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长清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来源:国家公务员 发布时间:2020-11-01 点击:

 2020- -1 2021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5 (35 分)

 (―) 现代文阅读 I ( 本题共 5 5 小题,9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 年 4 月 3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 年 4 月 2 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

 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0 年 3 月 12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B. 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C. 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D. 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行。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 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 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 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 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D. 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4. 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 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答案】1. D

 2. D

 3. C

  4. ①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②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③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 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②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A 项,“但已经蔚为大观”夸大其词,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 B 项,“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C 项,“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于文无据。文章只说“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并未说生态文学“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

 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D 项,“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主观臆断,原文 表述是“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不等于“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材料二强调“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ABD 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传统文学,而 C 项中的“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则体现了生态文学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内容、手法及结构层次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通读原文,理解文本的中心论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文本的论据、论证思路及手法。

 材料三共有三段,第一段开篇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接着将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传统的文学……生态文学则是……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第二段写“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这是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并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在茫然的地方寻觅,

 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第三段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有着质地的不同。最后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找准筛选区间,逐段、逐句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

 依据“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可概括为: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 依据“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可概括为: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依据“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可概括为: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 依据“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可概括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 ( 二)现代文阅读 II ( 本题共 4 4 小题,6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 杨遥 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梁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但是第二天一早。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⑥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我打来电话,很认真地说需要帮他一个忙。我对父亲的电话已经有些头疼了,我情愿他问我要一些东西,哪怕贵些也不怕。现在他这样认真和我说话,我预感不大好。果然,父亲说:“你在外面工作,认识的人多,拉我进你的几个微信朋友群。那里面肯定有许多人需要绿色食品。”我一听头大了,怎么能把父亲拉进我的微信朋友群呢?便回绝道:“拉不进来,进这些群都要群主审核。”父亲不死心地问:“你和他们说一下不行吗?”我说:“人家都是搞文艺的。”父亲叹口气,挂了电话。拒绝了父亲,我心里有些不安,想父亲这样着急是不是缺钱?便给他微信转账发去个大红包。父亲打都没有打开,回

 复说他不缺钱,这些年挣的钱连他死后打发也够用了,只是想让我多帮他做宣传,多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

 ⑦芒种过后十多天,父亲又发来他的视频。他在锄草。这次他脱下长衫了,却换了件穿过很多年的湖蓝色半袖衫,当初那鲜亮的湖蓝早已褪去,变得发灰,像湖水被大面积污染了。

 ⑧父亲满脸的胡子和头发连在一起,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总是让我转发他邋里邋遢的视频,便索性关掉朋友圈。

 ⑨一日有同学问,乡下可有绿色农产品?忽然想到有次父亲好像谈到在种什么“羊粪小米”,给他打电话。父亲的手机意外地占线,等了好长时间,才把电话打进去。我问父亲能不能买下好小米。父亲大概没有想到我问小米,有些意外,马上回答:“新米刚下来。今年咱家种的是羊粪小米,完全没污染,口感特别好。”我找到父亲的微信朋友圈,让同学们看视频,但没有告诉他们这是我的父亲。

 ⑩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几天过去,谷子已经冒出一截儿。然后父亲锄草、施肥,施的是羊粪肥。长出谷穗了,刚开始手指头肚那么大,慢慢变成狗尾巴那么大。突然长出虫子了,父亲对着镜头说:“我们不打农药。”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刷谷穗的时候,父亲的脸拼命往上凑。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谷子地一眼望不到尽头。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那天帮父亲卖了五十斤小米。

 第二天父亲告诉我已经快递发货了。他对我说:“你认识的人不一样,以后有机会多给我介绍啊!” ⑪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我有些诧异,他这么快就和我联系?没想到他开口就说:“你介绍的米贵,熬上不好喝。”我心里咯噔一下,赶忙说给他问一下。我给父亲打电话,父亲听完后说:“放心,我还能让你丢脸?”几天后,西藏的朋友又打来电话,他说:“我错怪你介绍的那位卖米的大爷了,是我们这儿的水有问题。以后我就吃他家的小米。”我不清楚父亲怎样处理的,忙去问。父亲说“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肯定是他的水出了问题。我给他又寄了三斤小米,同时寄了三瓶矿泉水。我告诉他说你熬的米不好喝,可能是水的问题,这次你用矿泉水熬上,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父亲笑了一下:“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水土,他们那儿和咱们的水土不一样。一用矿泉水熬上,他就告诉我好喝。”我心里叹服父亲能想到这么个点子。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父亲说:“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要“我”加他微信,帮他加一些微信好友,帮他宣传农产品,这些情节暗示父亲有变化了,懂得了用新媒体卖农产品的便利好处。

 B. “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没转发的主要原因是“我”推测父亲推销的农产品没有销路,转发也没用。

 C. “像从草堆里长出来的一棵最高的草”,这既写出了父亲田间劳作时的“邋里邋遢”形象,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

 D. 文章写的虽是父亲推销农产品的小事,但微信朋友圈、视频转发、快递发货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农村的新变化。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他不适合干这个”到“说以后有朋友要小米,我就给介绍”,形成叙事转折。这变化的,背后,显示出“我”对父亲做微商的认可。

 B. 父亲发来的前两段视频,都是展现了他在忙活农活儿的情景,但文章描写侧重点的选取有所不同,收到了“同中有异”的表达效果。

 C. 先写西藏的朋友怪“羊粪小米”不好喝,再写认可父亲的小米好喝,最后通过父亲叙述交代背后原委,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

 D.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既是文章中的叙述人,起到串联情节作用;又是文章中的重要人物,对父亲形象起到重要衬托作用。

 8. 本文第十段细致描写了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 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评论说本文中“父亲与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新时代特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既是对上文中父亲微信朋友圈的视频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西藏朋友打来电话做铺垫;②父亲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谷子成长及料理过程,为下文展开“卖小米”的故事做好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突出父亲种谷子时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性。

  9. ①“父亲”具有新时代农民先进的意识和发展的理念。“父亲”种“羊粪小米”,卖各种地方农产品,特色鲜明。②“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父亲”能够熟练

 使用微信,展示小米的种植和优点,让“我”帮忙宣传,这都是积极学习的成果。③“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父亲”用三瓶矿泉水解决了西藏朋友的“米不好喝”的问题,售后服务到位。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C 项,“也暗示了‘我’对父亲有一种看不起的情绪”表述不正确,根据“我气愤给父亲买了那么多件新衣服他不穿”可知,作者要表达的是“我”对父亲邋里邋遢不顾形象的不满。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综合鉴赏能力。

 C 项,“这种插叙有利于凸显父亲形象”表述不正确,此处先写西藏朋友怪米不好喝,然后写认可,最后写父亲的叙述,从叙述时间来看是顺叙,而不是插叙。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重要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

 ①第十段“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是对上文“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中父亲父亲反复让我转发的朋友圈的详细介绍。又为下文“没几天,一位西藏的朋友给我打来电话”做铺垫;②“父亲记日记一样,在微信朋友圈里记录着谷子成长的过程”为下文展开“同学们没有把视频看完,就敲定了买父亲的小米,五斤、十斤下了订单”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③“他每天用小刷子蘸着烟蒂泡的水刷谷穗,好半天才刷完一只……我知道他眼神不好,看不清那些小虫子。他抬起头来的时候,脸上沾着黑一道、绿一道的植物汁液” 通过言行突出父亲的认真细致,真实自然,不辞辛苦,使人物勤劳认真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具有典型。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能力。

 由“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可知,“父

 亲”紧跟时代特色具有先进的意识和发展的理念。由“我不光卖小米,还有核桃、蜂蜜、酸枣、荞麦、胡油、土鸡蛋。需要啥有啥,质量绝对没问题”可知,父亲不仅卖“绿色小米”,还卖各种地方特色农产品。

 ②由“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和让我转发朋友圈,让我加微信帮忙宣传可知,“父亲”善于学习,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

 ③由“咱的米能有啥问题,我自己种的还不知道……不要拿你们的水,要是不好喝就是我的米有问题”可知,“父亲”更具有经营智慧,重视经营服务。

 二、古诗阅读及基础知识(7 37 分)

 ( ( 一 ) (9 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 一日凉。

 【注】①1080 年,苏轼谪居黄州时写下了这首词。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0.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作者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词人,他与辛弃疾合称“苏辛”,开宋词“豪放”之风。

 B. 上片一二两句描绘作者所处环境,描写出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杂乱、衰萎。

 C. 上片描绘的景色充满了颓废色彩,表达了词人谪居黄州时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D.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表现出其自得其乐。

 11. 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答案】10. C

 11. (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

 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C 项,“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错误。应是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般的谪居生活。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掌握,可以从描写的角度、详略、意象以及语言方面作答,先指出方法再结合方法分析其描绘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描写角度来看,“白”“红”“香”既有色彩的搭配,也是视觉和嗅觉相结合。“翻空白鸟”“照水红蕖”是远近结合,也是动静结合,还是俯仰结合。短短两句话,将诗人所见美景从多个角度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时叠词“时时”“细细”的使用,也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和红蕖香气之细腻很好的表现出来,“细细”还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给读者及其真切的感受。

 (二)名篇名句默写(3 13 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2)杜甫《登高》中描写落叶萧索和江水长流,暗含对人生短暂、韶光易逝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4)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同主题,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这一主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和“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6)《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 (7)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 ”一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夔州特殊的

 秋景。

 【答案】

 (1). 问苍茫大地

 (2). 谁主沉浮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明明如月

 (6). 何时可掇

 (7). 羁鸟恋旧林

 (8). 池鱼思故渊

 (9). 霓为衣兮风为马

 (10). 虎鼓瑟兮鸾回车

 (11). 千呼万唤始出来

 (12). 犹抱琵琶半遮面

 (13). 风急天高猿啸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苍”“沉浮”“萧”“掇”“羁”“渊”“霓”“瑟”“鸾”“始”“犹抱”“急”“啸”。

 (三)基础知识(5 15 分)

 13.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 按字数的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 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于古典诗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 项,“这类诗歌仍属于古典诗歌”错误。采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应属于现代诗歌。

 故选 D。

 14.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 是用典。

 A 项,“周公吐哺”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话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心情。

 B 项,“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最早出自于《诗经》中的《小雅·鹿鸣》,后被曹操引用。用意:说明曹操渴望得到贤才,就像小鹿呦呦鸣叫,希望尽快吃到艾蒿一样。

 D 项,“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有两个典故。其一是“闻笛赋”,讲的是向秀和嵇康是好朋友,曾经一起打铁,但是后来嵇康被杀害,于是向秀写了《思旧赋》讲述邻人之笛,以此来怀念嵇康。其二是“烂柯人”,说的是晋朝人王质去山中打柴,观仙人对弈,在山中逗留了片刻,回到家时发现人世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以“烂柯”指世事变幻,“烂柯人”可指樵夫,也可指久离家而刚回故乡的人,亦指饱经世事变幻的人。“烂柯人”的典故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沧桑巨变。

 故选 C。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掇:提起衣襟兜东西 B.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问候、探望 C.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实在 D.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莳:移栽、种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

 A 项,“掇”,“提起衣襟兜东西”错误。应该是摘取的意思。句意: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故选 A。

 16. 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杜甫的《登高》每联对仗,句法谨严,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集心头。

 B. 《短歌行》和《归园田居》两首诗均为古体诗,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完全相同。

 C.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五四”所焕发的自由雄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D. 茹志鹃的《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内容、手法、情感的能力。

 B 项,两首诗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有很大的不同。《短歌行》是四言,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归园田居》是五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

 故选 B。

 1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A.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B.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D.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

 A 项,“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颜色”古义:容貌。今义:①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②脸上的表情。③指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

 B 项,“别时”:离别的时候;“无言”:没有话说。都是古今同义词。

 C 项,“老大”:古义:年龄大。今义:同辈或同伙中排行第一或地位最高的人。“向前”:古:先前;今:往前。

 D 项,“因为”: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连词,表原因或理由。“唧唧”:古义叹息声;今义低声交谈或虫叫声。

 故选 B。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8 18 分)

 (一)

 18. 下列选项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生活,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 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鞭挞,可当他被尊奉为大师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 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著的编剧之一,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 一位中学生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

 A 项,“始作俑者”,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语境说单位职工倡导绿色生活,新来的局长起带头作用,“始作俑者”为贬义词,贬义褒用。成语使用错误。

 B 项,“移樽就教”,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语境指他被尊奉为大师后向他请教的人很多,符合语境。成语使用正确。

 C 项,“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语境用于形容“剧本”,误用对象。成语使用错误。

 D 项,“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语境中说在客厅挂名人字画美观大气,“附庸风雅”为贬义词,贬义褒用。成语使用错误。

 故选 B。

 (二)(1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一样的耀眼炫红。后面的拥着大鼓,前面的手拿铜镲。(

 ①

 );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①雷,闪,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镲片…… ②鼓槌和花镲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冲击,一座座堤坝高垒,一排排人墙坚持。③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 跳入这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以前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

 ②

 ),他们站在这坚固的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涌涌的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一起。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镲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你看呐,随着鼓、随着镲、随着吼叫,他们匍匐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④入

 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飞驰而下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19.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句一连串独词成句,表现出大鼓和铜镲击打由缓到快的节奏变化,状难以描摹的事物如在眼前。

 B. ②句运用顶针和排比,形象地表现了人阵的连绵起伏,也活现出洪峰来临的力度和抗击洪峰的坚韧。

 C. ③句运用比喻和拟人,将个体和群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把舞蹈阵势的激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D. ④句运用夸张和拟人,表现出因黄河入海口地势开阔,远望水天相接,好像黄河又流向天上 场景。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1.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19. D

 20. ①“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②“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③“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④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如果换成修改后的语段,则不能突出这几个方面的效果,所以修改的语段不如原文表达效果好。

  21. ①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

 ②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 【解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种类型的题通常从内容、结构、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

 形成对比等。如果是修辞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则要具体分析该种手法的作用。本题是以选择的形式出题,降低了解题的难度。

 D 项,“拟人”错,第④处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河入海口地势开阔,并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了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言和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含义,需要从词语的词性和句子的手法考虑,一般考查动词作用,句子含义一般从修辞和手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语言表达方面需要考虑长短句组合的妙处。本题让我们分析修改的语段与原文语段的表达效果上面的差别。分析此处差别,需要综合考虑动词的运用,修辞手法的使用效果。原文中“匍匐、跳、蹲、搅”这几个动词的使用,准确的描绘了黄河口的人们敲锣打鼓时的动作和状态,富有力量美和感染力;“左边歪、右边歪”重复,强调了人们舞动鼓槌时的动态美;“不停地……不停地……不停地……”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人们动作的连续,渲染了黄河口锣鼓的威力,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与黄河一路奔波,浩浩汤汤奔流入海的壮观景致相一致。另外,短句的使用,使得此处韵律感非常强,读起来有气势,朗朗上口。而如果换成“他们起来再蹲下,左倒右歪,不停地起伏、斜歪、狂喊,这一片天地山海呈现轰鸣、烟尘蒸腾的景象!”虽然更显得简单明了,但是语言的感染力和突出强调作用,以及修辞的效果,短句的韵律感都不能表现出来。所以说修改后的语段没有原文语段表达效果好。解答时,根据以上内容组织答案即可。

 【21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情景补写题。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第①处,跟据上文“后面的拥着大鼓,前面的手拿铜镲”和下文“铜镲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不难推断,此处应该写的是鼓声的震动效果,且句式上应与下文保持一致,修辞手法上也应该与下文保持一致,下文比喻为“闪电”,那么此处可以把鼓声比喻为“惊雷”,所以,补写“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比较合适;第②处,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此处是为了表现人们站在

 黄河口的感受,所以填写“但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比较符合文章意思。

 ( ( 三) )

 22. 下面的语段在语法、标点方面共存在四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卫星观测数据显示,全球 2000~2017 年的新增绿化面积中,至少 25%以上来自中国,中国对全球绿化增量的贡献比居全球首位;②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③库布其沙漠植被恢复;④距北京仅有 180 公里的塞罕坝,通过人工种植形成了 112 万亩人工林海,大大降低了沙尘对京津的侵扰。⑤正因如此,2017 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举行……⑥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松懈,对沙尘暴为代表的沙尘天气的认知仍需深化。

 【答案】①“至少 25%以上”不合逻辑,删掉“至少”; ④“降低了沙尘对京津的侵扰”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减轻”; ⑤引号改为书名号。

 ⑥ 残缺,应在“沙尘暴为代表”的前面添加介词“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修改和综合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和标点运用。“准确”是指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符合表达的目的,尤其指运用词语的贴切,分寸感和褒贬色彩的把握。标点要注意常见标点的误用类型,避免踩雷。

 ①句中“至少 25%以上”不合逻辑,删掉“至少”; ④句中“降低了……侵扰”搭配不当,将“降低”改为“减轻”; ⑤句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是文件名称,应将引号改为书名号。

 ⑥句中“沙尘暴为代表”缺少与“为”呼应的介词,应在“沙尘暴为代表”的前面添加介词“以”。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里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二)我国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标语。然而在我们身边,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图书馆内随便占座;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某中学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假设你是该

 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讲稿...,在升旗仪式上进行国旗下演讲,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出现学校及个人姓名;符合演讲稿格式;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我校文明礼貌月活动开展在即,在此,我向大家发出倡议:践行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瑰宝之一,文明礼仪不仅关乎着个人的德行修养,社会的和谐安宁,也关乎着国家的形象和尊严。为了个人、社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文明礼仪应是我们每个人的处事信条,应是每个人具有的优秀品质。

 人无礼则不生,文明礼仪展示个人品德风貌。

 古人有言:“克已复礼,是为君子也。”文明礼仪曾是古代中国每个君子的人生信念,它包含了尊老爱幼、舍生取义、尊师重道等多个行...

推荐访问:山东省 济南 高一
上一篇:银行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模版
下一篇:护理部主任岗位说明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