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童趣-油画专业论文

来源:初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0-08-24 点击:

 第一章 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童趣表现力的来源

 论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的童趣

 绪言

 毕加索的绘画向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他开创了现代艺术的先河。他的立体主义绘画自创造 以来一直被沿用创新,可想而知它具有无穷的魅力以及源源不断的信息量,那么他的立体主义该如 何解读呢?是怎样的观察思考角度让毕加索绘画走向这种自由而强烈的独创性的艺术高度呢?现在 对立体主义的分析有这样一些观点,立体主义的现代性表现在他的形式语言上,打破了常规的传统 绘画方式,并且创造了三维空间在平面上的重组结构。毕加索曾经以儿童观察的角度来解释他的立 体主义,并且向往儿童般的绘画,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去寻找毕加索绘画中所体现出来的童趣现象, 并且研究儿童绘画的初衷。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毕加索绘画不仅仅是情绪的宣泄,还有关乎理性的 艺术再现。

 第一章 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童趣表现力的来源

 第一节 毕加索及他的立体主义绘画

 毕加索生于 1881 年,他是西班牙著名的画家、雕塑家。他的绘画生涯经历了“蓝色时期”(1900

 —1903 年)、玫瑰时期(1904—1906 年)、立体主义时期(1907—1916 年)、古典时期(1917—1924 年)、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1932 年)、脱变时期(1932—1945 年),其中“立体主义”时期是毕 加索最重要的一个时期,立体主义的开拓影响了整个艺术界的发展。

 1908 年,毕加索作品《亚维农少女》在巴黎秋季沙龙展览上展出,受到了强烈地反响。马蒂斯 对其评价“这只不过是一些立方体呀!”借这一说法,评论家沃塞尔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在对 布拉克作品的评价中首先采用了“立体主义”这个字眼,后来也常被指称毕加索及布拉克的画派, 于是“立体主义”画派便诞生了。

 第二节 塞尚对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童趣表现力的影响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画受到塞尚思想的影响,就是“以圆锥形、球形、圆筒形来处理自然”。这 些形状元素是对自然万物的高度概括,以几何形体来组织画面对象,使画面中写实的成分减少,增 强了画面的表现性。“换一种眼光看世界”是立体主义革命性的存在。在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都是 以几何的形状来概括对象,包括人体都是以弧形来概括,一切事物的形象都是简单的结构来表现。

 这种简单的结构与儿童绘画中找出的一般规律有着相似之处。立体主义把三维的视觉假想出一个四 维空间,我们可以看到,在毕加索的一系列女性肖像的立体主义绘画中,很多女性侧面的形象被描 画成了“怪物”,因为在正常的视觉形象中,人物的侧面形象是无法同时被看到两个眼睛的,而在毕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加索的作品中这点被完美呈现,他把各个角度能看到的形象结合在一个对象内,虽然很多人觉得这 是种荒诞的做法,甚至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奇怪的是他所做的处理并没有因为荒诞而脱离对象,反 而还能被很多人认出他所表现的对象,最令人惊讶的是儿童能一眼认出他所画的对象,这说明儿童 的视觉方式是特殊的,他们所感受到的世界与成人的理性认识是不同的。在儿童这个特殊的年龄阶 段,他们认识能力受到限制,一切从简化的形象符号开始,捕捉容易辨认的形象特征,有一点能说 明这一问题,在展览馆中有很多中外儿童被带领去临摹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有位教师问其中一个儿 童最喜欢哪幅作品时,他指出了一张非常抽象并且视觉传达信息非常凌乱的一幅肖像画,这样看来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简单的,直接的,能够从复杂的事物中自然筛选简单的信息来看待事物的一般规 律,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画面。那么这样的立体表现为什么还能最终归于对象呢?因为虽然我们在 一个平面内无法完全看到各个面的结构,但是这些结构不是不存在,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把那些 看不到的结构还原到物体上时他呈现出了不同的视觉效果,在很多人看来是种荒诞的表现,但是他 是符合现实的,就如同儿童的观察的角度一样,他们不会认真去思考那个面有多少结构,能被眼睛 看到多少,至少在他们那个年纪是没有过多的考虑的,而他们是以自己平时所看到的完整对象为基 准,它所具备哪些特点,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于是把这些特点原样一一呈现在对象之中,虽然夸 张,但是却是符合客观对象的特殊性的。毕加索就是利用这样一种观察方法以及对自然概括的一般 规律来完成他的立体主义的,这是一种视觉的创新尝试,是一场艺术的革命。亨利?马蒂斯曾说过: “人们必须毕生能够像小孩子那样看世界,因为丧失了这种视觉能力就意味着同时丧失每一个独创 性的表现。”[1]

 第三节 黑人雕刻对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童趣表现力的影响

 在《毕加索传》中了解到,毕加索立体主义另外一个思想启发是来自于非洲雕刻艺术中的木雕 面具。木雕面具虽然不具有三维立体性,但是却有极富生命的表现力。非洲雕刻艺术非常接近古典 的完美,突破了传统的形式规则,表现了民族精神的自由奔放。非洲雕刻艺术表现的内容通常为神 话信仰、祖先神灵、妖魔鬼怪等,这些内容都与非洲原始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与现 实紧密联系。非洲雕刻有重要的两个价值,首先是实用价值,不同于现代社会,在相对落后的社会 里,人们没有现代社会人应有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的思维不受限制,活动相对自由,很多工具为 了生存都是手工制作完成,线条简单并且要实际用于生活劳作。另外一个就是审美价值,非洲雕刻 非常具有装饰性,线条粗犷,感情淳朴而直接,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这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着 密切的关系,在大自然面前,无惧鬼怪,神定胜天,之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崇拜所以他们的创造物具 有严肃的敬仰感。毕加索之所以对非洲雕刻艺术感兴趣并且运用于他的创作就在于非洲雕刻所表现 的形式美,它们的形式基本呈现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富有韵律感、节奏感、严肃感。面具中对人物 五官的雕刻夸张大胆,是非洲雕刻的一大特点,通常他们会把眼睛的部分加重立体的表现,并且夸 张它的比例,鼻子过分拉长,唇部线条厚实有力,野性十足,这样表现使其人物更加具有恐惧感, 更具震慑力,增加观赏者视觉的凝聚力。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的创作很大部分借鉴了非洲的雕刻艺术, 在刻画对象的时候大胆夸张地运用粗犷的线条,就如雕刻中刻刀所留下的硬朗粗糙的痕迹一般。画 面中线条交织错综有序,肯定而有力,与非洲雕刻所呈现的野性美一般极具视觉冲击。人物五官的 描绘更是提炼了非洲雕塑面具中对称的韵律感,集中感,使人物面部的情绪表现更加具有表现性。

 《亚威农少女》(附录:图 1)开创了毕加索立体主义的先河,推翻了文艺复兴时期以透视学、解剖 学为准绳的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他完全打破画面的结构,重新对画面进行构成与组合,最后结合非 洲雕刻艺术让画面效果夸张而质朴。这幅作品在刚开始受到不少的抨击,他所表现的一群妓女造型

 第二章 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中的童趣

 怪异,眼神恐惧,以直线几何的方式来表现女人体,这与当时以圆润写实的手法描绘的人体大相径 庭,貌似是对当时的写实主义的一种突破。这些描绘人体的手法与非洲雕刻艺术有着很大的相似, 人物头部躯干都是以简单的几何来构造的,尤其眼睛的刻画,线条简单与非洲雕刻面具中眼睛的刻 画一致,例如画面中间一位女性,她的眼神空洞僵硬,却有一种震慑灵魂的力量把你带入画中,让 你不禁感觉莫名的羞涩与恐惧。右边一位女人的鼻子侧面被一道道黑色的直线打成阴影状,眼睛被 涂黑,貌似鬼魅一般将人吞噬。躯体和胸部被概括成坚硬的菱形、三角形、弧形,这些线条和非洲 雕刻一般有着严肃的形式感,让人的视觉产生凝聚力,对表现的人物精神上有种距离的疏离。毕加 索想借非洲雕刻来表现妓女在他心中的一种恐惧感,厌恶感,即便是简单的平面几何结构同样有着 抓人眼球的魅力。

 第二章 毕加索立体主义作品中的童趣

 第一节 毕加索对自己作品的解读

 毕加索绘画与儿童画表达之间有着相似的联系。这种联系我们可以追溯到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绘 画中去。因为在《毕加索传》中有这样的一段故事,毕加索画了一张《弗拉尔肖像》以后,没有人 认出画中的人物是谁,而一个四岁的孩子一眼就认出了画中的人物,毕加索经常拿这件事来解释他 的立体主义,他认为孩子的眼睛是纯真的,只有纯真的眼睛才能看出他的立体主义绘画。毕加索的 这一回答解释了儿童的观察角度与他的有着相似之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单纯的,观察方式是未经 过训练的,只有这种简单的观察方式才能欣赏他的立体主义。毕加索曾经说过:“我在很小的时候画 得就像是拉斐尔,可是我终其一生希望画得就像一个孩子。”他一直在寻找一种童趣般的表达方式来 表现他的艺术独特性。

 第二节 毕加索艺术中原始艺术的表现力

 儿童画的表现力与原始非洲雕刻给了毕加索无限的想象空间,那么儿童艺术与原始艺术之间有 什么联系呢?有观点认为原始艺术应该包括两大类别,即儿童艺术与原始人的艺术。儿童艺术指人 在意识发展之初及发展过程当中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审美的活动,原始人的艺术是指远古石器时代的 人群以及现代社会中生产力处于原始社会的偏远地区的土著人的艺术。他们两者的艺术表现都是显 示事物一般性的特性,因为他们所表现的是他们眼睛所看到的东西,但是又不完全是自己所看到的。

 这种知觉过程被称为艺术的再现。原始艺术与儿童艺术一样都有再现事物一般规律的特点,如果有 人认为儿童艺术是因为他们缺乏一定娴熟技巧而表现出来的,那么原始艺术绝对不是因为技术熟练 度的缺乏而产生的。原始艺术的创造是在反复的劳作过程当中慢慢形成的,并不是因为不熟练才导 致他们创造的特殊性。他们所创造的用具都是用于实际生活,他们对周围的细节并不感兴趣,所以 在他们手中诞生的艺术既简单且具有生命力,他们需要的是在复杂的事物中寻找对于他们有用的信 息并且以直接明了的方式去创造它。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原始艺术充满野性,极富表现力,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所发现的大量的野牛的原始壁画给 了世人极好的艺术展现。壁画中的野牛都是以黑色勾勒,并且运用褐色、紫色等来填涂身体,颜色 柔和,过度自然。在绘制野牛时,原始人根据岩壁的起伏块面来把握野牛身体的外部轮廓以及整体 结构,线条粗犷有力,结构准确,牛的形象生动而有力,千姿百态,风格质朴。原始艺术的表现力 之所以强烈在于原始人描绘事物不在于事物的本身,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解释:“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 米拉洞里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 “为艺术而艺术”,原始人画 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 19 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 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2]他们并不是以审美的角度去表 现野牛的形象,他们描绘野牛是一种信仰的表现,一种对当时人们的警示。原始人在创作时没有现 代人的审美,他们的艺术在他们眼里只是为了实用价值,没有过多的考虑其他细节性的问题,这一 点反而让他们形成事物一般规律的认识,同类物可以综合成一种样式被呈现出来,并且最终结果是 精简的表现事物的本质,概括这一类事物特点的形象。

 原始艺术被毕加索吸取到他的创作中,作品《梦》(附录:图 2)画的是他情人睡熟时的样子, 画中的女人一头金发,体态丰腴,头舒适的靠在右肩上安静而祥和地睡着,嘴角微微上扬,仿佛我 们能感觉到梦的美好。沙发运用了大胆的红色,与暖色调的身体形成统一。女子形象刻画简单,身 体线条流畅,头倾侧一边,仅用一根曲线来表现脖子的伸展,双手交叉放在腿部,并没有过多的细 节,但是欣赏着却能一下感受到画面所传递的信息,因为毕加索在刻画人物状态时能第一时间把握 这个状态的特征性,比如睡觉时人的状态,以及人在安详时那种平静的表情,象征性的符号是像星 月般弯曲的眼睛和微微上扬的嘴角。另外整幅画几乎很少用到直线,都是以缓和的曲线勾勒轮廓, 线与线之间衔接自然,粗细节奏把握精准,这样的表现形式能传达一种缓和的艺术气氛,这种气氛 的把握与他熟练运用线条的表现是分不开的。线条夸张而肯定的运用是毕加索创作风格中的一种重 要的艺术表现,线条的疏密粗细、轻重缓急能决定他整个作品艺术表现的情绪性、节奏感。原始艺 术中因为没有太多的颜色表达,所以很多信息需要以线条来传达,它的准确表现在这里就显得尤其 的重要。毕加索的很多作品都是由简单的大色块组成,线条成了作品节奏把握的关键,仔细地分析 他的一些素描作品就会发现他的线条把原本荒诞的形象变得生动而有趣,把没有体积感的肢体变得 丰腴而有韵律。歪歪斜斜,轻重缓急的线条充斥着他的画面,却一切都显得非常有节奏,如同音乐 一般,让人不知不觉中跟随着进入他所布置好的场景中。

 第三节 毕加索作品中儿童艺术的表现力

 毕加索绘画与儿童画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毕加索非常希望自己像孩子一般作画,以至于他到 后期作画风格越来越趋向简单,其中原因就是毕加索极力发挥了儿童画表现力的特征性,摒弃繁杂 的现实细节,充分发挥想象的来表现物体的本质。他们的作品表现都是质朴的直接的。儿童画的表 现方式随意而大胆有趣,因为低龄的缘故,复杂的思维还未形成,行动能力还不连贯,生活经验还 没有积累,对很多事物的认识还处在启蒙的状态,所以他们的作品表现不受时空的限制,内容丰富 而有趣。在对一部分低龄儿童进行美术辅导中发现,他们虽然不能够准确描画对象,或者不能很好 的进行仔细观察,但是他们能感知所描画对象或者整体画面的情感色彩,比如在进行想象画辅导时, 你向他们提出一个绘画主题——我的梦,他们会回忆自己曾经梦到过的事情,或悲伤或欢乐,然后 会根据自己的情绪反应作出相应的作品。比如悲伤,他们能很好的运用一些冷色调,并且以符号化 的语言刻画眼泪,向下弯曲的嘴等等,来表现他们内心的害怕与无助。如果是欢快,那么他们会大 胆地运用鲜亮的色彩,可能会象征得刻画太阳,来表现内心的美好愿景。对色彩情绪的把握是儿童 比较容易表现的,也是第一时间能被人所感知到的。儿童画中会大量的呈现锯齿状的线条,生硬而

 第三章 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理性再现

 轻重不一的直线,以及不对称的曲线,颜色的涂抹也是无法覆盖全部的区域,只是象征性的赋予它 一点色彩。这些元素可能在成年人理性地组合之下会无法还原事物的原本面貌,而儿童能生动得表 现对象是因为他们并不在乎是否对称,也不在乎颜色是否均匀涂抹,他们所要表现的就是他所希望 的那样和他曾经看到的,想象是他们画面中最大的发挥,这些过程都是未经过视觉训练以及理性分 析的。

 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来源于观察方式的不同。儿童绘画中充斥着很 多直线,圆和不规则的椭圆形,这些形状都是低龄儿童比较容易掌握的形状。在观察他们绘画过程 中发现,他们观察并不仔细认真,并不重视描摹现实事物,不在乎对象的细节,而是以他们自己的 方式去再现现实,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观察能力弱,或者说对待绘画没有兴趣,因为当你看到儿童 对新鲜事物有无穷的吸引力时,你必须承认他们是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的。我们必须换一种视角去 欣赏立体主义。

 是什么思维方式导致儿童在描绘复杂的现实事物时呈现的却是毫无相干的几何图形呢?我在对 儿童绘画的教学研究中发现,当一个模特或者一张范画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能很快下笔去描绘他 们所看到的对象,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只观察了几次,却能完全默写出整个对象,我甚至怀疑他们异 常惊人的记忆能力,其实不然,他们描摹对象与成人不同,比如画人的头部,他们不像成年人画画 会抓住人物头部的特点,长脸、方脸或者圆脸,他们一律把人物的头部概括成圆形,在他们眼里这 些各种各样的头颅都是圆形的,还有在描绘人的身体躯干时,他们也是把这些部分概括成方形、长 方形,虽然儿童绘画最后呈现出的作品与原对象相差甚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所概括的对象是 符合这种对象的一般规律的,比如人的头部可以总概括为圆形,身体为正方形,四肢躯干可以变为 长条的方形,这些信息拼凑在一起是符合人物的一般特性的,他们的绘画虽然简单,但是却能表现 出物体的一般特性,能让人简单明了的看出描画的是什么事物。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细节性的信 息对于儿童绘画来说是没有必要的,这些信息是无效的。儿童绘画的特点不在于描摹现实,而是象 征现实。他们所表现的现实世界是符合自然的一般规律的,是对现实事物特点的最简单的概括。

 毕加索绘画很大程度上引用了儿童绘画中的元素,我们可以在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附录: 图 3)中找寻到儿童艺术的表现力。《格尔尼卡》创作于 30 年代,表现的是当时德国军队对西班牙 小镇格尔尼卡轰炸的场面。毕加索平时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他的绘画作品中很少反应政治立场,但 这次德军的暴行让他愤怒至极,于是创作了这幅《格尔尼卡》。画面乍看似乎有些混乱,人物的躯体 四肢交织错乱,但是我们依旧能通过他儿童般的符号语言来体会到他对战争的憎恶。整幅画面没有 过多的色彩,都是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人物以白色、灰色来描绘,白色带给人一种苍白与绝望,就 如同当时被残害的人民一般,是那样的绝望与恐惧。背景是深色调的,与人物的白色形成强烈反差, 表现了当时战争轰炸时的浓烟密布。这样的主色调很明显的烘托出了毕加索悲壮绝望愤怒的心理状 态,就如同儿童画能直接得反应他们的喜怒哀乐一般。其中人物的表现更是直接明了,被残害的人 民恐惧而绝望地仰面朝天,张大了嘴巴,眼睛挤向不同方向,画面中右边的那个人物高举双手,五 指分开,手臂僵硬,表现了他们极度得恐惧与慌张。画面的最下边一位战士手拿被折断的刀应声倒 地,壮烈地死去。妇女拖着沉重的脚步弓着身体勉强前进,后面的脚明显追赶不上自己的身躯。人 物刻画得生动简单,却让人强烈得感受到战争恐怖悲烈的气氛,毕加索运用了很多儿童绘画中出现 的象征性的表达方式,比如手部的表现,儿童经常在表现人物的手部时画成张开的五指,以打开的 曲线来表示嘴巴呐喊时的样子,还有充斥在画面中的许多战争时出现的片段与形象,这些形象很多 不完整,但是具有代表性,就像儿童在表现很多复杂的东西时只表现对象的一般特征。

 第三章 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理性再现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节 辩证看待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的童趣

 毕加索的作品表现方式简单夸张,色彩浓烈,情绪强烈而准确,作品反映他内心单纯而性格强 烈,甚至有些人认为他的画跟儿童画一样,有些幼稚,有些看不懂,基于这种观点我持辩证的态度。

 我认为毕加索的绘画表现方式与儿童绘画的表现方式有些相似,都是以简单的线条,强烈的色彩来 概括现实世界,而表达的又不是完全的现实。但是毕加索的绘画不仅仅是儿童绘画那样的简单,他 的绘画思考高于形式但又隐藏于形式,两者统一,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他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 是以成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现实,再以他独有的类似于儿童画一般的手法来表现现实,这是他绘画 价值的精髓,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毕加索理性创作过程

 毕加索的创作在视觉上是一次大胆的变革,虽然汲取了原始艺术与儿童画的一些表现方式,但 是以原始艺术和儿童艺术来定义他的艺术创作价值是远远不够的。毕加索在画面的构成上作了很多 的思考、练习与修改。我们通常见到的他的作品最终效果都是表现轻松而极富创造性的人物形象, 却往往忽略了他从中所进行的反复的实验,反复的修改,以及构图的重组,这些过程往往都是他最 终创作的灵感来源。在列奥·施坦伯格所著的《另类准则》中详细地对毕加索的十几幅《阿尔及利 亚女人》从初稿到后来的多个版本的定型过程作了详细的描述。最初《阿尔及利亚女人》(附录:图 4)展现的是几个女人体多个四分之三面的结合,其中最靠近观者的睡着的女人体刻画最为细致,后 面的几个人物形象都是以扭曲的线条来表现。接着下来的几张画作中画面女人体特征模糊,身体正 面与侧面难以区分,对几个人物的动态也作了很多的修改,尤其是最初画面中那个熟睡的女子,从 一开始的坐立侧躺在手臂上的动态演变成仰卧在地上的姿态,这种仰卧的姿势被毕加索发现以后就 热衷得喜爱上了,在多幅修改过的作品中这个姿态不断的在变幻他的结构,或许他正在孜孜不倦地 寻求新的创作动力。人物的四肢像螃蟹般张牙舞爪得从身体各个角度穿插伸展,身体也展现出各个 侧面的结构。经过很多次的修改,最后毕加索把这张画的所有人物都简化成很多圆形、曲线、菱形、 几何形组成的画面(附录:图 5),这些简易的线条把各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同时表现在一幅画里,并 且每个曾经有象征性的符号都被隐含在极简几何中,画面中的那个仰卧的人轻松的造型被简单的解 决,让人毫不费力的解读。毕加索从未否定过写实主义,他只是按照自己准则在创建属于他的一个 多维空间在同一平面中的排列组合,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仿佛正在修复一件已经被打碎的物 品,这些物品被安放在一个空间之中,然后被等待重新选取有用的被打碎的特征化的符号,他在还 原的过程中尽量不按照物体原本的形态,另行创造一件现实所找寻不到的东西,最后组成符号化的 几何语言。但是我们依旧能在他的立体主义绘画中找到线索,在一个平面的空间里呈现四维的物体 的形态,这些被表达的形态赋予特征化,虽然被打碎,但是依旧能表现物体的特征,这些符号的特 征往往都是对艺术本体的另一种表现力的体现,这种大胆的创新还是根植于西方绘画——被感知到 的不稳定的自然物质与艺术之间的碰撞,最终产生写实逼真的艺术类别。

 儿童绘画的表现性是让人肯定的,但是最终导致他们画面结局的并不是理智,并不能够像毕加 索一般在写实复杂的素描造型中不断分解组合,不断给予简化象征来寻求合适自己的表达方式,毕 加索只是把自己对现实理想的愿望表现出来,但事实上他明白,他在画面中所表达的对象在现实是 不可能出现的,而儿童立场却是相反的,因为他们心智还未成熟,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还不能完全 区分,他们认为他们所画的就是能够在现实世界出现的,就如同他们总是有愿景圣诞老人会出现给 他们送礼物一般,并且他们对未知的事物有种大胆的设想与创新。儿童在绘画的时候,并不过多考

 第四章 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童趣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虑构图与最终所要呈现的画面的结果,他们注重挥动画笔所留下的痕迹,以及多种色彩与线条碰撞 的愉悦感,趣味感。他们对已完成的作品没有太多的反省及检验,他们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完成自 己所要表现的物体,画面完成后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反复思考及修改,因为完成绘画过程对他们来 说就是画画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兴是儿童绘画情感的特殊表达,他们不需要过多的框架来规范,那 种对世界的初认识是给绘画的想象带来无穷空间的最好原动力,想象推动创新,只有未被发现的世 界才有可能被主观随意的创造,这种美好的创造力只有儿童最丰富,成人必须先认识世界打破客观 认识,重组客观事物才能不被世人发现这是抄袭而来,这样的“躲避” 让人们以为我们正在做的是 想象力的工作。

 第四章 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中童趣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立体主义童趣表现力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立体主义的现代性体现在观看方式上,引入了时间维度,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绘画。立体主义 作品中所呈现的点、线、面的结合运用到现代绘画中,强调了平面艺术中的装饰意味,弱化了形体 透视,这种简化的形象能直观的传达事物一般性的本质特征,就如同儿童画所直观传达的情感一样, 这种简化了的艺术风格并不是艺术的倒退,而是对艺术形象更高的概括与前卫的表达,这种信息内 化为感性认识同时被传达出来能更强烈的突显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量。现代社会非常需要这种 快速的信息传递,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的思维也在加快进程的运作,艺术作为一种传递情感的 方式必须也要快速被人的视觉所消化,符号化或者构成画的艺术作品不再被人忽略。

 受立体主义童趣表现力的影响,出现了一批现代艺术家,例如瓦西里·康定斯基,保罗·克利、 米罗等。在瓦西里·康定斯基作品《构图八号》(附录:图 6)中我们看不到任何说明性、文学性、 象征性的表现手法,画面中呈现的是穿插在一起的点、线、面的几何体,以及各种色彩块面的构成 与拼接,像儿童画一般随意,但富有一定的音乐节奏感,艺术家内在情绪与精神恰当得被简化的语 言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扩大了比物质世界更为广泛的精神范畴。艺术家保罗·克利也深受毕加索立 体主义童趣表现力的影响,他的作品同样给人们呈现的是一种观念的符号,像稚童般的想象,例如 他的作品《玩具娃娃的剧场》(附录:图 7),人物刻画简单稚嫩,但不失趣味,有种自然的稚拙感, 画面构图随意凌乱,似乎没有任何关联,但统一的条纹色块把凌乱的结构和谐统一起来,使画面又 重新恢复了节奏感,这样的作品借助简单的儿童画语言来表现画家的内心世界,是艺术情感的充分 体现。

 第二节 艺术转向情感表达

 在现代美术史上,有很多画家追求的是以建立在理性世界中情感表达的感性世界为目的。客观 描画现实世界已经满足不了艺术家的表现欲望,只有打破这种视觉常规才能有更高的突破,更高的 艺术享受。这种突破必须寻求感受内化,从视觉上第一时间被感知。立体主义在画面的结构与色彩 上进行研究分析,合理运用画面中点、线、面以及色彩来强化表现艺术家所赋予人物的内心情感。

 简化的信息是最容易被人们的视觉第一发现的,就如同人的头部是圆的能被大多数儿童所接受并且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很快描画,商标的利用能很快传递商品的信息一般。毕加索的创作史就如同他的生活日记,他对生 活的态度完全表露在他的作品中,他的每一张画都反映了他当时所处的情绪,比如人们把他前期的 作品分为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这与他当时萧条的生活与后来快乐的恋爱体验密不可分。艺术家 必须认真体验自己的生活才能有更丰富的艺术表达,如果对现实对象没有感情他是没有办法表达如 此多的生动形象的。例如表现主义席勒的作品,画中的人物通常消瘦纤长,笔法冷峻,人物有种神 经质,状态萧条抑郁,时而恍惚时而清醒,因为他曾经在精神病院接触过这些病人,所以受到感触 画出了当时人的状态。情感表现是艺术传递思想一种内在力量,没有情感艺术就没有生命可言。康 定斯基说过:“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3]

 结论

 结论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结合了塞尚的“以圆锥形、球形、圆筒形来处理自然”的观点和非洲的原始 艺术,其表现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写实主义西方绘画的行为法则,寻求在平面中重组画面结构,保留 其本质的形式特点。毕加索曾经说过他一生想像孩子般绘画,说明了他想要追求的绘画的趣味性和 内在的情感性,在视觉上寻求突破与刺激,体现绘画非理智性的表达方式。在他很多作品中人物的 表现能找寻到与儿童绘画趣味的一致性,画面中结合点、线、面与丰富的色彩来表现画面的气氛与 人物的性格,符号化的形象与儿童笔下的形象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同时他对自己的立体主义有着 更多的思考与研究,建立在西方写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对现实对象做了大胆的解体与重组,在反复推 敲中寻求最终的视觉冲击与信息传达。我们在承认毕加索立体主义趣味性的同时要注重毕加索立体 主义中的空间、结构、块面之间的理性考量。立体主义童趣表现力影响了大批的欧洲艺术家们,以 至于对现代抽象主义有着巨大的贡献。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此篇论文是我三年研究生学习结果的一点心得体会,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与支持,在这里我要向这些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衷心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曾昭强教授,他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建议与意见,帮助我纠 正一些错误的观点,启发了我新的想法,使我研究的课题更加深入与具体。同时也要感谢导师组的 多位老师:陈世和教授、陈世宁教授、陈少立教授、邢健健教授、金捷教授、张新权教授,以及专 家团的顾丞峰老师,对我的论文提出宝贵意见。再次,我要感谢仰超同学,他帮助我搜寻了重要的 资料,提供给我很多珍贵的图片文件,让我能完整得分析课题内容。

 有了他们的帮助才有我今天论文的完成,我会继续努力,不辜负他们对我的期望。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英)罗兰特·潘罗斯.毕加索:生平与创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施坦伯格.另类准则:直面 21 世纪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3.(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牛克诚.原始美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周澍晖.论绘画艺术中的稚拙美[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河海大学美术学

 6.(德)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M].宗白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法)皮埃尔·戴.毕加索传[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附 录

 注释:

 [1] 瓦尔特·赫斯. 欧洲现代画派画论[M] .见:白宗华 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70

 [2] 周澍晖.论绘画艺术中的稚拙美[D] :硕士学位论文.河海大学,2004 年

 [3] 张丽娟.从色彩写生中看感性与理性[J].上海艺术家.2007.31—1109∕J .79

 附图:

 图 1:《亚威农少女》毕加索作,1907 年,布面油画, 图 2:《梦》毕加索作,1932 年, 244×234cm 布面油画,130×96.5cm,私人收藏

 图3: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cm,普拉多博物馆藏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 4:《阿尔及利亚女人》,毕加索作,版本 A, 图 5:《阿尔及利亚女人》毕加索作,版本 M, 1954 年,布面油画,60×73cm 1955 年,布面油画,130.2×194.9cm,私人收藏

 图 6:《构图八号》瓦西里·康定斯基 作 图 7 :《玩具娃娃的剧场》 保罗·克利 作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陆勍,女,27 岁,籍贯,江苏常州。

 2006 年——2010 年 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

 2010 年至今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在读。

 2011 年 6 月,作品《童年》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江苏省美术书法作品展览”。

 2013 年 4 月,《新视觉艺术》杂志发表论文《马蒂斯的艺术语言》。

推荐访问: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 毕加索 童趣 油画
上一篇:集团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稿
下一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事迹材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