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灵感思维,,成就生花妙笔】 一年级思维训练100题

来源:思想汇报 发布时间:2019-08-05 点击:

  灵感又称顿悟,是人们对某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个时候却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答案和新假设的一种心理现象。学生作文和灵感密切相关,为什么有些学生作文时愁眉苦脸,不能快速进入写作状态,原因就是缺少灵感思维。笔者多年的实践说明,只有展开灵感思维的翅膀,点燃灵感思维的火花,才能文思如潮,妙笔生花。
  一、激发兴趣 在愉悦中唤醒灵感
  培根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几千年前的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了习作兴趣,就打开了迎来习作灵感的通道,作文便成功了一半。当然,习作兴趣也不是坐等就能够形成的,也需要老师的培养促成。一般说来,要使学生产生习作兴趣,就要矢志不渝地坚持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当代少年思维独立性强,反应敏捷,对生活中盎然的生机尤感兴趣。写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自然就能爆发出高昂的写作热情,就容易产生写作的灵感。教师应当熟知他们心理,要尽可能顾及学生的口味,布置学生写感兴趣的文章,并及时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播。自始至终贯穿着“注重兴趣”。从要求“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到“要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要写自己最想写的”,到“写自己喜欢的景或物”。这是很有深意的。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所写的事物有深切的感受,才感到有话可说,才能激发写作灵感,才会“乐于书面表达”,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来。我们教师既要坚持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事物,又要善于引导启发,给学生创设产生灵感的契机。
  二、注重积累 在厚积中孕育灵感
  写作离不开材料,材料是文章的支柱,是文章的“血肉”。积累材料是激发写作灵感的基础。清人袁守定说过“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学生只有在大量的阅读和生活中摄入大量的信息,让它转化为深层的潜意识,一旦得到恰当的契机,就会迸发出灵感思维的火花。积累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写作材料的积累。首先是阅读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写起文章来才能厚积薄发。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的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材料库,作文时才能文思敏捷,信手拈来,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其次是生活积累,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陶行知也说“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无论是花草树木、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等自然景观还是丰富多彩的人生内涵,如果能拨动我们的心弦,生命的灵性与活力就会得到凸现,灵感也会油然而生。虽然如此,但作为学生往往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亮点。应让学生回到大自然中,回到真实的生活中,留心身边的自然,关注身边的人事,熟悉社会现象,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有意识地捕捉生活热点。二是写作语言的积累。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语言,读书看报,碰到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听广播看电视,甚至听到别人说话,得到的美妙言语,都要记下来。而且要多背优秀文章、精彩片断、优美语句,使学生从中得到较多的语言储备,平时碰到的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等,只要自己认为美妙的,就积累。这样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建立自己的语言词典。
  学生有了较深厚的积累,往往易于顿悟贯通,触发灵感,当作文题目出现后,大脑中与创作有关的信息会迅速集中。做到了以上方面的积累,是拥有了捕捉灵感的材料动力,要使其能够激发灵感,更重要的还是写作者与材料在情感感受、观点方面的沟通。
  三、投入生活 在体验中抒发灵感
  生活和实践是艺术灵感的源泉。在社会生活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各种事物的感染和熏陶,因而就摄入了大量的潜意识的信息,在某个瞬间,灵感会闪现。在学校中,学校每年都可能举行交流会、春游、运动会、作文大赛、辩论赛、朗诵会、元旦晚会之类的大型活动,班级也会有畅所欲言的班会,热闹非凡的茶话会,自己动手的大扫除,以及平时的集中上课、做练习的生活场景;在家庭中,可能会在春节访亲拜友,元宵赏灯猜谜,三月踏青观景,四月感受清明等。各种活动富于生活的气息,等待我们参与和关注。师可以先引导学生 “心动”,而且知道让人心动的事物就是“美”。心动其实就是被感动、有想法、认识等,如喜爱、赞美、震惊、苦恼、紧张等。理解之后就可以设置情景让学生回忆,思考在广阔的自然美景中找出能让自己感到心动的事物,哪怕是一棵小草、一片落叶、一滴露珠或是一声鸟啼、一只蚂蚁等。并试着讲出心动的原因,即使就一句话也是进步了。老师让学生明白把这些事物描述出来了,讲出了心动的原因了,就是表达了“美”,就是创作了。这样就会激活学生心中的写作意识,就如点燃了星星之火,这就是创作的灵感。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组织学生冲进大自然,在早已熟悉的环境中搜索更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他们懂得了什么是“美”,什么是能让人“心动”的东西,有着别样的心情和目的就一定有别样的收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生活呈现给我们的是五彩斑斓、绚烂缤纷,用善于发现的眼光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洞察细微的变化,用积极参与的心态在转瞬即逝的机会中躬亲实践,相信,生活会赐予你无限的激情与灵感,写作从此变成一种表达真知、展示自我的享受生活的愉快过程。
  四、创设情境 在感染中 激发灵感
  情境具有重要的智能暗示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一种气氛、一种氛围,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之下,诱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灵感思维。如改写苏轼的《惠崇山春江晚景》,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感悟,让他们亲自体会“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春天的气息和生机:改写《我的叔叔于勒》可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使其站在这个角色的心理位置上体验。情境提供的种种表象,使学生的灵感来潮,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大门打开了,联想的脉络沟通了,想象的彩翼张开了……刹那间,心物交融,一系列的开窍效应翩然而至,激情如开闸的洪水倾泻于笔端。
  五、捕捉时机 在启发中诱发灵感   
  语文课堂经常会出现一些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突发事件,针对这些事件教师应恰当处理,甚至可以利用其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成为一次练笔的好机会。如学生上课吃东西,让其描写自己上课偷吃东西的心情和感受,或者给大家介绍一种小吃;有学生上课没带书或没交作业,让其描写被老师抓住时的尴尬的表情及心理;正上课时教室飞来一只蛾子,学生争着拍打,这时可让他们写一段场面描写;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课时,窗外响起隆隆的雷声,可让学生写大雨将至时的景物描写;学生犯错误时,写自画像,或写犯错前后自己的表情,心理等;上课经常瞌睡的学生写“犯困日记”……通过这一系列的形式,不仅变乏味的说教为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学生受到教育,而且抓住了写作灵感,学生有话可说,锻炼了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当好导演,准确的把握好“度”,这些写作活动中要恰当运用时机,正确引导,不能喧宾夺主,只作为课堂花絮,并且每次任务内容不能太长,控制在三百字左右,便于及时讲评,选出优劣,这样学生才不断能看到进步,写作积极性不断提高。
  六、培养想象 在联想中触发灵感
  要引导学生写出好作文,单是启发他们善于发掘材料还不够,还要引导他们善于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对同一片落叶,是要借它来表达由生而灭、由盛而衰的自然法则,还是要描绘其不舍枝头、随风飘零的悲壮,还是要歌颂它叶落归根、化做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同一个话题、同一则材料,思考角度不同,就会产生立意各异、风格不一的文章。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敢于创新,写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风格来。同样以“欣赏”为话题,一个同学,借《墙头上的花》写出了生命中,不管平凡也好、亮丽也好,都要不忘心中有花,不断充实自己。他写道:“不会倒的墙是没有的,但只要树起坚硬的心,也总会在心田上开满百合花。”还有位同学写《夹在石缝中的生命》,通过写峭壁上傲立的孤松、沙漠中葱郁的红柳、雪山上高洁的古莲、山涧中茂盛的森林、石缝中倔强的小草……来阐明自己欣赏顽强、倔强、在逆境中勇敢生活的精神品质,激情澎湃,格调高昂。由此看来,当学生发现一个可供写作的材料时,只要肯用心,灵感的火花也会如泉水般源源不断。
  灵感的产生,是经过漫长且有耐心的演绎的结果,教师只要正确地把握灵感思维激发的心理机制,通过科学的训练方式,真正使灵感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推荐访问:生花妙笔 灵感 思维 成就
上一篇:约翰的最后礼物【送给约翰的礼物】
下一篇:豫东【1938―1947年豫东黄泛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