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地理思考

来源:初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0-09-23 点击:

 德州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地理思考 摘要:发展具有德州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打造区域性文化是德州顺应文化发展潮流、创新发展理念做出的一个重大的决策。发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区域性的文化应该深度发掘以及依托于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产业为基础,促进文化资源的优势向发展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创新优势转化。本文首先根据德州富有的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德州特色文化产业;其次对德州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对今后德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进行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现代文化、文化产业、德州文化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以及灵魂所在,是一个民族真正力量的源泉,文化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甚至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要实现国家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复兴,不仅仅需要经济的力量,同时文化的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德州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城市,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身后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加快转变文化发展的方向,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将为德州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腾飞。

 一、根据德州富有的文化资源,着力发展德州特色文化产业

  近些年来,德州依托于富有的文化资源,着重发展具有的合奏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区域文化的高地,大力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创立了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使文化事业成功的在市场经济中实现转型,达到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双赢的发展趋势。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德州市拥有着 4000 多年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德州自古以来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美称。秦汉时期以来一直以郡、州、县治所,明清时期又是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德州作为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今天令人赞叹不已的黑陶器物,至今已经有 4000 多年的历史。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所疏浚的九河,在德州境内就有鬲津河、马颊河、胡苏河、钩盘河以及徒骇河,禹王厅的遗址在禹城市十里望村南。据古书记载在夏代时期东夷族的首领后羿就出生在德州;三国时期不畏强暴、击鼓骂曹的文学家弥衡就出生在临邑县弥家村,弥衡的事迹也是被改编

 成戏剧流传于世间;唐代时期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在平原县任郡太守时所写的《东方朔画赞碑》,一直保存在陵城区的文化馆内。见证了中菲两国友谊的苏禄王御园就坐落在德州德城区北部北营村,也是全国重点保护的文物。大禹治水的传说、东方朔的传说、刘备的传说以及董仲舒、窦建德、宋九嘉、邢侗、田雯、朱红灯、宋哲元等等历史文化名人正是德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象征,也是德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二)民间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德州地区地域辽阔、地形也是多样,既有平原和湿地,也有山地和丘陵,由于地处齐鲁燕赵的交界之地,也是自古以来就受到齐鲁文化以及燕赵文化的熏陶。文化的底蕴也是非常的丰富,拥有者众多著名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这些景观不仅在分布上很广泛,同时也是相当的丰富多彩。其中主要以:1.历史文化资源。德州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境内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相当丰富的。2.宗教方面的资源。德州在历史上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教等等宗教的场所,其中有的宗教场所也是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影响的。例如:庆云的石佛寺、海岛的金山寺、禹城的御桥韩天主教堂等等。3.民间的乡土文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具有古朴纯正特性的文化节日、戏曲文化以及文化。例如:临邑县的一勾勾地方剧、宁津杂技、齐河绣球灯舞、德平的大秧歌以及武城的花杠舞。临邑县的地方剧一勾勾在 2006 年被批准为“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宁津、庆云、乐陵、禹城等地不仅仅是杂技活动最为集中,同时也是杂技人才辈出的地方,自古就有“杂技之乡”的美誉。4.自然文化资源。德州自北魏时期开始对菊花进行栽植,菊花也是作为德州的市花,德州的菊花具有耐盐碱性、抗干旱、不畏寒霜的特点,特别适合德州地区的自然条件。像德州的独头菊、多头菊,就有株矮且叶肥、花大且色美的贴点,可谓是独具风格。夏津县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系统比较稳定,森林环境也是非常的优美。乐陵市是我国最大的“金丝小枣”的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 30 万亩,同时在园区内拥有枣树达到 400 多万株。

 (三)文化设施的完善也是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载体 近年来,德州地区加快了对于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在 2008 年启动了德州博物馆建设的规划,在 2010 年年底之前就完成了主体的建设工程,并将其作为

 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德州市图书馆也于 2008 年的 6 月份对所有的青少年进行免费开放,2009 年 3 月,对下岗的职工、外来的务工人员、巨人以及残疾人员进行全部免费的开放。德州市已经建立了以县级为单位的图书馆、文化馆各 11个,其中达到国家级标准的图书馆有 6 个、文化馆也是占到了 3 个,平原县和禹城市的“两馆”也达到了国家一级的标准。目前德州市已经形成以县级文化中心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枢纽、村镇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作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服务网络,为有效的推动地区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强有力的载体。

 德州市还完善了很多的文化广场、文化娱乐中心等等一大批的基础文化建设,先后建成了德州市中心广场、艺术中心、长河公园、锦绣川风景区、陵城东方公园、平原县三国文化广场、禹城糖城广场、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等等文化设施。

 (四)丰富的第三产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德州市积极的整合文化艺术、民间习俗等等资源,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充分的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交通方面的优势,为旅游和文化方面的结合做好文章,为了充分的挖掘现有文化资源,德州市同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烟酒中心联合制定了关于德州市主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并确立了“1344(一个核心、三个旅游带、四个节点、四个旅游区)”的空间发展模式,以德州主城区作为核心、形成以京沪高速、京沪铁路和 104 国道的旅游带;德城-宁津-乐陵-庆云旅游带;德城-武城-夏津旅游带;打造乐陵、临邑、齐河、禹城、夏津四个节点,同时还建立了汉唐文化旅游区、田园风光旅游区、齐鲁枣乡、中国棉乡旅游区、同事还确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娱乐产业、创意产业、演绎产业、科技产业以及体育产业等六项重点产业。

 德州市依托于现有的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将文化的优势、资源的优势转化为产业的优势,并逐步的实现由无形的资产向有型的资产转变,以“游千年黄河故道”作为主题,夏津县多次举办拥有地方特色的梨花节、椹果采摘节;乐陵市对文庙大成殿、龙山文化遗址、万亩枣林等文化遗址的深度挖掘,形成了拥有浓厚历史文化内涵的系列性景区,初步建立了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庆云县也形成“传统文化旅游景区”、“枣文化旅游景区”、“商贸文化旅游景区”、“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等四大文化旅游景区;德州市着

 力打造董子读书台、减河湿地公园以及太阳谷生态主题公园等三大旅游产业。

 二、德州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州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不充分

  德州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主要呈现小、散的形式存在着,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被充分的挖挖掘以及整合利用,宣传以及开发的力度相对较弱,导致很多的优秀文化错过了开发的先机。文化遗产的保护环节也存在着薄弱性,特别是一些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的文化正在慢慢的消失,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也使大量的历史城镇、街区以及具有代表意义的建筑遭到破坏,悠久的城市文脉正在慢慢的被割裂。例如:年代久远的区委办公大楼、红旗旅馆、市值礼堂等等,能够反映在建国初期具有时代特点以及苏联风格的楼房,像马市街、菜市街等等富有人文信息的街区等等,在城市建设改造中应该给与保护以及修建。德州的扒鸡文化作为非物质遗产,在文化层面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广为流传的故事,也没有相关的文学、影视作品。德州的杂技也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并且在技艺方面也是非常的精湛,然而吴桥县却抢先宣传自己作为“杂技之乡”。同样作为运河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德州市在其研究以及开发方面和济宁、聊城等相关城市就有着明显的差距。

 (二)城市特色文化不够鲜明

  制约着德州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城市文化的定位不够明确,特色也不够鲜明。城市所特有的文化品质是由一种甚至是多种文化的特点体现出来的,例如:体现青岛的文化品牌就主要以“帆船之都”、“音乐之岛”的特点体现出来;潍坊的“世界风筝之都”品牌;临沂的“沂蒙山文化”品牌;济宁的“孔子文化”品牌等等。德州市由于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不够,以及对现实的定位模糊,没有能够准确的提炼出符合具有德州市个性、具有德州特色的文化品牌以及文化服务为支撑的鲜明的城市精神。像“厚德载物、有德之州”的概括对于德州的历史不能很具体的概括,对于现在不能够清晰的描绘出来,对于未来也没有提出非常明确的方向;“文化德州、创意德州”这样的提法没有特色以及品牌支撑,显得非常的笼统,在宣传方面也是左右摇摆;与此同时德州市在城市细节的设计方面和地域文化的内涵相脱节,例如:在相应的街道命名芳年就显得非常的缺乏文化内涵。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目前德州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破题的阶段。总体的规模比较小、相应的效益就显得非常的低,产业在市场化的程度上不够,市场被零散的飞鸽,缺乏整合;产业在发展目标、层次、成果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较差距非常的明显,集约化产业尚未建立,还没有能够形成集聚效应和链式效应。文化产品方面不够丰富,缺乏具有主导性质的产品,科技含量也尚未建立起来,缺乏相关系统独特的再次开发,市场上的影响力不够明显。产业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各种各样的文化资源要素也得不到市场的确认,产业链和营销方面的整合很难转换成为产业资源。一些传统的产品,例如黑陶、扒鸡美食文化等还相对比较弱小。旅游方面所做的一些活动也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以及评估等等技术的支撑。总的说来,德州市在文化产业方面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缺乏“产品”,刚缺乏“精品”和“名品”。

 (四)有相关文化产业的高素质人才的缺乏

  目前德州市在文化管理、营销以及设计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等方面比较匮乏,尤其是在文化产业这一领域内既没有懂文化又懂经营的综合性高级人才,行业之中的领军人才也比较少,专业人才现在呈现老龄化,后备人才不足,人才的培养以及激励保障机制方面有待加强。相关文化单位的内部用人的机制、竞争机制、保障机制以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内部活力不足,文化管理方面的干部队伍现在在思想观念、工作的作风、工作的能力方面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形势下的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产业所发展的需要,服务意识方面不强,工作效率方面不高,已经严重制约着德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三、对今后德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要促进德州的文化产业能够持续并且快速的健康发展,我们首先应该学习借鉴省内外一些成功的做法以及先进的经验作为基础,充分考虑德州现有的文化产业现实,进行量身打造具有德州特色的文化产业结构,以促进以文化资源的优势向产业的优势、发展的优势以及创新的优势方面进行转化,在推动德州文化大发展的道路上打造新的亮点。

 (一)以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大力的推进制度方面创新,为文化事业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保证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政府为社会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以及在推动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的同时,首先要充分的认识到推进文化体质的改革、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在德州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发展德州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德州绝对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够成功的,它需要思路上的开拓以及观念方面的创新。要树立“大文化产业”的观念,需要积极的推进文化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并且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职能机构来充分的考虑德州的实际形势,在现有的文化事业的基础上,制定出一系列的、科学的、可行的有利于文化产业的政策以及配套的措施,明确发展的定位,准确的找出开发的重点,突出地方的特色。各地区应该避免重复性的低水平建设以及文化资源方面的浪费,要加强对那些不可再生的文化、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同时保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已达到文化产业可持续性的发展。

 结合德州现在的情况而言,促进文化产业的第一推动力,不能够市场或者是资本的主体来自发的确定,而应该有政府的相关的政策以及资金两方面来给予积极的扶持和引导。要全面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尽快的制定德州市文化产业的振兴规划,更进一步的明确总体的思路、总体目标以及突破的重点。要紧紧抓住机遇,做好管理工作,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创造环境、制定规划、协调发展以及规范监督上来。要灵活的运用法律以及经济的手段来促进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德州的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出符合德州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配套设施,从各个方面加大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同时需要降低准入的门槛,积极鼓励本地区的社会力量办理文化产业,在激活本地的民间资本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引进外资。努力实现受到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推动的文化产业。

 (二)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的结构,整合相关资源,共同促进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取代传统的文化产业的社会地位并能够实现规模化、整合化、数字化、全球化以及多样化。在今后德州应该重点的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艺、文化娱乐、文博会展以及文艺颤音知道、民间工艺、文化科技产业和文化体育产业等等。为此,应该更加注重结合德州本地的事迹情况,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加强多层次的、多领域的合作,根据不同地域的资源特点以及发展的特色定位,摒弃那些各自为战的传统观念,打破地区壁垒,

 加强跨区域合作,避免重复低水平建设以及恶性竞争,做到求同存异、资源整合,相互学习各自在认知上的有点,把相同的文化做大做强。要大力推动网络、动漫、创业设计等为代表的新兴的文化产业,培育出新的文化业态,建立区域内的相对集中,在具有竞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建立起具有相关的文化企业、产品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其他产业的厂商等等门类比较齐全的,运转较为有利的文化产业体系。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和高科技的联姻,关注价值上的创新以及多功能价值上的开发,让特定的产品拥有相应的文化价值和含义,注重以历史为题材、民间传说为主体的文化产品的创造、促进相关文化产业同旅游业、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结合。

 (三)培育一些文化方面的中介机构,大力扶持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企业 根据目前文化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着重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自愿、市场来运作、财政为补贴的原则,组建具有代表意义的德州文化产业协会。以此来加强对德州文化产业的正确引导,促进文化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发挥协会在文化企业和政府管理机制之间的作用。鼓励协会之中的优秀成员、相关的文化单位以及企业积极建立文化中介组织,发展以及完善经济、代理、推介、咨询、拍卖等相关中介机构。重点的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引导按照文化艺术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积极的拓展相关文化经营服务,向集团化、网络化以及品牌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还要积极的鼓励民营文化企业要做大做强,给与积极的政策引导、扶持力度,积极的尾气扩大宣传,把建立并发展民营文化产业作为壮大德州特色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对于民营文化企业现在已经从开始的依傍、赞助等形式正在逐步的转变成参与、写作、合作一直到独立经营,现在也已经成为德州文化事业以及文化产业发展链条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要始终坚持以资本作为纽带,以市场来作为导向,在相关政策的允许的范围内,大胆的引进资金,积极的鼓励、引导以及规范一些民营资本进入到文化产业的领域当中来,逐渐形成政府政策支持、多元化投入、多层次协同发展的态势。

 (四)发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培育文化的创意群体以及文化创新企业 要把文化创意、影视作品制作、演绎娱乐、举办文化会展、数字化内容以及相关动漫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对其加大扶持的力度,完善相关产业的政策体系,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模式。聚集培养各类对文化有创意的人才,同时也着重培养广播影视、动漫、工艺设计、表演艺术等各方面的创意群体,建立以市场导向为

 主要内容的集成、加工、制作、传播生产机制。逐步完善对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有利的市场环境以及政策环境,培养一批可以提供文化数字化信息、影视、演绎以及文化咨询等等内容为主,专业技能强,能够深入的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层面不断创新并应用到大型文化创业的企业。鼓励有相当实力的文化企业加快研发机构的创立发展,加大文化研发的投入,努力形成研发、设计以及制造系统发展,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实力的骨干企业。积极发挥和重视民营企业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开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并积极支持他们做大做强。

 (五)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形成突破 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产业集中程度不高,是制约德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阻碍。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我们必须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协同发展。要始终坚持“行政推进、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原则,推动网络、文艺团、出版发行等领域资源整合,引导具有优势的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聚焦。目前,应该采取积极并稳妥的措施,抓好市直、县市区的广播电视网络资源的整合,市直、县市区的文艺参演团的结构的调整,以此来推动整个德州地区的文化资源的整合。品牌效应在一个物质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也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有影响力、感染力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充分的依托、发挥德州的历史文化资源、扒鸡美食文化资源、太阳文化资源、民间文化文艺资源的优势,集中力量,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建立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丰富群众们的文化生活,彰显德州市文化的魅力。

 (六)培养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 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吸引并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团队是实现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政府以及文化管理部门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实施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工程,采用多方式,培养、聚集掌握着文化产业高新技术的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在文化产业当中拥有较强市场应变能力的品牌策划、产品设计、生产经营、中介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高精尖的技术人才,为把德州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做好人才的保障和智力的支持。要和德州现有的高级院校建立相应的联系,通过院校来培养熟悉德州现有的文化资源的高精尖人才,并与除德州地区外的院校建立联系,着重培养拥有高级专业的人才,以此来促进德州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要建立相

 应的鼓励资质,鼓励国内外优秀的文化名人及其文化经营者来德州创业,为德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人才保障,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对于那些在德州文化产业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给与相应的奖励基金,充分吸引各方面的文化人来共同来促进德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政府还应该和民间艺术团队建立联系,以走进市场、走进田野、走进乡村等形式,共同来打造德州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十 七 大 报 告.中 国 政 府 网 [EB/OL].2007-10-24.ht-tp://www.gov.cn. [2]十七届五中 全 会 会 议 公 报.人 民 网[EB/OL].2010-11-04.http://cpc.people.com.cn. [3]参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德 州 文 化 网[EB/OL].2008-03-26.http://www.dzwh.gov.cn. [4]2009年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EB/OL].2010-03-10.http://www.stats-sd.gov.cn. [5]涂可国.山东 文 化 蓝 皮 书·2010年山东文化强省建设报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446-448.

 [6]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 2010 年 3 月 5 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N] .人民日报, 2010 -03 -16.

 [7]曾河山.从英法韩文化战略看国家形象的塑造[ J] .对外大传播, 2007, (2).

推荐访问:德州 文化产业 地理
上一篇:行政人事部工作计划
下一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问题-供电管理论文-管理论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