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总是耐看——评电影《无间道》] 《无间道》

来源:小学周记 发布时间:2020-03-20 点击:

  经典总是耐看——评电影《无间道》 为了写这篇影评,时隔不到半年,我又一次打开了《无间道》这部电影。(这里仅指《无间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一方面是因为篇幅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喜欢第一部远远超过后两部) 从毫无头绪的第一遍,到若有所得的第二遍,再到寻找细节的第三遍,用心体会的第四遍、第五遍……从一年多前接触到这部影片以来,我已经看了它不下五遍。 这并不是一部适合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它的情节太紧凑,人物关系又相对复杂,一个个场景倏忽而过,一个个角色上场又退场,你很难在几乎没有的间隙里理清那些纷乱如麻的头绪。(其中由余文乐和陈冠希分别饰演年轻的陈永仁和刘建明两角,之后再替换成刘德华和梁朝伟也给我的第一次观看造成了一定困扰) 看完第一遍后,我的印象只有:“这就是个警察在黑帮的卧底和黑帮在警局的卧底斗智斗勇的故事。”黑帮在警局卧底,算是这部电影一个较大的噱头。但绝不是它最大的亮点。 当然,那时看得懵懵懂懂的我什么也没想,只觉得迷茫乏味。作为一部香港的警匪片,无间道里没有大爆炸之类的大场面,也没有多少追逐枪战之类,反而充斥着静态画面、长镜头和人物特写,让它看起来更像是一部风格硬派的文艺片。更别说频繁的镜头切换和双线叙事,让原本就相对复杂的整个故事看起来更加扑朔迷离。 换言之,就是缺乏冲击感,严肃而又沉闷。如果不是因为后来偶然喜欢上刘德华,我想我很难去看第二遍——也就错过了这部绝佳的作品。 第二遍观看时,由于原本心里就存了一定印象,整个故事脉络终于清晰起来。 电影的开始,讲述了被三合会老大韩琛送往警校“身家清白”的小混混刘建明,和被警校校长选为长期卧底因而遭到开除的陈永仁,那错乱的人生开端。 这部分内容的叙事速度相当之快,且双线交错,夸张些讲,简直让你看不清此刻屏幕上的人究竟是刘建明还是陈永仁。 我想,这或许正是导演要达到的效果。二人的人生如同两面镜子,互相映射却又截然不同。在这加速的画面飞逝中,一切仿佛都变得错乱起来。 然后,画面突然定格。 陈永仁停在了于警局里拍摄犯人照片的那一刻,原本年轻朝气的面孔被参差的胡茬所掩盖,眼里的亮光尽成了厌倦的颓靡。 而刘建明则在一个标准的敬礼后,洗去了年少的不羁与轻佻,变得沉稳坚定。 这一刻,我明白了为何导演要让两个人扮演同一个人不同的两个年龄段——因为那份气质的更迭。一个人无论怎么扮演,也很难把这份十年光阴带来的巨变如此直截而鲜明地显现出来。 这之后,整部电影终于正式迎来了开始。也迎来了对于整部电影的剧情似乎无关紧要,我却最喜欢的一个片段。 “高音甜、低音准、中音劲,总之一句话,就是通透!” 这是陈永仁向刘建明推荐音响时所说的话。当然,陈永仁并非音响店老板或是伙计,他只是来收保护费,顺便看店。 “来,你试试看这根线。” 这是试完音响后,起身从货柜上拿了个东西下来,并递给陈永仁的刘建明所说的话。从重新试了一遍后陈永仁露出的惊诧表情来看,这线显然效果不错。 我想,至少在这一刻,这两个人对对方是怀有好感的。他们不知道对方卧底的身份,甚至也不知道对方小混混和警察的表面身份,只是遇见了一个同样喜欢音乐的人,可以分享这份爱好带来的喜悦。 每当我重新看过一遍,总会在他们躺在椅子上,闭着眼聆听蔡琴那首被遗忘的时光时不由自主地露出微笑,享受着这份暴风雨前最后而又无比温柔的宁静。 这让你心里冒出这样的念头:如果不是因为身份原因,他们也许能成为好友。可事实是,知己难遇,失去一个爱的人却轻而易举。无论是朋友,同事,兄弟,抑或是女人。 整个故事里,陈永仁一直在失去,偶遇前女友然后得知对方已经结婚,上司黄志诚为了掩护自己逃离被从高楼扔下坠亡,兄弟傻强为了保护自己离开,忍着伤痛开车最后失血过多而死。连他的身份,也在刘建明按下删除键后消逝无踪。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就像上面简略提到的几个片段一样,这部电影的小细节、小故事实在太多,又都很有特点,若要一个个讲大概轻轻松松就能写完三千字不止。但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虽多却不冗余,虽散却不杂乱。每一个情节、一个片段都有着它的作用和它独特的味道。 现在市面上流行不少叙事拖沓的电影,随便一个简单故事,都能让它们洋洋洒洒地拖成一部完整电影。这部电影却大不相同。它极尽克制,把无数小故事都变成一个个转瞬即逝的镜头,用以丰满剧情和人物。就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一样,永远只露那一角给你看,留下无数空白与遐想。(虽然介于这部电影的快节奏,看第一遍甚至第二遍时,你都很难有太多时间慢慢“遐想”) 因此之后的部分,我只简单介绍一下主线剧情。 音响店偶遇后,两人很快回归了各自的生活轨道。 全剧的第一次高潮也在此时开始:一场毒品交易。 油尖旺区三合会老大韩琛从泰国买进了一批毒品,即将进行交付。他的老对头重案组督察黄志诚从卧底陈永仁处得知了此事,制定计划打算抓人。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后,黄志诚没抓到人,韩琛没拿到货,两败俱伤,但都知道了自己手下有卧底。 韩琛为此收集了一份手下的信息交给刘建明来找出卧底。有趣的是,警局对新秀刘建明也笃信不已,把找出警局内鬼的任务也交给了他。 刘建明为了找出卧底,借机派人跟踪调查黄志诚,没想到韩琛得到消息后下了重手,命人在盘问失败后直接将黄志诚从高楼扔下摔死。 陈永仁在这场乱局中勉强逃脱,却失去了上司和兄弟。就在他不顾一切想要复仇时,刘建明通过黄志诚的遗物打来电话,请求合作。 在两人以及整个警局的配合下,成功找到机会抓住了韩琛。准确来说,韩琛当场死亡——被他信任的手下刘建明一枪毙命。 事件圆满结束,陈永仁回到警局。然而就在刘建明前去给他恢复档案时,习惯性乱翻文件的他,在刘建明桌上发现了装有自己交给韩琛的个人信息的档案袋。 到此为止,电影已经过去了大半。 而最精彩的戏码,也是最被广为流传的一段剧情,才刚刚展开。 纵观前边的内容,有爱恨情仇,有阴谋诡计,却都相对直截了当,没有过多纠结。你看到好人的壮烈牺牲,看到坏人的惨死,看到两方的博弈拼斗。 而从现在开始,你看到的却是内心的挣扎。 陈永仁:“你到底想怎样?” 刘建明:“给我个机会。我以前没得选,现在我只想做个好人。” “好,那你去跟法官说啊。” “那就是要我死?” “对不起,我是警察。” “谁知道?” 这段发生在天台上的对话,被无数人引用和改编,可算是电影界的一大经典。 这段对话的背景,是陈永仁在发现刘建明身份后逃离警局,于韩琛办公室找到存有刘建明与韩琛对话的磁带,并以此为要挟让刘建明到天台单独见面。 刘建明真的想做个好人吗?我不知道。每看一遍,我心里的认同和怀疑就同时多加一分。 最近的一遍看下来,我甚至在心里记下了正反两方的证据: 他确实想做个好人。他抓住了韩琛,尽管迫于暴露的压力杀死了对方;他在见陈永仁之前把陈永仁的档案交给了自己的未婚妻,决定不论生死都还陈永仁一个清白。 他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杀韩琛不过是因为两人关系几近破裂;他为降低自己暴露的风险,在另一个卧底林国平杀死陈永仁后,开枪杀死了林国平,并伪造出了两人互相枪击死亡的现场。 有人说这部电影里最出彩的角色是陈永仁。梁朝伟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当年的金像奖影帝。 在看第一遍,第二遍时,大部分人的注意力确实会很难从陈永仁身上移开。他的忧郁、颓丧和苦闷,痛苦与挣扎令人触动。即便是最终的死亡,也仿佛是一种解脱,让他得以重归宁静。 但再多看几遍,另一个主角,刘建明,反而更加引人注目。 这实在是个无比纠结的角色。 就好像他的未婚妻写的那本小说的主角一样,“有二十八种性格”。 “如果一个人有二十八种性格,那他恐怕一睁开眼睛就要自己和自己演戏。” “他是个好人,却又做错事,该怎么处置他才好呢?” 这些通过他的未婚妻以“构思小说”为由说出的话,在我看来,就好像是导演融进电影剧情里的画外音,一遍一遍地拷问着刘建明,也质询着荧幕前的观众。 他最后的结局,也可算是出乎意料。黑帮老大韩琛死了,警官黄志诚死了,陈永仁死了,最后关头才浮出的另一个卧底林国平也死了……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不论好坏,纷纷倒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唯独这个“想做好人”,“却又做错事”的家伙,活到最后,升官进职。 这是一件幸事吗? 让我们再看一遍电影的名字——《无间道》。身堕无间者,受无间之苦,永世不得轮回。 恐怕这个角色的存活,才是编剧给予他最大的恶意:活着承受痛苦与恐惧,在惶惶不安中度过漫长的余生。(《无间道3》中刘建明自杀,失败,成了坐在轮椅上的植物人。私以为这个结局恶意过于明显,不如第一部的含蓄和深刻。) 电影的最后,刘建明站在陈永仁的墓前,眼前忽然浮现出多年以前,陈永仁被赶出警校的场景。 他耳边回响着教官的怒斥:“看到没有,谁不听话,就和他一样!有没有人想和他换?!” 我想和他换! 刘建明在心底说到。 蒙太奇的手法让过去和现实交汇成一片,就好像这两人的人生轨迹,相交却不相重。 而整部电影也在此戛然而止。干脆利落,却不显突兀。 只留下或是一片迷茫,或是若有所思的观众对着屏幕上浮现出的演职员表怔怔地看。 故事讲完了。可还有许多许多的内容藏在所能看到的故事背后,静静等着人挖掘。 为陈永仁而死的小混混傻强是否真的也是一个警方的卧底?得知了刘建明真实身份的未婚妻会采取怎样的后续行动?在故事的开始一共有六名马仔被送进警校,那么还有四个人呢?为何是在六个月后,担任陈永仁心理医生的李心儿,从警校校长叶警官的遗物中找到陈永仁的档案,恢复了他的身份,而不是由刘建明或是其未婚妻证实这一点? 为了讲清楚这些内容,后续又跟拍了前传《无间道2》和后传《无间道3》这两部电影。(虽然其中大部分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成了令《无间道》影迷们乐此不疲地讨论的悬案) 不可否认,这两部电影也是很优秀的作品。但它们的存在,令这个故事过于完整,在我看来,反而失去不少意思。 另外,这部电影中的细节以及伏笔也是非常之多。从第三部电影结尾才揭开的为何陈永仁会从音像店角落突然冒出来,到摩斯密码、打碎的石膏和放在窗外的窃听器,档案袋上的“镖”字,刘建明用档案袋敲击身侧的小习惯、给了一秒钟镜头的一抽屉磁带…… 没有一个镜头是无用的,没有一秒钟是浪费的,导演用最短的时间,最隐晦的方式,为你说明了所有事件的因果关系、逻辑联系。尽管这让整部电影也出现了不少逻辑问题和小漏洞,却大大增强了它的耐看性。每看一遍,你总能发现以前忽视的伏笔、有趣的小细节,以及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考,不论是关于故事、人物,还是人性。 还有一点很有趣。尽管如此细腻而深刻,这部电影表面上却有着浓浓的商业气息。群星云集的演员表、香港招牌的警匪剧情,都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好莱坞式的动作片。 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多的大牌演员明星聚在一起的情况下,这部电影的节奏依旧把握的相当好,一切都以剧情为核心,主次分明。而这些演员,不论实力派还是偶像派,也难得的在这部电影里都发挥得极其优秀。 同时,这部电影在人物塑造上也做的很好。除了两位主角之外,每一个出场的人物上台的时间都不长,却各具特色。硬派又不失柔情的黄警官,奸诈而霸气的毒枭韩琛,美丽神秘的心理医生陈心儿,可爱的小女人Mary,看似疯疯傻傻,多看几遍却让人怀疑他其实智商很高、为了陈永仁而死的傻强……我想给他们每个人都写一段长长的分析,想了想又觉得不必。 他们从来都不是故事的主要角色,他们的存在不过是为了将最中心的那两个卧底的挣扎与痛苦烘托得更加真实生动。电影把握住了这一点,从未让其中任何一人抢了过多风头,我想我最好也不要喧宾夺主,因为自己对其中某些人的偏爱而说了太多多余的话。 最后,直到现在,我写的似乎都完全是正面的东西。那为何在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会觉得如此沉闷无聊,以至于昏昏欲睡?我想,这大概要归咎于那短短100分钟的时长。这点时间对这部电影所承载的东西而言,实在过于短促。就像是一杯浓缩的咖啡,第一口下去注定要让人苦的眉头紧皱,唯有慢慢多品几口,方能觉察其中醇厚的芬芳。 顺便一提,除了摘取了当年的金马奖、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及其他不少奖项之外,翻拍自《无间道》的《无间行者》也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等奖项。这件事让不少《无间道》影迷耿耿于怀,认为《无间道》完全有在奥斯卡舞台上一争高下的实力。 不过作为这样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在我看来,获得了什么奖项已经不重要了。它本身就成了一座巅峰,在那个香港电影业惨淡的年代,为警匪片这一老生常谈之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有人说,这是香港电影业最后的辉煌。它就像一座突兀升起的高峰,伫立在逐渐衰落的香港电影潮流里。 而我,更愿意说它是香港电影业的某种结晶。它夹杂着大量香港电影的独有特征,却又独树一帜,成为了新世纪初香港电影艺术的一声绝唱。

 

推荐访问:耐看 间道 经典
上一篇:村维稳方案 [**镇大吉庄村维稳工作答复意见书]
下一篇:关于重申易地扶贫搬迁有关政策的通知_易地扶贫搬迁政策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