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流程

来源:选调生 发布时间:2020-11-06 点击:

 学术论文投稿流程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学术论文投稿流程》的内容,具体内容:从作者与媒体出版部门之间就因投稿形成了合同法律关系,投稿无疑是形成这一关系的前置环节;下面是我整理的方法,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1、选定一种期刊杂志作为自己的投稿对象。...

 从作者与媒体出版部门之间就因投稿形成了合同法律关系,投稿无疑是形成这一关系的前置环节;下面是我整理的方法,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1、选定一种期刊杂志作为自己的投稿对象。

 怎么选呢,首先要看自己的行业和单位评职称需要什么级别的论文。现在很多都要求必须是核心期刊。这个可以上网搜一下都有哪些。从这些期刊中选一个,打开它的网站。网站上都有它的介绍,要仔细看。看看是不是核心的,还要看它分的哪些版块,看自己的论文适合不适合

 2、选定要投稿的期刊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看此期刊的论文投稿要求。论文格式根据投稿要求进行修改。

 不同的杂志社对论文的格式要求不一样。

 3、察看此期刊的论文投稿流程,现在的期刊一般采用网上投稿。需要注册。这个根据流程来就可以了。

 4、注册以后,可以根据网站上的导航式投稿进行操作。

 5、投稿完了以后可以随时登陆作者中心察看自己稿件的状态。论文一般需要三审,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好的期刊时间更长。所以投稿要有一定的提前量。

 6、稿件如果被录用,作者会收到杂志社的通知。缴纳了版面 F 后就可以等着见刊了。缴费后杂志社会开 FP,如果单位可以报销的话一定要告诉杂志社准确的单位信息。

 关于人情的学术论文

 人情压力对决策的影响

 摘 要 研究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两个情境决策的实验考察人情压力对决策的影响。实验 1 用定势启动的方法对人情压力进行启动,结果发现,启动组与控制组被试在决策结果上并未存在显著的差异。实验2 通过控制人际亲疏程度并给予反馈信息使被试产生高、中、低不同人情压力程度,结果发现不同人情压力下被试的决策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发现了人情压力下不同性别被试存在决策差异。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本研究并未以实证的手段发现人情压力对于决策的影响。

 关键词 人情压力;定势启动;决策

 分类号 B841.4

 1 问题提出

 1.1 人情压力及其对决策的影响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中国社会,人情是调节中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汪凤炎,郑红,2013)。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中,经济色彩起来越浓重,人们越来越多的偏向"经济人",人情也逐渐被异化。于是人情便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货币化",且名目众多,支出周期缩短,频率加快,金额越来越大,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王尚银,刘朝峰,2011)。这无疑将传统的人情演变为一

 种人情的压力,贺雪峰(2011)调查发现,农民收入中的几乎 1/3 用于人情支出,有些农民因此退出了人情循环。相信这种人情的压力不仅仅在农村有,在其他地域群体中都会产生,那么是否也同样会产生退出人情循环的情况呢?人情似乎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情压力也是一样,目前对于人情压力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人情压力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际生活,这里将人情压力笼统定义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以人情为中介所产生的一种压力。

 人情压力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理论综述性的,且国内研究相对较少,国外更是几乎无涉猎。刘玲莉(2014)构建了人情压力背景下运输机场监管的动态博弈模型,其研究使我们对人情压力更加重视。人际交往中人情压力所涉及的理论主要有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黄秀兰从社会交换理论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功利化人际关系淡化了人的感情;人际关系由"人情"与"面子"维系等几个方面(黄秀兰,2008)。童新国和钟义红(2006)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人在进行社会交换时所遵循的主要是关系取向,人情取向,面子取向,责任取向的原则。社会资本理论传入我国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表现出典型的人情社会,人情成为本土化的社会资本的来源(李晓玲,2007)。王尚银和康志亮(2012)提出"类社会资本"的概念对中国熟人社会的社会资本储量进行了考究,发现"类社会资本"广泛存在于中国的熟人社会中,并且储量很高。于彬(2011)更是从社会学的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对人情消费行为的研究状况。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人情与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及理性选择理论有着

 很深的内在联系,那与人情相对应的人情压力是否也可以用其中的理论予以阐述或者解释呢?同时分析已有研究研究也发现,关于人情与人情压力研究更多的是理论描述性研究,对于人情压力的实验验证性研究几乎无人问津。

 决策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有的需要较多的认知能力,而有的却又卷入了太多的情感和动机因素(雷鹏,陈旭,2011)。那么人们在人情压力下的决策活动会是怎样的呢?人情压力下人们的决策是否会卷入更多的情感成分?人情压力似乎对决策有微妙的影响作用,对已有的决策文献分析发现,大部分的决策研究没有直接将人情压力作为变量来考察其对决策的影响。陈海贤、何贵兵(2014)研究了心理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概率距离 4 种基本的心理距离,其研究具有代表性。也有关于消费决策的研究。李爱梅、 李斌、 许华、 李伏岭、 张耀辉、梁竹苑(2014)研究了心理账户的认知与情绪标签对决策行为的影响。大部分的决策研究将决策人假设为"理性人"。这是博弈论的基本假定,在理性基础方面采用的是一种"完全理性"的假设(蒋正峰,贺寿南,2009)。然而,真正决策时,参与者是完全理性人吗?诸多的心理学实验都得出了"人是有限理性"的结论(樊红燕,2009;蒋正峰,贺寿南,2009)。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发现,基于"礼尚往来"所产生的人情压力往往使决策者作出决策调整以维持"人情平衡"。因此可以推断一些决策行为不仅仅受到心理距离、时间、任务类型等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人情压力的影响,且在一些情况下人的决策并不是所谓的"理性"的,本研究试图从人情压力的角度对

 决策行为做出实证分析。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 年第 12 期 (总第 28 期)高世敏 蒋京川 人情压力对决策的影响 1.2 研究构想及假设

 基于理性选择理论,本研究拟在前人相关启动研究的基础上,将人情压力作为决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人情压力具有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人情压力对相关决策任务是否产生影响?不同人情压力程度对决策任务的影响程度如何?本研究拟参照情境性启动方法中的定势启动对人情压力进行启动(云祥,李小平,2014),同时参照前人自编的情境决策事件(凌斌,王重鸣,2014)进行决策任务的编制。另外,本研究从"有限理性"假设出发来验证人情压力下人的决策过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选择。并提出如下两个假设:

 假设一:人在不同情境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选择,人情压力会影响决策,如果在人情压力下人们会更倾向于做"社会人"而非"理性人",无压力下则倾向于做"理性人",即实验 1。

 假设二:人们决策时会考虑代价与收益。在人情压力下人们会投入更多,以期更多的人际回报。另外如果在高人情压力下,人们会更易调整决策,低人情压力下则不易调整决策,即实验 2。

 2 实验 1

 2.1 实验目的

 实验 1 拟考察定势启动方法对于人情压力的启动效果是否显著,以及启动条件与控制条件下被试做出一般的决策选择是否会有差异。2.2 方法

 2.2.1 被试

 160 名南京某大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参加本实验,其中男生 42 名,女生118 名,被试的平均年龄为 22.86 岁,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2.2 实验设计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自变量为人情压力启动或控制启动,因变量为决策"去"或者"不去"的人数比例。

 2.2.3 实验材料

 (1)启动刺激材料:采用情境性启动方法中的定势启动,自编人情压力启动材料。

 (2)人情压力测查问卷

 在阅读了材料后,需回答:你感到的"人情压力"的程度如何?采用 7 点计分(1 代表一点也没有人情压力,7 代表非常有人情压力)。

 (3)决策任务:采用自编的情境决策事件。

 2.2.4 实验程序

 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 80 人。先完成启动任务,再进行决策任务,最后完成启动效果检测任务,实验以纸笔测验的形式进行。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启动效应检验

 所有被试进行了人情压力的主观评定,结果见表 1。

 表 1 人情压力启动效应的检验(n=160)

 通过独立样本 t 检验,比较了启动组与控制组的人情压力情况,发现两组被试对人情压力的感知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启动材料对于人情压力的启动还是成功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发现,启动组的人情压力 M=4.71,进

 一步的统计分析发现,启动组中选择"5"即感觉到"有点人情压力"的人数所占百分比最多,为 38.8%,表明启动的人情压力并不强烈。

 2.3.2 启动组与控制组的差异检验

 不同启动条件下被试的选择情况如表 2 所示。

 表 2 两组被试作出"去"或"不去"选择的比例(n=160)

 表 2 显示:在"人情压力"的启动条件下,作出"不去"决策的被试有 9 人,占总人数的 11.2%;在控制条件下,被试作出"不去"决策的有 7 人,占总人数的 8.8%。卡方检验表明,两种条件下选择"不去"的人数比例差异不显著, 2(1)=0.25,p=0.617。在"人情压力"下被试并没有作出更多"去"的选择。

 实验 1 表明:通过阅读人情压力材料的定势启动方法,可以轻微启动个体的人情压力感,但并不能有效使之后决策行为产生差异。

 3 实验 2

 3.1 实验目的

 实验 2 通过调整际亲疏来控制产生的人情压力程度且决策任务直接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实验之前进行了"人情压力"的字词联想调查,"金钱/份子钱"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以此为启动材料主题)以考察高、中、低三种人情压力条件下被试做出选择的差异情况。

 3.2 方法

 3.2.1 被试

 156 名南京某大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参加本实验,其中男生 39 名,女生118 名。被试的平均年龄为 22.56 岁,平均每月生活费为 1134.93 元。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3.2.2 实验设计

 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自变量为人情压力程度,分高、中、低三个水平,因变量为改变决策的人数比例及改变的价值量的差异。

 3.2.3 实验材料

 (1)初级决策任务:采用自编的三种情境材料

 (2)反馈及新决策任务:详见附录

 (3)反馈信息的重要程度评定:

 请问你认为宿舍其他人的礼物信息对你决定送多少礼物的重要程度如何?采用 7 点计分(1 代表一点也不重要,7 代表非常重要)。

 3.2.4 实验程序

 首先完成初级决策,之后阅读反馈材料并完成新决策任务,最后完成重要程度评定。全部被试完成所有的实验材料,以纸笔测验的形式进行。

 3.3 结果和讨论

 3.3.1 重要程度评定

 所有被试对反馈信息的重要程度进行了主观判断,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M=3.54,SD=1.65。同时统计了所有被试的选择情况,结果见图 1,选择"有点重要"人数最多,占 25%,而选择"非常重要"的仅占 1.3%。被试总体上对反馈信息的重要性持较低的评价,表明被试得到反馈信息后产生的人情压力程度也较低。

 图 1 被试对反馈信息的重要性评价情况

 3.3.2 不同人情压力下决策的差异检验

 对被试的初级决策进行了单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见

 表 3。

 表 3 被试初级决策的差异情况(n=156)

 表 3 显示:被试在三种情况下选择的礼物在价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高亲密程度下会选择给予价值更高的礼物,且亲密度越低礼物价值也越低。

 不同人情压力条件下被试作出决策改变的人数比例见表 4。

 表 4 三种人情压力条件下被试作出决策改变的

 比例(n=156)

 表 4 表明:当人际关系亲密,即人情压力程度为高时,参加实验的 156名被试只有 24 名被试改变了自己的初级决策,占总人数的 15.4%。当人际关系一般,即人情压力程度为中时,有 22 名被试改变了他们的初级决策,占总人数的 14.1%。当人际关系较差,即人情压力程度为低时,有 17 名被试改变了他们的初级决策,占总人数的 10.9%。卡方检验表明,三种人情压力程度下,被试做出决策改变的人数差异不显著, 2(2)=1.238,p=0.538。说明被试在三种情况下作出决策改变的情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不同人情压力条件下被试作出决策改变的价值量的差异情况见表 5。

 表 5 三种人情压力条件下被试作出决策改变的价值量

 的描述统计

 表 5 显示:在高人情压力下,决策改变引发的礼物价值量变化的平均数为 64.21 元,中等程度为 50.05 元,低等程度为 57.14 元。对三种条件下被试改变的价值量进行统计,由于作出决策改变的人数相对较少,三组数据均不符合正态分布,故进行了非参数检验的 3 个相关样本检验,结果表

 明, 三组数据差异不显著, 2(2)=3.875. p=0.144。说明被试在作出决策改变的量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被试不同人情压力条件下做出决策改变的分析,结果见表 6。

 表 6 不同性别被试在不同人情压力条件下

 作出决策改变的人数比例

 表 6 显示:在高人情压力下,所有改变决策的 24 名被试中有 4 名男生,占总改变人数的 0.17%;在中人情压力下,所有改变决策的 22 名被试中也有 4 名男生,占总改变人数的 0.18%;在低人情压力下,有 5 名男生改变了决策,占总改变人数的 0.29%。卡方检验表明:高人情压力条件下,改变决策的被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1)=10.667, p=0.001;中等人情压力条件下同样存在性别差异, 2(1)=8.909, p=0.003;低人情压力条件下,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1)=2.882,p=0.09.

 实验 2 表明:通过控制人际亲疏确实可以影响决策结果,但是给予的反馈信息对于决策改变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虽评价"信息有点重要"的人数最多,但占的比例仅 25%,所以二者综合起来对于人情压力的启动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三种人情压力程度下改变决策的被试所占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改变的价值量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高、中等人情压力条件下改变决策的被试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4 讨论

 在已有的人情压力理论研究与有关决策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从理性选择理论的角度出发,旨在探讨人情压力是否会对一般的决策行为产生影响?围绕这一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较为真实生活化的决策任务情境设

 计了两个实验,同时提出了研究假设一和假设二。实验 1 通过对人情压力进行启动或控制发现,两组间并无显著的差异,在人情压力下被试并没有更多地表现出"社会人"特点,在控制条件下也没有更多地表现出"理性人"特点,因而假设一并没有得到验证;实验 2 通过调节人际亲疏程度,同时给予外界信息压力来共同启动人情压力并区分了高、中、低三种程度,结果显示在三种条件下做出决策调整的人数并无显著差异,假设二并未得到完全的验证,但是发现了性别的显著差异。

 4.1 人情压力的启动

 本研究表明,通过人情压力材料阅读的定势启动方法,可以使启动组与控制组在感受人情压力方面产生差异,但是启动组被试所感受到的人情压力并没有十分的强烈。那么是否还有更有效的启动方法呢?认知社会心理学侧重无意识加工过程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强调外界的刺激或者刚刚所经历的事件会在无意中激活个体相应的心理表征,进而影响个体的知觉、判断、决策等社会心理与行为(Bargh,2007)。在情境性启动中,特定的人与事的呈现会自动激活我们对其的表征,还会产生对所给予情境的自动化反应(Bargh 而定势启动常用的实验范式是回忆或想象某种情境,阅读他人处于某种心理状态下的材料(云祥,李小平,2014)。概念启动是指激活诸如心理特质、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目标等概念或心理表征,然后将其作为处理随后信息的解释框架(Bargh 也可能是由于参与实验的男生人数相对较少。关于人情压力对决策的影响是否会有性别差异也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证明。

 4.3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从传统的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相应的也应从熟人社会(人情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一提到人情,"礼金""托关系"等词汇就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人情的异化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较多的人情压力,人情压力也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研究试图从实证的角度来揭示人情压力对于决策的影响,虽然实验结果并未证实实验假设,但是将"人情压力对决策的影响"这一研究问题展现出来,也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些许的参考。

 人情压力对决策的影响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某些在职官员必须要顶得住周围的各种人情压力,作出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决策。本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会引起人们对于人情压力的思考,进而合理地把握人情,善用人情,恰当的清除人情压力,作出理性的决策。

 4.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提出了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首先是人情压力的启动上存在不足,启动效果并不明显。希望未来的研究可以找到启动人情压力的更好方法,以便于进一步的研究。其次实验设计与控制也存在不足,对于人情压力的控制略粗糙,同时由于对于人情压力的操作性定义没有前人的借鉴,可操作性不强。未来研究应从人情压力的操作性定义出发,设计出控制更严密,操作性更强的实验。最后在被试的选择上男性被试偏少,导致性别差异可能存在混淆,未来研究在被试的选择上也应给予相应的控制。

 5 结论

 本研究发现,不论是阅读材料启动(实验 1),还是控制亲疏远近以调节

 人情压力并给予信息反馈(实验 2)的启动效果都不甚理想,说明对于人情压力的启动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在人情压力下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并没有发现显著差异,本研究未发现人情压力对于决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陈海贤,何贵兵. (2014). 心理距离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 心理学报, 46(5), 677-690.

 常雅慧. (2012). 人情、面子、关系:

 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建构.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33(7), 171-173.

 樊红燕. (2009). 有限理性:投资决策理论的基石. 投资理财, 12, 8-9.

 贺雪峰. (2011). 论熟人社会的人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4), 20-27.

 黄秀兰. (2008). 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论析――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考.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8), 61-62.

 蒋正峰,贺寿南. (2009). 博弈论中的理性问题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50-68.

 李爱梅,李斌,许华,李伏岭,张耀辉,梁竹苑. (2014). 心理账户的认知标签与情绪标签对消费决策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报, 46(7), 976-986.

 凌斌,王重鸣. (2014). 时间距离对于验证性信息加工的影响. 心理学报, 46(8), 1176-1191.

 刘玲莉, 吴立鹏, 孙亚菲. (2014). 人情压力条件下运输机场监管机

 制动态博弈分析.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4(3), 145-149.

 雷鹏,陈旭. (2011). 情感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心理研究, 4(5), 15-21.

 李晓玲. (2007). 中国人情:本土化的社会资本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 42-55.

 童新国,钟义红. (2006). 论中国人的社会交换行为的基本原则. 科技信息, 289-290.

 汪凤炎,郑红. (2013). 中国文化心理学. 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王尚银,刘朝峰. (2011). 人情关系"货币化":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分析.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2), 33-38.

 王尚银,康志亮. (2012). 中国熟人社会的"类社会资本". 社会科学战线, 1, 165-170.

 于彬. (2011). 农村人情消费行为研究综述. 法制与社会, 6, 226.

 云祥,李小平. (2014). 权力感的无意识启动:方法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 12(3), 315-320.

 Bargh, J. A. (2007).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consciousness. In P. D. Zelazo, M. Moscovitch, & E. Thompson(eds), Then Cambridge companion of conscience, (p555-56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ed, Cambridge.

 Bargh, J. A. & Chartrand, T. L. (2000). The mind in the middle:

 A practical guide to priming and automaticity research. In H. T. Reis and C. M. Judd(Eds.), Handbook ofresearchmethods i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rgh, J. A. & Morsella, E. (2008). The unconscious mind.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 73-79.

推荐访问:学术论文 投稿 流程
上一篇: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
下一篇:购销合同范文:服装购销合同范文:服装购销合同范本电子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