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理健康系列谈(十九) 病人角色及其心理行为特征_大一心理健康论文1500

来源:人力资源 发布时间:2019-08-28 点击:

  病人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其心理状态有别于一般正常人群。   通常,个体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是朝外的,关注着周围环境的动向和人际交往信息。一旦患病,个体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则转入内部,更加注意自己身体健康的变化,而且在疾病痛苦的折磨下,更容易表现出焦虑、恐惧和忧郁等消极情绪的色彩。
  不同的病人,其心理反应和心理需求也有区别。这与所患疾病的性质、种类,疾病严重程度,年龄,文化层次,社会处境,经济地位,个性特点以及对所患疾病的认识水平等有关。
  任何人患病以后就进入病人角色。病人角色是指与医疗卫生单位发生联系的那些患病行为、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人群。尽管人的职业、地位、信仰、生活习惯及文化程度各异,所患疾病和病情也不尽相同,但病人角色都是相同的。
  病人要按照病人的角色行事,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并非所有的病人其实际角色与期望角色相吻合,在整个疾病过程中都可能会发生一些与病人角色不相符合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角色行为缺失即未进入角色。特别是在疾病早期,虽经医生诊断,仍不认为患病,或是认为患病意味着自身价值的贬值,影响求学、就业以及婚恋等,没有意识到或不愿意识到自己是病人,不愿承担病人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会遵从医嘱进行治疗了。
  角色行为冲突 即病人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发生心理冲突。患病时需从其他社会角色转化为病人角色,或其他角色从属于病人角色。但由于其他角色的重要性(如工作重任、某种追求或强烈愿望)超过求医治病的需求时,可以出现强烈的心理冲突,产生焦虑、痛苦,会导致病情加重。
  角色行为减退 当患病进入病人角色后,其他社会角色或强烈需求,严重地冲击着病人角色,使其不顾病体状况,依然从事不应承担的活动,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
  角色行为强化安于病人角色现状,或自我感觉病情严重超过实际,或由于“因祸得福”的心理使然,期望继续享有病人角色所获得的利益。这种强化,可因依赖性加强和自信心下降而怀疑自我能力,对自己能否胜任原来的社会角色而感到不安。可想而知,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疾病的全面康复。
  角色行为异常 病人受疾病折磨感到悲观失望,负性情绪占据病人的心理,表现为固执己见,如坚持不让改变行之无效的治疗方案,敌视周围人如医务人员,甚至出现厌世情绪,敌视治疗,直至自杀以摆脱病痛。
  上述各种不符合病人角色的行为,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都要注意创造条件促使病人适应角色的转化,以健康的心态对待所患疾病。在疾病初期要尽快进入病人角色,在治疗期间要减少角色矛盾和不相宜的行为,随着病情的好转,要使病人从心理上逐步摆脱这种角色,从而恢复应当承担的社会角色。
  患者要适应病人角色心理,正确对待所患疾病,遵从医嘱,既不要担忧、害怕、被疾病所吓倒,也不要无视疾病,继续从事与病人角色不相适应的活动,这对于在患病状态下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从而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疾病康复。

推荐访问:心理健康 病人 特征 角色
上一篇:男士英伦风搭配【老人谨防“眼中风”】
下一篇:自己的奶给别的孩子吃 别把自己吃老了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