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遂身退”论老子的养生思想(下) 老子思想

来源:实践技能 发布时间:2019-04-09 点击:

  三、谦下不争,海纳百川      “功遂身退”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谦下不争,不争才能身退。老子宣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八十一章),“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六十八章)。老子提出的“不争”的人生态度,并不是消极地逃避社会或隐居山林,而是要求人们顺乎自然规律,避免无谓之争。不与人在名利上强争不让,这是一种崇高的人生观,也是老子精神养生思想的又一重要原则。
  老子曾以水的利物、不争、处下三种特性,比喻道也有善利万物、不争、处下的特点。在老子看来,朴素、谦下是圣人的美德。法道的圣人应把谦下不争作为自己处世的法宝,以谦下不争处世,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效。圣人体现了宇宙本原道的德性,而道的德性就是无为无欲、朴素处下的。因此,圣人也应是敦厚朴实、谦虚处下的。“不争”是不要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要求统治者不要搜刮民财,积敛财富,与人相处则不要显露锋芒,不要乞求过分的名与利,要会藏内敛,与人和平共处。不争才能顺应自然,才可进入淡泊淳朴,清净虚无的境界。
  老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年,政治动荡,社会混乱,你争我夺,四分五裂。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他提出了“守雌”之处世原则。《道德经・二十八章》指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的处世原则。意思是:深知什么是强雄,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他认为人们只有这样做了,才可以反璞归真,达到天下大治。老子的“守雌”是建立在“知雄”的基础上的,自然不能理解为退缩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里面。不仅守雌,而且知雄,这是告诉人们生在人世间,处于社会的大舞台上,要居于最恰切、最妥当的地位,即“不争”。
  老子认为,天下一切祸乱都起于争,而争则起于人的贪欲,故他既强调寡欲,又力主不争,他要人们“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鄙弃名利,淡泊其志,知足知止。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按照人的自然本性正常地生活,人际关系才能协调,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不争”的具体行为,《道德经・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无道。”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崇高的美德就像水一样。水可以造万物而不争高,甘心留在众人厌恶的地方,这近似于得道。居处如水一样避高趋下;胸怀似水一样静默深远;施予如水一样润泽万物;说话如水一样堵塞必止,开决必流;为政如水一样精简、清静;处事如水一样适应圆通;行为如水一样涸溢有时。所有这些,正是因为“不争”,所以就没有什么怨咎,就这是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所要具备的心态与行为。
  老子曾以江海为喻,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于百川的卑下之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
  老子反对浮夸骄傲,主张谦虚处下,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誉无誉”(三十九章)。这就是说,骄者必败,骄者无功,谦虚才是人类最大的美德。以谦下为根本,而不去追求虚伪的表面上的浮夸和荣誉。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二十二章)。这就是说:圣人不自现其尊威,因而其尊威自明;不自是其高贵,因而其高贵自彰;不炫示功绩,因而有功;不自恃其能,因而可以长生久视。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们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就可以保全天年。
  总之,老子关于“功遂身退”的论述,提出了知足知止,少私寡欲,谦下不争,知足常乐,注重仁慈、节俭的品德修养,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进而使精旺身强,颐养天年。“功遂身退”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此退而彼进,相当于开始另一个功成身退的历程,最终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 (完)
  〖编辑:迟昊〗

推荐访问:功遂身退 老子 养生 思想
上一篇:低血压眩晕怎么办 [低血压也会眩晕]
下一篇:[养生保健,重在实践]中医养生保健连锁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