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莫通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临床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

来源:思想汇报 发布时间:2019-04-23 点击:

  [摘要] 近几年研究发现,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可继发脑缺血、脑梗死,影响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为更好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脑血管痉挛,作者使用尼莫通输液预防和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尼莫通
  [中图分类号] R742.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203-0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一般发病急骤,死亡率较高。我院1995年始应用德国拜耳公司的尼莫通制剂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作者于2008年12月~2010年12 月对42例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患者使用尼莫通治疗和防治SAH 后的脑血管痉挛(CVS) 的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作者将2年来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42例,随机分为尼莫通组和常规治疗组,对防治(特别是预防)效果,疗程、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死亡等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选取原发性SAH患者42例,系2008-2010年本院住院患者,无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及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或腰穿证实。其SAH后CVS诊断依据:(1)治疗后症状波动或进行性加重。(2)意识由清醒转为嗜睡或昏迷,或由昏迷转清醒后再昏迷。(3)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损害征。(4)出现颅内压升高症状。(5)除外SAH再出血,具备前4项之一,加最后1项即可诊断[1]。或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起始段血流速度与颈内动脉(ICA)血流速度相比大于3,也可定为有CVS[2]。4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龄26~72岁,平均(53.2±6.5)岁;治疗组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52.2±7.1)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等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镇静、止血等常规治疗。两组均给予20%甘露醇125ml静脉滴注,每天2~4次,持续7~10天;并给予控制血压、腰穿脑脊液置换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尼莫通1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内缓慢静滴,每天1次,共7~10天。之后改为口服尼莫通片剂60mg/次,3次/d,至第21天,同时进行血压监测以调整用药剂量。根据2周内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病理征的缓解消失情况,1个月后致残、死亡的发生率,两组病死率和症状性CVS发生率,症状性CVS诊断依据:①临床出现脑缺血症状和体征。SAH 经治疗或休息好转后又出现恶化或进行性加重;意识由清醒至嗜睡或昏迷,或为昏迷2清醒2昏迷的病程;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定位体征;腰穿证实无新鲜出血。②颅脑CT 示脑梗死。③经颅多普勒超声显示脑血流直线速度≥200c/s。及不同时间血流速度比较判定尼莫通防治SAH后CVS的疗效。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2.4 两组一个月后致残,致死率比较对照组高于治疗组(详见表4)经检验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P

推荐访问:蛛网膜 出血 临床 观察
上一篇:【乳腺原发性血管肉瘤临床病理观察】 横纹肌肉瘤死亡率
下一篇:【氟西汀的临床应用进展】 干细胞临床应用进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