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环境监测综合应用系统

来源:高三 发布时间:2020-07-24 点击:

 无限网络

 绿色北京

 北京 市 环保局 环境 监测 综合应用 系统解决 方案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北京 市分公司

 2 2012 年 年 1 11 1 月

 目

 录

 1.

 环保监测需求分析 .......................................................................................................................................................... 5

 1.1.

 环保监测和环保管理的现状 ............................................................................................................................................ 5

 1.2.

 环保监测需求分析 ............................................................................................................................................................ 6

 2.

 总体系统设计 ................................................................................................................................................................. 6

 2.1.

 总体建设目标 .................................................................................................................................................................... 6

 2.2.

 系统建设内容 .................................................................................................................................................................... 7

 2.3.

 总体系统框架 .................................................................................................................................................................... 8

 3.

 环保综合业务系统 ........................................................................................................................................................ 10

 3.1.

 环保监测监控中心 .......................................................................................................................................................... 10

 3.1.1.

 监控中心整体解决方案

 .......................................................................................................................................... 10

 3.1.2.

 整体解决方案构成说明

 .......................................................................................................................................... 10

 3.1.3.

 监控总控中心设计

 ................................................................................................................................................. 12

 3.2.

 环保监测综合处理平台 .................................................................................................................................................. 12

 3.2.1.

 环境信息应用平台

 ................................................................................................................................................. 12

 3.2.2.

 综合数据库

 ............................................................................................................................................................. 14

 3.2.3.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

 ................................................................................................................................................. 15

 3.3.

 环保监测应用系统 .......................................................................................................................................................... 15

 3.3.1.

 环境在线监测系统

 ................................................................................................................................................. 15

 3.3.2.

 突发环境事故应急系统

 .......................................................................................................................................... 16

 3.3.3.

 放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

 .......................................................................................................................................... 16

 3.3.4.

 区域生态监控系统

 ................................................................................................................................................. 17

 3.3.5.

 污染源监控系统

 ..................................................................................................................................................... 17

 3.4.

 综合办公系统 .................................................................................................................................................................. 17

 3.4.1.

 机关网上办公

 ......................................................................................................................................................... 17

 3.4.2.

 环境综合业务

 ......................................................................................................................................................... 18

 3.5.

 视频监控系统 .................................................................................................................................................................. 18

 3.5.1.

 烟尘监控

 ................................................................................................................................................................. 20

 3.5.2.

 智能视频取证报警

 ................................................................................................................................................. 21

 3.6.

 环保执法车辆系统 .......................................................................................................................................................... 21

 3.7.

 环保单兵监控指挥系统 .................................................................................................................................................. 21

 3.8.

 环保手机办公系统 .......................................................................................................................................................... 22

 3.8.1.

 移动办公

 ................................................................................................................................................................. 22

 3.8.2.

 移动环境信息采集

 ................................................................................................................................................. 23

 3.8.3.

 移动环境执法

 ......................................................................................................................................................... 23

 3.9.

 环保监控基础数据系统 .................................................................................................................................................. 24

 3.9.1.

 物联网技术感知传感数据

 ...................................................................................................................................... 24

 3.9.2.

 七大检测数据采集系统

 .......................................................................................................................................... 24

 3.9.3.

 数据采集传输设备介绍

 .......................................................................................................................................... 28

 4.

 基础网络框架 ............................................................................................................................................................... 29

 4.1.

 云平台接入 ...................................................................................................................................................................... 29

 4.2.

 固定网络接入 .................................................................................................................................................................. 29

 4.2.1.

 核心点

 ..................................................................................................................................................................... 30

 4.2.2.

 分支点

 ..................................................................................................................................................................... 31

 4.3.

 移动接入 .......................................................................................................................................................................... 31

 5.

 安全设计方案 ............................................................................................................................................................... 33

 5.1.

 平台安全 .......................................................................................................................................................................... 33

 5.1.1.

 局域网安全

 ............................................................................................................................................................. 33

 5.1.2.

 系统数据安全

 ......................................................................................................................................................... 33

 5.1.3.

 硬件安全

 ................................................................................................................................................................. 34

 5.1.4.

 安全审计

 ................................................................................................................................................................. 34

 5.2.

 终端安全 .......................................................................................................................................................................... 34

 5.2.1.

 终端通信安全

 ......................................................................................................................................................... 34

 5.2.2.

 终端接入 CA 认证

 ................................................................................................................................................... 34

 5.2.3.

 终端设备上报记录

 ................................................................................................................................................. 35

 5.2.4.

 多重校验

 ................................................................................................................................................................. 35

 5.2.5.

 远程数据清除

 ......................................................................................................................................................... 35

 5.3.

 业务安全 .......................................................................................................................................................................... 36

 5.3.1.

 权限设置体系

 ......................................................................................................................................................... 36

 5.3.2.

 弱密码检测

 ............................................................................................................................................................. 36

 5.3.3.

 访问日志

 ................................................................................................................................................................. 36

 5.3.4.

 数据备份和恢复

 ..................................................................................................................................................... 36

 5.3.5.

 电子签章

 ................................................................................................................................................................. 36

 5.4.

 网络安全 .......................................................................................................................................................................... 37

 5.5.

 安全管理 .......................................................................................................................................................................... 37

 5.5.1.

 建立完整的网络安全策略体系

 .............................................................................................................................. 37

 5.5.2.

 制定安全策略、规章、制度和流程

 ...................................................................................................................... 37

 5.5.3.

 安全操作指南和设备操作流程

 .............................................................................................................................. 38

 6.

 项目实施方案 ............................................................................................................................................................... 38

 6.1.

 项目管理理解 .................................................................................................................................................................. 38

 6.2.

 项目管理范围 .................................................................................................................................................................. 39

 6.3.

 服务质量计划及监督 ...................................................................................................................................................... 40

 6.4.

 项目管理其他内容 .......................................................................................................................................................... 40

 7.

 售后服务方案 ............................................................................................................................................................... 40

 8.

 系统培训方案 ............................................................................................................................................................... 41

 9.

 案例分享 ....................................................................................................................................................................... 42

 10.

 商务模式及报价 ....................................................................................................................................................... 43

 10.1.

 ICT 模式....................................................................................................................................................................... 43

 10.2.

 BOT 模式....................................................................................................................................................................... 43

 10.3.

 合作运营模式(SI)

 .................................................................................................................................................. 44

 10.4.

 报价 ............................................................................................................................................................................. 44

 11.

 中国联通介绍及优势 ................................................................................................................................................ 46

 11.1.

 中国联通介绍 .............................................................................................................................................................. 46

 11.2.

 项目方案优势 .............................................................................................................................................................. 47

 1. 环保监测需求 分析

 1.1. 环保监测和环保管理的现状

 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层面已经将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坚持把环境保护摆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减排为主线,以防治大气污染为重点,全面加强各项污染防治、环境安全监管和生态建设工作,实现了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的整体改善。特别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庆典期间,空气质量天天优良,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圆满兑现了申奥环保承诺。全市环境保护工作站在新的起点,迈上新的台阶。

 “十一五”北京市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要求及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尚未达到国家标准,臭氧污染加重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城市下游地区河道水质仍普遍超标;群众对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反映还较强烈。北京市环境形势呈现“环境质量整体改善、部分指标尚未达标、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改善难度不断加大”的特点。

 “十二五”时期是本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战略、积极推进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环境保护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市环保局和市发改委联合制定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其中明确了北京市十二五期间的八项重点工作。《规划》明确提出要围绕污染物总量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

  继续开展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

  加强市、区县两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信息传输与共享,提高对环境监测信息的综合分析与预警能力,加快推进市、区县两级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 提升环境监察管理水平,加强移动执法系统建设,提升环境监察管理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实现对重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的全方位监管。

 为此,北京联通结合环境监测的技术现状及北京市环境保护现存的问题,紧扣《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对环境保护信息化提出的要求,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先进的通信网络,制定了“北京市环境监测综合应用系统”,旨在全面提高北京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综合决策能力,为解决中国目前和未来的重大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保障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2. 环保监测 需求分析

 目前北京市环保局已经建设了部分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如地表水监测系统、锅炉烟气监测系统、废水监测系统等。

 在《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的总体指导下,北京市环保局需要建立一套以污染减排为主线,突出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突出预防优先、防治结合,突出统筹兼顾、保障民生,突出政府主导、协力推进的综合环保。

 中国联通通过大量走访调查和研究,针对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测系统提出了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不仅能够有效的完善和弥补目前北京市环保局监测系统采集途径的不足,同时通过云体系构建整合原有环保监测系统,并通过数据挖掘为主要技术手段,将巨大数据量和复杂数据条目进行整合处理,为北京市环保局领导、北京市领导提供多种环保监测数据和决策依据。

 因此中国联通在本次项目中,不仅能够为北京市环保局提供基于北京市电子政务云平台为北京市统计局海量数据运算和数据存储提供有力的硬件和基础软件环境支撑。通过北京市电子政务云平台将北京市环保局现有环保监测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并能够灵活部署新的监测应用系统。另外通过移动网络实现领导和办公人员的移动办公、移动执法和执法车远程执法应用。通过移动网络实现单兵系统远程现场视频回传和实时指挥。为北京市环保局建设一套应急指挥控制中心系统实现所有环保数据的聚类展现和应急指挥视频的展现。通过首都之窗及时向市民公布北京市环保数据,市民可以通过首都之窗网站对环保事件进行随时申报。通过环保监控基础数据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回传。通过环保监测综合处理平台对前端汇聚设备进行收集、整理和智能匹配 GIS 系统。通过环保监测应用系统对环保监测综合处理平台的数据进行调取分别展现在北京市统一公务员门户的北京市环保局模块中,便于具有权限的人员进行查看和使用。

 2. 总体系统设计

 2.1. 总体建设目标

 北京联通结合环境监测的技术现状及北京市环境保护现存的问题,紧扣《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对环境保护信息化提出的要求,综合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

 算技术和先进的通信网络,制定了“北京市环境监测综合应用系统”,旨在全面提高北京市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综合决策能力,为解决中国目前和未来的重大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保障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的环境权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2. 系统 建设内容

 1、环境监测基础数据系统。通过北京联通在北京地区绝对优势的固网、移动网络资源,为北京市环保局提供全面检测设备的端到端通信解决方案。

 2、环保监测综合处理平台。

 环保监测综合处理平台主要包括三大模块:

  环境信息应用平台。主要完成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和汇总工作。

  综合数据库。主要完成海量数据挖掘。

 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通过 GIS 系统对污染源、水体、植被覆盖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地图展现,并通过与环境信息应用平台将图文信息进行整合,统一展现。

 3、环境监测应用系统。主要分为环境在线监测系统、突发环境事故应急系统、放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区域生态监控系统、污染源监控系统、环保监测监控中心。其中除环保监测监控中心外,其他系统均为原有系统。

 4、综合办公系统。主要整合以上环境监测应用系统内容,同时增加企业环保年审申请、审批等流程内容,并整合北京市统一公务员门户系统相关公共内容。

 5、环保执法车系统。通过环保执法车上携带的空气质量、水体质量、视频监控等系统,对北京市环境保护远程执法工作起到辅助作用。

 6、环保单兵监控指挥系统。通过环保单兵监控指挥系统,在出现突发环保事故时,由环保执法人员赶赴现场进行事故现场的视频进行回传,并通过 GPS 卫星定位系统对事故位置和现场人员位置进行回传,并将视频图像回传至环境监测监测中心同时在 GIS 地图上进行展现。由北京市环保局领导通过监控中心对现场执法人员进行指挥调度。

 7、视频监控系统。主要针对烟尘排放进行排放情况的视频监控,对固定点监测设备进行使用情况视频监控。

 8、环保手机办公及执法系统。主要涉及北京市环保局各级领导远程办公以及前端的环保执法人员的移动执法。

 9、运行维护服务 建立运行维护保障体系,提供全部系统的运行维护服务,包含机房环境保障、应用维护、链路维护、安全维护、故障解决、性能分析及预警、统计报表等技术支持以及专人专职 7*24 的服务响应。

 2.3. 总体 系统框架

 根据整体网络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将整个系统分为:感知层、环保监测综合云平台层和环保监测应用系统层。同时提供规范的应用接口,支持系统未来增值扩展,支持与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包括:

 感知层:主要有环境监测传感器,主要针对水、气、声、渣、放射源、污染源等信息进行参数采集;污染源监控主要针对污染源排放情况、工地扬尘情况以及传感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和触发报警;环保监测车主要作为流动环境监控站进行监控,同时在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时需要开赴现场进行气体、水源、放射源、污染源等信息采集;单兵监控系统,主要针对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为环保监测监控中心回传实时图像,同时通过环保监测监控中心实时下达应急指挥指令。通过固定网络对固定区域内的污染源,进行监控通过工控机将区域内所有传感器数据进行整理和收集,通过固定网络或无线网络回传北京市环保局。

 环保监测综合处理云平台:主要为上层环保监测应用系统提供基础软硬件环境。同时具有综合数据库、环境信息应用平台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三大子系统。环境信息应用平台主要承担上层应用系统的承载和资源调配功能。综合数据库主要完成所有感知层传感器数据的索引和管理。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将主要污染源、污染源数据、生态环境遥感图等信息与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叠加,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直观展现事故发生地点等信息便于进一步执法和处置。

 环保监测应用系统层:主要包括:1、远程指挥控制中心,通过 DLP 大屏、视频矩阵和应用系统对接,可以调取包括视频监控图像、环保监测系统统计数据、突发事件现场图像等综合信息,便于北京市环保局领导在指挥中心对日常监测情况、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进行指示和指挥;2、感知层的上层应用系统层,如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放射源监测系统、区域生态监测系统、污染源监测系统等;2、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系统、综合办公系统、环境综合业务系统、信息发布系统;3、移动办公系统、远程视频查看系统、远程指挥系统等。其中移动办公系统即为北京市移动电子政务系统的子模块、信息发布系统与“首都之窗“门户具备数据接口。

 整体环境监测综合应用系统为北京市电子政务系统的子系统。

  图 1 系统总体框架图 环保监测综合处理云平台基于统一管理信息化平台支撑的“All-in-One”管理模式,提供给北京市环保局以高性价比实现云计算的解决方案,由于政府办公的特殊性,目前还无法完成完全云桌面等完整云计算解决方案。本方案仅对虚拟机、主机集群、存储、网络等资源及上层应用系统进行统一的自动部署、监控和资源调度。统一分配、调度,统一监控,统一管理。云平台能够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和原有应用软件系统,只需要在原有应用软件的基础上增加标准数据接口即可实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横向协作。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系统的硬件设备进一步降低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一次性投资。不仅降低了系统复杂度与成本,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服务的最快交付。也改善了 IT 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能力以及最终用户获取 IT 资源的能力。

 这种规划一方面可以较好地展现系统所包含的各个层面的所有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清晰地展现出我们所设计的系统对各层基础技术发展的良好适应性,充分证明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分层可以明确系统规划与实施时任务的分解,有利于整个系统的建设任务能在预先的接口定义基础上,进行并行实施,缩短整体建设周期。

 3. 环保综合业务系统

 3.1. 环保监测监控中心

 3.1.1. 监控中心 整体解决方案

  图 2 监控系统框架图 固定位摄像头为 146 个、单兵系统摄像头为 16+2=18 个、环保监测车摄像头为 32 辆+16 辆=48辆,共 212 路视频监控信号。

 如上图所示,本次方案采用视频流控制和承载交换相分离的机制,可以高质量的实现各种监控业务,包括实时监控、视频信息存储及历史视频流回放等。

 系统采用全 IP 数字视频方式,借助 IP 网进行系统的建设和承载,以满足整个污染源及应急突发事件监控的需要。监控系统监控对象主要是要害部位、污染源、前置工控机、单兵视频监控、环保监测车等部分的实时视频输出显示,并通过图像监视器进行实时显示。总控中心通过 PC 电脑连接的键盘和软件客户端的虚拟键盘对前端任何一个摄像头的控制和图像的保存录入功能,同时在控制中心配置相应数量的电视墙等监控设备和数字解码、存储、管理平台,实现对整个北京市环保视频监控点位监控系统的搭建。

 3.1.2. 整体解决方案构成说明

 智能监控解决方案由编解码器、存储系统、管理系统和网络系统四大平台组成,如下:

 3.1.2.1. 编解码器

 编解码器支持 H.264、MPEG2、MPEG4、MJPEG 等编码格式,提供从单路到 16 路各种密度的规格,

 实现本地高可靠海量存储(RAID 保护、SATA)和缓存(CF、USB),支持实时流和存储流双流设计,支持高至 8Mbps 的高清码流或低至 128Kbps 的标清码流,支持端到端 IP SAN,采用电信级制造工艺,可以基于各种网络环境高质量、可靠的满足各类网络监控前端编码、存储和解码的需求。

 3.1.2.2. 存储系统

 基于 iSCSI 标准的 IP SAN 技术和强大的数据管理服务器构建完善的网络存储系统,存储资源可以根据需求分布式部署并加以统一资源管理和调度,支持动态存储资源管理、在线部署,可以基于统一平台满足不同存储质量、容量和服务质量的客户需求(SLA),可以提供完善的备份和存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提供不同性能的 IP SAN 盘阵,同时支持 NAS 备份功能。

 3.1.2.3. 管理系统

 包括专用的视频管理服务器、客户端和流媒体服务器,视频管理服务器是用于集中认证、注册、配置、控制、报警转发控制的专用信令服务器,可以实现完善的视频编解码设备网络管理功能,支持多台信令管理服务器相互协同工作组建多级多域的管理平台。客户端可以提供友好方便的人机界面功能,包括监控对象的实时监视监听、查询、云台控制、接警处理,并集成了基本的 GIS 功能方便用户操作。流媒体服务器可以用于流媒体转发、组播单播转换和外网 VOD 点播服务。

 3.1.2.4. 网络系统

 用于数字视频设备网络接入、汇聚、交换和进行组播优化过的系列交换机,用于边界安全接入并可扩展部属媒体服务的专用路由器(MSR),支持 EPON 和 SFP 接入的模块、业务板。

 3.1.2.5. 图像业务流说明

 VM 视频管理服务器是整个系统的信令控制和管理核心,所有监控的控制流都由 VM 视频管理服务器处理。DM 数据管理服务器作为存储系统的管理核心,可以对分布式部属的 IP SAN 网络存储设备和ER 编码器中存储资源进行统一的存储资源管理,灵活实现各种应用;系统中的实时监视流则是通过IP 网络或 MS 流媒体服务器进行以分布式的交换和处理。系统主要业务流实现机制如下图所示:

 图 3 图像业务流 整个北京市环保监测综合应用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的基本业务流程描述如下:

 实时监视功能描述

 中心管理人员通过VC客户端发起实时监视请求,VM 将控制指令发给相应的EC/ER编码器, EC/ER发出的单播实时监视流通过 MS 流媒体服务器分发到多个客户端上,实现多个客户端访问同一个视频源时只要占有一路网络带宽,降低网络带宽需求。

 视频存储功能描述 DM 预先制定每个 EC 的存储计划,该存储计划通过 VM 下发到每个 EC 上。EC 可根据存储计划,自动将视频存储的块数据通过 TCP 单播方式并采用 iSCSI 接口写入到 IP SAN 存储系统中,不需要经过其他设备,也不需要其他人工干预。存储效率高、可靠性高,没有传统媒体服务器转发存储流的服务器性能瓶颈,网络存错扩展方便。

 历史图像回放功能描述 当需要查看历史视频信息时,在 VC 操作界面上发起回放请求,VM 将该指令发给 DM,DM 在 IP SAN进行检索,找到相应的历史视频数据后,IP SAN 会直接将历史视频数据发给 VC,由 VC 进行解码播放。

 3.1.3. 监控总控中心设计

 安装在前端的摄像机把图像信号摄入后,视频信号经 MPEG-2/MPEG-4/H.264 视频编码器转换为IP 网络信号,进行本地存储;同时通过三层交换机,通过以太网传输至总控中心,总控中心内部的授权电脑可通过局域网远程查看录像资料,控制前端摄像机的 PTZ,同时并可以截取或备份;同时图像传输到监控总控中心的数字解码器,数字解码器组经过数模转换后上电视墙。

 同时监控总控中心部署相应的 IPSAN 设备对监控点的重要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同时整个视频监控的总控中心配置一套视频监控管理服务器 VM5000,实现对全网所有监控系统和存储资源的管理。视频监控管理服务器 VM5000 可以实现全网视频设备的管理,用户权限的管理,对云台球机命令流做权限判断和转发。总控中心人员通过 VC 客户端可以方便控制摄像头云台 PTZ。VM5000 则可以为每个ER 编码器制定存储计划,管理全网存储资源。对于用户对监控图像的访问建议在总控中心配置流媒体服务器 MS8000,负责单播实时流分发。

 另外可通过监控管理软件和报警接口软件,监控系统可以响应联网报警系统,联网报警系统的用户报警后,联网报警主机通过报警接口软件自动调用相关图像到大屏或主监视器显示,同时启动既定的预案系统。

 3.2. 环保监测综合处理平台

 3.2.1. 环境信息应用平台

 3.2.1.1. 北京市环保局网上办公平台

 该系统是主要服务于环保局内部日常办公和信息交流,使得北京市环保局内部信息及时沟通和工

 作处理,确保数据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并针对不同身份的人员设置不同的登陆界面,实现不同的功能,使环保政务管理方便化、公开化,建立“无纸化办公”和“节能北京市环保局”,降低北京市环保局工作成本,提高北京市环保局的工作效率。

 系统采用 C/S 模式和 B/S 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和开发,结合工作流概念,以行政公文流转监控、查询、归档为核心,同时包括内部邮件、消息、会议(室)管理、行政管理、人事信息管理、规划财务管理、工资管理、法规稽查管理、科技管理、自然保护管理、国际合作管理等办公环节实现环保局系统内各部门的横向连接以及上下级单位(部门)间的纵向连接,形成一个畅通的信息流通环境;基本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传输网络化、交换电子化和管理科学化,为环保行政管理、领导决策提供支持。

 3.2.1.2. 环境综合业务平台

 环境综合业务平台主要服务于环保局日常业务办公需要,通过集成各类环境管理信息的组件和中间件,为平台提供统一应用系统北京市环保局权限管理模式、统一应用系统接口等,支持多种应用软件的协同工作及业务系统的互连,提供环境信息技术支持和服务,覆盖环境保护工作的主体业务。

 环境综合业务平台针对环保系统各部门环境管理的各项业务工作需要,涵盖污染控制管理、生态保护管理、辐射安全管理等环保局的三个核心业务领域。如:污染控制管理(建设项目、总量控制、排污申报、排污收费)、环境规划与项目管理、环境统计、法规标准、固废管理(固体废物、危险废物、进口废物)、危险化学品管理等,为环境管理各项业务应用建立相关的信息数据库,开发相应的管理应用模块,实现环境管理部门各项业务的有效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的整体水平。

 3.2.1.3. 环境应急监控平台

 环境应急监控平台通过集成与环境在线监控系统、放射源监控和管理系统、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与指挥系统、12369 接警系统等核心系统实现,实现应急联动。将环保部门监测监控工作全自动化,并能辅助领导做出应急决策,同时针对放射源这种高危险性污染物,该平台亦能够针对性的进行检测和处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环境应急监测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排污企业、污染源的监控,对不同污染物进行监测,并汇总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后入库及生成相应的分析图表,减轻了环境数据统计分析人员的工作,同时,生成的相关图表更加有方便环保部门领导使用。放射源由于其特殊性和高危性,因此平台中设计系统对其进行单独的监控和管理,平台能够通过视频、系统报警等高科技手段,防止放射源的丢失,并及时掌握放射源的现时情况。环境事故应急处置系统则能够针对环境突发事件通过条件查询生成预案,包括处置方法建议和相关环保专家,以便领导及时掌握事故后果,及时做出行之有效的决定,减少人民群众的损失。

 3.2.1.4. 环境数据共享平台

 整合、集成、加工各类环境信息资源,以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开发为主体,以实现环境信息资源

 共享为出发点,以提高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持和服务为目标。紧紧围绕环境管理应用需求为核心,建设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环境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各类信息资源。

 利用元数据管理、XML 数据交换、分布式数据存储、北京市环保局权限管理等技术,开发环境数据管理与共享中心,基本实现环境信息的统一管理和查询,建立可伸缩的知识分类引擎、实现智能的知识发现功能。

 环境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采用分步实施的方式。内容包括政务信息、业务数据(环境监测、环境统计、建设项目管理、排污收费、排污申报、污染源监控等)、环境专题空间和遥感地理信息、环境科研、环保产业以及相关基础资料数据等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2.2. 综合数据库

 对已有的基础资料以及环境管理政务、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管理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积累的数据进行整理,转化成可开发利用的环境信息资源;改造、整合和集成各种环境数据,初步建成集中-分布式环境数据库体系,包括环境基础数据、业务应用数据、图文数据、声像数据等,应用范围涵盖环境信息(法规与标准、环境政务、环境统计、环境质量、核环境管理、环境科技情报、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污染控制、环境地理信息、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重大污染事故、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环境遥感信息等)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其它信息。该数据中心应与各应用系统具备良好的关联,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

 3.2.2.1. 环境业务数据库

 环境业务数据库包括自动监测数据库、环境统计数据库、排污申报数据库等一系列与环境业务密切相关的数据库。用于存储环境业务数据,对环保局的业务数据进行统一、高效的管理。

 3.2.2.2. 空间数据库

 在充分考虑空间数据的数据格式以及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地理坐标系统等地图特殊因素,以及整个数据库的冗余度、一致性和完整性等问题基础上,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存各种与环境管理工作需要的地理数据。

 根据地理数据的种类和属性特征,利用空间数据存储的扩展式关系存储方式进行分层和分幅存储与管理,允许北京市环保局在多种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管理并使用这些地理信息数据。利用空间索引技术与传统的数据检索相结合,调用各类地理空间数据。

 3.2.2.3. 元数据库

 元数据库是服务于空间数据库的数据库,其存储的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描述性数据信息,大量地反映数据集自身的特征规律,方便于北京市环保局对数据集的准确、高效与充分的开发与利用。通过

 元数据可以检索、访问数据库,可以有效利用计算机的系统资源。

 说明类元数据服务于北京市环保局使用数据,它一般用自然语言表达,如源数据覆盖的空间范围、源数据图的投影方式及比例尺的大小、数据集说明文件等,为描述性信息,侧重于数据库的说明。

 控制类元数据服务于计算机操作流程控制,由一定的关键词和特定的句法来实现,主要是与数据库操作有关的方法。其内容包括数据存储和检索文件、检索中与目标匹配方法、目标的检索和显示、分析查询结果排列显示、根据北京市环保局要求修改数据库中原有的内部顺序、数据转换方法、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集成、根据索引项把数据绘制成图、数据模型的建...

推荐访问:环境监测 环保局 综合
上一篇:小学生对于环保题材作文
下一篇:基层单位组建工会组织程序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