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毛概重点

来源:高一 发布时间:2020-09-21 点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体系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除此之外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订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况,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而后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4、发展才是硬道理:(1992年 邓小平)重要性: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

  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见第一章)

 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性科技人才。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含义: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

 第一,我国社会应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怎样判断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

 答:第一,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

 第二,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第三,社会主义的矛盾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更高要求: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

  式、消费模式。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①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它绝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1992 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呢生活水平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如何做: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经济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本依据: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的)。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怎么解决分配问题:

 ①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设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六个为什么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不是个别人也不是一个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新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我国的发展壮大,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我们与其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就是自陷困境、自毁长城。

 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走封闭僵化老路或改旗易帜邪路的社会主义,而是锐意改革、着力发展、坚持开放、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义,是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客观要求,这是其时代特色。30年来,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华大地面貌焕然一新;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13亿中国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确保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发展民主只能走自己的道路,脱离本国实际,脱离国情,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盲目照搬别国模式,不但实现不了人民发展民主的愿望,反而会给人民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损失甚至灾难。我们要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那一套,绝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分立”、两院制。要认清资产阶级民主固有的弊端和虚伪性,认清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切不可照搬照抄外国政治制度的模式。

 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政党是当代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发动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适合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的政党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我们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这一基本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而绝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或“纯而又纯”的公有制;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和特点,也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需要和特点。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如果社会主义公有制被否定了,搞了私有化,社会主义制度也就不存在了,我们也就丧失了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的基础。当然,我国不搞私有化,应以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作用和绩效为前提,以搞好搞活公有制经济为前提,也就是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让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

 (六)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惟有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在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上,全党要坚定不移,全国人民也要坚定不移。

 2.7个怎么看

 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

  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从经济角度看,会使国民经济难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差距长期过大,会导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制约社会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影响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地区差距长期过大,容易加剧地方利益竞争,出现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贸易壁垒等情况,区域间的经济摩擦和利益冲突会增多,直接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进而降低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

  发展不平衡--西部贫困地区

 而且在过大的发展差距下,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的资源、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入东部地区和城市。这将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不利于它们形成自我发展能力,从而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从社会层面看,容易使整个社会产生心理鸿沟,削弱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成员身心和谐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发展差距过大,会导致沟通理解障碍,滋生冷漠、不满、对立、仇视情绪,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一些地方社会仇富心理滋长、群体性事件增多等,与发展差距过大有很大关系。

  发展不平衡问题若处理不好,还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一些国家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不平衡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纠结在一起时,往往成为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的诱发因素。

  能否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挑战。发展不平衡,说到底就是发展不科学的表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根本要靠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现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深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切中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害,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怎么看就业难

  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为重要。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近8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特殊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工作岗位。

  就业难

 就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一个人只有从事某种职业、某项工作,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才能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计、改善生活。同时,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还能够享受劳动的喜悦,体验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成就感,实现有尊严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说,就业是一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只有人们都有工作干,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人心才会思安,才会增强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社会才会稳定发展。充分就业也有利于减少贫困,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发展的事实也说明,失业率过高往往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就业关乎经济健康发展。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如果大批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不创造财富却在消耗财富,必然削弱经济增长的活力。同时,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才能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6]。

 怎么看看病难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新型健康问题不断出现,群众对看病难的反映仍然比较强烈。据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有41.2%的居民对门诊服务不满意,44.2%的居民对住院服务不满意。看病难,就是人们对看病就医过程 中遇到的种种不满意之处的概括,仔细分析,主要“难”在以下四个方面:

 到大医院看病难。一进大医院,最直观的感受是“三长两短”——挂号、候诊、拿药时间长;医生问诊、检查时间短。

  挂专家号更难。由于对医生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不少人一生病,无论大病小病,总觉得找个专家看看,心里更踏实。而大医院的大专家人数又非常有限,因此造成了专家号一“号”难求的局面。

  医药费用负担重。2009年,我国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60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952元。一次住院费相当于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的1/3,是农民年人均收入的1.12倍!2008年全国医院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991年的12.5倍和10.1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0%和14.5%,比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增长率高10多个百分点。至于经常要看病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负担不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还连累到整个家庭。那些没有参加医保的群众,更是倍感负担沉重。

  农村居民看病最难。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不仅医疗资源不足、技术薄弱,而且看病就医极不方便。很多农民为了看病要跋山涉水,走上十几公里、几十公里路。一些得了疑难杂症的农民为了确诊病情或者寻找希望,要到县外、省外,甚至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医院就医,这不仅增加了就医难度,更加重了经济负担。

 看病难的原因 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公立医院趋利化;医保保障水平低;药品价格虚高[7]。

 怎么看教育公平

  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还不适应,特别是教育公平问题还很突出。据2009年年底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认为存在教育不公问题。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的机会、接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让我们对此有直观、切身的感受。比如,“择校热”高温不降。比如,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再比如,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公平,部分地区学生入学机会偏少。这种现象多年来一直备受争议,由此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时有发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个人来讲,它关系每一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一生;对整个社会来讲,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为如此,教育公平问题才受到群众广泛关注。

 怎么看房价过高

  安其居,才能乐其业。住房是关系亿万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住有所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务,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课题。确实,我国部分城市的房价确实明显偏高,人们所热议的高房价,主要还是针对一些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而言的,不同地区、不同城市房价水平的高低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作出客观判断。高房价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投资推动;资金推动;地价推动;制度原因。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高房价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在住房领域的反映。比如,长期存在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大量人口向东部地区和大城市集中,造成这些地区住房压力过大;比如,现行的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称,成为引发“以地生财”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腐败现象在房地产领域比较突出,导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执行力弱化;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着影响。高房价不单单是房地产领域的问题,而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9]。

 怎么看分配不公

  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公平,一般地讲,反映的是人们追求利益分配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

 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许多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比如,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比如,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比如,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再比如,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还比如,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地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不及时,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不相符。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收入差距并不完全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其中也有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应该的,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那些不合理、不合法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才是分配不公的表现。因此,理解分配不公关键是要明确分配公平的标准是什么。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应看分配与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否相称,贡献多则收入多,反之则收入少;在再分配中,主要应看政府是否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手段对分配进行必要的调节;在三次分配中,主要应看高收入群体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拿出部分财富帮助困难群体[10]。

 怎么看腐败现象

  随着一桩桩大案要案被查处,一个个腐败分子被绳之以法,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反腐败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在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腐败仍然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如果站在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观察,我国的反腐败形势正在呈现逐步深入、健康发展的态势。从量化分析来看,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每年受党纪处分人数约占党员总数的比例总的趋势是下降的。2003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数量以年均5%左右的速度下降。从民意调查数据来看,国家统计局连续多年的调查显示,2003—2009年,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51.9%提高到69.2%,群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2.6%。这说明反腐败工作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但是,当前腐败消极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腐败活动向一些关键领域、社会领域扩散,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一些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案件类型多样化,作案手段日趋复杂,呈现隐蔽化、智能化的特点。

  正确认识反腐败斗争现状,要坚持用全面、客观的眼光来分析,既要看到我国反腐败工作取得的成效,又要对当前严峻的反腐败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腐败是人民的大敌,是党的大敌,也是国家的大敌。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只有从制度上构建遏制腐败蔓延的堤防,才能有效防治腐败。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推荐访问:与毛概课有关的书籍 重点 毛概
上一篇:毛概论文要求及参考题目
下一篇:乡党建工作季度工作总结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