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只争朝夕

来源:卫生职称 发布时间:2020-09-03 点击:

  创新发展只争朝夕 “真没想到能获得这么高的奖励!”肖海对笔者说。在2015年10月举行的首届“成飞技术成果创新/创效表彰会”上,中航工业成飞员工肖海负责的 “零件精加工技术”项目,荣获“创效类技术成果”奖,并获得11.3万元的经济奖励。而这只是44个获奖项目的其中之一。

 “重金奖创造”:价值引领创新花开 作为推动技术创新工作的“重头戏”,2014年,成飞全面启动了技术成果创新创效的评价与激励工作。

 据成飞“健全技术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专项工作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积极实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成飞于去年出台了《技术创新成果创效评价与激励办法》。“对技术成果按照经济贡献进行评价与奖励是这一新《办法》的最大特色,”这位负责人表示:“我们所说的经济贡献不光包括技术创新成果带来的直接超额收益,也包括间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以及为公司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去年评选出的44项优秀项目中,17项成果按照其综合效益和技术价值被给予创新激励;另外27项成果则因其直接经济贡献被给予创效激励。

 “这次能够获奖,一是因为我们项目成果的技术创新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我们的研究立足生产实际,成果的应用大幅降低了制造成本。”肖海介绍:“这一成果产生实际效益600多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对我们团队来说,这次奖励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提高了我们立足岗位推进技术创新的动力和信心。” 据了解,这一新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为技术创新制定了更为合理的准入门槛,简化了申请程序和申请材料,量化了评价方法,使项目评价更加科学、高效,促进了科技人员申报成果的积极性。科技发展部门负责人告诉笔者,2015年是技术创新创效首次评奖,申报通知一经发出,短时间内收到了114项申报材料,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实际问题紧密挂钩。

 在创新奖励方面,燕继明负责的 “数字化车间”研究项目在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他介绍道,这次能够获奖,“主要是因为该项目实现了数控加工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对解决生产过程精确控制、设备利用率及加工工艺等方面出现的实际问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成果更扩大了成飞公司的国际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有效带动了航空制造业、国防军工制造业及相关装备制造业该类制造技术的发展。

 据悉,这样的技术创新成果评价和激励表彰活动,今后成飞公司每年都将实施一次。从今年开始,管理创新成果也将纳入成飞的创新奖励范围。同时,成飞每年都将拿出数百万元奖金对创新创效项目成果进行奖励。

 事实上,成飞早已开展技术创新多元激励,除了“技术创新创效奖励”外,成飞每年都以近500万元的力度对各类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小改小革等各类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奖励。

 “软硬件配套”:打造创新人才先锋队 创新一直是成飞转型升级的主动力。成飞公司十分注重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的中长期规划,制定了6个主要技术领域、48个专业类别和200多个技术发展方向的重点计划。同时,通过打造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创新平台,为创新工作提供“高性能”硬件保障。

 科技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成飞出台了《技术创新推进工作管理制度》、《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和《科技成果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对全公司各领域的创新工作进行规范;另一方面,成飞持续保持较高的创新平台建设投入,打造了多个专业化中心:在基础科研领域构建了5个中心和6个实验室,在工艺研究中创立了工艺研究中心和5个工艺研究实验室,从各个方面为技术与工艺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平台支持。

 除了“硬件”保障,成飞十分重视员工的关键作用,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队伍。2011年进入成飞的小王,在入职后不久就参加了所在单位某复合材料项目的研究工作。她说:“我感觉自己特别幸运。项目工作让我从‘书本理论’一下子走进了‘科研一线’,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中,我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快速地提升。”而在这次的技术创新创效评选中,她所参与的项目同样也获得了奖励。

 在员工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成飞发布了两个“三年计划”――“新员工三年培养计划”和“全员能力提升工程三年培训计划”,并划拨专项资金开展具有岗位特色的个性化培训。此外,对员工结合本专业和重点专业领域的自主学习进行补贴,鼓励员工终身学习,不断开拓视野。为打造高水准培训平台,成飞公司还于2015年成立了“中航工业成飞工程技术学院”,依托六大技术领域专业委员会,积极发挥学院和专业委员会在培训需求、课程开发、师资支持等方面的平台作用,针对技术和技能人员开展创新培训工作。此外,成飞公司建立院士创新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引入外部智力合作,来带队自身技术创新和技术队伍的成长;大力选派优秀技术人员留学深造、出国访问,拓宽创新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在创新激励方面,除了直接奖励,成飞公司通过实验室平台给项目、压担子等方式,吸引中青年科技骨干开展科技攻关,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通过动态调整“专业树”,合理设置技术领域、系统和专业,确保“专业树”与时俱进,发挥好技术的引领性、专业的适应性和项目研制的针对性;根据专业设置及时调整增加主任师级及以上专家岗位设置,选拔使用了一批在科研生产中锻炼成长的优秀人才,拓宽了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渠道;还积极推动岗位公开竞聘、专项选拔等多渠道人才选拔与鼓励政策。另一方面,成飞公司构建了两级“大众创新”激励模式,发挥工团组织和基层单位的能动性,开展了“小改小革与合理化建议”,设立“青年创新工作”奖,举行讲座和交流会、各类技能比武等创新活动,多渠道激发员工创新热情,提升员工创新能力。

 通过多样化培训和创新奖励机制的实施,成飞打造出一支强有力的人才队伍。目前,成飞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5人,国家和省级各类优秀人才近百人以及玉海龙、刘时勇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技能人才,从而形成了结构合理、专业齐备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队伍。

 “耕耘结硕果”:创新发展只争朝夕 全方位保障与强力推进带来的是成飞在技术创新与改革上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成飞的技术部门和生产一线涌现出一大批围绕科研生产开展的自研课题,课题数量从2012年的46项增长到了2015年的250多项,年均增长率达到了50%。同时,在“小改小革与合理化建议”活动中,员工针对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各类改进建议2230项,创造经济效益1900余万元。

 “‘十二五’期间,成飞还与国内外多个高校、研究院和企业共同合作项目190项,承担上级机关主管的科研专项31项;制订集团标准111项、国家军用及行业标准32项;知识产权获权数量也超过了历史总和,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技成果奖70多项。”成飞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技术创新上,成飞的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2015年5月,成飞已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美国发明专利。被纳入国际标准附加测试件的成飞五轴联动数控机床S形试件,在第78次国际标准化会议上正式进入“委员会草案阶段”。自2000年开始,许多国内外机床企业,特别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机床强国的众多名企,已实际上将S形试件作为标准进行推广应用。S形试件的国际标准化进程,标志着中国人掌控了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加工精度检测技术的世界发言权,打破了西方制造业强国在国际标准化制定上的垄断。

 在工业4.0的挑战面前,成飞提出“数字成飞”理念,打造了多样化信息综合管理体系,全面开展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的一体化工作,完成了企业核心系统从单项应用到集成应用的跨越。通过构建基于三维综合化模型的设计制造体系,成飞公司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为推动生产制造的智能化发展,成飞集中优势资源组建“航空智能技术装备研发团队”,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承接了多项国家和集团的研发生产项目,大大提高了产品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并掌握了部分技术装备柔性化、自动化、集成化等核心技术。其中的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建立国内先进航空技术装备研究制造基地打下了基础。

 除了技术创新,成飞的管理创新工作也不断深入。成飞以AOS(中航工业运营管理体系)统筹管理创新工作,组织管理骨干系统开展管理提升活动,基于流程管理思想,开发了公司业务架构构建方法和业务流程优化的方法论,为公司“管理卓越”的运营管理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成飞首次将六西格玛方法应用到纯业务管理领域,从公司层面开展了系统提升工作和专业厂的绩效指标评价,建立了基于数据的自我管理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不断应用流程管理、精益六西格玛等管理工具,持续提升生产准时率、配套率、保障率和公司整体运营管理效率。在质量体系建设中,成飞按照过程方法,利用国际先进的ARIS流程管理软件,构建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创造性地将质量管理体系构建方式由传统的编文件转变为画流程,将平面的文件变成立体的、可视的、显性化的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全数字化定义。

 在谈到对未来创新工作的展望时,成飞董事长程福波表示,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金钥匙”,未来成飞还将继续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脚踏实地、大胆创新、勇于超越,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赢得先机,以创新成就未来。

推荐访问:只争朝夕的前一句 只争朝夕 创新 发展
上一篇:党风廉政谈话记录
下一篇:六年级阅读训练六万年牢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