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及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来源:实践技能 发布时间:2019-04-15 点击:

  [摘要]简介了黄酮类化合物结构、性质,并对该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尤其是利用大孔树脂进行分离纯化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了重点介绍,较为全面地论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说明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黄酮;大孔树脂;抗氧化作用
  [中图分类号] R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Research Progress of Flavonoid Extrac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PENG Ying, XING Jian-mei, XU Qing, LUO Hong-yu *
  (Academy Of Food and Pharmacy,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flavonoids. And the extraction,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m, especially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use of macroporous resin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s. It also discusses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of flavonoids which recovers a broad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m.
  Key words: falconoid; macroporous resin; anti-oxidation activity
  
  黄酮类化合物(Falconoid),又称生物类黄酮,是在植物中分布非常广泛的一类天然产物,其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类,有一部分是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1]。由于最先发现的黄酮类化合物都具有一个酮式羰基结构,又呈黄色或淡黄色,故称黄酮。现在所讲的黄酮类化合物己远远超出这个定义范围,有的并非黄色、而是白色、橙色及红色等,分子结构也有显著差异。黄酮分布广泛,生理活性多种多样,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在不断的推出[2]。
  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黄酮类化合物是指具有乙苯基吡喃酮结构的一类黄色素,现指以色酮环与苯环为基本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的总称,其结构的共同的特征是均含有C6-C3-C6基本碳架,即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它是以黄酮(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黄色色素,多以糖苷形式存在,包括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黄烷酮类等,广义的范围还包括查耳酮、异黄烷酮、双黄酮及茶多酚。比如:
  黄酮类化合物多为结晶性固体,少数为无定形粉末。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醇极其衍生物、紫檀素等因分子中有不对称原子,故具旋光性,而黄酮苷元无旋光性,黄酮甙类由于在结构中引入糖分子而有旋光性,多为左旋。
  一般的黄酮甙元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溶液中;被糖甙化后,水溶性增加,脂溶性降低,较易溶于热水、甲醇、乙醇、稀碱溶液,难溶于苯等有机溶剂。黄酮类化合物含有酚轻基,故多显酸性,其酸性强弱与酚轻基数目和位置有关,据此可以利用pH梯度来分离黄酮类物质。
  另外,黄酮类化合物带有酚羟基和γ-吡喃酮环,可与多种物质发生特征反应,作为黄酮类化合物鉴别的定性分析方法。与盐酸-镁粉、钠汞齐、四氢硼钠等发生还原反应,用于鉴定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化合物;与金属盐类如铝盐等反应生成有色络合物,用于鉴别分子中含有3-羟基、4-羰基或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与碱、五氯化锑及Gibbs试剂等反应,区别查耳酮类与其他黄酮类化合物或鉴别5-OH对位未被取代的黄酮类化合物。
  2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浸渍法、酶法提取、乙醇回流提取、微波辅助萃取、超声波提取法、超临界CO2提取法等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可根据原料的特性来选用。
  浸渍法是将植物粉碎装入适当的容器中,加入适宜的溶剂,溶出其中有效成分的方法[3]。该方法比较简单易行,但时间长,浸出率较差,并且如果采用水为溶剂,其提取液易于发霉变质,一般需加入适当的防腐剂。
  乙醇回流提取是以乙醇溶液为提取剂。该法既能克服水提法存放易霉变缺点,又有较高的提取率和所得提取物黄酮含量,后续过滤、回收溶剂、干燥等操作较容易,环保、成本较低等优点,易于工业化生产。
  酶法提取的原理是利用酶反应的高度专一性,将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水解或降解,破坏细胞壁,从而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应用酶法可以提高提取率,但酶的浓度、底物的浓度、温度、酸碱度、抑制剂和激动剂等对提取物有何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酶降解的主要缺点是作用时间长,一般都需要几天的时间。另外,在酶降解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杂菌,因此工艺条件要求十分严格。还有,酶降解后,有效成分和酶的分离也很困难[4-6],所以处于试验研究阶段。
  微波提取是利用不同结构的物质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力的差异,使基体物质中的某些区域或提取体系中的某些组分被选择性加热,从而使被提取物质从基体或体系中分离,进入介电常数较小、微波吸收能力相对差的提取剂[7]。微波法具有以下优点:所用溶剂量少,耗时短,提取率高,杂质少[1,4]。目前,微波提取法是采用乙醇为提取介质,通过正交设计或均匀设计实验。王娟等[8]用95%乙醇作溶剂微波场辅助提取葛根黄酮类化合物,时间是传统的1/27,溶剂用量约为传统提取的1/4,含量较传统提取增加30%。
  超声波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加速植物有效成分的出,此外,超声波的次级效应,如机械振动、乳化、扩散、击碎、化学效应等能加速提取成分的扩散释放,有利于提取[9]。该法时间短、提取率高、成本低、污染小、容易实现产业化[10]。毕丽君等[11]以50%乙醇超声辅助提取香椿嫩叶中黄酮类化合物45min,两次便可达到96.47%的浸出率。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原理是控制超临界流体(CO2)在高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的条件下,从目标物中提取有效成分,当恢复到常压和常温时,溶解在C02流体中的成分立即以溶于吸收液的液态与气态CO2分开,从而达到提取目的[12]。其具有显著的产品回收率和纯度,无溶剂残留,天然植物活性成分和热不稳定性成分不易被分解破坏等优点[13]。超临界CO2具有较好的溶剂特性, 对挥发性较强的成分、热敏性物质和脂溶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效果明显。韩玉谦等[14]将超临界CO2萃取和70%乙醇热回流提取银杏叶中类黄酮进行了比较,前者提取率3.95%、提取物中类黄酮含量35.28%,均高于后者的提取率和类黄酮含量。
  分离纯化是对黄酮粗提取物的一种精制过程,常用的方法有:柱层析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膜分离技术、高速逆流色谱技术等。
  目前一般常用的方法是柱层析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因此这两种方法更被人们熟悉、且在技术应用上更为成熟。柱层析法中不同的固定相对黄酮的分离能力不同,如常见的聚酸胺柱层析法对各种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好的分离效果,其层析容量较大,适合制备性分离,洗脱剂常用水-甲醇,水-乙醇或者甲醇-氯仿。如陈景耀[15]等研究利用此法从蒲公英中提取黄酮,得到的提取物纯度为67.4%。硅胶柱层析法应用范围最广,不仅可以分离黄酮苷元,还可以分离各种苷元。肖坤福[16]等对多穗柯乙醇提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氯仿-甲醇-氨水-水梯度洗脱,分段收集,薄层层析检查,得到5个成分段,其中一个分段经重结晶得到淡黄色针状结晶,紫外灯下显荧光,确定为黄酮类化合物。葡萄糖凝胶柱层析法主要靠分子筛作用分离黄酮苷元,在洗脱时,一般按分子量的大小顺序洗出柱体。刘利[17,18]等先后用Sephadex-L H2O从桑叶分离得到Astragalin、Isoquercitrin等黄酮类化合物。
  大孔树脂吸附法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纯化方法,它是一类不带离子交换基团的大孔结构的高分子吸附剂,以苯乙烯和丙烯酸酯为单体,加入二乙烯苯为交联剂,甲苯、二甲苯为致孔剂,它们相互交联聚合形成了多孔骨架网状结构、比表面积极高的交联聚合物。大孔吸附树脂一般为白色的球状颗粒,粒度为20~60目,它的理化性质稳定,不溶于酸、碱及有机溶剂,不受无机盐类及强离子低分子化合物的影响。大孔树脂能借助范德华力、氢键等从溶液中吸附各种有机物质,其吸附能力不仅与树脂本身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能有关,而且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也有关。一般遵循“类似物容易吸附类似物”的原则,大孔吸附树脂依据其聚合的单体组成不同,可以分成非极性和极性两大类。依据极性大小还可以分为弱极性、中等极性和强极性。非极性吸附树脂适合从极性溶液(如水溶液)中吸附非极性物质;中等极性吸附树脂既可从极性溶液中吸附非极性物质,又可从非极性溶液中吸附极性物质;极性吸附树脂易从极性溶液中吸附极性物质[19]。大孔树脂正是通过这种物理吸附从水溶液中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从而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它具有吸附选择性好(不受无机物存在的影响)、富集效率高、解吸条件温和、适宜构成闭路循环、使用寿命长、再生方便、易于中试放大、成本低等优点[20]。大孔树脂主要应用于工业脱色、环境保护、抗生素的提取分离领域。目前,已将其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的研究,并取得成功。
  随着大孔树脂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利用该技术对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的应用研究更加广泛[21]。翟梅枝等[22] 以总黄酮回收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核桃青皮总黄酮的工艺。结果表明:D101 型树脂对核桃青皮总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分离性能,是分离纯化核桃青皮总黄酮的适宜大孔树脂,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柱总黄酮与干树脂质量比为1:12,上样液质量浓度可在3.0875-6.175 g/L范围内,pH值为5,6BV(1BV=23.7mL)的水洗后用5BV的70%乙醇洗脱。经D101处理后的核桃青皮总黄酮回收率在60%,纯度可达80%以上。李凤林等[23]利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甘薯叶黄酮,确定出AB-8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甘薯叶黄酮的最佳条件为:上样液浓度为2.0-2.5mg/mL,pH值6.0,上样流速为2BV/h;使用3BV用量的90%的乙醇作为洗脱剂进行洗脱,解析流速为1BV•h-1,纯化后的甘薯叶黄酮含量较高,纯度为64.21%,与甘薯叶黄酮提取原液中纯度26.87%相比提高了2.38倍。向大雄等[24]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葛根总黄酮的工艺,结果显示AB-8型的静态吸附率为94.2%,有较大的静态吸附量,以70%的乙醇为洗脱剂洗脱率最高为92.4%,为葛根总黄酮的工业化生产提供试验依据。薛淑萍[25]等研究用D-101型树脂提取桑叶总黄酮,将待分离样品溶液pH值调至4.0左右,用40%乙醇溶液作为洗脱剂,得到最佳的分离效果,其含量可接近40%。陈菁菁[26]等考察了三种大孔树脂对桑叶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并发现NKA-9型树脂对桑叶总黄酮分离性能最好,饱和吸附量为43.3mg/g,洗脱率为98.2%,其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20mg/mL,6倍量洗脱用水,70%乙醇洗脱,总黄酮纯度达58.2%。冯涛[27]等选取12种大孔树脂对竹叶黄酮的吸附率和解吸率的测定,筛选出了效果较好的ADS-17树脂,经该树脂吸附解吸,吸附率可达70.16%、解吸率可达71.72%,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其它树脂。对解吸液脱醇后真空冷冻干燥,测得终产品中黄酮纯度可达28.04%,与上柱前粗提物中8.564%的黄酮纯度相比提高了2倍多。汤晓[28]等利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对提取的芒萁根茎的粗黄酮粉进行初步纯化,黄酮酚中的黄酮质量分数可由53.98%上升到84.09%,但纯化过程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流失较多。其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为60%,提取温度80℃,料液比1:20,提取时间2.5h,总黄酮得率为15.9%。郑亚杰[29]等以对总黄酮的吸附率、解吸率及吸附速率为考察指标,采用D101、DM301、AB-8、SP825四种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对山楂总黄酮进行纯化,得出D101、AB-8、DM301的静态吸附量较大,每1g树脂吸附95 mg以上的总黄酮,而且树脂的解吸附率均在70%以上,其中以AB-8吸附和洗脱效果最佳。杨星昊[30]等用6种不同极性、不同品牌的树脂对小蓟总黄酮吸附和解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得出AB-8和HP-20较适合分离纯化小蓟总黄酮。黄阿根[31]等研究得出HZ-806大孔吸附树脂对荷叶黄酮的吸附性能与解吸效果最好。其最佳条件为上柱液pH4.0,上柱液浓度2.0mg/mL,上柱液体积10BV、上柱流速2BV/h。洗脱条件为:乙醇浓度60%,洗脱流速l BV/h,洗脱液体积为3.5BV.在上述优化条件下经过超滤处理过的上柱液从吸附到解吸操作荷叶黄酮总得率96.85%。大量的研究显示:弱极性树脂AB-8型、D101型具有较大的吸附量,易吸附,易解吸,对分离纯化植物中的黄酮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吸附剂。
  3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3.1 抗氧化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是常见植物和草药的主要抗氧化成分,目前发现已达5000种,其抗氧化作用机理是:阻止自由基在体内产生的三个阶段,一是与O2-•反应阻止自由基引发;二是与金属离子鳌合阻止•OH生成;三是与脂质过氧基(ROO•)反应阻止脂质过氧化过程。生物类黄酮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作用,尤其是芸香苷、槲皮素、银杏黄酮、大豆异黄酮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代替合成抗氧化剂,用于功能型食品添加剂[32]。
  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如:贾之慎[33]等用氮蓝四唑(NBT)光化还原法对桑叶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超氧离子自由基的效果进行测定发现,结果表明,桑叶黄酮类化合物对超氧离子自由基有较强清除作用,5μg/ml浓度的清除率为42.7%,显著强于抗坏血酸(Vc)。日本学者Takuya Katsube[34]等报道了桑叶中三种黄酮醇(芦丁、异槲皮素、Quercetin-3-(6-malonylglucoside))具有显著的抗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其中Quercetin-3-(6-malonylglueoside)活性最强。傅洪瑜等[35]研究发现山楂乙醇提取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油脂有抗氧化能力,而乙酸乙酯萃取物抗氧化物质主要是黄酮类物质,抗坏血酸对山楂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的增效作用。这些研究提示,黄酮类化合物在预防和辅助治疗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血栓、白内障等慢性高发难症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价值。
  3.2 抑菌活性
  抗菌活性是黄酮类化合物的又一项重要的生理活性,在植物体内的黄酮可以使植物免受微生物的侵害。邓淑华[36]等研究发现黄芩茎叶总黄酮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对与临床上呼吸道感染有关金黄色葡萄菌、葡萄球菌革兰氏阳性细菌均表现了明显的抗菌作用。实验结果提示,黄芩茎叶总黄酮可用于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3.3 抗癌、抗突变活性
  黄酮类化合物是膳食中最有效的抗癌物质之一,它可以抑制由苯并花、二甲苯 (a)葱、亚硝基甲脉、甲基胆葱等诱发的癌变过程。研究发现,富含黄酮与异黄酮食物较多的亚洲国家结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的发病率比消费类黄酮化合物少的欧美国家低得多。以大豆异黄酮为例,它在生理活性作用上有调节雌激素的作用,抑制与癌相关酶活性的作用,特别是阻止酪氨酸激酶活性的作用,调节细胞周期的作用,在癌细胞增殖的促进阶段,具有阻止血管增生作用,抗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作用等。张俊文[37]等研究了大豆异黄酮对癌细胞SGC-7901的影晌,观察到类似现象:含三经异黄酮和二轻异黄酮的大豆异黄酮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呈剂量效应关系,流式细胞仪分析大豆异黄酮处理后的SGC-7901细胞滞留于G2/M期,并可见凋亡峰。
  3.4 抗病毒活性
  研究显示,从中药中提取的重要的黄酮类物质有黄羊甙、芫花素、芦丁、槲皮素、葛根素、甘草甙等,是一类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抑制病毒活性作用。Evers[38]认为黄酮类化合物可能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信号传递物质的活性,阻断病毒复制所需的信号传递,进而抑制病毒的复制。Matsuse等[39]从大戟科植物中提取得到槲皮素,体外评价其抑制HIV-RT活性,IC50值为50μmol/L。
  3.5 降血糖活性
  植物中的山奈酚、槲皮素等具有维护溶酶体膜稳定性,维持渗透压,抑制NAGase等糖苷酶释放的作用,从而调节血糖水平[40]。俞灵莺[41]等报道,桑叶总黄酮对糖尿病模型大鼠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其降血糖作用的途径之一可能是桑叶总黄酮对小肠刷状缘膜上双糖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可减缓葡萄糖吸收入血,从而减缓餐后血糖的升高,降低血糖。
  3.6 其它
  除了上述讲到的生理活性外,黄酮类化合物还具有抗衰老、抗疲劳、抗溃疡、保护心血管系统等作用。如Nwafor[42]等的实验证明芦笋的提取液可以显著简化肠道蠕动,防止腹泻,并可以减少溃疡的发生。Goel-RK[43]等临床实验证明芦笋提取液对黏膜防御因素的积极影响是其具有抗溃疡特性的原因。
  4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黄酮类化合物资源丰富,生理活性广泛,大量的国内外学者根据原材料特性选择不同方法、不同的参数进行研究,从而筛选出提取分离效果好、简单、经济的工艺条件,为企业化生产提供依据。虽然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成果和相对成熟的提取工艺,但是如何充分利用原材料并与实际工业生产结合、生产出具有药用价值的药品和保健产品,还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黄酮类化合物是天然的抗氧化剂,在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降低心血管疾病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功效,因此在现在社会,当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重视生活质量时,相信这些纯天然的产品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试验成果可用于工业生产,药物研究等多个领域,这加强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天然产物的综合利用,增加原料的附加值,对一个倡导资源节约型的国家,显然该课题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Anna W,Krystyna P,Magdalena B. Quercetin content in some food and herbal samples[J]. Food Chemistry, 2007, 100(2):699-704.
  [2]徐任生, 叶阳, 赵维民. 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奚玉石. 山楂叶总黄酮提取分离及活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6.
  [4]杨庆隆. 浅谈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 中成药, 1995, 17(6):4.
  [5]沈爱英. 复合酶法.提取姬松茸子实体多糖的研究[J]. 食用菌, 2001, 23(3):7.
  [6]杨军宣. 纤维素酶在三七提取工艺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1, 8(5):封3.
  [7]王艳, 张铁军. 微波萃取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J]. 中草药, 2005, 36(3):470-473.
  [8]王娟, 沈平攘, 沈永嘉. 葛根中有效成分的微波辅助萃取研究[J]. 中国医药业杂志, 2002, 33(8):352- 354.
  [9]张岩, 曹国杰, 张燕,等.酮类化合物的提取以及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 (1):154-158.
  [10] 俞坚. 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鉴定[D]. 浙江工商大学, 2007.
  [11] 毕丽君. 香椿嫩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0, 17(2):146-149.
  [12] 朱自强.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原理和应用[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15.
  [13] Senorans F J, Ruiz-Rodriguez A, Cavero S, et al. Isolation of antioxidant compounds from orange juice by using countercurrent supercritical[J]. J.Agric.Food Chem, 2001, 49(12):6039-6044.
  [14] 韩玉谦, 隋晓. 银杏叶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研究[J]. 精细化工, 2000, 17(9):506-506,514.
  [15] 陈景耀,龚祝南,宰学明, 等.蒲公英提取物黄酮类物质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初步研究[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1, 20(3):2.
  [16] 肖坤福,廖晓峰, 多穗柯.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及鉴定[J].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6(9).
  [17] 刘利, 殷志琦, 张现涛, 等. 桑叶几种化学物质的分离鉴定[J]. 蚕业科学, 2005, 25(3):331-333.
  [18] 刘利,殷志琦,张雷红, 等. 桑叶次生代谢产物分析[J]. 蚕业科学, 2005, 31(4):413-417.
  [19] 刘彬果,郭文勇,钟蕾, 等.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3, 19(6), 452-455.
  [20] 林秋凤,王凌云,李药兰, 等. AB-8大孔吸附树脂分离长瓣金莲花总黄酮[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55-58.
  [21] 郭永学,李楠,杨美燕, 等.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草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Drugevaluation, 2004, l(5):376-379.
  [22] 翟梅枝, 郭琪, 贾彩霞, 等.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核桃青皮总黄酮的研究[J].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8, 42(3):21-25.
  [23] 李凤林, 李青旺. 大孔树脂纯化甘薯叶黄酮的工艺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9(4):103-108, 125.
  [24] 向大雄,李焕德,朱叶超, 等.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葛根总黄酮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3, 38(l):35-37.
  [25] 薛淑萍,张立伟. 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分离桑叶总黄酮的条件优化[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l):51-52.
  [26] 陈菁菁,李向荣,方晓.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桑叶总黄酮及其动力学研究[J]. 浙江大学学报, 2006, 35(2):219-223.
  [27] 冯涛, 曹东旭, 高辉, 等. 大孔吸附树脂对竹叶黄酮的吸附分离特性研究[J]. 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3(1).
  [28] 汤晓, 朱建华. 芒萁根茎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工艺优化研究[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5).
  [29] 郑亚杰, 张长弓, 李晓斌.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山楂总黄酮的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 (2) .
  [30] 杨星昊, 刘海, 丁安伟.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小蓟总黄酮的研究[J]. 浙江中医杂志, 2006, (1) .
  [31] 黄阿根, 董瑞建, 韦红, 等. 大孔树脂对荷叶黄酮的分离纯化[J]. 现代食品科技, 2008(12).
  [32] 杨洋, 韦小英, 阮征. 国内外天然食品抗氧化剂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02, 23(10):137-140.
  [33] 贾之慎, 唐孟成, 朱祥瑞. 桑叶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超氧离子自由基的研究[J].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6, 22(5):519-523.
  [34] Antioxidant flavonol glycosides in mulberry(Morus alba L)leaf isolated based on LDL antioxidant activity[J]. Food Chemmistry, 2006,97(1):25-31.
  [35] 傅洪瑜, 罗宗铭. 山楂提取物抗氧化性能的研究[J]. 广东化工, 1999, 2:21-22.
  [36] 邓淑华, 王鸿梅, 刘艳华. 黄琴茎叶总黄酮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8,(03).
  [37] 张俊文, 王丕龙, 汤为学. 大豆异黄酮诱导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凋亡的研究[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4, 29(3):329-331.
  [38] EVERS DL,CHO C F,WANG X,et al. Human cytomegalovirus-inhibitory flavonoids Studies on antiviral activity and mechanism of action[J]. Antivir Res, 2005, 68: 124-134.
  [39] MATSUSE IT, LIM YA, HATTORI M, et al. A search for anti-viral properties in Panama-nian medicinal plants. The effects on HIV and its essential enzymes[J]. Ethnophy-marcat, 1999(64): 15.
  [40] 俞灵莺, 李向荣. 植物黄酮类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卫生分册, 2000, 27(6): 331-334.
  [41] 俞灵莺, 李向荣, 方晓. 桑叶总黄酮对糖尿病大鼠小肠双糖酶的抑制作用[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2, 18(4):313-315.
  [42] Goel.RK, Sairam-K. Anti-ulcer drugs from indigenous sources with emphasis on Musa sapientum,tamrabhasma, Asparagus racemosus and Zingiber officinale[J]. Indian-Journal-of-Pharma-ology, 2002, 34(2):100--110.
  [43] Kooa H. N, H. J. Jeonga, J. Y. Choia, et al. Inhibi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a-induced apoptosis by 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 in Hep G2 cells[J]. Journal of Ethnopharma cology, 2000, 73:137-143.

推荐访问:纯化 研究进展 活性 生理
上一篇: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肿瘤中晚期患者的中医护理】
下一篇:气压弹道碎石术 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护理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