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长江中学2020,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来源:村官 发布时间:2020-08-15 点击:

 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长江中学 2019- -0 2020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1. 19 世纪 60 年代,俄、日两国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

 A. 在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下发生 B. 以暴力推翻原有政权后进行 C. 改革后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 改革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日俄改革都是在原有的落后的封建政权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后都走向了资本主义,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的,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因此 ACD 均正确。俄国的 1861 改革是统治者自觉进行的改革,而日本则是通过战争的手段推翻幕府的统治后进行的改革。故答案选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1861 年改革、明治维新•比较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 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 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 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 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 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 C 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王安石变法·变法的措施 3.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不同于加尔文宗教改革的是 ①领导宗教改革的是国王 ②教义方面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③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

 ④否认教皇是最高领袖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亨利八世改革是比较保守的改革,教义方面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没收教会财产,归王室所有,领导者是君主专制势力的代表-----国王,他的改革也必然服务于他的专制统治,①②③正确,④是两者改革的共同点,排除,所以选 B。

 4.在梭伦统治时期最能体现民主政治的改革措施是 A. 实行陶片放逐法 B. 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C.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D.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将公民大会发展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是梭伦统治时期推动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改革措施,D 项正确;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措施,A 项错误;为公职人员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等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改革措施,BC 两项错误。

 5.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是独立存在的“公民”。在梭伦改革中,有利于巩固这一基础的措施是 A.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B.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C.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 废除债务奴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役制,公民不会再因为债务问题而沦为奴隶,保证了公民群体的数量,为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阶级基础,选项 D 正确;设置公民陪审法庭并不能

 巩固公民政治,排除 A;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和巩固公民政治的基础无关,排除 B;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但不能巩固民主制度基础,排除 C。

 6.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关于变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政治上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B. 思想上百家争鸣 C. 经济上土地国有化趋势加强 D. 经济上生产力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故 C项表述不正确。A、B、D 均符合史实。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 背景 7.“高祖(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补充□□中对应的选项 A. 长安 B. 洛阳 C. 南京 D. 开封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说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为了加强对南部统治,更好的接受汉族文化,把都城从平城迁到了洛阳,故 B 正确,A D 错误;南京是南朝齐的都城,故 C 错误。

 8.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 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 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C. 迁都洛阳是正确的 D. 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说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导致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故选 B。

 9.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 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 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 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 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而且孝文帝上溯至黄帝,说明其目的在于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选项 B 正确;拓跋氏原本就是皇族,选项 A 排除;更改皇族姓氏不能推动整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选项 C 排除;鲜卑族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民族,地位高于汉族,排除 D。

 10.“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这一材料说的是 A. 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B.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C. 冗兵现象突出 D. 少数民族威胁北宋安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反映的是北宋西北党项族和北部的契丹严重威胁北宋政权的安全,故 D 项正确;材料显然是民族矛盾不是阶级矛盾,也不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故 A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北宋士兵过多的现象,故 C 项错误。

 11.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彼得要塞是著名的古建筑,沙俄时代这里曾作为监狱囚禁过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下列有关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著名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B. 主张无条件地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C. 是十二月党人著名的领袖 D. 同沙皇专制政府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追随过十二月党人,但他不是十二月党人的领袖,C 项符合题意;车尔尼雪夫斯基主张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与土地,反对沙皇专制统治,是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等说法属实,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

 12. 下列选项对下图中史实共同特征的表述最恰当的是

 A. 工业文明促进政治改革 B. 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 C. 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扩展 D.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回应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B、C 错误,它不符合中国的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只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没有涉及到政治改革和政治制度以及西方民主思想。而 D 正确,因为它们的改革都是在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故本题选 D。

 13.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 揭露历史真相 B. 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维新变法 D. 颠覆孔孟学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故 C 项符合题意;《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故 A 项错误;《新学伪经考》主要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目的是对儒学体系加以改造,不是介绍西方思想,也不是颠覆孔孟学说,故 BD 项错误。

 14.“皇太后和她的顽固派支持者们在 1898 年解除了光绪帝和康有为的权力,但是 1901 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对于慈禧太后的这些措施,评价正确的是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缓和严重的社会矛盾 C. 实现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宗旨 D. 起到了稳定清朝统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但是 1901 年之后却采取行动实施他们的大部分激进的改革计划”是指1901-1905 的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奖励实业的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A 项正确;清末新政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故 B 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实现维新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宗旨,故 C 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稳定清朝的统治,促进革命形势的高涨,加速清王朝的灭亡,故 D 项错误。

 15.戊戌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 45 万两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以上材料反映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发展 B. 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 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 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材料可知,材料的内容涉及近代工商业方面。结合所学可知,维新变法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采用机器生产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 A 正确;戊戌变法只有部分法令得到落实,大部分都没有落实,排除 B;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排除 C;材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对于经济领域的影响,不是思想方面的影响,排除 D。故选 A。

 16.光绪二十八年《钦定中学堂章程》中明确规定,各中学第 1 年讲外国上古史,第 4 年讲外国史法沿革,每周 3 课时。这是 A. 清政府洋务运动中的重要措施 B. 国家力量推动下教育体制变革 C. 为新思潮萌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D. 中国教育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各中学第 1 年讲外国上古史,第 4 年讲外国史法沿革,每周 3 课时”体现的是国家对教育体制的推动,B 正确;光绪二十八年是 1903 年,洋务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A排除;新思潮萌发在鸦片战争后,C 排除;洋务运动期间中国教育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D 排除。故选 B。

 17. 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A. 学习先进科技 B. 涉及体制改革 C. 增强海军实力 D. 开办近代教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依据所学可知,维新变法要求在中国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这是与洋务运动明显不同的地方。所以应选 B。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18.19 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排序准确的是 ①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饰.土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 ②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 ③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日 ④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④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是 1895 年公车上书的情形,“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是百日维新正式开始的标志,即 1898 年 6月 11 日颁布《定国是诏》,“命各省督抚整饰.土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发生在百日维新过程中,“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是 1898 年 9 月 21 日戊戌政变的内容,它标志着维新运动失败,这四件事的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④,B 项符合题意;其它排序均存在错误,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

 19.慈禧新政与光绪新政前后衔接,在变更“祖制”上走得更远。可以说光绪新政是一个开始,

 慈禧新政是其继续与推进。光绪新政与慈禧新政 A. 挽救了清末统治危机 B. 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 C. 体现了统治者主动变革的决心 D. 推动了新的经济因素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光绪新政与慈禧新政并未挽救清末统治危机,故 A 错误;两者都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本,故 B 错误;两者都是统治者的被动变革,故 C 错误;百日维新和清未新政都推动了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的发展,故 D 正确。故选 D。

 20.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憾。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身份 B. 清朝祖制 C. 宗法制度 D. 性格怯懦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皇帝之存在„„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君主制度“忠臣孝子”的内在因素制约了光绪帝,故 A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清朝祖制,故 B 错误;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规定了贵族的等级秩序,与材料无关,故 C 错误;性格怯懦显然不是主要原因,材料也没有体现,故 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皇帝之存在„„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1.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A.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中国面临严重民族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急促的改革,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故 A 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是爱国和进步的体现,故脱离国情的说法错误,排除 B 项。维新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排除 C 项。康梁维新派大力宣传变法思想,积极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排除 D 项。

 22.《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 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 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运动是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它以失败而告终,没能阻止中国民族危机继续加深,A 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也没改变中国的君主专制体制,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B 项错误:戊戌变法运动虽然失败但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感情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C 项正确;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项不是戊戌变法的作用,D 项错误;应选 C。

 23.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的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这说明(

 )

 A. 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没有参考价值 B. 历史档案完全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C. 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 D. 历史档案的史料价值高于回忆录 【答案】D

 【解析】

 【详解】历史史料一般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著作、政府文件档案、私人文件、历史事件的遗迹、回忆录、调查记录等等。这些史料都有价值,但任何一份史料都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真相,只能汇总各方面资料并多方考证以获知历史真相。并且历史档案一般属于第一手资料,比回忆录的价值要高,因为回忆录掺杂的个人主观因素过多。故 D 正确;历史人物回忆录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 A;历史档案虽然属于一手史料,使用的时候要和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才可真实反映历史,排除 B;材料只是比较原始史料和回忆录的史料价值,没有论述寻求历史的真实需要从多方考证,排除 C。故选 D。

 24.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来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奏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这段材料可以看出 A. 梁启超充分肯定赞扬戊戌变法 B. 变法的影响非常深远 C. 变法内容符合现实需要 D. 变法有广泛 群众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戊戌变法得到了民众支持,推动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政积极性,体现了他对戊戌变法的赞扬态度,A 项正确;梁启超描述的是百日维新时期的社会现象,不是戊戌变法的深远影响,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变法内容,不能得出变法符合现实需要,C 项错误;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的描述有溢美之词,反映了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愿望,不能说明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 项错误。

 25.“在改革过程中特别需要在现存体制不发生根本性变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团结大多数人群„„使改革过程的权力与利益再分配所引起的震动减少到最低程度。”百日维新中与上述原则相抵触的措施有 ①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②裁汰旧军,建立新式陆军 ③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 ④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裁汰旧军和废除八股,是对现存体制的根本性变动,导致权力与利益分配机制产生极大的震动。①②④与材料中的原则抵触,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B 项。设农工商总局,奖励发明,与材料中的原则比较接近,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的 A、C、D 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26.李喜所在《梁启超对戊戍变法的反思》中指出,从维新派本身寻求失败的原因,是从枝节上来找,自然进入了误区;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才可能合理地去解释变法为什么失败。作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 A. 变法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群众 B. 变法措施过于全面,进程过于激 C. 有利于改革成功 社会环境尚未形成 D. 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戊戌政变发生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社会本身,即改革成功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组织领导,脱离群众方面的信息,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措施、进程方面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袁世凯告密方面的信息,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眼——从中国社会本身去考察。

 27.“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甘愿流血牺牲,是因为他意识到戊戌变法在本质上是一场 A.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B. 自上而下的爱国运动 C. 以死明志的正义运动 D. 救亡图存的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甘愿流血牺牲,是因为他意识到戊戌变法关系到民族存亡,在本质上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思想启蒙运动,D 项正确;改良的温和运动、自上而下的爱国运动和以

 死明志等,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启迪民智的艰巨性、斗争的残酷性和牺牲的必要性,ABC 三项错误。

 28. 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看,戊戌变法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A. 挽救了民族危亡 B. 实现了政治变革 C. 促进了思想启蒙 D. 引进了西方技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戊戌变法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最终失败可排除 A 项。改良运动并未改变政治变革,因此 B 错误;而资产阶级在社会上广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促进了思想启蒙,故选 C。D 项是洋务运动,故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戊戌变法·历史功绩 29.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上清帝第六书》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 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 C. 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 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答案】A 【解析】

 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康有为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故答案为 A 项。“施政纲领”必须是明确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主张,B 项只涉及政治方面,排除;C、D 项不符合题干中“施政纲领”的含义,排除。

 30.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 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B. 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C.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D.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答案】B

 【解析】

 【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故 B 正确;林则徐、魏源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A 错误;辛亥革命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排除 C;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排除 D。

 31.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巡抚外各省官员大多抵制新政,这充分说明 A. 光绪帝没有实权 B. 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派 C. 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 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地方官员大多不支持维新变法,体现出封建保守势力强大,C 正确;其它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2. 近代竹枝词反映了历史的变迁。“陆家宅辟轧花场,土法泽机迭改良。人力终输蒸汽力,天然淘汰慨乡庄”。该竹枝词记载的史实最早应出现于( )

 A. 19 世纪二三十年代 B.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C. 19 世纪八九十年代 D. 20 世纪初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的时间限制“最早”。依据“人力终输蒸汽力”可判断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对中国的自然经济是一个冲击,与此相关的应该是 B。其它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均排除。故选 B。

 33.“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思想体系,把孔学推上国教的位置,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康有为为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披上了儒家的外衣 B. 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 C. 资产阶级维新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 D. 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时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然《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却把孔子说成是一位改革的人物和原有的经书斥之为伪经,这鲜明体现了康有为的意图。儒学思想是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持,而康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阶级利益,并不是要维护儒学,而是利用儒学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说明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充分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排除 AB,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 D。所以选 C 34.19 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 A. 兴中会 B. 保国会 C. 强学会 D. 同盟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成立的保国会,主张保国、保种、保教,与《章程》中明确要保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救亡等内容一致,B 项正确;兴中会强调的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A 项错误;强学会以宣传维新自强为主,C 项错误;同盟会成立于 20 世纪初,D 项错误。

 35.倒幕派是明治维新前重要 政治派别,他们在推翻幕府统治的过程中,除大张旗鼓地进行军事讨伐外,还巧妙地利用了 A. 农民起义军 力量 B. 城市平民的力量 C. 天皇和大名的力量 D. 西方列强的力量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在倒幕运动的过程中,中下级武士构成了倒幕派的主体力量,他们控制了西南诸藩的藩政,建立了根据地;与此同时,他们又巧妙地利用了天皇的名义。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倒幕派顺利地完成了倒幕的目标,推翻了幕府的统治,故 C 正确;AB 不符合“巧妙地利用”,排除;D 不符合史实,排除。

 36. 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以—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 ( )

 A. 圈地运动/明治维新 B. 明治维新/十月革命

 C. 十月革命/1861 年改革 D. 1861 年改革/圈地运动 【答案】B 【解析】

 做此题的关键在于“废除土地私有制”一定要对应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37. 19 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 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 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 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 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 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国营工厂经营不善,连年亏损,政府转而扶植私人企业,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将一大批国营工厂出售给大资本家,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故答案为 D 项。ABC 项,根据所学可知,19 世纪 70 年代,日本颁布一系列经济政策,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1873 年,颁布土地改革法令,商品经济发展,同时政府财政收入也稳步提高;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效仿。此三项都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38. 学者认为:日本学习西方的“征兵制”从一开始就转向为天皇制服务——建立的“皇军”成为一台极端忠诚于天皇的战争机器。这说明日本 A. 社会结构极不稳定 B. 具有军国主义传统 C. 继承对外扩张政策 D. 士兵享有崇高地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信息在于“转向为天皇制服务”、“‘皇军’成为一台极端忠诚于天皇的战争机器”,这正是明治维新以来有日本特色的军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带有浓厚军国主义(对内独裁、对外扩张)传统的改革,正确答案为 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39.1891 年,正在访问日本的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伊(后来的尼古拉二世)被警卫漳田三通刺伤。当时的内阁政府对司法机关施加压力,要求判处被告死刑,但是,担任大审院长的儿岛惟谦指示具体负责审判的法官,要求按照法律规定,以普通人的谋杀未遂罪论处。最终被告判无期徒刑。这一案件的处理结果说明日本

 A. 确立了美国式政治体制 B. 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对立 C. 司法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D. 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 【答案】C 【解析】

 【详解】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近代日本,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民主共和制,故排除 A项;B.材料体现的是行政权干预司法权,但并没有体现出二者的对立,排除;C.材料反映出最终,以普通杀人罪来论处,体现了司法独立,故选 C 项;D.极端民族主义迅速抬头应该是指二战以后的现象,排除。

 40.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些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A. 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B. 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C. 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D. 西方文明已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 C。

 考点: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日本明治维新 【名师点睛】倡导“文明开化”: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表现:1871 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评价: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现: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

 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如:

 ①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

 ②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

 41.19 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曾试图通过变法走上富强之路,但两者结果却截然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注:“上喜选”与“蒸汽船”谐音)

 ——日本民谣 材料二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落紫禁城》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骎骎乎有富强之势。

 ——黄遵宪 材料四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五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1)据材料一、二,归纳中日两国这两次变法的共同背景。

 (2)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哪些领域的改革更为推崇? (3)据材料四,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4)据材料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综上所述,你认为一场改革要取得成功应着重关注哪些问题? 【答案】(1)背景:外来侵略加深民族危机;

 (2)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 (3)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且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4)原因:急于求成,未能平衡各方利益。问题:改革可以借鉴别国经验,但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改革应循序渐进,考虑多方利益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一“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材料二“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背景是外来侵略加深民族危机。

 (2)根据材料三“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联系所学可知为经济领域和教育领域。

 (3)根据材料四“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用自己的话加以总结即可。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且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4)原因:从材料“首在裁官。„„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可以得出原因急于求成,未能平衡各方利益。问题:从材料的内容可知改革应当注意综合国情和考虑多方面的利益,还有不能急于求成等方面分析。

推荐访问:深州 衡水市 河北省
上一篇:大学生兼职赚钱调查报告(三)
下一篇:工作报告,公路局局长述职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