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议论文复习题

来源:网络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0-08-08 点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6~17 题。

 说知论智

  王蒙 什么是智慧?是“知识多”吗?不。知识多,是渊博,是活字典,未必就是智慧。掉书袋的人,学贯中西、文通古今的人,是学问大家,但未必是最好的智者。仅仅有一种绝活,人们会称赞你心灵手巧,称呼你是能工巧匠,却不一定认为你很有智慧。

  今天,追求技巧、想走捷径成功的人越来越多。这又是“智慧”吗?不,最多是心眼多,是投机取巧,是机灵鬼。智慧要求远见,要求眼光,要求对于对象的整体性把握,要求不仅经得住一时一地一事的考验,而且经得住较为长期与全面的检查。智慧要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求有所不为,有所作为,要求学有新意,事有新意,言有新意。

  智慧,是指人的一种高级的、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智”强调的是知识与胆识,是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估量、选择与决策。“慧”主要是悟性,是对于是非、正误、成败、得失等的迅速感受与理解掌控。

  尽管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但能力不可能完全脱离品质与境界。我们说到远见、大局、明辨、敏锐与周全,说到选择与决策、承担与应变、淡定与冷静、正视与勇气,这都不是鼠目寸光、私心杂念、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蝇营狗苟、妒贤嫉能、夸张矫饰、胆小怕事、苟且偷安的人所能做得到的。相反,只有具有远大的目光与胸怀的人,具有谦逊兼听、从善如流品德的人,具有求知好学、服膺真理性格的人才能做得到。

 在中国古人那里,不常用智慧这个词,而喜用“知”。儒家讲得更多的是“学”字,要人重视学习,重视切磋琢磨。老子讲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些意思都与我们今天讲的“大智若愚”相通。真正的大智是深藏的,是不那么张扬外露的。这也包含了警示人们不要耍小聪明、不要一心投机取巧、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意思。

 大的智慧,不等于万事通,事事通。有些有大智慧的人,某件小事上可能冒傻气。比如牛顿,为了便于家里一大一小两只猫出入,要求木匠在大门上凿出大小两个猫洞;因为着迷做实验,煮鸡蛋时却心不在焉地把怀表放进了锅里。

 智慧是永无止境的。向往智慧、靠拢智慧、汲取智慧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在今天,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的时代,不论个体还是群体,没有足够的智慧,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就无法在竞争中取得成绩,更不要说胜利了。

 怎么获得智慧?自然要汲取全世界的一切智慧成果,弘扬民族文化的益智精

 华,倾听时代高端与科学前沿的信息与呼唤。更重要的是,面对我们的生活实践,有所实验、有所创新、有所尝试、有所撷取、有所思索、有所发现、有所见解。智慧的依据是生活,是世界,是实践,而不仅仅是书本。

  (节选自 2011 年 1 月 21日《广州日报》)

 16.下列的分析,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A.“智”包含了“知”,但知识多学问大的人一定不能称为有智慧的人。

 B.“说知论智”中的“智”,不但设计智力,还有“慧”这方面的悟性。

 C.智慧给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种能力,能力的大小就可以决定智慧的高低。

 D.在大门上开凿一大一小两洞以方便猫的进出,体现了牛顿极高的智慧。

 17.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 分)

 (1)作者举老子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2)某官员最近在回应网友对政府的批评时认为:“主人说公仆几句话,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一回应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如果用本文作者的观点,这位官员的智慧体现了哪些特质?

 (一)碘盐迎来意想不到的全国大抢购

 易蕤

 孙凤福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大地震和海啸引发核泄漏之后,中国各地民众抢购碘片、碘盐,甚至酱油、腌菜、腐乳等跟盐有关的食品。抢购这些物品的强大理由有二:一是服用碘片能抵抗辐射;二是海水大面积污染后,以后的海盐不再安全,真是这样吗? 如果人体吸收了含有放射性的碘,即碘 131 ,在甲状腺里积累,就有可能引发甲状腺癌,服用碘片,让甲状腺和其他器官事先“吃饱”碘,接触到的放射性碘就不能被吸收,很快被排出体外。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用于防辐射的碘化钾片,成人一次性摄入含碘化钾的碘片 130 毫克,儿童、婴儿依体重等因素而依次减半,且 24 小时内不可服用第二剂,但这样高剂量的碘摄入是会引发很多伤害的,只是比辐射带来的伤害小。

 减轻辐射所需的碘剂量应该是 24 小时内一次性服用 130 毫克的碘化钾,加碘盐的碘含量,即使按碘的最大加入量 30 毫克/公斤来计算,达到 130 毫克的碘需要一次性吃 3.3 公斤的盐,也就是 6 斤 6 两,一个体重为 120 斤的成人,短时间内摄入 60 毫克食盐就可能出现生命危险。所以靠吃碘盐来防核事射,根本不可能。

 据 2010 年上半年的资料显示,我国原盐结构中海盐的占的比例已经不到一半,井矿盐最多占 46.5%,海盐占 42.79%,湖盐占 11.16%,内陆地区所产的盐者是井矿盐、湖盐。如果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严惩核泄漏,核辐射物质会通过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形成一个闭合的洋流环进行扩散,在洋流环中会先后与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赤道逆流接触,而日本暖流和太平洋暖流会在北回归线附

 近形成分支。对于国中和东南来地区影响比较大的,应该说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对核辐射污染的交换,不过太平泮洋流顺时针转动,洋流要转一圈到北美等地再转回来,才 可能污染到中国海域,转了这么长时间,它被海水稀释以后 可能根本没有了,所以也不必要担心海盐不再安全。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1 年 4 月)

 17.本文围绕碘盐遭遇“全国大抢购”这一话题,具体说明了哪几方面的内容?(3 分)

 答:

  18.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的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3 分)

 答:

  19.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本文是一篇由某一现象追溯原因的说明文。

 B.本文的说明结构是并列式结构。

 C.如果受到了核辐射,服用碘片,放射性碘就会被排出体外。

 D.因为我国食用盐以井矿盐、湖盐为主,海盐占的比例已不到一半,所以海水大面积污染后,即使不生产海盐,也不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E.文末加点的两个“可能”,表示一种推测语气,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六、本大题 7 7 小题,共 8 28 分。

 (一)碘盐迎来意想不到的全国大抢购 17.(3 分)服用碘片不一定能有效抵抗核辐射,且伤害性大;食用碘盐不能防核辐射;海盐是安全的。(符合大意即可)

 18.(3 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准确具体说明了靠吃加碘盐来防核辐射,根本不可能。(说明方法答对两点即可得 2 分,作用 1 分)

 19.(4 分)A

 E

 (一)

 舆论是不能“ 制造” 的 沈敏特 ①我们不仅常常听到,并且已十分适应和习惯了这样的词语,即每当要做一件大事时,运作策划中会有这样一个环节,我们理所当然称之为“大造舆论”;至于很多商业或娱乐行业的炒作中,更把“大造舆论”作为重要手段。

 ②但是,舆论是不能制造的;可以制造出来的,绝不是舆论。

 ③上溯历史,中国确有“大造舆论”的传统。如我们最熟悉的陈胜要称王大楚,就让亲信装神弄鬼,燃起篝火,假作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叫声。还有制造舆论的最经

 典例证,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专门给他老子制作的一份报纸,这份报纸大量制造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舆论”。袁世凯于是放心大胆地加快了登基步伐,结果也加快了走向覆灭的步伐,创造了一个王朝寿命最短(八十三天)的“吉尼斯纪录”。这种“大造”,确有一时之效,而最终的效果是制造了自己的覆灭。

 ④热衷于“大造舆论”者的心理前提,是对“大造舆论”的一种依赖性迷信,总以为这种按自己利益需要所制造出来的“舆论”,具有神奇的魔力。殊不知,这种人为“大造”的舆论,会有一时之效,归根到底却是始于欺人而终于自欺。舆论的本质是民心、民情、民意,只有背弃人民,才需要“大造舆论”。

 ⑤时至今日,网络固然也可以利用来“制造舆论”,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看到大量“制造”出来的“舆论”;但人们同样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更多真正承载着民心、民情、民意的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使舆论发挥出这样的功能,在这六十年中是空前的。没有网络,南京市江宁区那位房产局局长的贪污行为能如此快速地揭露出来吗?没有网络,弱女子邓玉娇会获得无罪判决吗?网络使舆论自下而上、自然生成的特征获得了难以阻挡....的发挥,它送给舆论最重要的礼物就是:难以阻挡....!

  (选自 2010 年第 19 期《凤凰周刊》,选文有删改)

 14.阅读全文后回答,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 分)

 15.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16.请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中两个“难以阻挡”的含义。(4 分)

  答案 14

 2

  舆论是不能制造的。

 (或“舆论是不能制造的;可以制造出来的,绝不是舆论。”)

 15

 3

  举例论证(1 分),以陈胜、袁世凯的事为例,证明了中国确有“大造舆论”的传统(1 分),令人信服(1 分)。

 16

 4

  网络约束、限制不了舆论的生成(2 分)。网络上的舆论会受到网民的监督和跟踪,产生的效果和影响是制造“舆论”者难以估计和预料的(2 分)。

  (二)

 财富与幸福 [美]泰勒·本·沙哈尔

  ①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②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误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但是,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③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心理学家大卫·迈尔斯(David Myers)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 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得不到满足。此外,还有报告指出,在过去的 50 年里,美国一代代人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

  ④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的人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想可以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自己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幸福的指望。

  ⑤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 ⑥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⑦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质资源决定我们是否可以度过下一个严冬或是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为储蓄而生活。

  ⑧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

 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作为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劳伦斯·波特(Laurence G. Boldt)在《禅宗与生活的艺术》(Zen 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里说的:社会教我 们的道理就是物质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数”得出来的东西。房子的价值可以用钱的数量衡量出来,而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 10 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选自《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 年出版,有删节)

  17.本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⑤段主要分析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补充一个论据,简要论证第③段“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你具体说明第⑥至⑧段得论证思路。(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

 财富可以是实现幸福的方法,但拥有财富不等于拥有幸福。

 18

 分析了以财富作为幸福会带来压力和烦恼的原因。举例论证。

 19

 恰当的道理或事实论据均可。能结合“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这一观点对自己所举论据进行恰当的分析。

 20

 首先承上启下,提出人们为什么还是用财富决定幸福的问题;接着从历史的角度,对“过去影响了我们”这一原因进行分析;再从决定和判断的容易性,对“物质容易计算,而情绪或意义无法衡量”这一原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道理和事实作补充论述。

 DNA 证据也可以伪造 (1)在调查刑事犯罪时,DNA 证据都被视为“如山铁证”,被普遍用于证明嫌疑犯是否涉嫌犯罪以及释放被错误定罪的无辜者。可是,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 DNA 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以伪造,DNA 证据并不完全可靠。

 (2)科学家表示,如果犯罪分子进入 DNA 数据库,他们就可以不通过提取个人身上的任何组织而“制造”出与数据库内一个人的 DNA 相符的 DNA 样本。弗兰肯博士是该研究的领导者,他在《国际法庭科学杂志:遗传学》网络版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通过伪造 DNA 证据,任何一个生物系大学生都能伪造一个犯罪现场。”论文指出,当下 DNA 分析检测技术已经成了司法的重要一环,但是 DNA 证据被伪造的可能性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3)研究人员指出,伪造 DNA 检测结果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首先需要获取一个微小但真实的 DNA 样本,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微小的样本放入大量的 DNA 里。虽然通过一根头发或附有伪造 DNA 的饮料杯就可以在犯罪现场“嫁祸于人”,但是通过这种扩增技术伪造出来的血液或者唾液样本会更为可信。

 (4)第二种方法则依赖于 DNA 分型,通常该分型被安置在一个法定的数据库里。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盗取 DNA 分型数据来伪造 DNA 样本。一般的数据库都是储存 DNA 中的 13 个片段来分辨信息来自哪一个人。而科学家通过复制每个片段上的一小段 DNA 信息,就可以另外组成一个庞大的 DNA 数据库,只需把各段 DNA 信息加以组合,就可以伪造出任意一人的 DNA。据悉,只要收集 425 个不同的 DNA 片段,就足以组合成随便一个人的 DNA 信息。

 (5)DNA 证据可以伪造,只是弗兰肯众多发现中的一个。美国法律分析家科恩对此表示,对于通过 DNA 检测来收集信息的警方和军方人员来说,这项研究成果是个“可怕的消息”。

 (作者:鹏致,选自《海外文摘》2009 年第 12 期,有删节)

 10.犯罪分子如果想逃避惩罚,有哪些方法来伪造 DNA 数据?(2 分)

 11.文章第(1)段“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 DNA 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中加点词语“完全”能否去掉,为什么?(3 分)

 12.第(4)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对说明有何作用?(2 分)

 答案 10.犯罪分子有两种方法来伪造 DNA 证据:

 第一种方法是获取一个微小但真实的 DNA 样本,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微小的样本放入大量的 DNA 里(1 分)。

 第二种方法,犯罪分子通过盗取 DNA 分型数据来伪造 DNA 样本(或复制每个片段上的一小段DNA 信息,把各段 DNA 信息加以组合,就可以伪造出任意一人的 DNA)(1 分)。

 11.不能去掉(0.5 分)。“完全”表示“全部,毫无例外”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示“DNA 证据有不可靠的可能”(1 分),去掉后,原句变成了“DNA 证据不可靠”,表述绝对,与事实不符(1 分)。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0.5 分)。

 12.这里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 分)。用在这里,清晰、准确地告诉我们组成任何一个人的 DNA 信息所需要的 DNA 片段的具体数量(1 分)。

推荐访问:说明文 复习题 议论文
上一篇:对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调研报告
下一篇:XX建设工程开工(复工)报审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