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同学聚会感言_感想随笔

来源:选调生 发布时间:2020-08-29 点击:

  三十年同学聚会感言_感想随笔

 篇一:三十年同学聚会感言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无比激动的心情,隆重举行“青年宫三十周年同学聚会”,首先要感谢为这次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筹委会全体同学们,和筹委会代表阎子新老师,你们辛苦啦!是你们的努力把我们汇集在一起,在此,我代表全体与会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悠悠岁月,弹指一挥间,我们已从无猜无忌、天真无邪的花季少年变成了历经沧桑、负重生活的不惑中年。三十年前的欢声笑语还依然在耳边,忘不了老师的教诲,忘不了同学之间的纯真友情,也忘不了画室里渴求的眼神,更忘不了同学间无忧无虑的嘻笑打闹……此时此刻,我衷心地向在坐的老师道一声:“敬爱的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保重身体啊!”。

  三十功名尘与士,八千里路云和月。转眼间,已是沧海桑田,鬓已秋,光阴如闪电,今日相见,诉不尽的万语千言,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都历经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变迁,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创造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体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经历了世事的浮沉之后,才发觉:让我们最难以忘怀、难以割舍的依旧是那份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

  今日一聚,实属不易。我相信:这次同学聚会,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记忆里抹上浓重而精彩的一笔,今天的一举一动,今天的言谈欢笑,都将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篇二:三十年同学聚会感言

  相隔三十年的今天,是个令人难忘、令人高兴和令人激动的日子。

  在这美好的春天里,我们聚首在喀左县工商宾馆三楼会议室,见到了亲爱的同学,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激动。毕业30年了,这是我们县师范民师班(复习班)同学的第一次大聚会。在这里,四十多位同学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由衷地感谢筹委会的同学,为这次同学聚会所作的工作、所付出的努力,是他们为我们促成了今天的聚会,才圆了多少年来我们心中的企盼。同学们向筹委会的各位同学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向从省城和外市县专程赶来参加这次聚会的同学们表示了感谢之意!

  同学相见,格外亲切。谈论最多的是当年的校园生活,30年前的今天,我们从母校依依惜别,留下了我们的牵挂和思念。通过参加79年高考,大家分别考取了不同的学校,以后,又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我们虽然相距较远,但我们的心却永远相连,我们虽然平时联系得较少,但同学之间的友情却从未间断过。逢年过节,一个电话、一条信息、一声问候,都体现了同学之间的深情厚谊。

  今天的相聚,使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昨天。一年来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历历在目,同学们每一天的刻苦拼搏与努力,每一次的成功与喜悦,都为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都是我们成长进步不可缺少的阶梯,都为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更应该感谢的是我们的老师,是老师的谆谆教诲,是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教给了我们热爱生活的信念;是老师用心血和汗水为我们奠定了人生的基础。也应该感谢所有的同学,同学之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同学情。

  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我们从青年步入了中年,两鬓斑白,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和生活的坎坷。不论我们目前境遇如何,都要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珍惜生命、珍惜友情。我们一定要热爱今天美好的生活,热爱更美好的明天。

  忆往昔,我们无怨无悔。因为这30年中,我们有付出、有回报,都在描绘着自己不同的人生和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有这30年的积淀,()我们坚信,将来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流水不因石而阻,友谊不因远而疏。一年的学习生活、同窗苦读、朝夕相处,使我们结下了不是兄弟姐妹胜似兄弟姐妹的同学深情。让我们一起分享这美好欢乐的时光,让我们珍惜这次难得难忘的相聚,重叙往日的友情,倾诉生活的苦乐,互道别后的思念,尽享重逢的欢乐和喜悦。虽然相逢是短暂的,但友谊是永恒的。

  同学们,愿今天的同学聚会,能给我们留下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今后常相通,常相聚!

  最后,祝愿我们的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祝我们的同学情天长地久!祝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家庭幸福安康!

  篇三:三十年同学聚会感言

  三十年前的一幕一幕在我们的脑海里还是那么清晰,陈仲太老师是那样和蔼可亲,他讲的数学题是深入浅出,一道题使用几种解法,开阔同学们思路,想吃小灶的同学,放学后追到老师家里,缠着老师再讲几道更难的题目,陈福林老师一看就是那种知识渊博的老教授,他风趣乐道,物理课讲的是妙趣横生,边上课边实验,下课了,同学们围着老师还在问个不停,有些同学物理为啥学的好,三十年后解密档案,因为他们每个礼拜天跑到陈老师家里偷师学艺,我们尊敬的老师好辛苦,放弃自己的休息日为同学们解惑释疑,还有我们的井振忠老师,阎泽世老师,王宝敏老师,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为我们铺垫着一块块基石,在这里我们大家一起对你们说:老师,我们感谢你们,我们真的好想你们,三十年前您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三十年后您是我们的学习楷模,您是我们最亲的人。

  老师:我们每个同学的心理都刻着你们的名字,您用汗水浇灌我们成长,您的一根根白发都记录着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成绩,值得您欣慰的是您的学生已经是桃李满天下了。毕业三十年聚会感言战友聚会感言20年同学聚会感言

 班主任随笔反思(一):用心传递爱

  担任班主任工作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在这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感受到了人生中从未感受过的心境。感慨、感动、激动,或者偶尔的小愤怒,这些复杂的情感无一不是贯穿在每一天的生活里。

  自从担任班主任之后,谈话几乎成了每天必做的工作。一次次与学生的交流让我感悟到,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片值得挖掘的宝藏,每个孩子的世界里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空。

  有的时候跟一个学生尤其是很多老师、同学眼中的差等生敞开心扉谈完一番话之后会感触很深,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很丰富,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会说出让我意想不到的道理和观点,会表现出与他们年龄并不相符的成熟与深刻。但是说到底,他们还是孩子,很单纯,很善良。他们向往公正,期待关怀。只可惜有的时候在一些条条框框的规矩问题上他们并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但是,规章制度无法衡量一个人的全部,她们调皮捣蛋分数不高也并不能证明就是一个坏孩子。一个不守纪律常被我训斥的学生在清扫卫生时的埋头苦干,一个家境不好成绩不佳的学生在拾到金钱后第一时间交到我手里……在这样的瞬间,孩子那张纯真的笑脸让我觉得,不论其他,这一刻,他们是最优秀的,我为有他们而骄傲。

  我们都要求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那么我们作为学生在一个阶段里的直接负责人和标杆,是不是更应该为学生做好示范,用自己正直的品行去感染学生,用无声的行动去告诉学生,什么叫正直,怎样去做人。我们千万不要只为了所谓的“量化考核”而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关爱,我们无意中的一句话真的会影响学生很久,甚至一辈子。不要轻视甚至肆意贬低任何一个内心善良的孩子,他们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坚强。他们可能也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哭泣。多抽些时间去爱你的学生吧,用心去观察他们的一切,用心去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在需要爱的年纪里感受到你的关爱,然后,你也会成为一个充满爱和魅力的人!

  班主任随笔反思(二):每位学生都是一面镜子

  老师的办公室里都立有一面镜子,上课前照一下正衣冠。挂在墙上的镜子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得体的外在形象。对内心世界的修缮,我们还需要更多面镜子的帮助,而这样的镜子往往可遇不可求。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尽量让周围人在与我们交往中觉得舒适,很少有人会一针见血的反映出别人身上的问题。作为我们自己,需要怎样的自律和自省,才能不断的与内心的自己相遇,客观的看待自己。

  所幸我们的职业是教师,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会真实的反映出我们内心世界的某些方面。我们所做之事,究竟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就算我们自己无知无觉,学生们也是敏感的,他们会帮我们知觉,并且真实的反馈给我们。

  从2014年8月30日接待新生起,就开始了毫无头绪的工作,整个9月忙乱就是主题。班级有同学去学生处举报其他同学交往过密,而我是很久以后才得知此事。这件事逼迫我变得强势起来。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应该充分尊重个体的特别之处,只会听话会使孩子丧失自己作出判断的能力。却忽视了,怎样才能使人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个内心有信仰的人、有道德人,对自己有控制力、约束力的人,一个知晓真理的人,才会在面对纷繁事物时仍然坚定的做出正确、自由的判断。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前两天,班级同学平日积累的矛盾突然激化。这是男生和女生之间的矛盾,我一直认为男生被说两句不会在乎,结果,平时的误会加上关键时刻的偏袒,男生们集体站在了我的对立面。随着寒假的到来,这件事情被搁置了下来,一直到本学期4月中,他们彼此依然在暗中较劲,不仅影响学习,更加影响团结。直到我开始面对他们之间的矛盾,下午大扫除的时候,把双方都约到一起,开诚布公的畅所欲言,从唇枪舌战,到彼此真诚的、平和的诉说自己最真实的内心感受,到后来握手言和。那天晚上练习方块队时大家格外认真,为了班级荣誉出谋划策、编排队形。休息时间,曾经对立几个月的双方,坐在一起愉快的聊天,笑颜舒展。这样我才懂得,作为老师要真正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多么的不容易,同时是多么的重要。

  这样的镜子的是好的,但想要依据镜子的反映做出改变,就得改变我们的认知和习惯。在此过程中,会难以面对,会感觉疲累,但是,人在突破旧我的束缚,重塑新我的过程中,怎么会不累,怎么会感觉自由,怎么会舒适畅快。当我们从原本的驱壳中挣脱出来的那一刻,才是轻盈的、自由的、畅快的、喜悦的……所以钱钟书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

  这样说来,学生才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修正内心的一面面镜子。几十个学生感知一个老师,一定比一个老师感知几十个学生更加客观、完整。当我们走进学生,我们不但能够了解学生,更加能够看清自己。

  走进华盛顿——政治中心有感

  一、特殊的纪念

  今天我们参加了林肯纪念堂,越站纪念碑,华盛顿纪念碑,白宫等地方,领略了美国政治中心____华盛顿的魅力。

  林肯纪念堂位于华盛顿国家大成草坪的西端,碧波荡漾的波托马河东岸,与东端的国会大厦遥遥相望,是为纪念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而建的,是华盛顿的标志之一。纪念堂是一座白色的花岗岩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腊神殿式的纪念堂。它在高高的石阶上,非常的庄严。纪念堂外廊四周有36根高大的石柱,象征着林肯在世时美国的36个州,纪念堂顶部护墙上有48朵花饰,代表着纪念堂落成时美国的48个州,而廊柱上方护栏上还刻着48个州的名字。

  纪念堂没有大门,寓意着永远向世人敞开。登上高高的石阶,进入纪念堂,迎面是位于正中,用洁白大理石雕刻的林肯坐像。他目光深邃,神色严峻,给人一种非常刚毅坚定的感觉。在林肯坐像背后有着一段铭文,意为”在这座殿堂里,在人民心中,永远铭记对林肯的怀念,是他为人民拯救了联邦。”在林肯坐像左侧墙上,有一块葛底斯堡演说的石刻。而坐像的右侧墙上则铭刻着林肯第二次就任美国总统时的就职演说。

  参观完回到正中的林肯坐像,背对坐像,面对广场,可以看到林肯纪念堂与华盛顿纪念碑、国会大厦三者构成了国家公园的中轴线。而在纪念堂前方,有一个长610米的长方形反思池,可以欣赏到华盛顿纪念碑在池水中的美丽倒影。

  逐个参观完各个纪念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林徽因的侄女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墙。纪念墙是一个L型的结构。从入口走进,地势逐渐降低,人们的心情也是越来越沉重,走到L的转折点时,地势逐渐升高,心情逐渐平复,思想陷入了思考。在越战中美国牺牲了58209人,他们的名字被刻在墙上,供人们瞻仰祭奠。这些沉重的字母,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教训,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在华盛顿市区中心有一座红墙灰顶的高层建筑。北眺华盛顿纪念碑,南倚杰斐逊纪念堂,这座建筑叫做”美国二战大屠杀纪念馆”.里面所陈列的那段被浓缩的历史,是二战前及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及其同伙所施行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迫害和灭绝欧洲犹太人的历史。1993年4月,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美国国家大屠杀纪念理事会主席哈维·迈耶霍夫和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生还者、诺贝尔奖得主埃利·维索三人一起点燃了纪念馆六角形祭奠大厅内那束不再熄灭的火。从那时起,这个博物馆开始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而今天,我来到了这里。

  这个馆的外形活像个逃不出去的监狱。头顶上都是模仿监狱的铁架子,有一种压抑之感。这是美国设计师经常使用的艺术表达形式,只有你身临其境,才能有不同寻常的感受。

  在参观前,我们每人会拿到一本淡灰色封皮的小本子,封面中心的图案很象是美国护照上的国徽。最上边写着:IDENTIFICATION CARD(身份证);中间徽标是:For the dead and the living we must bear witness(为死者和生者作证);最下边是: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美国大屠杀纪念馆)。

  这就是我们参观大屠杀馆的临时身份证。纪念馆用这种方法,让每个来访者融合到展厅的环境中,用心去触摸,切身地感受。正是这种方式,让数以万计的人了解了这段历史,了解了被屠杀者的无辜。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却可以告诉无数人这段历史。这本只有64开、4页的身份证,拿在手里,心中却感到压抑和沉重。馆内设计巧夺天工,极小的空间,保存着许多稀世文物,从希特勒上台前的狂热到希特勒进行的种族灭绝,都有丰富真实资料。灭绝犹太人的罪行,表现最淋漓尽致:从证明犹太人是劣等种族的人类学调查,到犹太人被杀害后留下的金银首饰、上万双皮鞋和一堆堆头发……都是半个世纪前的真材实料,告诉着世人,这是世界上最惨绝人寰的屠杀。

  ”对抗仇恨,阻止种族屠杀,以及促进人类尊严”这是这座纪念馆的宗旨,这次参观,让我重新了解这段历史,更开始思考这些历史背后的发展因素,伤痛要记住,更要预防!

  谈到美国的政治,就必须回顾美国的历史,美国人对于民主与自由的追求与美国历史是有很大渊源的。虽然中美之间的政治制度有很大差异,但是在反对战争、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还是有很多共同点的。我们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政治制度、文化,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震撼的博物馆群

  今天下午我们来到华盛顿的博物馆群参观学习,这里有艺术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航空航天博物馆等十几个博物馆,但我们选择来到纳粹大屠杀纪念馆,了解这一空前灾难的相关历史。

 博物馆创办主席曾经说过,为了死去和活着的人,我们必须亲自见证。

  犹太人大屠杀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种族清洗, 是二战中最多人熟悉的暴行之一。纳粹大屠杀期间有600万犹太人被杀,儿童就有150万。参观之前,每个人领取了一张身份卡,跟随卡片中的犹太主人公一起,见证他们当年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

  博物馆通过大量实物、照片、影片和目击者证词,全面地展现了那一段历史 ,普通亲历者的讲述真的是震撼人心。纪念馆外墙上是艾森豪威尔的题词真切的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我们必须记住,绝不能再让历史重演,绝不能在大屠杀面前保持沉默,我们必须从对大屠杀的记忆里获取对罪恶的愤怒,勇敢地站出来,对抗无论发生在哪里的罪恶。人类的权利和尊严,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必须记住这一点。

  三、华盛顿印象

  走在史密森尼博物馆群群落当中,向西眺望,在一片如茵草坪的尽头,至高耸入云的华盛顿纪念碑。那条中轴线的两侧,就是我们今天参观的史密森尼博物馆建筑群,有古老的红砖设计,也有摩登的现代建筑,不经意间,我们就落入了博物馆的世界当中。粗略一看,还不太清楚这是怎样一个概念,据介绍,这是一套完整的现代博物馆系列,从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国家雕塑馆,国家美洲艺术博物馆,艺术和工业大楼,一直到反映现代科技尖端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几乎包容了整个美国文化从历史到当代的全部面貌,不得不感叹史密森尼学会的强大魄力,以及美国政府对于国家博物馆事业的支持,坐落在这里的所有的史密森尼的博物馆,无论美国公民还是游客全部免费入内。从这一个角度来看,国家对于公民素质的培养上面是确实是花了大力气的,从点滴之中我们见到了美国这个国家对于国民教育事业的支持,也看到了美国教育资源的丰富。

  当然,今天感悟最深的还是赫希洪博物馆展出的施林·奈沙facing history的摄影图片展,黑白色的图片,讲诉着中东地区那段动乱不堪的历史,女权运动、宗教斗争,还有无穷无尽的伤亡。虽然看不懂人物图像上的文字,但是从人物的表情当中,我们看到了肃穆与庄重,一组右手摆胸的图片透露着对于自由、平等的坚持与渴望,更是对现实不公的一种无声反抗。看完施林·奈沙的作品,特地去查找了这位艺术家的资料,她生于伊朗,对于那块土地有着深刻的感情,对于这些作品,她曾经说过:”我们的国家正在接受挫折的考验,伊朗的人民意志在接受斗争。虽然今日的斗争和往昔不同,但是斗争仍在继续。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的处境虽然在伊朗斗争和生活还是困难重重,但是这绝不会成为他们退缩的理由。”这样的艺术家,值得我们去深刻感悟他们的作品,从他们的作品当中更加深刻的去了解这个世界。

  华盛顿—花生豆,不大,像个小县城,60万人。但却是美国的政治中心,美国的政治机构都集中在很偏的地方。也许他们觉得安静的地方才适合办公!初探华盛顿,白宫,林肯纪念堂,越战纪念碑,二战纪念碑,华盛顿纪念碑。看到这些的时候让人感觉到是心痛的,战争太残酷了,受罪的都是人民—I have a dream!在华盛顿黑人占了大多数,黑人的地位要比白人高,也许是美洲历史上的种族歧视导致了现在这样的情况。生命本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历史上那段种族贩卖的历史也是让人感觉不可接受的。怀着沉重的心情从这些地方走过,人生命的短暂不足以让我们去改变历史,和平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下午参观了国家艺术馆,再次站在这些大师面前,我又一次的被这些作品所俘虏。各个时期的油画作品在这里都得倒了展现,也表现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状态,比起中国的传统画,西方这些油画创作更加具象化,完美的色调,玲珑剔透的人物肤色让我感受到大师的魅力所在。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在次来到这里观摩!

  美国韩战纪念碑,19名战士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在艰难的泥泞中,他们踏着坚定的步伐前进。我们仿佛也置身战场,感受到他们的无奈、紧张抑或恐怖,美国人用这样的方式来让参观者感受战士的内心,这体现出美国人对待战争的一种态度,反对战争带来的苦难,同时也敬畏战争中的战士们。林肯纪念堂气氛庄严,鼓舞人心,林肯是最受尊敬的美国总统之一,人民不会忘记他对美国作出的贡献──解放奴隶和维护美国统一。美国人自发的组织建立林肯纪念堂表明了美国人对自由和平等的不懈追求,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演讲就发生在这里,这里是美国公民争取权利的象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公民们的维权意识很强,另外例如在出版物的版权以及技术的专利权等问题上,他们会坚持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的维权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一些,中国的盗版书籍以及山寨手机流通市场甚至占领部分市场等现象,都明显表露出中国公民缺乏这种尊重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权的正确态度。我认为中国人多缺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很多的表现和原因,而关于知识或者技术的正权问题也是国家提高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项必要的挑战,首先尊重了知识的创造者,才能够去保护和了解真正的知识,而唯有这样,才会去意识到要保护好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东西。如果缺少了这种知识文化的归属感,要真正的发展民族文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留住乡愁

  ——编纂乡村史志有感

  ”国有史,邑有志”,我国自古就有注重编史修志的传统。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从”诚意、正心、修身”开始,到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从国家一统志、省市县三级志,到乡村史志、家谱,是一个统一完整的编修体系。诚如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所言:”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

  乡土中国承载着丰富生动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层政区变动频繁,一些乡镇甚至是千年古镇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信息、传统文化信息不断消亡,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不断流失。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音、忘不了乡思,事关城镇化进程的人文关怀和文化保护及文化血脉的传承。作为全面系统记述一定行政区域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资料性文献,方志无疑是最好的载体。因此,编纂乡村史志,留住乡愁、乡音、乡风,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

  乡土文化意识,无论是物质、非物质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其中包含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乡村史志记录的是家乡山山水水、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留住的是乡愁,激发远方游子和本地民众的爱乡情怀、爱国情怀。

  《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强调,坚持改革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修志的优良传统,认真总结地方志工作的经验教训,深化改革,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按照我国目前地方志行政法规,国家各级地方志机构的法定职责是编纂省、市、县三级志书,并不包括县以下的乡镇志和村志。由此可见,编纂乡村史志是对方志文化的创新。做好乡村地方志编纂工作,要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乡村今昔变化,切忌”千志一面”;要充分吸取和借鉴历代方志中的创新元素,结合实际深挖特点,创新调整。

  《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要求,要坚持和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坚持”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地方志工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与其有效履行职能、顺利开展工作的要求相适应;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和专业要求,配齐配强地方志工作机构的领导班子要发挥地方志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开发利用水平;拓宽用志领域,提升服务大局能力,为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服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读志用志水平。因此,要树立责任意识,编修精品乡村史志。在修志实践中,要做到记述详实,微观与宏观统一,对具体资料进一步提炼、升华和综合概括,编修人员要清晰认识历史发展的主线,用历史的眼光去研究和认识事物盛衰起伏和兴废交替的发展规律,善于围绕历史主线组织和取舍材料,用史家之笔去记述宏大久远能经受住历史考验的史实。让读者观百科而不觉繁琐,明万物而不觉冗长,志书是资料性著述,整体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是其著述质量的重要标志。它作为一个整体,从内容到形式,从体例到文风,都必须力求科学严谨,整齐划一,在编写实践中,必须遵循统一的要求,突出全志的有机整体性和科学严谨性。

  编修乡村史志要突出地方特色,全面反映区位优势。地方特色是一个地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是区位优势的鲜亮要素。地方志历来注重突出地方特色,自古以来的所有名志佳志,都以鲜明的地方特色来争奇斗艳。各地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自然、人文、历史、现实、政治、经济等。因此,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在篇目上大胆突出区位优势,在记述上把有特点的东西浓墨重彩,将有特色的内容不要遗漏。同时,要坚持”存真求实”、”实事求是”的原则。

  编修乡村史志,要将乡村的建置区划、自然环境、居民、农业、乡村工业、基础设施、商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人物等全面载入史册,实录乡村历史,反映乡村现状,汇集乡村文化,展示乡村风采。

  中国几千年,人们所推崇的史德志法是”秉笔直书”,其涵义是说,编史修志者秉笔在手,要对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记述”不虚美、不隐恶”、”其文直、其事核”,评人论世不随意褒贬,不以私害公,不以情违理,亲者不以瑜掩瑕,仇者不以瑕掩瑜,做到”书法不隐”的直书实录。唯存真求实、存史资治才可流传百世。名志、佳志、良志都以其资治当代、通鉴后世而名垂,不真、不准不能为明鉴。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存真求实”的基本原则,才能编出高质量的志书。志属信史,质量是志书的生命。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实施精品战略,争创名志佳志。所编乡村志书,达到可读、可信、可用,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和现状,做到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严谨,文辞规范,校核准确,印装精美。

  在城镇化加速、中央提出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四化”的今天,编修乡村地方志留住乡土中国集体的回忆,留住民族记忆的背影,利用我国独有的文化载体——地方志书来记录乡镇,记录新型城镇化历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对接的重要尝试,也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文/陈郑云)

推荐访问:随笔三十年精选 感言 三十年 感想
上一篇:异地搬迁扶贫,发言
下一篇:XX七一建党节征文方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