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利一族 [“食豆一族”与豆食是非]

来源:村官 发布时间:2019-08-31 点击:

  豆类作为营养保健食品,已被世人所公认。豆类出现,由来甚久。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丹野研一等人,不久前在叙利亚第二大城市阿勒颇附近发掘出新石器时代遗物,其中有已炭化的蚕豆和鹰嘴豆,证实距今约有1.05万年。
  史书称,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皆因中国人自古有吃豆的习惯,历时几千年。古人称五谷中的“菽”,指的就是豆。汉以后的古书始记载“豆”字。《红楼梦》里曾详尽介绍了“豆腐皮素馅包子”的做法,称其“好吃、高贵、养身”。
  据说,美洲早期居住的土著为印第安人,曾是史前期从亚洲草原穿过白令海峡,即白令海陆桥,来这里的猎人。他们到这里定居耕种,以灌木豆荚和其他豆类食物为主,兼种玉米、马铃薯之类。后来,史学家称他们为“食豆一族”。他们历来习武,狩猎,身体素质好,多长寿。但是,20世纪中期以来,基于同白种人的往来交流,他们的饮食习惯逐渐发生了变化,改吃白种人的高脂肪、高蛋白及高糖食物。一些土著人从乡村进入城市,来到军队、学府、机关,生活方式急剧改变,开始以白面包、汉堡包、牛奶、香肠、猪肝、糖类、威士忌、可乐以及快餐为主要饮食等。结果,体质逐渐衰退。随后有专家在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调查,发现当地土著人体重上升,出现食物热量摄取过剩,聚积脂肪增多,体内血糖水平大幅度提升,致使糖尿病患者猛增。调查显示,生活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海外华人糖尿病发病率竟是西方白人的两倍以上。还因血液中总胆固醇水平的上升,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的人与年俱增。“食豆一族”的饮食结构改变,导致一个种族的体质下降,病患增多,平均年龄锐减,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这些土著人文化水平的提高,意识到饮食结构改变出现的弊端,部分当地人逐渐回复传统的饮食习惯,身体状况又随之好转。有趣的是,这一状况竟意外地影响了白种人,他们通过社会调查、科学分析和临床实验,一改以往高脂肪、高蛋白、高糖的西方人“三高”饮食结构,吸取了与此相反的低脂肪、低蛋白、低糖的东方人“三低”饮食结构,注重谷物、蔬菜、豆类为主,肉、奶、蛋为辅的饮食方式,于是健康状况也逐渐改善。奇怪的是,伴随中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人无视当今世界饮食与健康的失衡现状,轻易地放弃了民族传统的“三低”食风,向“三高”转化,步西方人“饮食结构”弊端的后尘,于是导致了糖尿病、“富裕病”逐年增多。
  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项科研报告指出:“大豆及其制品能促进人体的胃肠消化、吸收功能,具有防癌、抗癌及防治骨质疏松等功效。”由于大豆含有“异黄酮素”,这一人体所必需的有效营养成分,可以防止骨钙溶出,避免钙质流失,并防止中老年人过早出现骨质疏松症,人经常食用大豆及其制品,有益于人体防病,延缓衰老。
  一个民族在任何一段历史时期中的饮食活动,对民族的生存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由吃喝不当引发的糖尿病,原是古老的疾病,只是患者极少。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曾记载“消渴证”一病。汉代名医张仲景撰《金匮・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也有阐述。唐代医家甄立言最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世界上最早确认和诊治糖尿病的医生是中国唐代名医王焘。他根据生父患消渴难忍,制定治疗方案,辅以调整饮食,使其父病情得到控制。后将消渴病治疗经验写进《外台秘要》一书,于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刊印。这书要比10世纪阿拉伯医生阿维森纳撰《医典》有关糖尿病的诊治载述早200多年。
  糖尿病一词,是描述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特点是慢性高血糖,伴随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属内分泌系统疾病。这是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的DM定义。同年10 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和中国糖尿病杂志编委会联席会议,讨论并通过建议使用。早在1920年,加拿大外科乡村医生班亭就发现了胰岛素,第一个把胰岛素用于糖尿病患儿,为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1921年公诸于世。为纪念班亭对糖尿病治疗的巨大贡献,缅怀他的功绩,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决定把11月14日(班亭的生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WDD ,World Diabetes Day),以便在这一天广泛开展糖尿病宣传、教育和防治工作,进一步推动国际糖尿病防治事业的深入开展。今年还提出了“预防糖尿病肾病”。
  期待患病者有效治疗,关注健康人积极预防,克服大众对糖尿病认知不足,是当务之急。记得1988年,天津科普作家协会曾组织过一次关于“防治糖尿病”的座谈会,当时患者远没有现在这么多。1979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仅占总人口的0.67%,中国人几乎没有肥胖症。为了让人们认识、了解“糖尿病”,当时天津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一中心医院的内科主任、糖尿病专家于国宁教授等人,撰写出版了《糖尿病医疗咨询》一书,为防治糖尿病,普及相关知识,起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后来,情况逆转,1998年全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至3.21%。2001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已接近4.0%。
  媒体报道,印度是摄糖类较多的国家,每年每人消费糖35千克,印度人糖尿病发病率居世界之最。有资料介绍,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700~1 700美元时,是糖尿病的高发期。因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开始步入温饱,很多人这时身体迅速发胖,几乎成为患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达到3亿人,其中 2.3亿人在发展中国家,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可能高达10%以上。更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这又是另一种极端倾向。台湾“台视新闻”网站近日的一篇报道指出,因为纳豆营养丰富,一位40多岁的男子将其当做保健圣品,连续两个月,餐餐有豆,结果诱发“急性痛风”被送进医院。经检查,其血液中的尿酸值超过正常人的两倍。
  纳豆是一种大豆发酵食品,由小粒黄豆经纳豆菌发酵制成。纳豆菌具有调整肠胃功能的作用,其中“纳豆激酶”成分,有预防脑梗死、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功效。纳豆中异黄酮素含量非常高,兼可改善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不适感。另外,豆类食品都含有很高的嘌呤,在人体内嘌呤氧化而变成尿酸等物质,是造成痛风,甚至是肾脏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豆类含植物蛋白,人体摄入后经过代谢,大部分成为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如果频繁过多地食豆,体内植物蛋白含量就会过高,大量含氮废物会加重肾脏的代谢负担。老年人尤其应该控制豆类的食用量。患有嘌呤代谢失常的痛风病人和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都不宜多吃。有人食豆后感觉腹胀,甚至腹泻,原因是大量的植物蛋白会引起消化不良,刺激胃酸分泌,引起胃肠胀气。慢性浅表型胃炎患者要慎食豆制品。抑制这种趋势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饮食搭配,均衡营养”。
  一部中国饮食发展史,大约有3 000年是在平稳健康中度过,属于粗粮、豆类、瓜果、蔬菜、素食及适量鱼肉为主的膳食结构。唐宋时期,烹调讲究,出现过“烧尾宴”之类的席筵,“吃”出不少病,是“饮食结构变革的第一高峰”。明清年代,菜肴鼎盛,表现在“孔府家宴”、“满汉全席”、“宫廷御膳”等方面,“吃”得体质下降,病患丛生,而为“饮食变革的第二高峰”。21世纪的现代人,强化了“民以食为天”,演绎出“民以食为先”,突显于“市井餐饮热”、“神州遍酒乡”等异端,正是“饮食变革的第三高峰”。有不少人罹患糖尿病,主要因素是饮食失节,摄取超常,只能靠一天两次胰岛素支撑,每日在疾病与事业之间走着平衡木。有位“奇才”为自己申报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过去与糖尿病抗争的25年里,累计皮下注射胰岛素2.7万多针,生活质量极其低下。
  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相信人们会明辨正误是非,善待饮食,关爱生命,继续沿着平稳健康之路,续写今、明、后的国人饮食发展史。

推荐访问:是非 食豆一族
上一篇:治黄褐斑验方_黄褐斑能治吗
下一篇:[话说不孕症(一)] 不孕症医院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