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探源找方法

来源:职称计算机 发布时间:2020-08-31 点击:

  寻根探源找方法

 阅读理解一直是语文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检测一个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所占分值大,但每年得分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有阅读教学的外在原因,也有其内在因素。

 一、外在原因

 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应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目前检测学生的这些文学素养的唯一途径是考试,也是社会、学校评价老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老师只有尽力提高成绩,大搞题海战,却忽略了阅读教学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违背了阅读教学自身的内在规律,语文阅读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名副其实的“应试教学”。一切阅读都为考试服务,使阅读教学枯燥无味,急功近利,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评价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对于学生来说,随着各种媒体的普及,“快餐式”的文化正在改变学生的阅读方式与兴趣。他们喜欢无需思维转换的直观画面,这样可以省却艰难思考的过程,即使有阅读也是一些无需动脑筋的浅阅读,这样就养成了一种懒惰的思维方式,回答问题单一、肤浅,无法深入思考,阅读失分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二、内在因素

 因考试影响,阅读教学本质也悄然发生蜕化,越来越技术化、公式化,题目变成冷冰冰的分数,这是因为对阅读教学认知有偏差。首先是对阅读本身。阅读是一种从书面的文字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在阅读时,读者对所看到的文字符号进行分析,获取作者表达的信息。阅读客体,即作品,它的主题一般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具有不确定性,那么就给阅读的主体,即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而在实际教学中,却抹杀了这种不确定性,以标准答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桎梏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其次,阅读教学目标的偏差。应试教育导致教学的功利色彩加重,忽略了阅读教学的循序渐进的特点。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点拨者。而事实上,现今的教学模式,多倾向于题海战,以海量的题目来“轰炸”学生,进行强制灌输,想达到短期或预期成效,这就有违阅读教学的初衷,充其量这样的教学只完成了一半,是不完整的教学,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没有质的提高,所以学生在有点难度的或者复杂的阅读面前束手无策,阅读理解必然失分很多了。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成功了大半。一个人的阅读兴趣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情景性兴趣,一类是个人性兴趣。情景性兴趣受外界的影响,具有短暂性的特点。而个人性兴趣是一个人内在的,由个体内部激发的,具有持久的特点。这两种兴趣相比较,个人兴趣更具有价值,能够积累积极的情感,提高一个人的认知水平。而情景性阅读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不够持久,且容易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那么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把情景性兴趣慢慢培养成个人性兴趣,形成一种持久的兴趣,为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这种个人兴趣呢?

 第一,把语文变成生活语文,要有“大语文”的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以致用,把课本上一些枯燥的说明、讲解和议论与生活相结合,相联系,使之变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彼此融合,对阅读产生兴趣也就理所当然的了。

 第二,阅读形式的多样性。学生整天捧着书本看,容易产生阅读疲劳。不妨让学生将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除了课内阅读时间外,在自由阅读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阅读,或者上网阅读等,既拓展了视野,增加了知识,又灵活多变,思想也随之丰富起来。当然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老师要加以引导,阅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

 第三,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譬如一些厚厚的古今中外名著,看起来就令学生望而生畏,更别提阅读了。但有些阅读又是必须的,譬如江苏高考的附加题,就是对十部古今中外名著进行考查,那么我们不妨先看些影视文学作品,动态的表演代替了枯燥的阅读,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吸引进去,然后再要求学生看原著的时候就没那么多困难与抵触,而且又降低了阅读难度,看书过程中又有一些诸如心理、细节等与影视不尽相同,会把两者进行比较,这样就加深了印象,促进了理解,对进一步的鉴赏大有好处。

 其次,掌握必要的阅读技能。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进行阅读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语文阅读还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一篇文章不管长短,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采取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部分,我们可以略读;而对于一些包含了丰富含义的语言和文章主旨情感的部分我们就要进行精读,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如一些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的运用等,表达方式的运用等等,反复揣摩,分析其对文章情感的表达和主旨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一篇文章,才算是真正的阅读,才能真正地读通、读懂、读透文章,那么最后学生接受检测答题时就水到渠成了。

 再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课应以学生阅读为主体,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首先要读通,让学生和文本进行直接对话,然后才能回答问题,这些都必须真正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在里面。教师不能搞“一言堂”,也不能“填鸭式”,因为这样学生不仅消化不了,也没有时间去“反刍”,而且时间一长势必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对阅读教学没有任何好处。当然,也不是说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毫无作用,教师要起到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毕竟学生的思维有时还不是那么缜密和完善,对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还需老师答疑解难,进行引导。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使阅读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语文教师持之以恒,有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这样,学生做高考阅读题才会沉着面对,冷静答题,达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海安县南莫中学)

推荐访问:寻根探源话佛教 探源 寻根 方法
上一篇:机关单位党风廉政建设集体谈话
下一篇:第八单元文明探源教学设计(1)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