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届高考高三历史一轮专题复习:第17讲,发达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进步,教案

来源:选调生 发布时间:2020-08-07 点击:

  第 17 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解读]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核心提炼] (1)农业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形式。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水利设施的完善,特别是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形成了建立在个体经营基础上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和特点。

 (2)自然条件等因素造成的多样性、不均衡性是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又一特点。

 (3)土地是中国古代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和政策调整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

 (4)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是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

 (5)青铜器、丝绸、瓷器是古代中华文明享誉世界的三张“名片”,家庭、民营和官营手工业是古代手工业的三大经营方式,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6)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商业走向繁荣。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 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早期的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 商周农业 生产工具 主要以石刀、石斧、石犁为主 出现了青铜农具,但仍以木器和石器为主 耕作方式 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耒、耜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作物种类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

  已具备 生活方式 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人们的生活从迁徙走向定居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①生产工具

 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c.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

 ②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耕作技术 c.魏晋南北朝时期:耕耙耱技术形成b.西汉时期:赵过推行代田法。。

 ④耕作制度

 形成一年三熟制。b.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

 ⑤水利

  灌溉 d.明清:出现风力水车。c.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历史条件 ①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②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渐确立。

 (2)主要特点 ①以家庭(个体经营)为生产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

 ③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具有落后性。

 ④注重精耕细作。

 ⑤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⑥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

 (3)评价 ①这种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

 ②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③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经常破产。

 [教材补遗] 自耕农的出现及历史地位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

  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知识点二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1)条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大量出现。

 (2)确立 ①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结果: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两极分化。

 [教材补遗] 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知识点三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三种经营形态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管理方式 政府经营、集 中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 自主经营 农户的副业 产品用途 官用和统治 者奢侈享受 民间消费 自己消费和 交纳赋税 流通方式 不流通 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生产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以后,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但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导。

 2.古代手工业的成就 (1)冶铁业

  西周晚期 西汉 南北朝 中国已 有铁器 发明高炉炼铁和炼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商周 秦汉 魏晋 隋唐 宋元 明清 商朝时 已烧制 出原始 瓷器

 东汉烧 出成熟 的青瓷 北朝烧 出成熟 的白瓷 形成南青 北白两大 制瓷系统 瓷窑遍布 各地,出 现了五大 名窑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3)丝织业

  四五千 年前 商周 西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吸收了花鸟画中写实风格 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清代的缎成为丝织品的代表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经营形态主要有: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等。

 (3)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技术先进且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地区,广受赞誉。

 (4)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4.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发展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教材补遗] 古代手工业与匠户制度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名师点睛] [名师助学] (1)精耕细作的含义 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生产工具的革新、灌溉、施肥技术等)进行细致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A.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b.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藏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中国古代的铁犁牛耕技术 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精巧识记] 古代农业可归纳为“一、二、四、五” 一种模式:小农经济。

 两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四大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封闭分散。

 五种工具:耒耜、耦犁、翻车、曲辕犁、筒车。

 [构图解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名师助学] 中国古代租佃关系的特征 (1)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2)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构图解史] (1)古代土地兼并的影响

 (2)铁犁牛耕的演进

 [知识结构]

  [名师助学] (1)官营手工业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为满足最高统治者皇帝、皇室成员、贵族以及封建政府的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铸钱、织造、陶瓷、营缮、造船、军器、火药等;另一部分是重要的国计民生物资,由于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官府为取得这部分利益而实行官营,这既包括盐、酒、茶等生活必需品,也包括铁、金、银、铜、铅、锡等生产原料。

 (2)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特点 官营手工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家庭手工业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产品投放市场。

 (3)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手工工场,工场主为市场需要雇佣雇工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构图解史] 古代手工业

  探究点一 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史料实证]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西周时期那种“千耦其耘”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制到秦汉则以“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小家庭耕作制为主。与倡导农业生产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战国时期手工业也日益小家庭化„„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绩”„„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农业,逐渐成为中国农耕经济的主体。——孟意华《中华文化产生形成的基础》 史料二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百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上》 史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 685 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 594 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问题探究:(1)据史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

 ◆史料探究 史料 主旨 通过史料,解读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提取 有效 信息 ↓ 形成 正确 认识 (1)史料一属于后人史学评论性史料,主要反映了春秋至秦汉时期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形成 (2)史料二为原始文献史料,主要说明了古代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也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勿夺农时) (3)史料三属于后人史学评论性材料,主要从生产工具改进和技术进步角度,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等社会转型的影响 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加速了宗法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思想解放 [史论归纳] 从通史的视角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和经济基础。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是“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落后性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古代文学作品多是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观念: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具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自私、保守性的不足;小农经济条件下,导致“重男轻女”“安土重迁”思想观念的产生;同时也铸就了中国古代注重孝道、重视加强邻里家庭和睦的观念。

 [对点训练] 角度一 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1.(2015·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破题关键] 题干关键信息是战国时期,农夫耕种土地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率提高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个体小农经济成为可能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 A 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 B 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 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 项错误。

 [答案] A 2.(2020·吉林长春模拟)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

  倍其赋”、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以法律强制手段加速大家庭的分解。这种做法(

 ) A.导致传统宗法关系开始瓦解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反映了统治者推行严刑峻法 D.增加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破题关键] 题干关键信息:父子、弟兄之间要分开个体小家庭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 宗法关系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材料中的规定不能导致宗法关系瓦解,故 A 项错误;大家庭变为小家庭有利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数量的增多,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按照法令分户的农民,赋税负担不会增加,故 C、D 两项错误。

 [答案] B 角度二 立足“历史解释”考查古代的农业经济 3.(2019·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 A.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破题关键] 结合材料西周末期井田制出现瓦解春秋中期齐国和鲁国改革逐渐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新的土地制度的确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井田制逐渐瓦解,私有制逐渐确立,不是对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表述,故 A 项错误;商鞅变法是材料中一个方面,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 B 项错误;小农经济发展不是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中西周末期井田制瓦解到商鞅变法,反映的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过程,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4.(2020·潍坊模拟)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 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 [破题关键] 比较宋朝和明朝对地主和佃户的相关规定佃农地位有所上升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解析] 据材料“‘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可知,明代租佃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探究点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史料实证]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史料二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史料三 鱼鳞册始行於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探究:根据上述三则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制度的变化。

 ◆史料探究

  史料 主旨 通过史料,解读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提取 有效 信息 ↓ 形成 正确 认识 (1)史料一“莫非王土”表明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贵族只有使用权;“遂及我私”说明到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出现了土地个人私有的现象 (2)史料二表明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 (3)史料三中“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可知该图册的编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之法定焉”可知黄册、鱼鳞图册的编制为封建国家赋役征收提供有效法律根据 [史论归纳] 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规律 (1)演变: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到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再到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演变历程。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问题一直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重要问题。

 (2)规律:①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铁器、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特点 A.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盛行。

 b.广大农民只占有少量土地或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d.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对点训练] 角度一 汉代田庄经济和唐代的土地占有情况 1.(2016·全国卷Ⅰ)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破题关键] 题干关键信息:时间——汉代;农夫集体耕作大地主田庄的生产情景。

 [解析] 由题干中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砖中集体劳作的场景,可以判断画像砖反映了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农业生产情况,不是个体农户的生产情景,故选 D 项,排除 A 项;画像体现的是生产场景,看不出精耕细作的信息,排除 B项;汉代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排除 C 项。

 [答案] D 2.(2017·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 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 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破题关键] 题干关键信息:每户土地占有 20~130 亩的比例达到了 74.1%,

  而土地占有在 131~300 亩的农户比例为 7.2%,300 亩以上的户数只有 2 户 74.1%的农户占拥有基本的土地资料自耕农经济盛行。

 [解析] 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土地规模在 20~130 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 74.1%),土地特别多和特别少的比例较小,由此可知占有适量土地的自耕农盛行,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两税法”后,均田制瓦解,题干为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瓦解,C 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 项错误。

 [答案] A 角度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 3.(2019·山西太原模拟)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 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 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破题关键] 题干关键信息:一方面明朝规定田主和佃农之间有明显的礼制约束;一方面在招募劳动力困难的地方佃农和地主之间则违背了明朝的礼制规定人地矛盾使得地主和佃农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解析] 材料“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反映了人少地多的矛盾使佃户地位提高,故 B 项正确。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说法过于绝对,故 A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决策,故 C 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社会结构改变,故 D 项排除。

 [答案] B 4.(2019·福建晋江高三期末考试)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至于流失。这一政策(

 ) 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 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 [破题关键] 题干的关键信息是国家不抑兼并土地流转加快土地占有出

  现不均人口流动性增强。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允许土地买卖,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A 项错误;国家不限制私有土地的买卖,有利于促进人口的流动,B 项正确;土地买卖是私人之间的交易,只能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至于流失,不能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C 项错误;雇佣关系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且材料体现不出雇佣关系,D 项错误。

 [答案] B 探究点三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史料实证]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

 ——《礼记·王制》 史料二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 史料三 鲁人身善织屦(麻、葛等制成的单鞋底),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赤脚)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战国]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史料四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政府决定废除这一制度,“各州俱除匠籍为民”。——范文澜《中国通史》 问题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官营手工业有何特点? (2)史料二反映的手工业经营形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史料三反映了民营手工业有何特点? (4)根据史料四,指出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史料探究 史料 通过史料,解读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主旨 提取 有效 信息 ↓ 形成 正确 认识 (1)史料一“不贰事、不移官”→周代手工业者受到严格限制,地位低下,只能世代为官府服务 (2)史料二“匹妇蚕之”“足以衣帛矣”→家庭手工业依附于农业,服务于家庭消费 (3)史料三“欲徙于越”→民营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到外地谋生,这与官营手工业为官府服务由政府直接经营不同 (4)史料四“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到“各省俱除匠籍为民”→明清时期工匠地位的变化,实质说明了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的松弛,这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史论归纳] 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营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对点训练] 角度一 古代手工业的类型 1.(2019·江苏省高三 4 月份高考模拟)战国晚期,“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这些记载说明(

 )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施 B.手工业者取得合法地位 C.家庭手工业超过了官营 D.民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破题关键] 材料“邯郸郭纵„„与王者埒富”,“卓氏之先,„„用铁冶富”,“鲁人„„富致巨万”战国时期民间商人势力大增。

 [解析] 由材料中“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 “卓氏之先„„用铁冶富”,“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致巨万”可知,战国晚

  期多地手工业者因冶铁致富,这说明民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故答案为 D 项。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 项,中国古代自战国开始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取得合法地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排除;C 项,明朝中叶民间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而不是家庭手工业,排除。

 [答案] D 2.(2019·福建省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周王灭商以后,在授土授民的同时,还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民封赐给诸侯。如将条氏(编织工)等六族赐给鲁公,将陶氏(陶工)等七族赐给康叔。这一举措(

 ) A.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保证了官府手工业技术力量 C.笼络了门阀贵族阶层 D.巩固了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 [破题关键] 材料“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民封赐给诸侯”官府的能工巧匠保证了官府手工业的技术力量。

 [解析] 从材料中的“把殷商遗民中从事手工业的一些族氏封赐给诸侯”来看,这一做法有利于官府控制手工业者,从而保证了官府的手工业技术力量,故答案为 B 项。秦朝统一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 A 项;西周尚未形成门阀贵族阶层,排除 C 项;材料信息只反映对手工业的措施,不能说明巩固士农工商的社会体系,排除 D 项。

 [答案] B 角度二 古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3.(2019·四川省绵阳市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宋代平均每匹绢合银1.57两,明代平均每匹合银 0.625 两。这里包含有白银价格降低的因素,若将绢价按当时米价折算,明代正统至嘉靖,绢价比宋代低约 11%。导致明朝中后期绢价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闭关锁国政策的严重后果 B.农耕文明的繁荣 C.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D.棉纺织业的发展 [破题关键] 明代政府鼓励种植棉花棉纺织业发展丝织品价格出现下降。

  [解析] 与银米价相比较,明朝绢价下降,主要是因为市场需求减少,结合当时棉布成为普通人的衣料这一史实,可知其原因主要是棉纺织发展,A 项结果是国际市场狭小,与国内物价关系不大;B、C 项“农耕繁荣”、“作物种植”与绢价下降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所以 D 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 D 4.(2019·四川省南充市高三第二次高考适应性考试)《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破题关键] 材料“一人当三人”“一人可当四人”“两人可当八人”工具改进推动了棉纺织业的进步。

 [解析] 由材料“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可知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劳动效率增加,故 C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私营和官营手工业规模,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纺织原料多元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工具的改进,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无关,故 D项错误。

 [答案] C 角度三 古代陶瓷业的发展 5.(2019·北京市海淀区期中考试)舜的后裔虞阏父被周武王任命为掌管制造陶器的官员。因为功绩突出,武王封虞阏父之子妫满为陈地的诸侯,并将自己的长女嫁给妫满。这说明西周时期(

 ) A.周王用联姻笼络各诸侯国 B.各国的诸侯必须在王廷服役 C.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地位尊崇 D.先代贵族之后多从事工商业 [破题关键] 材料显示,虞阏父是任职于制造陶器的官员,其子被武王封为诸侯并把其女嫁给虞阏父之子掌管官营手工业的官员地位显赫。

  [解析] 虞阏父为官员掌管制造陶器,即官营手工业管理者,因为功绩而其子受封,这是地位尊崇的体现,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6.(2019·福建省厦门市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

 ) 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 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 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 [破题关键] 材料显示三道壕的砖瓦生产“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生产的专业化。

 [解析] 依据材料“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结合所学可知,“两窑轮烧”说明当时辽阳三道壕出现有计划有组织的专业烧窑活动,产品生产面向市场,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并未涉及农业生产;C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并未涉及商业发展情况;D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出其经营形态为家庭手工作坊。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答案] A 角度四 立足“时空素养”考查西汉盐铁业 7.(2019·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下面为西汉盐官、铁官分布图。西汉政府通过设立盐铁官,组成了全国盐铁的煮冶和经营网络。对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西汉盐铁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 B.盐铁产地都位于北方黄河流域 C.盐铁官的分布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D.西汉盐铁官营推动民营商业活跃 [破题关键] 结合材料当时北方、四川成都地区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盐铁业较为发达。

 [解析] 由材料西汉盐官、铁官分布图可知,盐铁官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即经济重心地区,由此可知,盐铁官的主要分布反映了社会发展程度,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盐铁手工业生产分工细致,故 A 项错误;B 项说法过于绝对,盐铁产地也有位于南方地区的,故错误;盐铁官营属于官营商业,这和民营商业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名家视角解读——名家探史 视角 1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解读] 注意史料中封建政权“长治久安”与小农经济之间的关系。史料反

  映了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农民又是封建国家的主要兵源;小农经济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古代政权的安危。

 视角 2 傅筑夫说:“由于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剥削非常残酷,农民不能完全依靠租来的或自有的少量土地来维持生活,而必须经营一些可能经营的家庭副业,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多余的一点产品出卖来补助生活。„„于是这种由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遂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 ——《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 [解读] 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史学家傅筑夫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评论。(1)傅筑夫认为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然分工,耕织结合,以种植业为基础,家庭手工业的出现与地主阶级的剥削有关。(2)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

 视角 3 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解读] 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白寿彝对手工业中技术传习问题的论述。他认为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是有原因的:(1)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2)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

 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1)手工业成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2)因技术传承的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1 题综合类主观题例析] 【典例】

 (2019·海南省高考压轴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井田制、授田制、均田制到两税法,这就是古代中国的四种税制①。皇帝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其分配土地的多少以及税收负担的多少,那些拥有

  大量土地的大地主和贵族要么拥有免税权,要么与官府勾结,逃避税收,最大的地主——皇帝却完全不用纳税收。皇室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皇家的私库与国库之间却并非完全封闭,皇帝经常会花费财政税收②。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列举了从唐朝租庸调到明朝一条鞭法的并税式改革的“积累莫返之害”,提出了并税式改革导致税上加税、愈演愈烈的著名命题,即历史上各种名目的税赋经并税式改革得以整编简化,但随后这些名目繁多的税种又重新出现,以致赋税持续攀升③。从唐中后期“两税法”到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其最大的进步意义在于把人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去从事商业④。

 ——据《从宪制看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财税体系趋于崩溃⑤。清政府对民族工商业征收的各种报效、租课、津贴和杂捐不仅繁难苛重,而且缺乏透明和公平⑥,厘金、盐税和关税被时人称为三大“暗税”,19 世纪 80 年代,李鸿章就曾倡议仿行印花税。1909 年,日本小林丑三郎所著《比较财政学》中文版面世,与此同时,《中报》、《东方杂志》等媒体也刊登了系列介绍税收知识的文章⑦。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推行的财政举措,是继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之后又一重大体制改革⑧,旨在根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配备相应的财权,以达到现代国家责、权、利相统一的治理目标,因而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清政府推行分税制的改革目标并未实现,却有利于规范和统一税收制度,清末税制改革遭遇重重阻力,许多新的税制在筹议、设计、立法甚至推行中纷纷流产,由于统治者尝试改革的出发点与民众期望相去甚远,彼此狐疑,导致方案冲突和搁浅⑨。

 ——据《辛亥革命前后税制改革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

 (3)综上所述,谈谈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

 [答题示范] [答题步骤]

 ★审准题目 问题(1)“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循环往复,

  不断累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税制的基本特征。问题(2)“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等方面分析清末税制改革的背景。问题(3)“谈谈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育,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等方面作答中国历史上税制演变的当代启示。

 ★析清材料 材料一信息:材料①:土地是政府的主要财政税收来源,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材料②:封建社会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材料③:赋税名目繁多,且不断攀升;材料④: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材料二信息:材料⑤:西方入侵冲击了中国的财税体系;材料⑥:赋税沉重且缺乏透明和公平;材料⑦:西方近代的税收知识对中国的影响;材料⑧⑨: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和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

 ★联准教材 中国古代的赋税政策、近代列强侵华及其影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答案] (1)特征:以土地为核心,农民是税收主要承担者;呈现出家国不分的皇权专制特征;循环往复、不断累加;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渐趋松弛。

 (2)背景:列强的侵略及战乱造成财政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民族工商业不断发展;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与税收理论的广泛传播;民主革命的不断发展,统治危机加深;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运动的推动。

 (3)启示:税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加强税法宣传和纳税教育,营造和谐的税收环境;积极发挥税收调节作用。

 一、史学素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生态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农业 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随着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关注、对“美丽中国”的向往,生态史观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经济发展,在开放课堂中各抒己见,适应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高考命题趋向。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生产技术。

 【知识链接】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明特色 农耕文明是指由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制度和文化总和。在中国现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会生活中都可以看到农耕文明影响的烙印,这也是当前高考命题热衷的焦点视角。

 2.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探究农业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变化与小农经济形成的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体系的概念中,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是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其中耕作方式属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而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则属于生产力方面的内容。铁犁牛耕的耕作方法决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及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这是学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必须掌握的观点。

 【典例】

 (2019·江西金太阳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破题关键] 题干关键信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都得到广泛种植江南开发;农作物种植多元化。

 [解析] 由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可以推断当时农业多种经营,江南开发加速,

  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经济重心的转移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我国经济发展区域主要在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不过,这种状况后来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关中平原因国都所在,税赋沉重,开发过度,更兼战火兵祸,慢慢开始衰退; 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积累,人口增长,技术进步,更因为受战争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小,发展加速,相比之下地位开始上升。从东汉后期开始,随着长江流域的不断开发,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区,人口数急剧上升。北方汉人也都纷纷大批移居长江以南地区,这就为南方生产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使战乱较少的长江以南地区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隋炀帝开凿了北起涿郡、南到杭州的大运河,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江南丰富的物产往北运调。到唐代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成为藩镇割据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遭到破坏;江南地区却比较安定,加上不断有北方人因避战乱移居江南,给江南增添了劳动人手。因此,在唐朝后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仍然保持迅速发展的趋势,粮食生产跃居全国首位。南宋时期,南方已经成为了经济重心。

  (2019·衡水金卷)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

  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 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 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明清自然灾害次数比前朝多,但不能体现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低,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灾害地点在南方还是北方,故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故 B 项错误;从明清时期自然灾害的次数和频率远超前朝,可知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扰,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故 D 项错误。

 [答案] C

  二、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关注“三农”问题 热点解读 命题视角 知识链接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刻阐明“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形势任务、方法举措,为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部署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落实中央部署,提升工作水平,着力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1)在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2)内容主要涉及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水利工程、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以及古代土地政策与农业发展的表现。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 (1)政治: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故加强中央集权就成为历代政府要解决的重大政治课题。

 (2)政策:脆弱的小农经济要求政府抑制商业,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因此,历代政府基本沿用“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明清时期甚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科技: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这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缓慢也导致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

 (4)文学: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5)民众心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点,也有思想狭隘、行为保守、目光短浅等不足。

  (6)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这也是“重男轻女”思想产生和流传的重要原因;同时恪守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典例】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破题关键] 题干关键信息“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农忙告一段落,可以举办...

推荐访问:古代 高考 手工业
上一篇:事业单位考试类全真试题科技常识汇总
下一篇:矿长安全生产承诺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