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实践技能 发布时间:2023-02-12 点击:

许来盛 王凌娟 刘 明 李 倩 董一村

(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必修基础课程,面向的思政教育受众广泛,体育学科隐形课程资源丰富、思政教育题材众多的特点,相较于其他学科在课程思政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深入挖掘体育学科思政教学资源,并通过课堂实践传递给学生会产生良好的思政教学效果,这不仅体现高校体育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也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同时,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提供思想价值引领。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可以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崛起,伴随经济发展社会各种病态的思维与价值取向频现。从网民侮辱邱少云烈士名誉案到网络大V 诋毁护国戍边英雄,再到网民侮辱抗美援朝志愿军英烈,不断有人用行为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复兴必然是多维度的,其中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思想保障。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使学生保持较高的道德意识,是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最后一站,身处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刻不容缓。以公共体育课程为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正确看待负面的社会思想或病态价值取向。

高校体育课程可以通过思政这一要素提振民族精神。体育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体育与国家的民族性格密切联系,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梳理历史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从宋朝起中华民族反复被外族入侵。宋朝是我国民族性格的转折点,宋朝开国政治的“扬文抑武”重大选择,使宋朝成了民族性格劣变的分水岭。宋代以前的中华民族英勇尚武,无论男女都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杀身成仁的刚烈之气[2]。古代军事训练与体育存在诸多交集,古代体育以“武”的形式存在,其发展脉络映射了国家民族气节的兴衰。战争和体育对于磨砺人的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竞技如同战争,往往引起极大的关注。如作为世界第一大运动的足球比赛被人类行为学家德斯蒙德·莫里斯称为部落战争,在和平年代我们亦能从体育运动中汲取无比宝贵的精神力量。高校体育思政教学以体育课程为着力点,充分挖掘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对于提振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重新打造我国开放包容的民族姿态,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部2021年6月印发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要求,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3]。体育学科的功能需要由传统的增强体质向以体育智、以体励志的方向推进。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媒介,体育教育在教授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能直观生动地给学生以爱国教育、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规则意识等意志品质和价值观。思政教育以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为目标,这与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不谋而合。

赵学富等人从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中梳理了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4]。薛浩等人认为,应当从项群理论、人才培养方案、隐形课程资源开发、师资队伍、课程创新等方面实现课程思政效果[5]。何忠等人认为,应当开发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多种渠道,并提出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开发和利用体育育人资源能力、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将课程思政贯穿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全过程从而形成长效机制等建议[6]。袁红等人通过在冰雪运动课程设计中运用项群理论发现,体育课程思政对学生在课堂学习情况、竞赛参与度、自主锻炼市场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7]。

通过以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研究现状的汇总发现,现阶段的课程思政仍停留在学理探讨、理论分析、方向指引等方面,缺乏可落实的具体举措;
现阶段的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多数停留在论证内涵价值、学理研究等理论层次,多从教师思想、建立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对于从体育课程本身入手,让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现实路径。

3.1 体育思政教学与项群理论相结合,精准开发体育课程的思政资源

田麦久教授在《运动训练学》中对项群理论有如下论述:如果将某几个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许多共同特点便会立刻清晰地显现出来,根据各个项目固有的特点,将它们分别划归不同的属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田麦久教授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8]。以河南某高校为例,在一个学期中开设的公共体育科目达20 种以上,具体项目设置见表1。

表1 河南某高校开设的公共体育科目

依照项群理论对现有公共体育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同一项群设置相近的思政教育目标。体育对于培养人的竞争意识、规则意识、团队协作、责任感及意志品质等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的设置往往过于笼统、过大、繁杂,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优秀意志品质”一带而过。高校应当以项群特点作为体育思政教学的着力点,深入挖掘各课程所属项群的具体思政要素。在体育培养人的思政考核方面进行更精细的划分,设置显性易考核的指标来评价思政教学效果。例如健美操课设置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思政目标,在每节课进行自愿技术评定的随堂测试环节,通过设置外部激励机制,并逐渐取消外部激励观察每节课参与人数以及技术评定效果来考核学生是否主动追求卓越。在篮球课和足球课,通过观察学生迟到旷课次数检验学生尊重规则的意识是否提高,利用下课结束前捡球时间长短来考核团结合作意识等。在应用项群理论的基础上,让高校丰富的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思政价值。此外,拓展训练项目可根据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智能要求,同样衍生出相近的体育课程思政目标。

3.2 传统教学与线上授课形式相结合,弥补传统体育思政课程授课形式欠缺

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是运动知识技能的教授与学习的过程,技能教学在时空和授课形式上更为直观,互动更为频繁,容易做到“润物无声”,但体育知识部分如排球运动发展史的讲授,缺少直观的思政冲击力,不容易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蔓延以来,体育线上授课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运用,各平台功能逐步完善。受限于脱离具体的运动情境,线上教学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尤其是球类等场景类运动的帮助是有限的。但是,线上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运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等教学形式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体育思政元素,增强体育思政教学的冲击力。线上教学与传统体育思政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思政实效。如足球线上授课内容,通过播放克罗地亚国内战乱时队员在别国参赛遭到驱逐的不公平待遇,让学生更加深切体验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的梦想,加深理解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通过播放《让日本沉默的14 秒》讲述日本在世界杯背后的故事,让学生思考体育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通过《夺冠》等优秀体育题材影片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女排精神,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3.3 体育课程思政与兴趣相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内生动力

依据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学习诱因来自学习者本身,即学生对课程内容发生兴趣;
外部学习动机则是指诱因来自学习者外部,如为了获取学分或某种奖励。多数综合类院校学生入学前迫于升学压力,很少参加体育运动,运动基础薄弱,选择公共体育课程的目的是拿到必修课学分等外部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具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内部学习动机在学习行为的作用上优于外部学习动机。兴趣和好奇心是培养内在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应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内在学习动机为目标,在选修课设置上应保障学生兴趣与所选科目相适合;
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促进学生外部学习动机逐渐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以兴趣和好奇心驱动的内部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将十分稳固,从而在学生终身体育的过程中将思政教育持续作用于整个人生。

3.4 体育课程思政与学生心理发展需求相结合,以培养心理素质为抓手提升思政效果

思政教育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塑造良好人格。体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存在差异,但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育人效果等方面存在较高的融合性[9]。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但与其理想信念关系密切,而且与其社会道德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评价等心理因素紧密相关。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具体心理需要入手,强调针对性、主体性和自我内化体验。其教学思路和方法可以迁移到品德教育之中,能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10]。

基于此,教师可以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为抓手,通过建立心理评估量表对学生性格及心理特点进行评估,依据学生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推荐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弱项,助力思政教学。性格孤僻内向型的学生推荐选择团队型运动课程。心理学上胆汁质气质类型学生刚强、冲动,易感情用事,推荐选择太极拳等类型课程。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中的力求成功型学生的学习目的是获得成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类学生应选择足球、篮球等竞赛型项目;
避免失败型的学生担心自尊心受到伤害,应选择健美操、太极拳等弱对抗或无对抗的项目,同时积极引导避免失败型向力求成功型转变。通过心理评价量表评估,让学生心理发展需求与所选项目思政特点相结合,这对于提升思政效果的针对性有积极作用。

3.5 体育课程思政与学生专业相结合,促进思政效果的实效性

将体育思政课程目标与学生所属专业特点相结合,让专业素养和思政教育形成更强的协同效应。综合类高校通常专业种类很多,各专业对学生的精神特质有不同要求,如现代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契约精神。法律相关专业学生在本专业领域要求具备准确执行规则的素质,在选项课中优先选择射箭课、足球裁判课等力求精准执行规则的思政元素;
历史哲学类专业学生应优先选择太极拳、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专业要求与相匹配的体育学科蕴含的思政要素相互碰撞、相辅相成,在实现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于专业的深层理解。

3.6 课程思政教学与课余体育活动相结合,实现高校体育思政全过程育人

高校拥有数量众多的体育社团和各级别体育赛事等课余体育活动。以公共体育课程为主体,将课余体育活动作为必要补充,让体育的育人功能保持持续性。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课余体育游戏、训练、竞赛等活动。体育学科具有角色扮演多样性的特点,如运动员、教师、裁判员的角色变化以及攻防变化、站位变化等,直接丰富了学生的人生体验;
多种角色的互换,直接丰富了学生人格平等的体验;
多种角色的成败,直接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其他学科教学无法比拟的[11]。在课余体育活动中,学生通过体验组织者、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志愿者、观众等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分工具备多种不同的思政元素,如组织者的协作精神、运动员的拼搏与集体荣誉感、裁判员的严谨执裁、志愿者的奉献精神、观众的归属感等,让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在课程以外更长的时间维度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体育学科思政教学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责任感、团队性、鼓励创新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对于采用何种思政教学手段又看不见摸不着。美国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曾提出多学科思维模型,该模型指出大多数人试图以一种思维模型来解决所有问题,而其思维往往只来自某一专业学科。但我们只有知道各种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才能洞察问题本质[12]。因此,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者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当积极了解与学科相关的上下级或同级学科知识,这样将思政教学与项群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结合起来就变得简单起来。本文仅从思政课程内容本身入手进行分析和研究,若从更宏观的视角将本课题与学校体育思政教学意识、教师思政考核、学生思政学习效果评价等诸多因素共同开展,高校体育思政教学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思政体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潍坊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11-22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我们的“体育梦”学苑创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推荐访问:融入 体育教学 实践
上一篇:医院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