟取 50 名学生作为样本,采用分层随机取样,其步骤是:

 (1)了解总体中各特征差别,按特征差异分层,例如按学生平时英语口语成绩将学生分三类:优(60 人)、良(120 人)、中(90 人)、差(30 人); (2)计算抽取学生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在本例中即是 50:300; (3)按比例从各类别对象中随机抽取样本,如在优等组中抽取 60×50/300=10(人),在良等组中抽取 120×50/300=20(人),在中等组中抽取 90×50/300=15(人),在差等组中抽取 30x50/300=5(人),从而组成 50 人样

 本组。分层随机抽样兼顾了总体的不同类型或层次的单位个体,所以样本更具代表性。

 4.整群随机抽样 整群随机抽样也称整体抽样、集体抽样。这种抽样方法是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个群体(如学校或班级),然后依据随机原则,用前面介绍的抽样方法抽取一个或多个群体作为样本。各群的个体数量能够相等,也能够不等。如果一个群体被抽取为样本,群体内所有个体都将包含在样本中。因为整群随机抽样获得的样本分布不均匀,往往存有诸如性别、智力水平、学习成绩等差异,所以,代表性不如个别取样,在使用整群随机取样时,也常常与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

 资料链接:教育研究的抽样问题——有目的抽样 四、确定研究变量

 在教育研究中,尤其是在定量研究中,影响因素往往以变量的形式表现出来。变量,通俗地说,就是会变化的、有差异的因素。它是相对于常量来说的,常量指在一个研究中所有个体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和条件,具有一个值。而变量则是指在—个研究中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条件,具有不同的值。例如,比较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初二学生数学成绩的效果,在这个研究中,年级水平是一个常量,因为每个被试都是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年级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具有相同的值,它在研究中是不变的。而教学方法有两种,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它是变量。另外,数学成绩也是个变量,因为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实施后,不同的被试在数学成绩上会有不同的分数,数学成绩的值也是不相同的。

 (一)研究变量的类型

 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要探讨的不是常量,而是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研究者必须事先决定研究的主要变量,并理清变量之间的关系。教育研究中,最重要的、应用最广泛的变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自变量 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操纵变量,是由研究者掌握并主动操纵而引起或促使研究对象变化的原因变量。当两个变量存有某种联系,其中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具有影响作用时,那个具有影响作用的变量即为自变量。例如,研究“两种不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其中“教学方法”引起了“学业成绩”的变化,所以“教学方法”就是自变量。

 2.因变量 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是因为自变量的变化作用和影响于研究对象,从而引起研究对象的行为、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结果变量。上例中由“教学方法”引起变化的“学业成绩”就是因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可描述为以下图示:

  在一项较早的、被引用的关于学习的练习效应的研究中,洛齐(1930)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是无间断地持续练习一项任务(集中练习)所得的成绩好?还是带有休息间隔地分配任和(分散练习)所得的成绩好?洛齐为他的这项任务选择了一个问题,即参与者描绘一个图案(比如,一颗星星),但这个图案只能在镜子中看到。洛齐有三组参与者,他让每组人描绘图案 20 次。对于第一组来说,这 20 次试验是无休息、不间断地完成的。而第二组每次试验后都有 1 分钟的休息时间。第三组在连续的二十天中每天做一次实验,所以实验间的间隔是 24 小时。成绩好坏的量度是参与者描绘图案所用的时间——时间越短,成绩就越好。

 洛齐的实验结果是,除了第一次的试验之外,24 小时间隔组的平均成绩好于 1 分钟间隔组的平均成绩,而1 争钟间隔组的成绩好于连续练习组的成绩。结论就是:在这个类作业中,分散练习所得成绩要好于集中练习所得的成绩。

 在洛齐的实验中,自变量是数量的、能够控制的:时间间隔从无间隔、1 分钟到 24 小时。因变量是参与者描绘图案所用的时间。

 【Robert L. Solso.实验心理学——通过实例入门[M].张奇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43】

 专题四

 教育研究的设计

 3.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也称控制变量,是自变量以外的与研究无关但又能影响研究结果的非研究变量。无关变量会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从而严重削弱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和影响,导致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对应关系水准的下降,无法解释说明因变量的变化是由自变量引起还是无关变量引起,所以,在研究中要明确无关变量,必须要对其实行严格控制。

 例如,试图证明新的教学策略对提升学生学业成绩的价值,自变量是新的教学策略,因变量是学业成绩,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如果不对家长辅导、课外补习等无关因素加以严格控制,研究很难说明学业成绩的提升是因为采用新的教学策略而获得的。因为学业成绩的提升有可能是家长辅导的结果,也有可能是课外补习的效应。控制无关变量就是要排除这些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研究变量的关系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控制和操作的,能够引起因变量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有着一种因果关系,自变量是研究假定的原因和刺激,因变量是研究假定的结果和反应。但是,在实际的教育研究中,假定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可能不存有一种简单的、绝对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似乎只要能设计出一定的变

 量关系,就是一种因果关系,研究就一定是有价值的,其实不然。所以,在设计变量时,要考虑好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好要对无关变量加以严格控制。

 在设计研究变量的关系时,要考虑几个条件:第一,自变量和因变量是否有共变关系,即自变量变化时,因变量是否也发生了变化;第二,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是否存有先后的时间顺序,即自变量变化在前,之后引起因变量的变化;第三,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否存有纯化关系,即因变量的变化仅仅源于自变量的变化,而没有受到无关变量的影响。

 (三)研究变量的测量

 教育研究中的研究变量确定之后,需要界定研究变量的含义。一般情况下,研究变量一经确定,就要先下抽象性定义,然后下操作性定义。抽象性定义主要是从抽象的概念意义上对变量共有本质属性的概括和描述。操作性定义是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是关于如何或用什么办法测量变量的描述。操作性定义使得抽象性定义中的特征、属性更具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例如,“智力”是一个变量,但是如果没有操作性定义,“智力”这个变量就很难测量。如有的研究给“智力”实行如下的操作性定义:“智力——指用《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WISC-CR)测量所得的分数。”这样,“智力”这个变量就能够实行测量了,相对应的就会提升研究的客观性、可解释性,并且能够保证相关研究能够重复实行。给一个研究变量写出操作性定义的方法是:①作出该变量的概念性定义;②分析变量的内涵,找出变量的本质特征;③将变量的本质特征具体化为若干可操纵的要点或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事物;④将各要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语法规则实行文字修整,形成操作性定义。

 教育研究设计举例 (一)问题的陈述:

 在学校 C 中,研究两种阅读方案(A 和 B)对 3 年级学生阅读成绩的影响 (二)假设:

 1.对不同阅读成绩的学生,用方案 A 教学阅读成绩的平均增加分数与用方案 B 的平均增加分数之间没有差异。

 2.按照原有的阅读成绩,对那些得分在后 30%的学生用方案 A 来教,其平均增分大于用方案 B 来教的平均增分 3.按照原有的阅读成绩,对那些得分在前 30%的学生用方案 A 来教,其平均增分大于用方案 B 来教的平均增分。

 4.根据原有的阅读成绩,对那些得分在中间 40%的学生采用方案 A 与采用方案 B 来教,其平均增分没有差别。

 (三)操作性定义:

 研究中包括的个体:C 学校所有 3 年级的学生

 方案 A:从 Y 出版商那里买来的一套材料及活动建议 方案 B:从 X 出版商那里买来的一套材料及活动建议 (四)自变量:阅读材料 A 和 B (五)因变量:阅读成绩的分数增加。例如:实行两次标准阅读检验,一次在学习材料前,一次在学习材料后,前后两次的分数差即为增加的分数。

 (六)可能的无关变量:教师;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水平;原有的阅读成绩等。

 【资料来源: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

 五、制定研究计划

 为保证一个研究课题的顺利实行,在确定课题之后就要制定研究计划(也称研究方案)。一方面,研究方案是研究行动的指南,研究者通过制定计划明确了课题要研究什么问题、怎样展开研究、以及预期的成果是什么等主要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者能够把握研究的全过程,使研究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另一方面,研究方案是相关部门和专家评价检查的依据。如果课题需要相关部门提供经费或接受相关领导和专家的检查论证,一个科学的、完善的计划更是必须的。

 (一)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一份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 4 个问题。

 1.研究什么 在研究方案中,研究者应明确提出研究问题,让别人了解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有待解答的问题或研究假设、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变量及关键名词、以及研究的范围等等。例如案例资源“探究式学习与学生创新水平的发展”中,我们能够知道,此课题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探究式学习,促动学生创新水平的发展。从中我们还能够了解到此课题的假设,研究变量、关键名词等相关信息。

 2.为什么研究 在明确研究的问题之后,研究方案还必须说明研究的理由和背景,说明课题研究的动机。“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的答案,一般会在教育研究计划中的“问题提出”或“研究现状”中实行揭示和说明。例如案例资源中的“研究现状”,就较为简略地揭示了为什么对探究式学习与学生的创新水平实行研究。

 3.如何研究 在如何研究的问题中,首先要说明研究方法与实施程序,如研究采用的具体方法、研究的对象范围、抽样方法、研究进程、研究采用的工具量表、问卷如何选择和编制、以即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合理配置等。

 4.有何成效

 即说明要取得什么样的研究成果。首先要具体说明研究的预期成效,例如,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怎样的变化和提升,水平有哪些改变等;其次,研究还要说明成果达到的水平和表现形式,如专著、研究报告、论文、教具、教学软件、录像光盘、课例等。

 (二)研究计划的格式

 研究计划的格式多种多样,但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要求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反映研究的范围、对象、内容、方法,并能显示研究变量及变量之间的关系。

 2.研究目的与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主要阐明课题产生的背景,如现实中存有的问题,或是已有研究存有不足等,从而指出问题的重要性或严重性,表明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3.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计划的主体。研究者要把课题提出的研究问题进一步具体化为若干个小问题,使之更具有操作性。

 4.研究假设 任何研究都以研究假设或待答问题为具体行动的指引,研究计划中要明确提出研究假设,并说明研究假设中变量间的关系。无需说明研究假设的课题也要具体明确地列举待答问题,明确课题的研究范围。

 5.研究对象和研究变量 教育研究总是指向一定的研究对象。教育研究中也应阐明研究对象,包括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样本数量、抽样方法等,必要时还需提示研究对象的来源和特征。

 6.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研究计划中,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通过对相关文献作系统的陈述,对选题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问题做出的综合阐述与评价,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基础。

 7.研究方法与设计 这个部分主要说明课题采用的方法、途径和手段,以及课题展开的步骤。所以,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资料收集程序与分析方法,都应分项详细说明。

 8.研究进度

 这是对课题研究从时间和研究工作项目实行的规划和分配。拟定研究进度,通常将研究的时间进程和研究工作项目实行分段,使每个时间段都有不同的研究项目,从而保证研究能有条不紊地展开,能按预定进度如期完成。

 9.成果形式 预计的研究成果能够从两方面来说明:一是说明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如研究报告、论文、专著、教学软件等。研究周期较长的课题,还应说明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二是说明研究成果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课题研究一般由一个团队共同完成,包括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通常,在研究计划中课题组负责人需填写个人的年龄、性别、学历、职务、专业、联系方式等详细情况。课题组成员的基本情况和具体分工情况则需简单说明。

 11.经费预算 研究计划中要把开支的项目、用途、金额一一列出。经费预算的主要项目包括:图书资料费、研究人员研究费、小型会议费、交通差旅费、测验问卷编制费、上机费、印刷费、研究实施的劳务费、设备材料费等等。

 12.参考书目与附录 课题研究的设计需要借鉴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而且,研究计划本身具有相当水准的学术性,所以,在研究计划后面也需要列出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必要时也可将课题采用的量表、问卷等研究工具附在后面。

 正式的、严格的研究计划应该包括以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各部分内容的详略情况和先后次序并不是固定的,在实际撰写研究计划的过程中,能够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作些适当的增删或调整,以上结构供研究者展开研究时参考。

推荐访问:专题 研究 设计
上一篇:最新教师年度考核个人述职报告参考范文
下一篇:有哪些方法可以教育孩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