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黄廖版课后习题上下册完整版答案

来源:高三 发布时间:2020-07-31 点击:

第一章  绪论”习题答案 “绪论”思考和练习一     一、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怎样形成的?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北京话占有特殊的地位。早在唐代,北京已是北方军事要镇。北京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近千年来,北京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它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两个运动互相推动和影响,这就使得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二、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怎样的? 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或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一民族语言的共同语,则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对于各地方言来说,规范化的共同语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它比任何方言都富有表现力。共同语形成后,对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它的词语经常传播到各方言中去。规范化的共同语,往往促使地域方言向它靠拢,对方言的发展起一种制约的作用。与此同时,共同语也要从方言中吸收种种语言成分,以丰富和发展自己。但是,地域方言间差异的缩小,以至于消失,则须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第二章  语音”习题答案 “语音”思考和练习一 四、语音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

“语音”思考和练习二     二、普通话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各包括哪几种?请画成一个总表把声母填上。

    普通话声母的发音部位包括双唇、唇齿、舌尖前、舌尖中、舌尖后、舌面、舌根七种。发音方法,从阻碍的方式看,包括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五种;
从声带是否颤动看,包括清音、浊音两种;
从气流的强弱看,包括送气音、不送气音两种。声母总表(略)。

    三、根据所提供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在下面横杠上填上相应的声母。

    1.双唇送气清塞音是p。        2.舌尖后清擦音是sh。

    3.舌尖中浊边音是?。

    4.舌尖后浊擦音是r。

    5.舌面不送气清塞擦音是j。

四、根据所提供的声母,写出它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k:舌根、送气、清、塞音 2.ch:舌尖后、送气、清、塞擦音 3. n:舌尖中、浊、鼻音 4. x:舌面、清、擦音 5.z: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五、试把下列字音的声母写出来 京(?)    沪(h)    津(?) 吉(?)    黑(h)    晋(?) 蒙(m)    鲁(?)    苏(s) 皖(?)    闽(m)    赣(g) 鄂(?)    湘(x)    粤(?) 琼(q)    陕(sh)   甘(g) 青(q)    新(x)    川(ch) 滇(d)    黔(q)    台(t)     七、有些方言区的人对声母n、?的发音有困难,就把下列词语的音读混了:女客——旅客,男衣——蓝衣,年代——连带。试问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去分辨?     有些汉语方言区的人,把普通话声母n、?的字音读混了。有的全部相混,有的局部相混。要读准n、?的发音和分清普通话声母为n、?的字的读音,关键在于控制软腭的升降。因为n、?,都是舌尖抵住上齿龈发音的,它们的不同是n为音,发音时软腭下降为边音,发音时软腭上升。如果捏住鼻孔,气流振动声带后无法从鼻孔通出,感到发音有困难,那就是n。如果捏住鼻孔,气流振动声带后从舌头两边或一边通出,并不感到发音有困难,那就是?。至于哪些字声母是n,哪些字声母是?,一般可采取汉字声旁类推的办法。例如声旁是“内”的字,声母往往是n(如纳、呐、钠、讷等);
声旁是“仑”的字,声母往往是? (如沦、伦、抡、轮等)。如果要记住声母n、?的全部常用字,那就可利用<常用同韵字表)采取记少不记多的办法分别记忆。

    八、有些方言区的人对声母zh、ch、sh、和z、c、s分辨不清,下列词语的读音相混:战歌——赞歌,木柴——木材,诗人——私人。试简述分辨zh、ch、sh和z、c、s的方法。

    这两组声母中的zh、ch、z、c都是清塞擦音,其中zh、z不送气,ch、c送气;
sh、s都是清擦音。有些汉语方言区的人对zh、ch、sh和z、c、s的发音感到难以分辨,主要是分不清前一组是舌尖后音声母,后一组是舌尖前音声母。根据它们的主要差别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就能较快地掌握它们的发音。发舌尖后音时,舌尖要翘起来,对准(抵住或接近)硬腭前部;
发舌尖前音时,舌尖不翘,要对准(抵住或接近)上齿背。

    九、试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两方面分辨下列各组声母的异同。

1、 g——k同:舌根、清、塞音。

异: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

2、f——h同:清、擦音。

异:前者是唇齿音,后者是舌根音。

3、zh——z同:不送气、清、塞擦音。

异:前者是舌尖后音,后者是舌尖前音 4、b——p同:双唇、清、塞音’ 异: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

5、m——n同:浊、鼻音。                  异:前者是双唇音,后者是舌尖中音。

6.q——c  同:送气、清、塞擦音。

               异:前者是舌面音,后者是舌尖前音。

    十、:写出并读准下面《太平歌)每个字的声母,并按发音部位重新排列。

    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

    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先读写歌中每个字的声母,然后排成下表:(略)
    “语音”思考和练习三     三、分别按韵头、韵尾分类,韵母各可分成哪些类?     按韵母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分,韵母可分成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简称四呼。

    开口呼  韵母不是i、u、ü或不以i、u、ü起头的韵母”。

    齐齿呼  i或以i起头的韵母。

    合口呼  u或以u起头的韵母。

    撮口呼  ü或以ü起头的韵母。

    按韵尾分,韵母可分为无韵尾韵母;
元音韵尾韵母,即有元音i、u(o)作韵尾的韵母;
鼻音韵尾韵母,即有鼻音n、ng作韵尾的韵母。

四、举例说明单元音的发音应从哪几方面进行分析。

    普通话的单韵母共有十个,即a、o、e、ê、i、u、ü,它们都是单元音构成的。前七个是舌面元音,接着的两个是舌尖元音,末一个是卷舌元音。舌面元音的发音应从下列三个方面分析:
    (1)舌位的高低  舌位的高低指舌头隆起部位的高低,同开口度的大小有关。开口度大的,舌位较低,是低元音;
开口度小的,舌位较高,是高元音;
其间还可以适当划分为半高元音和半低元音。

    (2)舌位的前后  舌位的前后指舌头隆起部位的前后。舌位在前的,是前元音;
舌位在后的,是后元音;
舌位不前不后的,是央元音。

    (3)圆唇不圆唇  唇形拢圆的,是圆唇元音;
唇形平展的,是不圆唇元音。

    另外,舌尖元音、卷舌元音的发音分析如下:
    是舌尖前元音、发音时舌尖前伸接近上齿背,不圆唇。

    是舌尖后元音,发音时舌尖上翘接近硬腭前部,不圆唇。

    er是央元音,口形略开,舌位居中,不圆唇。在发e[?]的同时,舌头向硬腭卷起,就形成er。

五、根据所提供的发音条件,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单韵母。

1.舌面、前、高、圆唇元音(ü) 2.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e) 3.舌面、后、高、圆唇元音(u) 4.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ê) 5.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o) 6.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7.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a) 六、将下列单韵母的发音条件写出来。

1.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

2.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

3.舌面、后、高、圆唇元音。

4.卷舌、央、中、不圆唇元音。

5.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

6.舌面、央、中、不圆唇元音。

   八、有些方言区的人对韵母en、eng,in、ing。的发音有困难,常常区别不搞,把下列词语的音读混了:分化——风化,地震——地政,禁止——静止,不信——不幸。试问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分辨。

方言区的人对韵母en、eng,in、ing分辨不清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都念成前鼻音尾韵母en、in,另一种是都念成后鼻音尾韵母eng、ing。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问题都出在对鼻音n、ng的发音要领掌握不好,掌握不住。因此,学习时应从区别n、ng的发音入手加以改正。n是舌尖鼻音,发音时要把舌尖抵住上齿龈;
ng是舌根鼻音,发音时要把舌根抵住软腭。理解和掌握这些发音要领,认真比照复习,就容易将上述两类词语区分开来了。属于前一种情况的,着重练习ng的发音;
属于后一种情况的,着重练习n的发音。

    九、有些方言区的人对韵母i、ü的发音分辨不清,下列词语读音相混:里程——旅程,移民——渔民,饥民——居民,拟人——女人。试说明分辨i、ü发音的方法。

    方言区的人对韵母i、ü分辨不清,主要是没有发圆唇元ü的习惯,往往把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读成i或以i开头的了。这两类韵母的主要区别在于i是不圆唇音,ü是圆唇音。对ü或以ü开头的韵母,在发音时注意把唇拢圆,经常练习,逐步养成习惯。

    十、韵母调查例字:用国际音标写出下列汉字的普通话韵母,然后整理出一个韵母表来。同时按一种方言的读音用国际音标标音,然后整理出一个方言韵母表。注意比较两者的异同。(略)
   “语音”思考和练习七 一、举例说明什么是音位。

    音位是依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指的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也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纳出来的音类。

    例如在普通话里[a][A][a]属一类,是一个音位,即在实际说话的时候,不管你发的是哪个。都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比如把“他”[t‘A]念成[t‘a]或[t ‘a],意思不变。相反地,[n]和[1]属两个音位,甲为在任何一个音节中,如果把[n]换成[1],或把[n]换成[n],都表示不同的意思。当然,这指的是普通话。若是在某些汉语方言(如福州话)里则[n]和[1]属一个音位。

    二、举例说明应怎样归纳音位。       音位是以语音的辨义功能、互补分布和音感差异为标准归纳出来的,而辨义功能是最重要的标准。把一些不同的音素放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来替换比龟看它们是否能区别意义,凡是能够区别意义的音,就分别归纳成不同的音位,否则就是伺一个音位了。例如,在普通话里 (爸)和 (怕)韵母和声调都完全相同,但意思不同,这是因为这两个音节的声母不同,两个声母不能互相替换,也就是说b和p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能区别意义,应归纳为两个音位。其他两个归纳音位的标准见下题。

    三、什么是互补分布?什么是音感特征?二者作为归纳音位的语音标准来看,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互补分布指的是音位不同条件的变体各有自己的分布条件,绝不出现在相同的位置上,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互相补充的。所谓音感特征指的是当地人对某些音在听感上的差异。就这两个归纳音位的标准来看,一般地说互补分布是更重要的,音感特征可作为参考,当然,也应尽可能地照顾。

    四、什么是音位变体?     一个音位往往包含一些不同的音,这些音就叫做音位的变体。音位跟音位变体的关系是类别同成员的关系,也可以说音位变体是音位的具体表现形式。例如,普通话里的/a/(音位),当它处在n前的时候读[a](如“安”[an]),处在n。前的时候读(o)(如“昂’,[a?]),单用时读[A](如“啊”[A]”。因此我们说[a][a][A]都是/o/的变体。

  五、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的区别何在?   凡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音位变体就叫作“条件变体”,凡是无条件的,即不受环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意义的音位变体叫作“自由变体”。例如普通话里的[a][A]  [a]是/o/的条件变体,因为它们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在零声母合口呼的音节中,可以把开头的音自由地念成[w]或[?]而不影响意义,所以[w]和[?]是/w/的两个自由变体。

第三章 文字 “文字”思考和练习一 三、为什么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可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表音文字是用数目不多的符号表示一种语言的有限的音位或音节,作为标记词语声音的字母;
表意文字是用数目众多的表意符号表示一种语言中有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素或词,而不是表示语言中的音位或音节。汉字用笔画构成的大量表意符号(字)来表示汉语的语素,从而代表了汉语语素的声音,而不是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汉语的音位或音节,所以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举例略) “文字”思考和练习三     一、什么是笔画?它有哪些类型?确定笔画数的依据是什么? 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各种点和线,是构成汉字的最小单位。现行汉字有五种基本笔画,即一(横)、丨(竖)、√(撇)、、(点)、┐(折)。其中前四种是单一笔画,后一种是复合笔画。复合笔画又可以分成撇类、点类、提类、折类、钩类、弯类等6类25种。确定笔画数的依据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三、具体说明下列各字综合运用哪些笔画组合方式构成的。

鸣灼疗灿兮:相离、相接两种方式 佳甸改冈:相离、相接、相交三种方式     四、什么是偏旁?它有哪些类型? 偏旁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笔画构成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偏旁可区分为不同的类型。1.成字偏旁如“岩、界、盆”中的“山、石、田、介、分、皿”等。不成字偏旁如“字、煮、剔”中的“宀、、、、、、刂”等。2.按能否再切分成小的偏旁划分,可分为单一偏旁和复合偏旁两类。单一偏旁如“切”中的“七、刀”。复合偏旁如“胡”中的“古”,还可以再切分成“十、口”。3.按偏旁切分出的先后划分,可以分成一级偏旁、二级偏旁等。如“湖”,第一次切分出的“氵”和“胡”,是一级偏旁;
第二次把“胡”切分出的“古”和“月”,是二级偏旁;
第三次把“古”切分出的“ 十”和“口”,是三级偏旁。

八、古代的“六书”是什么?   古代的“六书”指古人总结的古文字的六种造字法,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十二、下列古文字各是用什么造字法造的?从现行汉字看,哪些还能看出原来的造字法?     “虫、衣、水、爪、宀、贝”的古文字是用象形造字法造的,“出”的古文字是用指事造字法造的,“见、囚”的古文字是用会意造字法造的。从现行汉字看,“爪”和“囚”还能勉强看出原来的造字法。

    十三、下列用“丁”作声旁的形声字,它们的字义同形旁有什么联系?试给每个字注音,看哪些字同声旁的读音不完全相同。

    疔ding:疗疮。意义同表示疾病的形旁“广chuáng“有联系。

    玎ding:玎玲,玉石撞击声。意义同形旁“I(玉)”有联系。

    叮ding:叮嘱,叮问,叮了一口。意义同形旁“口”有联系。

    仃ding:伶仃,孤独。意义同形旁“亻”(人)有联系。

    盯ding:集中视力看。意义同形旁“目”有联系。

    钉一ding:钉子。意义同形旁“韦”(金)有联系。ding:把钉(ding)子钉(ding)上。意义同形旁“韦”(金)也有一些联系。

    耵ding:耵聍,耳屎。意义同形旁“耳”有联系。

    酊ding:医药上用酒精和药配制成的液剂。意义同表示酒义的形旁“酉”(甲骨文像酒瓶)有联系。②ding:酩酊,大醉。意义同形旁“酉”有联系。        轩ding:补鞋底。意义同形旁“革”有联系。

    顶ding:头顶。意义同表示头义的形旁“页”有联系。

    订ding:订立。意义同形旁“喜(言)”有联系订。

    汀ding:水边平地,小洲。意义同形旁“f(水)”有联系。

    厅ting:客厅、餐厅。意义同可住人的山崖义的形旁“厂”(hǎn)有联系。

亭ting:亭子,从高省,丁声。(说文解字):“亭有楼。”意义同形旁“高”有联系。

    灯ding:灯火。意义同形旁“火”有联系。

    打dǎ:打击。意义同形旁“f”(手)有联系。

  “疔、玎、叮、仃、盯、耵、轩”和“钉、酊”的第一个读音同声旁“丁”(ding)读音完全相同;
其余字的读音同“丁”不完全相同。

    十四、分析下列各组同声旁异形旁的形声字,看它们的字义同形旁有什么联系。       1.赌、睹:赌博,意义同表示钱财的形旁“贝”有联系。睹,看见,意义同形旁“目”有联系。

    2.瞠、膛:瞠,瞪着眼,意义同形旁“目”有联系。膛,胸膛,体腔,意义同形旁“月”(肉)有联系。

    3.胳、赂:胳,胳膊,,意义同形旁“月”(肉)有联系。赂,贿赂,意义同表钱财的形旁“贝”有联系。

    4.恳、垦:恳,真诚,意义同表心理活动的形旁“心”有联系。垦,用力翻土,意义同形旁“土”有联系。

5.炕、坑:炕,用土坯砌成的、底下可烧火的、供睡觉取暖用的长方台,意义同形旁“火”有联系。坑,泥坑,坑道,意义同“土”有联系。

6.苔、笞:苔,隐花植物的一种,意义同形旁“仆”有联系。笞目竹板或鞭、杖打,意义同形旁“竹”有联系。

“文字”思考和练习五     一、举例说明什么是错别字,什么是不规范字。

    错字,指写得不成字。如把“染’写成“染”。别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如把“欣赏”写成“欣尝”。广义的错字也包括别字,因为别字也是错的。

    不规范字,指写得不符合国家规定的规范写法的字。错别字都是不规范宁。另外,已简化的繁体字,如“声’’的繁体“聱”;
已整理废除的异体字,如“布”的异体叫布”;
已废除的旧印刷体字,如“吕”的旧印刷体“吕”;
已废除的“简”字,如“赛”的“简”写法“宙”。这些字如果随便运用,也是不规范字。

    二、下列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哪些可作偏旁类推?试举出例字来。(略)
    三、下面哪些字不是规范字?     “偿、丽、场、临、丝、厢、争、换、绳、赊”是规范汉字。

   五、用下列各组每个偏旁造成几个字。(略)
七、改正下面词语中的别字、错字、不规范的字,并加以说明,     痊癔:应作“痊愈”,指病好了。“癔’’是已淘汰的异体字。

    传染:应作“传染”。“染”是错字。“染”是从水(氵)、从木、从九的会意字。

    牍糊:应作“模糊”。“牍”是错字,因受“糊”的影响而写错。

  宽澜:应作“宽阔”。“阔”,从门活声。“澜”是错字。

  无条件:应作“无条件”。

(“无”是“燕”的简化字。“无”读几指嗝气,用在这里是别字。“条”,7画,上部不是“欠”。

桥根:应作“桥梁”。“根”是已淘汰的异体字。

    泡制:应作“炮制”,指用烘炒等方法把原料加工制成中药。

“炮”,páo。,烧。“泡”,pào或pāo,指泡沫、像泡的东西等,音义和“炮”不同。

    粉粹:应作“粉碎”,指破碎得像粉末。粹cuì,纯粹、精粹,与“碎”音义不同。

    迫不急待:应作“迫不及待”,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不及,来不及,不能;
不能用“急”。

    情不自尽:应作“情不自禁”,指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禁,抑制。“情不自禁”不能用“尽”。

    原形必露:应作“原形毕露”,指本来面目完全暴露了。毕,完全;
不能用“必”。

    披星带月:应作“披星戴月”,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戴月,头上顶着月亮;
不能用“带”。

  破斧沉舟:应作“破釜沉舟”,指把锅打破,把船弄沉,比喻下决心干到底。(见(史记?项羽本纪))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不同于卜“斧”。

负偶顽抗:应作“负隅顽抗”,指(敌人或盗贼)依靠险要的地势抵抗。隅yú,同yú,山势弯曲险要的地方;
不同于“偶ǒu”。

    僳俱:应作“家具”,指家庭用具。“惊”在这里是“家”的异体字, 以用“家”为宜。俱心全、都义,用在这里是别字。

  按排:应作“安排”,指有条理、分先后地处理(事物),安置(人员);
也指规划、改造。“安”读6n,“按”读6n,二者音义都不同。

    竟竟业业:应作“兢兢业业”,指小心谨慎,认真负责。“兢”读jīng “竟”读jìng,二者音义 第四章 词汇(上)
“词汇”思考和练习一 三、用“替代法”证明“驼绒”是两个语素,“骆驼”是一个语素。

“驼绒”中的“驼”跟“绒”都可为已知语素所代替,也可跟已知合,如:
(1)驼绒    平绒    呢绒    鸭绒 (2)驼绒    驼毛    驼峰    驼铃 (1)组说明“驼”被“平、呢、鸭”替换,“绒”可跟上述语素组合,(2)组说明可以被“毛、峰、铃”替换;
所以“驼”、“绒”是两个语素。“驼绒中”的“驼”不能被替换,也就是说“骆”不能跟任何其他语素组合,它不具备语素的资格。由于语言中同一层次的单位才能组合,语素不能跟非语素组合,所以在这里“驼”也不是语素,“骆驼”只能算一个语素。

四、分别指出下列字中的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单独作语素的字。

    柿  素  眉  蜻  狗  羊  鸭     习  鹃  祝  闪  平  虎  狼 自由语素:狗、羊、学、祝、闪、平、狼 半自由语素:绩、柿、素、眉、虎、鸭、习 没有不自由语素。

不能单独作语素的字:蜻、鹃     五、划分出下文中的词(在词下划一横线,成语不划,不分析)。如果是合成词就注明它的构成方式。(略)
六、指出下列的双声词、叠韵词、音译词。

    仓促  灿烂  沙发  孑孓  恍惚  婆娑  铿锵     扑克  涤纶  秋千  踟蹰  拮据  婀娜  腼腆 双声词:仓促  孑孓  恍惚  秋千  踟蹰  拮据 叠韵词:灿烂  婆娑  腼腆 音译词:沙发  扑克  涤纶’ 七、指出下列复合式合成词的类型。

    痛快  认真  抓紧  房间  革命     飞快  解剖  石林  开关  领袖     工人  碰壁  戳穿  司令  雪崩     动静  无论  烧饼  粉饰  体验     奶牛  牛奶  功用  用功   (一)联合型:人民  解剖  开关  领袖  美好  丝毫  伟大  动静  衣服  功用   (二)偏正型:痛快  飞快  石林  雪白  工人  烧饼  粉饰   (三)补充型:抓紧  房间  照明  戳穿   (四)动宾型:认真  革命  碰壁  司令  无论  用功   (五)主谓型:雪崩  体验 八、试举出yi音的五个同音语素,用每个语素各造三个合成词,同时注明其结构类型     (一)一  一定(偏正)  一律(偏正)  统一(补充)     (二)衣  衣服(联合)  大衣(偏正)  衣领(偏正)     (三)依  依靠(联合)  依赖(联合)  依然(附加)     (四)医  医院(偏正)  医术(偏正)  医疗(联合)     (五)揖  揖让(联合)  作揖(动宾)  拜揖(联合) 十、下面句子里加着重点的词中间也插进了其他成分,你认为对吗?     ①为了完成全年计划,昨天厂里又动了一次员。

    ②老头儿注了几次射,才退烧。

    ③我向领导汇过报了。

    “动员、注射、汇报”都不是离合词,它们结合很紧 进其他成分。惯用的形式是:
    1.又动员了一次  又一次动员了     2.注射了几次 3.汇报过了 “词汇”思考和练习二  六、理性义与色彩义有什么区别?      理性义又叫概念义,在指明词所表示的事物的范围时,理性义起主要作用,它是实词词义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主要靠它表示相应的概念。        色彩义是在理性义的基础上附加上去的一些意义要素。色彩义往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与使用者的感情,使用场合(语境)、使用者的形象感以及词的来源(来源于古代书面语、现代方言、某种社会集团等)有关,它们不是每个词所必须具备的因素。一个词可以没有色彩义,也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色彩义,但不能没有理性义。

七、指出下列各词的色彩义:
(一)感情色彩:
1.褒义:康复 2.贬义:倒爷  搅和  轻蔑  欺凌  癞皮狗  蛤蟆镜 3.中性的:鸭绿江  调试  车流  出台  脑袋  疙瘩 (二)语体色彩:
1.书面语:康复  轻蔑  欺凌  车流  囹圄  鸟瞰  演奏 2.口语:倒爷  哥们儿  搅和  癞皮狗  发毛’蛤蟆镜  脑袋  疙瘩 (三)形象色彩:葡萄胎  鸭绿江  癞皮狗  哈蟆镜  车流 出台  鸟瞰 (四)术语、行业语色彩:葡萄胎  演奏  调试  康复  出台 (五)地域方言色彩:搅和 (六)时代色彩:囹圄(古语词) 八、固定短语也可能有各种色彩义,试指出下列各短语的色彩     龙腾虎跃    三长两短    唇红齿白    打游击     打牙祭    炒鱿鱼    举世瞩目    蝇营狗月 龙腾虎跃:褒义、形象    打牙祭:口语、方言 三长两短:中性、口语    炒鱿鱼:口语、方言、形象 唇红齿白:褒义、形象    举世瞩目:褒义、书面语 打游击:中性、口语     蝇营狗苟:贬义、书面语、形象     九、下列带点的词的色彩义有无变化?     真是地方    什么东西     瞧那长相    有派头     硬了点儿    有点讲究     (批评)还尖锐    (批评)太尖锐   “地方、派头、讲究”由中性变成褒义。

  “东西、长相”由中性变成贬义。

  “硬了点儿”说明“硬”得过格了,含贬义。

  “批评还尖锐”,认为“尖锐”得合适,应该尖锐,“尖锐”含褒义;
“批评太尖锐”,认为“尖锐”得过火了,含贬义。

“词汇”思考和练习三 一、下列词中哪些是单义词? 单义词有:懂  煤  瞟  溅  风  苗条  发火  雨  缎子  剥  杜绝 二、     1.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掐,了一朵花。

    2.供观赏的植物:买了一盆花。

    3.颜色错杂:这布太花了点儿。

    4.用掉:花了三元钱。    5.姓:小李广花荣。

6.模糊不清:眼睛花了。    于同一个词的各个义项必须有意义上的联系——引申或比据这个标准,1、2、3、6各义项应属同一个词:“花l”,4应属词另一个词:“花 2”,5应屑“花3”。“花1”“花2”“花3”是三个不同的词,虽然字形与读音都相同。

    五、“论”有下列义项,但是有的义项能作为词的意义,有的只能作为语素的意义,你能分辨吗?谈谈你分辨它们的标准,并探讨一下词典中有无区别的必要。

    ①分析和说明事理:议论丨就事论事丨要论起这件事 ②分析和说明事理的话或文章:社论丨舆论。

③学说:唯物论。

④说,看待:相提并论丨不能一概而论 ⑤衡量;
评定:论罪丨论功行赏。舆论。

    ⑥按照某种单位或类别说:论天计酬丨买鸡蛋论斤还是论个儿? ⑦姓。

作为词的义项,必须是能够单说或单用的,如题中例句所显示的,1、4、5、6、7各个义项都属这类。当然作为词的义项还可以作为语素的义项用于造词。2、3两义项只是“论”作为语素构词时才有的,因此,只是“论”这个语素的义项。

    分清词的义项和语素的义项与分清词和语素的意义是类似的。只有词的义项才能作为独立运用的词:的内容参与造句,而屑于不能成词的语素的义项则只起构词作用,所以应该分清,词典中最好能加以区别。

六、同形同音词和一词多义,有时很难区分。试用下列各词,分别造几个句子来说明哪些是同音词,哪些是多义词。

    新生  杜鹃    疙瘩    苦 区分同形同音词和一词多义,主要看义项之间有无联系。

新生:
1.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刚产生的或刚出现的。) 2.是党给予我新生。(新生命)    3.中文系招了一百余名新生。(新入学的学生) 杜鹃:
1.远处飞来了一只杜鹃。(鸟名) 2.满山的杜鹃都绽开了新蕾。(花名) 疙瘩:
1.脸上长满了疙瘩,挺难看。(皮肤上突起的硬结) 2.面粉受潮结成了疙瘩。(块状或球状物) 3.一天只吃了一小疙瘩馒头。(量词) 苦:
1、黄连虽苦但能治病。(一种与甜相反的味道) 2、生活苦一点,没什么,不能没了志气。(难受、痛苦) 3、这些年全仗她支撑门户,可真苦了她了。(使难受、使痛苦)     例1、2的“新生”意义有联系,属于一个词,是一词中的两个义项。例3的“新生”是另一个词,与例1、2的“新生”形成同形同音词。两个“杜鹃”意义间没有联系,各是一词,形成同形同音词。“疙瘩”、“苦”中的各例说明它们都具有两个以上互有联系的义项,是多义词。

    七、什么是义素?义素分析有什么用处?     义素是词义构成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

义素分析随着语义学的兴起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义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掌握、解释、理解词义,可以突出地显示词义之间的异同及联系,可以突出词义聚合时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可以考察词义组合时的正误。义素分析便于形式化,有利于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语言信息。

    九、试就下面一组词进行义素分析:
    伯伯    叔叔    姑姑 伯伯  十[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叔叔  +[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姑姑  +[父系血亲]+[长辈]—[男性]±[长于父] “词汇”思考和练习四 四、什么是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组成的语义场叫做同义义场,同一义场中的各个词叫做同义词。

    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方法是从语境中去考察,考察它们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设想相互替换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可能替换的总是显示出同义词中相同的部分,不能替换的往往是差异所在。为此,首先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包含有关同义词的句子或短语,然后进行归类,看看能用哪些义项进行解释。第二步便是互相替换,对种种替换情况进行分析、概括、说明,找出它们的差异可能在哪些方面。(如教材上册288页附表所列) 七、指出下列各词的反义词。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反义词?     和善  分散  脆弱  冷落  低落  淡季  通俗  浑浊     积累  赞同  拘泥  丑恶  富裕  平坦  吝啬  节约 和善——凶恶    [极性] 分散——集中    [互补] 脆弱——坚强    [极性] 冷落——热闹    [极性] 低落——高涨    [极性] 淡季——旺季    [极性] 通俗——艰深    [极性] 浑浊——清澈    [极性] 积累——消耗(消费)[互补] 赞同——反对    [互补] 拘泥——变通(灵活)[互补] 丑恶——美好    [极性] 富裕——贫困    [极性] 平坦——崎岖    [极性] 吝啬——慷慨(大方)[极性] 节约——浪费    [互补]     九、什么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试以“重——轻”、“团结——分裂”为例加以说明。一般说”王安忆是女作家”,却只说“梁晓声是作家”,形成“作家——女作家”的对立,这也是不平衡现象吗?     成对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往往不相等,这就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例如“重——轻”,一般提问题时问“重不重?”如“这杠铃重不重?”回答可以是“重, 180kg”,也可以是“轻,才120kg”。一般情况下不问“轻不轻?”只是在已知为轻时或希望它为轻时,才问“这杠铃轻不轻?”回答只能是“轻,120kg”,不能说“重,180kg。”但可回答说“不轻,180kg”。一般只能问“有多重?”只在已知为轻时说“有多轻?”但陈述句只说“有180kg重。”“有120kg重。”不能说“有120kg轻”。

    “团结——分裂”也如此。一般情况下(不知是否分裂)只问“他们团结不?”“他们团结的情况如何?”“他们有多团结?”一般不问“他们分裂不?”只有在已知为分裂时,才问“他们分裂的情况如何?”     “作家—女作家”的对立也是不平衡的。“作家”可以特指男性作家,所以一般只说“梁晓声是作家”,除非强调性别时,不说“梁晓声是男作家”。“作家”还可以兼指女作家。如果说:“来了一群作家。”其中可以有男的也可以有女的;
如果说:“来了一群女作家。”其中便只能有女作家,不能包括男的。当然说“王安忆是作家”也是可以的。

十、下边句子里都有用词不够妥当的地方,试指出来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他那双沾满红丝的眼睛说明他又为革命熬了一个通宵。

 “沾满”改为“布满”。“红丝”不是从外面附着在眼睛上的,不能用“沾满”。

    ②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的心脏跳动停顿了,但是他的声音,他的思想,却没有停顿。年轻一代接过他的笔,继续在革命的大道上前进。

    “停顿”均改为“停止”。人死了,心脏不能再跳动起来了,不能用“停顿”,“停顿”含有可能再起动的意思。

    ③大家决心继续发挥艰苦朴素的作风,努力攻克困难,争夺更大的成就。

    “发挥”改为“发扬”,“攻克”改为“克服”,“争夺”改为“争取”。这样一改,动词和宾语就搭配得拢了。    ?     ④运动员踏着强健的脚步,举着五彩缤纷的旗帜,穿过了检阅台。

    “踏着”改为“迈着”,“强健”改为“矫健”,“脚步”改为“步伐”。改后,动词和宾语,定语和中心词都搭配得拢了。“穿过”改为“走过”,因为事实上并不是从检阅台穿过,而是从台前走过。

    ⑤大家对王同志的批评正确而尖刻。

    “尖刻”改为“尖锐”。“尖刻”是贬义词,对同志的正确批评不能说是“尖刻”的。

    ⑥今年,市场上西瓜供应充沛。

    “充沛”改为“充足”。这样一改,与“供应”就搭配得拢了。

    ⑦敌机驾驶员非常机警,往云端里一钻仓皇地逃走了。

  “机警”是个褒义词,不能用来描写敌人,应改为“狡猾”或“胆怯”。

⑧每个革命者都元例外地期望把自己的工作搞好。“期望”改为“希望”。“希望”可以用于对人或对己,但“期望” 只能用于对人。又,“期望”一般用于上级(或长辈)对下级(或晚辈)。

    ⑨两国经过协商,已达成了协议,双方军队各自撤回自己的边疆。

    “边疆”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这里指靠近边界的地方,应改为“边境”。

    ⑩他总爱表现自己,不顾场所,大谈自己的见闻,惹得人们看不起他。

    “场所”只指活动的处所,“场合”则表示时间、地点、气氛等的综合情况,“不顾场所”应改为“不分场合”。

    ⑩我们必须彻底揭发反革命两面派的所有言行。

    “所有言行”应改为“种种罪行”,因为“反革命两面派”的“所有言行”不一定都有罪、都应该揭发。    、     ⑩边防战士虽然在天寒地冻的北国边陲,但仍日夜在国 境线上巡视着。

    “巡视”是到各处视察的意思,“巡逻”则是军事术语,表示巡查警戒的意思,“巡视”应改“巡逻”。

    ⑩在我校评职称会上,有人故意大闹会场,说职称评得不公道,一下子把会场的程序打乱了。

“公道”指公正的道理,不公道着重指不合道理,“公平”着重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不偏袒任何一方,这里的“公道”应改“公平”。

“程序”只指事情进行的先后顺序,“秩序”指有条理不混乱,会场本身无所谓程序,打乱的应是“秩序”。

    ⑩一位老农说,今年的早稻,经过精心培育,长势颇佳。

    “精心培育”,“长势颇佳”这类话。书面语色彩很浓,不适用于口语,更不像目前我国老农所能说的话。应改为口语色彩的词语。

“词汇”思考和练习八 二、词义发展变化有哪几种原因?其发展变化的途径有哪几种?     词义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下列三种:
    (一)词所标志的事物、现象本身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词义的变化。例如:
    “车”,从指“两轮中贯以轴,轴上承舆以任载’’的以马为动力的陆上交通运输工具,发展到指“以电、汽油等为动力”的电车、火车、汽车等等。“车”的基本义指“陆上的交通运输工具”,虽没有变化,但内涵却丰富多了。

    (二)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提高,引起了词义的深化。如:
    “云”,《说文解字》说是“山川气”,合乎科学的说法应是“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现代汉语词典》)。

(三)人们循着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点把词用来指与原义有某种联系的新事物、新认识,从而引起了词义项的增加或减少。如:
“铁流”,由“流动的铁水”去指称“战斗力强的队伍”。“皮毛”,由“带毛的兽皮的总称”,去指称“表面的知识”。

     词义变化的途径有下列三种:
    (一)扩大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即词义的扩大。如:
    “残年”,由指称“一年将尽的时候”扩大到指“人的晚年”。

    “老巢”,由指“鸟的老窝”扩大到指“匪徒、团伙盘踞的地方”。

    (二)缩小旧词所概括的对象范围,即词义的缩小。如:
    “小说”,由指“街谈巷议之类的异闻、琐记等等”,缩小指“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报复”原指报答恩和怨(《三国志?蜀?法正传》:“一冶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现缩小为“报怨”,对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进行反击。      (三)把表示甲类对象的词转用于指称与之有关的乙类对象,即词义的转移。如:
    “布告”,原为动词,是宣布、公告之意(《史记?吕太后纪》:“事已布告诸侯。”),现转移指机关团体张贴出来通告大众的文件,是公文的一种。      “明目张胆”,由“无所畏避”的褒义,转移为“公开大胆地做坏事”的贬义。

    三、解释下列各词的意义,指出它们的意义是怎样变化的。

    1.“本钱”  ①用来营利、生息、赌博的钱财。②比喻可以凭借的资历、能力。——用比喻方法扩大词所指对象的范围。

    2.“走狗”  ①猎狗。②受人豢养的助人作恶的爪牙。——用比喻的方法扩大词所指对象的范围。

    3.“讲究”  ①讲求、重视。②精美(由于讲求、重视而使之出现的好结果)。③(儿)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内容(如“有讲究儿”)。——用 第五章     语法 “语法”思考和练习二 八、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一位干过多年售票工作的老人很兴趣地凑上前说:“真了不起,我要向你学习!”     “兴趣”是名词,不能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不能作状语,这是把名词误用为形容词了。可以把“兴趣”改为“高兴”或者在“兴趣”前加一个“有”字。

    ②在工厂、农村、学校我见闻了许多英雄,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忘我地工作着。

    原句中名词“见闻”被误用为动词,应当改为“看到”之类的动词。

    ③小梅干活很卖力气,咱队的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不说她 劳动不积极。

    原句中“没有一个不说”即“大家都说”,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副词“不”来否定“积极”,意思就正好和原意相反了。应去掉最后一个“不”字。

    ④这个炼钢车间,由十天开一炉,变为五天开一炉,时间缩短一倍。

    数量的减少不能用倍数表示,只能用分数表示。“一倍”应改为“百分之五十”“二分之一”或“一半”。

    ⑤他家在村子的南边,面对着一幢小山。

    量词“幢”常用于楼房,“山”应用“座”表示。

    ⑥王师傅对我们讲,他12岁上得了一场病,是李大夫把我从死亡线上抢救了过来。

本句中“他”“我”都是指代“王师傅”的,前后所用人称代词不一致。“我”应改为“他”。

“语法”思考和练习三     三、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在词性上、作用上有没有不同?为什么?(略)
  四、在下面句子里的空格处填上适当的结构助词,并说明理由。

    ①问题彻底——解决了。

    “彻底解决”是动词性偏正短语作谓语,“彻底”是状语,应填“地”。

    ②彻底——解决问题是不容易的。

    主语是动词短语,动词“解决”前的附加成分是状语 “地”。

    ③问题解决——不彻底。

“解决”是中心语,“不彻底”是补语,应填“得”。

    ④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解决”是宾语中心,“彻底”是定语,应填“的”。

五、下面两组里结构相似的句子意思是否相同?   ①我在北京住了三年。

  ②我在北京住了三年了。

①表示现在已不在北京住。②表示现在还在北京住着   ③我只同他说过。

  ④我同他只说过这个问题。

③表示“只同他说过”,没有同别人说过。④表示“只说过这个问题”,没有说过别的问题。

    六、“我跟他去过”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请分别加上适当的词把不同的意思都固定下来,并说明各个意思中“跟”的词性。

    ①我跟他都去过。(“跟”是连词)       ②我曾经跟他去过。(“跟”是介词) ③我跟着他去过。(“跟”是动词) 七、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超过去年的12.5%。“超过去年的12.5%”等于说比去年粮食产量的12.5%多,实际上还投有去年生产的粮食多,那就不是丰收年了。应将“的”去掉,使“12.5%”成为超过量。

    ②这个山区的变化,对于我们都是非常了解的。

    本句犯了主客颠倒的毛病。是我们了解山区的变化,不是山区变化了解我们。应将“对于”移到句首,或在“我们”后边加上“来说”二字,让“对于我们来说”成为独立语。

    ③在改善学生生活上,我们学校采取了一些措施。

    在“在……上”中应该是名词性短语,而“改善学生生活”是动词性短语。改法有二:一是将“上”改为“方面”,一是在“生活”后边加上“的问题”。

    ④窗前有一个小菜园,种有苋菜、豆角、黄瓜和许多种蔬菜。

    此句犯了种概念和类概念并列的毛病,“苋莱”“豆角”和“黄瓜”各是蔬菜的一种,不能与“蔬菜”并列。应将“和”改为“等”或在“许多种”前加上“其他”二字。

    ⑤本校职工或学生出入校门要凭工作证和学生证。

    “和”表示加合性并列,“或”表示选择性并列。职工只能凭工作证,学生只能凭学生证。因此,“和”应改为“或”。

    ⑥我代表学校向新同学表示热烈地祝贺。

    “祝贺”为宾语中心语,“热烈”是其定语,因此应将“地”改为“的”。        ⑦他深知过华人进入美国一旦触犯美国法规,除文化背景语言不通外,再加上财力不足,打起官司来必败无疑。

“深知”属于动作不强的动词,不能带“过”。

⑧即使做超级明星的目标达不到,高级的业余爱好,也可比一般人拥有了较充实的人生。

“拥有”本身含有动作已实现的意思,不必加“了”。

“语法”思考和练习四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定语的短语结构类和功能类     攀登高峰——动宾,动词性     金色秋天——偏正,名词性     友谊园里——方位短语,名词性     理想王国——偏正,名词性     获得甜果——动宾,动词性        秉公办事——偏正,动词性     健康长寿——联合,形容词性     身体内部——偏正,名词性     时代洪流——偏正,名词性     前进路上——偏正短语,名词性     走向深渊——中补,动词性 五、指出下列短语的基本类型,用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的层次分析法分析每个短语的层次和结构关系。(略)
“语法”思考和练习五 二、指出下面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并说明用哪类词语充当。

    ①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II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动宾,II动宾)     ②现状和习惯,II往往束缚人的头脑。(联合,II偏正)     ③一年,III三百六十多天。(量词短语,II量词短语) ④康熙皇帝,II对当时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一切欧洲学术,几乎都发生兴趣。(同位II偏正) ⑤当年红军二方面军长征渡金沙江时总指挥贺龙写的一封信II已经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发现。(偏正II偏正)     ⑥越王勾践,II囚服独自坐在石室里。(同位II偏正)     ⑦用历史著作《三国志》去对比文学著作《三国演义》,II未尝不是有益的事。(偏正) II (偏正)     ⑧几乎大多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II史学界的评价还莫衷一是。(偏正) II (主谓)     三、指出下面句子的宾语和补语。

    ①阳光火一般地喷<下来>,我热得<气都喘不过来>。

    ②他的话说<到我的心坎里>了。      ③这批汉代简册的发现,具有I(极其重要)的意义。(竖线右边是宾语,浪线上是宾语中心)      ④这些见解道<出>了I(古代东方学术精神和希腊科学精神)的(深刻)差别。

    ⑤树上掉<下>I(一个)苹果<来>。

    ⑥老雷找<到>了I(他)的同学,安顿<好>了I住处。

⑦我们走<进>了I (昨天还是威风凛凛)的大门。

⑧这时已经是I(下午)三点多钟了。

⑨我们左右张望了<一下>,想I从左边长廊走出去。

⑩一条船可以坐I五十人。    ⑩身体不好,先在家看<几天>I病。

⑩考得<上>,是I(你)的福气;
考<不上>,也省得落I你的埋怨。

六、指出下面句子的定语、状语是用什么词语充当的。

    ①他拿来(一件)(崭新)的(白色)(府绸)衬衫。(量词短语?形容词?名词?名词)        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它生活资料)的所有权。(名词?联合短语)     ③(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代词?形词?名词)     ④这是(一件)(刚买来)的(呢子)大衣。(量词短语?偏正短语?名词)     ⑤他[用胳膊][轻轻]地触着我,眼睛[却][然][在][出神]地望着外面。(介词短语?形容词?副词?副词?副词?形容词)     ⑥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 [同他][一路]出去。(副词?副词?形容词?介词短语?副词)     七、定语是说明性质、领属、数量等等的,试指出下面句子里每个定语所表示的意义类别以及是描写性的还是限制性的。

    ①(我们)的祖国多么壮丽!(事物的领有者/限制性)     ②(昨天)的报纸有(个)(好)消息。(时间?数量?性状/限制性?限制性?描写性)     ③(西湖)的风景非常美。(处所/限制性)     ④前面是(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数量?性状/限制性?描写性)     ⑤他是(一个)(勇敢)的人。(数量?性状/限制性?描写性)     ⑥(四个)战士都来了。(数量/限制性)     ⑦(铜)茶壶放在桌子上。(质料/限制性)     ⑧(那件)衣服已经晒干了。(指量/限制性)     八、下面句子里的状语,哪些既可以放在主语后,又可以移到主语前?哪些只适宜于放在主语前?哪些不能放在主语前?     ①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我也不怕不惊。状语“在敌国,在暴君的掌握之中”分别表处所、范围,可以移到主语后。只是状语比较长,而要突出状语所表达的意思,最好放在句首。

    ②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已经 传播到中国。状语“早在十六七世纪之交”表时间,可以移到主语后。状语“已经”也是表时间的,不过这个副词只能用在动词前,不能移到主语前。

    ③根据一些地方的调查,五十年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约占95%以上。

    句中有两个状语,每一个都有可能移到主语后,但是这一句的状语较长,为了句子结构的紧凑,状语不宜移动。

    ④几百年来,很多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状语“几百年来”表时间,不能移到主语后。一移动,意思就变了,变成主语下艮多人”用几百年的时间去做某事,而人是活不了几百年的。

    ⑤一会儿,瘦李一阵风似地飘进来。状语“一会儿”指一件事以后,过了很短时间又出现另一件事,它不能移到主语后,否则变成表主语在很短时间内做了一事又做一事,意思不同。

⑥今天回国的难道是三个被俘的士兵! 状语“难道”表加强谓语部分的反问语气;
可以移到主语前,这时加强整句的反问语气。

    ⑦李记饭馆的买卖像春雷滚过的青草地蓬蓬勃勃。

   状语“像春雷滚过的青草地”是比喻,一般用在谓语中心前面,因为要出现在比喻本体的后头,不宜移到主语前。

    ⑧这地方本来就低洼。

    状语“本来”表时间,可以用在主语前。

    ⑨你不妨对他直说。

    这一句有三个状语,“不妨”表示可以怎样做,“对他”是引出动作的对象,“直”表示动作方式,都只宜用在动词前,不宜用在主语前。

    ⑩我从年轻时就希望有个强大的中国。状语“从年轻时”表时间,可以放到主语前。

    九、指出下面句子里的独立语的类别和结构。指出结构上哪一类的词和短语。

    ①哎呀!漏水了,怎么办?(感叹语,表惊讶、突兀/叹     ②同义词,例如“看”和“瞅”,都是在意义上有细微差的。(插入语,用于举例/动宾短语)     ③你想想,这难道不是事实吗?(插入语,引起注意/主短语)     ④看来不会下雨了。(插入语,表示推测/中补短语).     ⑤车,不用说,当然是头等的。(插入语,表肯定或强偏正短语)     ⑥这个礼堂,充其量只能容纳一千人。(插入语,表推2动宾短语)     ⑦小张,快点来。(称呼语,引起注意/名词)?     ⑧听说你昨天来过三次。(插入语,表示话语的来源仕 他人/动词) “语法”思考和练习六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句型: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及其小类):
    ①窗下一幅繁华的街景。(主谓句,名词谓语句) ②他给我们以武器。(主谓句,动词谓语句,不是双宾句)     ③有一头张牙舞爪的大熊隐藏在野树林子里。(非主谓 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④这种野鸭子,我一次能捕获二三个只。(主谓句,主谓谓语句)     ⑤你们应该把情况汇报上去。(主谓句,动词谓语句,把字句)     ⑥大家故意不给他水喝。(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⑦勤劳让你有钱花。(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⑧部长同志,请你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的客人。(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兼语句,双宾句)     ⑨你把那杯茶端给我喝。(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⑩从南口经居庸关到八达岭,尽是崇山峻岭。(主谓句, 动词谓语句)        ⑾他们在渺无人烟的野草丛林间披荆斩棘种下果木。

(主谓句,动词谓语句,连谓句)     ⑿大厅里弥漫着一种森严气氛。(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存现句)       ⒀施工之前,我就主张把图纸改一条线,加两条线。(主 谓句,动词谓语句)     ⒁多少年来,那捆他用生命换来的教科书和指导员没说 完的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主谓句,动词谓语句,兼语句)     ⒂别忘了带雨伞。(非主谓句,动词性非主谓句)     ⒃我,你还信不过吗?(主谓句;
主谓谓语句)     ⒄当心油漆!(非主谓句;
动词性非主谓句)     ⒅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大概不是假的。(主谓句, 动词谓语句)     ⒆我在学校门口看小学生匆匆忙忙回家吃饭。(主谓句,动词谓语句)     二、试指出下列句子属哪一句类。如果是疑问句,要指出小类名;
如果有语气词,还要指出它的意义。

    ①面对这一派太好形势,我们能无动于衷吗?(疑问句,     反诘问句,“吗”表示疑问[是非问]语气) ②给他两块钱上街买冰棍儿吃。(祈使句)       ③有什么事儿瞒着我呢?(疑问句,特指问句,“呢”表示疑问语气)     ④这儿还有一张漫画哪!真不好看!(感叹句,“哪”表感叹语气,增加感情色彩)     ⑤你来取呢,还是我送去呢?(疑问句,选择问句,“呢”在这句里表示疑问语气)     ⑥他的事您到底还管不管吧?(疑问句,正反问句,“吧”表疑问,带有催促对方回答的口气)     ⑦快往屋里搬东西吧!(祈使句,“吧”表示商量、请求)     ⑧得罪了谁都不成,这年头。(陈述句)     ⑨他难道会说这种糊涂话吗?(疑问句,反诘问句,“吗” 表示疑问语气)     ⑩他不会说这种糊涂话的。(陈述句,气)        ⑥当心上小李的当。(祈使句)的”表示确定语 三、把下列句子变换为别的格式的句子。

    ①小伙子们嗓子喊哑了。——小伙子们的嗓子喊哑了。

——小伙子们喊哑了嗓子。——小伙子们把嗓子喊哑了。

    ②谁都能估价出诚实和忠厚的分量。——谁都能把诚实 和忠厚的分量估价出来。——诚实和忠厚的分量,谁都能估价出来。——谁不能估价出诚实和忠厚的分量呢?     ③你认识刚才进去的那个人?——刚才进去的那个人, 你认识?     ④我耳边响起了一个宏亮的声音。——一个宏亮的声音 在我耳边响起了。

    ⑤万绿丛中闪耀着赭红色屋顶和鹅黄色屋顶。——赭红 色屋顶和鹅黄色屋顶在万绿丛中闪耀着。——赭红色屋顶和 鹅黄色屋顶闪耀在万绿丛中。

    白墙上挂着横幅。——横幅在墙上挂着。——横幅挂在 墙上。——横幅被挂在墙上。——把横幅挂在墙上。

    ⑦战火把这个村的树木烧尽了。——战火烧尽了这个村 的树木。——这个村的树木被战火烧尽了。

    ⑧我把纸糊了窗户了。——纸,我糊了窗户了。——纸 让我糊了窗户了。

    四、指出下面各句的句型,并分析句子成分。(附加成分内部可以不分析)(略)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错误并加以改正。是方言的句子宴指出何处不合和为什么不合普通话语法。        ①眼看离考试没几天了,恨不得不吃饭,不睡觉,把二十四小时都扑在学习上。

    介词“把”介引的成分应是谓语中心动词“扑”的受事,但“二十四小时”不能成为“扑”支配、关涉的对象,应将“扑”改为“用”。

    ②大家先把这个问题考虑以后抽时间研究。

    “把”字句的谓语中心一般不能是孤零零的动词,“考虑”后应加补语“一下”,或者把“考虑”重叠起来。

    ③我们不应指责别人而辩护自己。

“辩护”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带受事宾语。应把“辩护自己”改成“为自己辩护”。“而”字可删。   ④不坚固的房子被地震倒塌了。

    “被”字句的谓语中心要求是及物动词。句中“倒塌”是不及物动词,不能支配“不坚固的房子”,“倒塌”应改为“震塌”。

    ⑤这时,高蓓的心脏跳动被停止了,血液循环的总枢纽被阻断了。

    “高蓓的心脏跳动”不是被动者(受事),本句头一个“被”字应删去。

    ⑥老雷在旧社会受尽了剥削和压迫,剥夺了上学读书的权利,直到解放后才识几个字。

    “剥夺”前应添个“被”字,构成被动句,否则就成了老雷剥夺自己上学读书的权利了。

    ⑦作者把要求改正文章中某些错误的信件,没有寄给编辑部,而寄给某同志。

    在否定式“把”字句里,否定词应该放在“把”字前而不能放在“把”字后,因此句中的“没有”应该移到“把”字前。此外,“把”字短语后头的逗号应该删去。还有,这一句是叙述已经实现的事情,第二个“寄给”后头应该加助词“了”。

    ⑧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法制观念,已成为当务之急。

“观念”是观察事物的结果,不能说“提高”,同时“文化素质”里也应包含“法制观念”,二者不能并列,应该删去“和法制观念”,要保留“法制观念”就要把“和”改为“包括”或“特别是”。

⑨你有收到我的信吗?  或:你有没有收到我的信? “你有收到我的信(吗)?”是方言说法,去掉动词前的“有”字才合普通话语法。“你有没有收到我的信”也是方言说法,把动词前加的“有没有”去掉,或同时在句末加上“了没有”才是普通话说法。但是动词前加“有没有”表示疑问的格式,已见于某些书面语,有被逐渐吸收到普通话里的趋势。      ⑩这个人高过那个人。  或:这个人强似那个人。

“这个人高过那个人。”是方言说法,它相当于普通话的“这个人比那个人高”。应把形容词后的“过那个人”改为“比那个人”并且移到形容词前头做状语。“这个人强似那个人”改法同前句。

    ⑩你讲少两句好不好?  或:你讲先。

    “你讲少两句好不好”和“你讲先”是方言说法,应把“讲”后头的“少”“先”移到动词前头。

    ⑩你去学校不(唔)去?        “你去学校不(唔)去?”是方言的正反问句,普通话中一般应说i成“你去不去学校?”或“你去学校不?”      ⑩我给(畀、拨)一本书你。   “我给(畀、拨)一本书你”是方言的双宾句;
普通话应说成“我:给你一本书”。‘指人的宾语“你”,应放在指物宾语“一本书”的前头。

“语法”思考和练习七 三、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搭配不当的毛病?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张钰所以这般刻苦,是因为一种坚强的思想在支配她。

定语“坚强”与中心语“思想”不搭配,可改为“坚定的思想”。

 ②参加这次运动会的八名男运动员和三名女运动员,均由优秀选手组成。

 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可把谓语改作“都是优秀选手”。

 ③我们不但盖出了林立的工厂、学校、住宅,而且-盖出了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这样宏伟浩大的工程。

  第二分句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把“盖出……工程”改作“建成了工程巨大的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第一分句的定语“林立”应改为“许多”。

  ④这次在工厂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劳动”不能是“……一天”,“是”前可改为“在工厂劳动的最后一天”,或把第二个“一天”删去;

  ⑤老王是机修王,老李是装配工,本来各有任务。这次为了搞技术革新,他们协作了一台打包机。

  “协作……打包机”,动语和宾语搭配不当,可把“协作”改作“协作制造”。

  ⑥他奋然而起,挪开床,刨着泥土,汗水湿透了里外衣衫。

  几层用厚塑料布严密包裹着的小铁箱终于出现了。

  第二句的“几层”语序安排不当。可移到“厚塑料布”之前,也可移到“包裹”之后,并删去“着”字。

  ⑦敌人已经发现我们了,这里不能久住,今晚六点出发瓦窑堡。

 “出发”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瓦窑堡”做宾语,可把“出发瓦窑堡”改作“向瓦窑堡进发”,或“去瓦窑堡”。

  ⑧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德国法西斯,在人民的铁拳下终于灰飞烟灭,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场噩梦。

  主语“德国法西斯”与宾语“噩梦”搭配不当。“成为……噩梦”一句可删去,其前的逗号改作句号。

  四、试分析比较一下下面三种说法,看看其中有没有病句,能不能都“合法”存在。

  ①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②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③党的培养教育,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后两句都是合乎规范的。对于句①,有人认为“使”前是个介词短语,句子的主语残缺,是个病句;
也有人认为这个句子可以看作是承前省略主语,或看作“使”前有意会主语,这类句子在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大量存在,可以视为“合法”。

  五、下列句子有没有成分残缺或多余的毛病?如果有,试加以改正,并说明理由。

 ①英雄的可歌可泣的壮举,猛烈地拨动着观众的心弦,在极度的激动中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教育。

  第二分句缺主语。考虑到第一分句中出现了“观众”,可在第二分句前加“使他们”。

  ②通过多年的生产劳动和技术革命活动中,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劳动人民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介词“通过’’和方位词“中”不搭配,使句子缺主语。可删去“通过’’和“中”,让“多年……活动”做主语;
也可以把“通过”改成“在”,或者删去“中”,让主语承前省略。

 ③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在《祝福》中的祥林嫂是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千百万妇女中的一个。

 “祥林嫂”的定语里缺动词,可在“中”后加“描写”“塑造”之类  ④贺兰县委接到文件后,立即在县委扩大会议上进行了传达,一致认为,中央的文件说出了广大农民和干部的心里话。   第二分句缺主语,“一致”前应加“会议”做主语。     ⑤大热天劳动,出汗多,身体里的水分和盐分消耗得也多,不随时补充上去,容易发生中暑。

“发生”多余,可删去。      ⑥科学工作者认为,目前在国内具有如此独特的适于猴 类种群自然繁衍的生态环境,是不多的。

“具有”后的宾语缺中心语,应在“如此独特”后加“条件”二字;

⑦几乎从来没有听过列宁唱消沉、忧郁的歌,他的歌声永远充满着勇敢、无畏、激昂和号召力。

“几乎”多余,可删去。而且,“几乎”跟“从来”相矛盾。

六、下面句子有什么毛病?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①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光辉形象。

“许多”语序安排不当,可移到领属性定语“党的”之后,以免产生歧义。

②两个感叹句,仿佛使我们’看到郭老写这段文字时那种心情舒畅、信心满怀的喜悦心情。

“郭老的心情”怎能“看到”?动宾不搭配。“心情舒畅”“信心满怀”也不能做“喜悦心情”的定语,意思重复。可把“喜悦心情”改作“神情”,“仿佛”也应移到“我们”之后。  ③不仅这样,他们还把小岛建成花园一样美丽。

“把小岛建成花园一样美丽”,是把两种结构套在了一起,可改作“把小岛建成美丽的花园”,或改作“把小岛建设得花园一样美丽”。  ④考试场设在一间古色的大厅里举行的。

这句也是两种结构杂糅。可改成“考场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或改成“考试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进行。” ⑤学生通过大量课外读物的阅读和浏览,通过语文课中学过的知识在大量的课外书籍、报刊中的反复出现,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得以巩固。      “通过大量的课外读物的阅读和浏览”,是主语“学生”的行动,而“通过……反复出现”并不是“学生”的行动。这个句子应作较大的改动:“学生通过……阅览,巩固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因为他们所学过的知识是反复出现在这些课外读物和刊物里的。”  ⑥红萍具有繁殖快、肥效高的特点,但在生产上长期采用季节性稻底养萍,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采用”与“稻底养萍”搭配不当。可在“养萍”后加上“的方法”三字,或改“采用”为“利用”。另外,“发挥”之后也以加“出来”做补语为好。

 ⑦我们姐妹蜷缩在地板上,合盖一床薄薄的被子,冻得发抖,只好用相互的身子暖和着对方。

“相互”是副词,不宜做”身子”的定语,可把“相互”移于“暖和”前做状语。此外,“对方”应删去。

 ⑧只有弄清30年来教育战线上的是非得失,认识教育规律,才能改革教育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第二分句因残缺成分而使两个结构杂糅在一起,可改成“才能改革教育,使之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

⑨他每天踏着一辆三轮车,从徐家汇到宝山县,从西郊到浦东,把230多家医院、照相馆、出版社等单位的废定影液一点一滴地收集起来。

本句有歧义。可以把“230多家”改为“230多个”,并移于“出版社等”之后。    “语法”思考和练习八  一、下列各句哪是单句,哪是一重复句,哪是多重复句,哪是紧缩复句?为什么? ①外面太阳很好,I也没有风。

并列一重复句。有两个分句,中间有停顿。

②作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农民。

单句。“作者”是主语,“在这篇小说里写一个农民”是谓语“主要是”是插入语。

 ③只要你能工作,I就应当工作。

                条件   一重复句。有两个分句,中间有停顿。

④只有这样,I我们才能完成任务。

           条件 一重复句。有两个分句,中间有停顿   ⑤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

单句。“无论”用在主语“谁”前,同谓语中的“都”配合,强调所指的人毫无例外,主谓中间有停顿。

⑥你跑得再快也追不上他。

紧缩句。“你跑得再快”和“追不上他”都是分句,中间没有停顿,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你”省略。

⑦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我们要努力工作。

    单句。介词短语“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我们要努力工作”的状语,把它放在主语“我们”前面是为了强调它。

⑧那两边,你瞧,绿油油的一大片,I都是新法栽种的好庄稼。                           并列 一重复句。“你瞧”是插入语,“那两边绿油油的一大片”和“都是新法栽种的好庄稼”都是分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了。

⑨每个人都把准备好的锄头扛在肩膀上,I爬上山去。

                                   顺承 一重复句。后一个分句承前省略了主语。

    ⑩分析能力强,是这位青年同志的优点。

单句。主谓短语“分析能力强”是主语,主谓之间有停顿。

⑩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可以改变咱们的计划。

单句。“在特殊情况下”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只有”“才”分别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前表示必要条件。

⑩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I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                                并列 家II,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递进 多重复句。由三个分句组成,有两个层次。第一分句与第二第三分句之间是第一个层次,第二分句与第三分句之间是第二个层次。

这是多重复句。四个分句间有两层关系,前三个与后一个之间有转折关系,前三个分句之间有并列关系,是二重复句。第三分句是个内部有选择关系的紧缩句,作一个分句看。

二、指出上题中复句内分句的关系。

(答案见上题) 三、指出下列复句的各种类型(关联法,意合法?联合,偏正?并列,递进,因果……):
①老哥哥为人非常和善,孩子们都喜欢他。

意合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②天气暖和起来了,蜘蛛又出来在檐前做网。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③就是说,两亿人可以同昧通过一条线路讲话而互不干 扰,听得清清楚楚。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④首先,激光是一种颜色最单纯的光,而我们平常看见的光,是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的。

关联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⑤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过得去。

意合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⑥但是,他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意合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⑦我们不怕死,因为我们有牺牲精神。

关联法,偏正复句,因果关系。

⑧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任,一人提着一只竹筒。

意合法,联合复句,并列关系。

⑨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20年。

意合法,联合复句,顺承关系。(二重复句) 五、改正下列病句,并说明理由。

①革新技术以后,不但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缺少同启下连词“不但”相搭配的承上连词,应在“提高”前添上“而且”。    ②犯罪分子一面不断地变换手法,一面终究逃脱不了人民的法网。   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转折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应将“一面……一面”改为“虽然……但(是)”或“……但(是)”。

③这部作品虽然写的是农民,却也深刻地表现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转折关系,应删去“虽然”“却也”。

④这次全校篮球比赛,真想不到我们班会夺取冠军,并且一连战胜了六个强劲的对手。

关联词语“并且”多余。分句间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

⑤如果我们前一时期已经克服了学习上的一些困难,那么今后的困难也同样能克服。

滥用关联词语。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应删去“如果”“那么”。

 ⑥人们只有解放思想,努力学习,就可以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并且有可能成为科学家。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只有”改为“只要”,或将“就”改为“才”。

 ⑦这本书已经出版好几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的修改。

 错用关联词语。两分句间是顺承关系,应删去表因果关系的“所以”。

 ⑧如果分析什么文章,只有掌握了这种方法,才能迎刃而解。

错用关联词语。第二分句与第三分句之间是充足条件关系,应将“只有……才”改为“只要……就”;
全句第一层应为条件关系,不是假设关系,应将“如果”改为“无论”。

⑨广大群众热烈地拥护这个方针;
为了更支持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党和群众的关系加强 了。  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缺乏联系。可改为:“广大群众热烈拥护这个方针,党发挥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和群众的关系密切了。”或改为:“广大群众……方针,因为它支持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使党和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 ⑩他生长在偏僻的山区,因而从小就对农民有深厚的感 情。

两个分句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应删去“因而”。

⑾我们既然决定要修改这本书,所以得赶快研究修改的原则。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两分句之间是推论因果关系,应将“所” ⑿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哪怕刀山火海,我们就要上。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将“就”改为“也”。

⒀不管天气如此变化多端,天池仍是一片沉静,渺渺湖水,清澈如镜。

“不管”表示无条件,后面不能出现表示确定的词语。“天气如此变化多端’’是确定的说法,应改为“天气怎样变化”。如果“天气如此变化多端”不改动,就应将“不管”改为“尽管”,因为“尽管”后需要有表示确定的说法。

“语法”思考和练习十 二、标点下列几段文字:
1.当年,焦裕禄同志调到兰考后,经过调查研究,找张副书记交换意见。他问:“改变兰考面貌的关键在哪儿?”张说:“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对!”焦裕禄说,“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转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在这里,焦裕禄仅用了短短几句话,就把如此重大而复杂的问题说得一清二楚,内涵深刻,这才是简洁朴素的语言。

2.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他以极其丰富的事实、无可辩驳的证据指出:现在的生物界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的最原始的祖先经过极其漫长的时间发展进化来的。各种生物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三、改正下面的句子中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并加以说明。

1.“行喽,”小陈停了一会说:“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将句中的冒号改为逗号。因为前后两个引号中的文字是一句话,这里的冒号只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它不能统领前一引号里的“行喽”。

2.师范院校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公共必修课。    “教育学”“心理学”是课程名,不是书名,应将书名号删去,碉在中间加上顿号。

3.他家里的人说:“自己家里的炉子用多少煤,你从来刁管,对火车烧煤却这样认真”。他说:“国家的事要一丝不苟”。

句中的两个句号都是表示直接引语之后的停顿,所以不能放在引号之外,应放在引号之内。   4. 贵报《中外名人故事》专栏内刊登的“刻苦自学的华罗庚”一文,我们都很喜欢读。

报刊专栏名不应用书名号,应将书名号改为引号;
“刻苦自学的华罗庚”是文章篇名,应将引号改为书名号。

5.我回到家乡一看。嗬?一幢幢美丽的瓦房;
一片片葱翠的农田;
一条条笔直的渠道;
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和“嗬”后都应改用逗号。三个分号也都应改为逗号,因为这几个分号隔开的不是并列的三个分句。

6.国家体委领导希望全体运动员“赛出水平、赛出风格,为国争光”。

“水平”之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虽然它处在宾语内部’,却相当于分句之间的停顿。

7.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可以种植什么样的药材?老农民了如指掌。

应将问号改为逗号,因为前句不是疑问句。

8.一个时期,诗人对于季节:春夏秋冬的自然描写特别多。应将冒号改为破折号,这儿“春夏秋冬”是对“季节”的注释说明。

推荐访问:黄廖版现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现代汉语》黄廖版课后习题上下册完整版答 现代汉语黄廖版课后答案 现代汉语黄廖版课后题答案 黄廖版现代汉语课后答案(全) 黄廖版现代汉语课后答案 《现代汉语》课后答案下册完整版(黄廖版) 黄廖版现代汉语 黄廖现代汉语答案 现代汉语黄廖五版下册课后答案
上一篇:标准论文格式范例
下一篇:2020安全生产工作思路文档2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