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荒”加重粮食安全堪忧——来自全国百余村调研报告

来源:二年级 发布时间:2020-08-14 点击:

 “农民荒”加重粮食安全堪忧 —— 来自全国百余村的调研报告

 (标题开门见山,直接亮出观点)

  2011 年上半年,笔者对全国 1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 100 多个行政村的人口进行了调研(用简洁的语句,陈述调研的基本情况)。

 调研发现,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

 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总述农村人口外流带来的诸多问题,起到统摄全局的作用)。

 一、“农民荒”及其引起的五大连锁反应问题

 近几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下,“民工荒”问题时常引起普遍关注,关于所谓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问题的讨论也此起彼伏。与此同时,就在公众对“民工荒”问题寄予注意的同时,却将藏匿于“民工荒”背后的另一种“劳工荒”现象——“农民荒”给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屏蔽掉了(这段语言很有味道)。

 (一)“年轻人成了稀罕物”——种粮农民呈“高龄化”趋势。(小标题拟制很鲜活,这种方法值得学习借鉴)

 早在 2006 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74%的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 25%的农村还有四十岁以下的劳动力。五年过去了,情况更为严重。

 经与河北、湖南、内蒙等其他省的“百村调研”成员交流,其所在的农村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儿童。例如,山西临汾市永和县赵家沟村户籍人口数 234 口人,在村常住约 130 人,留守村庄的只有老年人和儿童。

 河北省崇礼狮子沟乡西毛克岭村,在册人口 458 人,实

 际常住人口 216 人,村里青壮年均外出务工;除去留守儿童,村里常住劳动力最年轻的是一对 46 岁的夫妇,60岁以下劳动力屈指可数,种粮农民“高龄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这部分用实例来说明观点,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二)“土地谁来种”——土地撂荒面积有增无减。

 在全国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地区的农村,随着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种植收益持续较低,以及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流,土地撂荒的面积有增无减。

 在山西的北徐屯村调研组询问 50 多岁的徐大叔:“您现在还能硬撑着下地,那 10 年或者 20 年以后您实在不能再下地的时候土地怎么办?”老人略有伤感:“我非常热爱土地,不愿意它们荒芜没人耕种,但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我也不知道将来的土地谁来耕种,只能希望这一天晚点到来。”(这段借助第三方的话语,陈述土地撂荒带来的隐忧)

 在湖北省滨湖村,据村委会介绍,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

 产兴趣不大,2008 年全村耕地抛荒面积达 40% 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

 在我们调研的赵家沟村目前的 2500 多亩耕地中,还很少有撂荒的现象,但是前景不容乐观,目前种玉米、核桃等的主要劳动力都是 60 岁左右的农民。

 纯朴的农民大叔大娘,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耕作,但是现在每人平均要经营 20—30亩耕地,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力基本都是“超负荷运转” (用实例说明)。

 该村已出现种粮农民不足现象,再过 5—10 年,这些老人无法劳作之时,种粮主产区的劳动力将后继无人。这些地区农田分散,土地流转实践也不成熟,社会资本进入集中耕种的积极性并不高。

 如果若干年后“农民荒”没有得到缓解,农村已经存在的“撂荒”现象将愈演愈烈;加之粮食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一次发生影响一季,持续发生将恶性循环,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村子里的娃娃越来越少” ——农村义务教育形势严峻。

 走访中发现,近年来村子里的娃娃越来越少,部分校园已人去楼空。据山西省永和县坡头乡校长介绍,在上世纪末,全乡小学生最多时约有 800 名,2009 年开始减少为 90 名左右。

 现在全乡已没有初级中学,原有的初中改成了中心小学。原来乡里建设的行政村小学,有的已经改作“养猪”、民房等其他用途。

 如果学生继续减少,将使国家给学校教学、住宿等基础设施、教职工经费的财政投入造成巨大浪费,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也将受到极大影响(用实例说明)。

 据调查了解,乡村小学学生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适龄儿童减少,近年来该地农村大多一户家庭只生 1—2 个孩子,而上世纪大多 4

 个孩子左右;二是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带走了适龄儿童;三是乡村学生很多到县城、城市等教育条件更好的地方去上学。

 (四)“村干部后继无人” ——乡村政权组织面临严峻挑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国家的各项涉农政策在乡村的贯彻落实,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维护乡村生产、生活秩序,都需要乡村基层干部来具体实施。

 在永和县这样的农业县,伴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普遍外出务工,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严重挑战。

 我们所在的赵家沟村平时看不到青壮年村民,年轻的夫妇基本上都外出务工,留村的主要就是老人和儿童,村里的主要青壮劳力和主要干部就是村支书一人。

 村委会每年包括工作补贴在内的工作经费只有 3 万多元,他要服务包括赵家沟村在内的呼家庄行政村共 146 户、523 口人,事无巨细,疲于应付。

  乡党委书记、乡长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工作状况,在我们驻村的一周内,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除与我们交流外,每天从到晚都奔波在全乡各处田间村头。

 河南省安阳市桑耳庄村村干部5个人,服务全村630 户、2136 口人,每个干部身兼数职,平均负责 3 个工作小组(用实例说明)。

 (五)“那些消逝的村庄” ——每天约有 20 个行政村消失正摧毁着中国农村传统的文化形态。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 2010》,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2005年至 2009 年逐年减少,分别为 62.9 万、62.4 万、61.3万、60 万,全国平均每年减少 7000 多行政村,每天约有20 个行政村消失(用数字说明)。

 在山西赵家沟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工程带来的电影外,目前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赵家沟村的古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长满杂草。

  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 10 到 20 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赵家沟村这样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生态村落,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在赵家沟这样的村庄,农村的传统和文化生活形态将只能成为记忆中的往事。这样的情况在南方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同样触目惊心。

 在广州清远的河背村——原本 23 户人家的村庄,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用实例说明)。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以“消灭”农村、消灭农耕文化作为代价,如果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不复存在,“水泥森林”和“鸽笼生活”覆盖神州大地,那么这个城市化的代价就太大了,这将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二、七大原因引发“农民荒”问题

 (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客观结果。

  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的快速进展,尤其是总体上农业科技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力提高,技术替代劳动力,加上耕地逐年减少,耕作土地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逐年减少,使得很多农村劳动力有了持续向城镇流动的条件。

 (二)单向城市化格局的影响。

 当前城乡一体化中呈现农村向城市单向输出的格局,在城乡一元结构下的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人才、劳动力、资本持续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呈现资本和劳动力净流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临近城市以外的农村较为明显,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农村。

 (三)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潜力有限、收益率较低。

 传统农业在资源配置上已经达到了极限,改造传统农业最好的办法是引进现代技术。农业存在天然的弱质性,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

 中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

 业劳动人员素质较低,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传统农业比例大,收益率低。

 永和县赵家沟村董维红介绍,他 2010 年种了 24 亩玉米,收获玉米约 3 万斤,销售收入 3 万元,种子化肥等成本投入 1.3 万元,如果计算上每天的劳动力成本 70—80 元,一年到头净收益几乎没有(用实例说明)。

 (四)农业机械化率低,生产条件差。

 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率低,传统农业占比较高,人力和畜力耕作还是农业的主要形式,务农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加剧了青壮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五)“跳出农门”,青年农民不愿意再做农民。

 据调查了解,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和谋生的主要办法,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目标和追求。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农业的职业声望低,劳动报酬低,劳动强度高。据调查了解,青壮劳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

 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

 (六)“想当农民不容易”,合格农民的培养周期长。

 很多在外务工遭遇困境返村的农民,由于务农经验严重缺乏,而成不了合格的农民。

 3 年可以培养一个研究生,但 10 年培养不了一个出色农民。农民的实习机会,一年只有几次;要想做一个合格农民,需要 18 岁开始种地,30 岁才能毕业,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农民。

 (七)农村生育率下降的影响。

 由于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近年来农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儿童急剧减少,农民后继乏人。永和县坡头乡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全乡小学生最多时约有 800 名,2007 年减少为 200 名左右,2009 年开始减少为 90 名左右(用实例说明)。

 三、应对“农民荒”及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人口大国,农村发展、农业稳定、农民幸福,则国运盛、民心稳、天下安。针对“农民荒”以及引起的一系列问题,要保持密切关注,未雨绸缪,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重视解决。具体建议如下:

 (一)从降低投入与提高收益的角度,双向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1.逐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调研中发现,种粮农民近年来最大的收入增长是得益于粮食价格的上涨。

 目前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依然偏低,这直接导致种粮相比其他行业的利润率低,需要逐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的一个根本性措施。

 粮食价格提高了,农民才能有种粮的积极性。建议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将稳步提高粮食市场价格作为粮食价格调控的指导思路。

 2.完善农产品补贴政策,财政补贴的侧重点从“补耕地”改为“补餐桌”。

 对种粮补贴政策是鼓励农业生产的辅助手段,当前要侧重研究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城乡中低收入群众的影响,把“补贴”补给农产品的终端消费者,这将有利于农业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种植行为决策,有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3.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制度。农村撂荒土地流转的方式有转包、转租、互换、入股等多种。

 建议推广一些地方建立的土地入股、“反租倒包”等土地流转做法,发挥市场配置土地的作用,使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

 可以成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等中介组织,或由村委会收集农民土地流转意向信息,将规划范围内的农民承包地“反租”过来,平整后将连片土地公开招租给经营户或社会企业从事集约化经营。

 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经营权流转收益,又可以外出务工或者就地务工。

 4.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在当前粮食价格还不能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对于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撂荒土地的区域,农户和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不高,需要政府来为“市场失灵”补位。

 对于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撂荒土地的区域,建议中央和地方出台措施,吸引产业资本、农业龙头企业或者种粮大户组织粮食生产,确保在“有地可种”前提下的“有地必种”。

 同时,在企业大规模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情况下,要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对农村校舍建设应具有前瞻性

 由于农村适龄儿童大幅减少,农村义务教育的出路需要随着“服务对象”的转移而转移,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进一步扩大县城、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学校规模,对城市户籍和流动适龄儿童平等提供义务教育。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校舍建设的前瞻性,摸清情况,提早应对,对于一些尚未投入农村校舍建设的县域,要集中力量办好县乡中心校,暂缓建设新的村小学。同时,应加大中小学生的住宿补贴政策力度。

 (三)借鉴“大学生村官”经验,加强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

 对于条件艰苦地区的乡村组织要加大补贴,以吸引优先人才从事乡村干部工作。要把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与解决“农民荒”联系起来,人气旺了,组织建设才能根深叶茂。

 河北省正定县等地,针对农村“两委”老龄化、学历低、后继无人的问题,借鉴“大学生村官”等经验,为解决农村“三缺”和“一剩”问题,通过开展“农村好青年”评比活动,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按照评比、选拔、培训、教育、使用、给待遇的体系,把根在本县的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在乡务农人员、致富能人、外出务工经商者、复退军人等作为选拔重点,作为农村“两委”重要后备力量,予以安排任职村委会书记、主任助理等,由县财政发放基础生活补贴以及奖励,这是在“农民荒”

 蔓延的背景下,解决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积极探索(用实例说明)。

 (四)推广江苏东海县薛团村“适当集中”的做法,拯救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

 在外出务工人员比例大、农村的凋敝严重的农业大县,土地集中、人口集聚、资源集约是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近年来,江苏东海县薛团村,针对不断分散的自然村落,对村庄进行了整合工作,通过合并邻近分散的自然村,建立了一个规划科学的中心村,人口集聚了,土地节约了,耕地复垦了,实现了资源的重新组合和效益提升,同时也为农村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降低了成本、减小了阻力(用实例说明)。

 在这个进程中,要保留和恢复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避免“消灭农村”、单纯以城镇替代农村、以单元楼替代村庄。

 写作体会:

  此篇调研报告,源于 2011 年上半年笔者对全国 17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 100 多个行政村的调研。调研报告原文有一万多字,经过反复修改,最后缩短成 4000字左右以咨询报告形式提交给国务院。在写作过程中,笔者体会到,撰写一篇高水平的调研报告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首先,“选题”要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应用性”。

 写调研报告关键首先是如何选题,调研选题应该针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紧扣现实工作需要,出发点是提供急需、有效的对策建议。

 调研成果必须有实用价值,落脚点是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本文以“农民荒” 与粮食安全为选题,恰恰是本届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

 其次,“行文”要突出主线,表达要准确、鲜明、生动。在撰写过程中,笔者把握了以下几点技巧:

 1. 文章标题具有充分的信息量。笔者认为,写调研报告

 不能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语言,标题必须有充分的信息量,能够做到只读标题就能大致了解全文的思想。

 2. 把握主题,突出主线,抓住重点,给人以启迪。

 3. 文字表达要准确、生动。写调研文章不应过于华丽,也不能过于平淡或官话套话,而要准确、鲜明、生动、朴实,要让人看得懂、愿意看,引人入胜。

 4. 从内容上讲,言之要有物,资料要翔实,论证要有力;从形式上讲,结构要严谨,条理要分明,布局要合理。

 再次,“政策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

 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不能笼统含糊和空发议论,而应做到符合实际、思路正确、措施具体。有些对策建议看似正确,却无实际操作办法。

 一个好的建议必须兼顾需要和可能,应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文中提出的应对“农民荒”及粮食安全问题的 4个对策建议,内容充实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二、指导意见类: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中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围绕做强做优、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以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中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依托,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与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将国家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统筹创新布局,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引领和骨干作用。

 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要把握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加强科技规划导向,确保组织机构落实、科技投入增长和重要研发平台建设。要努力突破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激发科技创新体系中各要素的创新活力,增强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坚持立足当前和谋划长远相结合。要围绕主导产业,针对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确定科技创新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满足企业当前发展需要。要结合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着眼提升长远竞争力,注重前瞻性、战略性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技术储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掌握核心技术与提高系统集成能力相结合。要坚持

 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要注重系统集成能力的提升,完善企业功能和业务链,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增强工程化能力,实现从单项技术创新向系统化、集成化创新的转变。

 (三)总体目标。通过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到“十二五”末,中央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投入稳步增长,创新体系和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一批中央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以上,在部分领域实现从技术跟随到技术引领的跨越。

 科技投入稳步提高。基本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 2.5%以上,其中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 1.8%以上;制造业企业科技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 5%。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部分创新型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一批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和 试验基地,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 340 家以上,工业

 企业普遍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大幅提升。研发周期明显缩短,研究开发成功率、新产品产值率居行业先进水平。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科技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基本确立。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目标清晰、定位准确。科研组织架构进一步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研发运行机制高效顺畅,科技人才队伍结构合理,科技成果转化高效,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良好的企业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重点行业的一批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核工业、航天、航空、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及智能电网、油气勘探、高速铁路、海洋工程等领域的一批科技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产业化和工程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累计拥有有效专利数明显增加,专利质量显著提高,2015 年发明专利授权量较 2010 年翻一番。

 二、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任务

 (四)加强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管理。企业要将科技创

 新作为集团公司发展的核心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坚持突出主业的方针,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路线,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依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明确科技工作的目标、方向和任务。加强重点产业技术领域研究,确定重点科技专项和优先发展技术项目,切实做好科技规划的组织实施和跟踪评价。创新型(试点)企业要加强与国际一流企业的全面对标,制定并落实创新型企业建设方案。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研发体系。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研发体系,明确集团公司、子(分)公司、基层技术研发部门在创新链条中的职责定位,形成工艺及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相配套的梯次研发结构。加强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建设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试验研发手段。有条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任务的企业,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要做好国家级基础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积极探索高效顺畅的研发运行机制,推动研发、设计、工程及生产的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中央研究院”。转制科研院所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打造行业共性技术平台,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六)优化配置企业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强企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加大内部科技资源整合力度,着力解决企业科技资源分散、专业交叉重叠和技术重复开发等问题,完善创新链条,实现科技力量的有效协同。积极利用外部科技资源,通过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并购等方式获取创新资源。积极吸收利用海外优质科技资源,探索建立海外研发机构,开展国际化研发。

 (七)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企业总体发展规划,按照“创新储备一代、研究开发一代、应用推广一代”的原则,选择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组织联合攻关,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鼓励企业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研发任务,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引领行业技术进步。重点支持企业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动车、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技术研发,取得重大技术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全面提高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坚持科技创新与加

 强知识产权工作相结合,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推动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集中管理。保持专利数量快速增长,提高发明专利比重。在主导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大批核心专利与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侵权预警和风险防范制度,探索建立“专利池”,有条件的企业要研究专利布局策略。加强知识产权成果运用,重视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提高知识产权成果的资本化运作水平。

 (九)加强主要领域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发挥中央企业具备的标准工作基础和优势,推动科技创新活动与标准工作的良性互动,支持具有创新成果的企业联合开展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广。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上升为技术标准,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中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增强国际标准话语权。

 (十)加强合作创新。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加强企业间、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创新,形成优势互补、分工

 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风险。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外企业开展联合研发,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中央科技型企业在行业共性技术和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更好地为行业发展和中小企业服务。鼓励中央企业间加强合作。

 (十一)加强服务创新。建立服务创新技术支撑体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综合集成各领域先进技术,持续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制造业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的融合,实现由产品制造向系统设计集成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企业要围绕传统产业改 造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提高研发、信息、物流等综合支撑能力。

 (十二)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完善科技人才评价、选拔、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对科技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实行分类管理,健全科技人才技术职务体系。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及深化

 产学研合作,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健全科技带头人和科技专家制度。逐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给予特殊奖励。做好中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吸引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

 (十三)进一步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流程,提升科技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加强科技统计调查分析、技术档案管理、科技情报、知识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技术经济等软科学研究,准确把握创新方向,提高科技管理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强创新模式与方法的研究,提高创新效率。采用新技术、新工具改进科技管理。推广先进科学管理方法,加强科技政策的培训与交流,增强科技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创新政策的把握和理解。做好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促进中央企业之间科技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十四)加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群众性创新文化建设活动,鼓励群众性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调动群众积极性,群策群力,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大力弘扬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

 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把鼓励创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扬企业家开拓创新精神,培养研发人员潜心研究、甘于奉献的精神,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热情和活力。

 三、推进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政策与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和改进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企业领导班子要将科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领导班子中要有专人负责科技创新工作,明确分工,落实领导责任。企业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加强创新理论知识学习,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提高工作的自觉性。科技、规划、投资、财务、人力资源、法律等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采取有效措施,明确并落实责任,形成合力,推动重点科研任务的落实。切实加强对子企业创新工作的分类指导与监督管理。

 (十六)建立健全科技组织管理机构。加强科技管理组织机构建设,做到机构编制落实、制度健全。根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需要,设立专职科技管理部门,明确职责

 定位。大型企业集团要发挥科技部门专业管理优势,强化统一管理,提高集团公司科技管控能力。加强科技决策的科学化和程序化,根据需要设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等科技决策和咨询机构。企业董事会组成人员中应考虑聘任熟悉科技工作的外部董事。

 (十七)完善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改革力度,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企业研发投入随营业收入的增长而不断加大。将科技投入纳入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制度。完善科技考核指标体系, 探索将重大科技成果和成果应用与转化纳入企业负责人的业绩考核。企业赋予科技管理部门一定比例的业绩考核权重。探索建立对骨干科技人员的中长期激励机制,落实管理、技术等重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股权、期权、分红权等激励试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设立科技奖励专项资金,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企业还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索、完善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

 (十八)进一步拓宽科技投入的资金渠道。在确保企业研发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

 持。创新科技投入体制机制,广泛利用社会资金。加强科技与金融的合作,探索利用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债券、保险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筹集科技投入资金。优化项目运作方式,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推动科技型企业引入民间投资、外资等战略投资者或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十九)进一步加强国资委对中央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与管理。结合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转制科研院所与大企业集团、中央企业之间科技资源的调整重组。组织协调中央企业围绕重大科技难题和行业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研究提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开展创新能力评价。探索并适时开展科技创新奖励活动。建立国资委科技专家库和科技咨询制度。组织开展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推荐与申报工作。发挥创新型企业的示范作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交流常态化。进一步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进科技创新政策的完善与落实,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争取更多支持,为企业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十)进一步完善国资委支持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政

 策措施。在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进一步完善将中央企业研发费用视同业绩利润的考核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统一规范中央企业科技投入口径、范围。根据企业主业特点,强化对科技投入和产出的分类考核;根据创建国际一流企业的要求,研究提出进入 A 级企业科技投入的基本条件。探索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上市公司中开展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激励试点;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非上市企业,开展分红权激励试点。对科研设计企业在工资总额方面实施分类调控。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以资本性支出为主,重点支持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经验材料类:

 重庆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

 重庆是中国市情最特殊的直辖市,肩负着大城市带大农村的重任。自 2005 年商务部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试点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统筹、重构农村流通体系的重要抓手来推动。

 2008 年 10 月,重庆市政府要求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万村千乡”农家店全覆盖。经过两年奋战,到 2010 年底,重庆市共建设改造县级配送中心 62 个、乡镇超市 1728个、村级便民店 18256 个,基本实现了“县县有配送中心、乡乡有连锁经营超市、村村有便民放心商店”全覆盖目标。

 一、三方共建,实现“四大功能”,重庆创造“万村千乡市 场工程”信息化新模式

 在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同时,重庆市高度重视流通信息化建设,从 2009 年开始研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经过长达半年的前期调研、市场论证、技术研究、模式创新,重庆市商委、农业银行重庆分行、中国移动重庆公司整合各方资源,签定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由重庆市商委牵头建立中心平台(中央数据库),企业建立物流配送平台,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在村级

 农家店安装“农商通”信息机,农行、移动授予农家店相关增值业务特许经营权。通过移动公司的无线网络,把农家店与中心平台、企业物流配送平台、银行后台和移动公司业务管理平台有机联接起来,实现城乡信息互通共享。“农商通”信息机重点开发了商品流通、金融服务、通讯服务、农村信息服务“四大功能”,实现农家店“一网多用”。该模式成功整合了商贸流通、银行、移动通信三方资源,充分发挥了三方优势,使农村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村级店有效实现“三流”合一,增强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生命力,提升优化了农村商业、金融、通讯服务环境。

 二、合力推进,实现六方共赢,重庆农村流通信息化建设模 式值得借鉴

 (一)三方合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推进顺利。在重庆市政府的领导下,商贸流通、银行、移动通信三方齐心协力。一是精心组织,系统推进。三方共同制定了重庆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市、县(区)两级各方职责分工,分年度、分系统下达建设任务,实行目标责任考核,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三方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协调解决建

 设中的重大事项和困难。二是创新商业模式,支撑信息化长效发展。在商业模式设计上,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农家店为载体,由农行出资购买“农商通”信息机,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由移动公司提供无线网络,同时赋予农家店通讯增值业务和金融代办业务,使农家店经营者在缴纳使用费后,仍然有利可图,在使用费中又提留部分作为培训和维护费用,实现了一次性投入,依靠业主经营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是配套政策,调动龙头企业和农家店的积极性。重庆市商委在安排商务部配送中心支持项目时,把龙头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作为首要条件;农家店的移动网络使用费,由移动公司减免、重庆市商委专款补助,免费使用一年;从 2011 年起,试点由农家店主担任村级移动用户管理员,每部移动电话每月 0.5 元给予管理费,农家店主月增收入 500 元以上;重庆市农行对区县农行每发展一台“农商通”信息机给予 500 元的奖励;各区县还采取垫支“农商通”信息机保证金、给予承办企业工作经费、对乡镇专项考核奖励等政策。四是加强培训,保障信息机正常营运。众多农家店主是农村留守老人,文化素质较低,全面学会使用“农商通”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在安装“农商通”信息机时,重庆市商业信息中心和技术支持单位联合开展培训。使用过程中,由移动公司的

 乡镇经理负责再培训。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农商通”信息机功能,让广大群众了解“农商通”,培育消费群体,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六方共赢,“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得到各方拥护。重庆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政府商贸流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通讯机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龙头企业、农家店、农民群众“六方共赢”,成效初步显现。对于商贸主管部门,既建立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长效机制,又能适时掌握农村消费结构的动态变化,还可及时把政策、信息传到农家店。对于金融机构,拓展了业务空间,延伸了市场触角,占领了农村市场,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提高了服务“三农”的水平,突破了农村金融网点在村级“最后一公里”缺失的瓶颈。对于通讯企业,拓展了各类增值业务,增加了一批优质“特约经销商”,可以更便捷地为农村地区用户提供通讯服务。对于龙头企业,使农村加盟店管理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商品配送率提高,销售总额、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对于农家店主,集“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特约商户”、“中国移动客户服务店”三块“金字招牌”于一体,人气兴旺,收入增多,“自我造血”功能

 增强。对于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金融、通信、信息等服务,再不用为手机充值、取点小钱往乡镇、甚至县城跑,在“农商通”信息机的影响下,农民群众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2011 年以来,《人民日报》及其内参、《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先后对重庆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报道,社会各界反响较好。

 目前,重庆市已安装“农商通”信息机 4301 台,覆盖全市近一半行政村,力争在 2012 年实现“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村级农家店“农商通”信息机全覆盖。届时,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为节点的农村流通信息化网络将初步建成,重庆建设大市场、 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争取到 2015 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商贸会展中心,力争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流通现代化的目标,也有了更坚实的着力点。

 四、请示报告

 财政部关于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

 国务院:

 遵照 2011 年 3 月 21 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办公厅呈报《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有关问题的汇报》上的批示精神(传〔2011〕03245 号),经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教育部,我部对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管理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现将有关情况及意见报告并请示如下:

 一、现行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基本情况

 (一)土地出让收入管理情况(内容略,下同)

 (二)土地出让支出管理情况

 二、统筹考虑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政策的必要性

 (一)当前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统筹考虑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政策的必要性

  三、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政策的具体意见

 (一)方案

 (二)方案二

 比较上述两个方案,从有利于做好现实工作、不对现行政策 进行大的调整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出发,我们倾向于执行方案二, 相关部门亦持赞成态度。同时,为落实增加教育投入的要求,我们建议,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后,尽快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送审稿)》,在其中明确从土 地出让收益中计提 10%农村教育资金政策,抓紧筹集资金增加教育投入。对于中央适当集中一部分土地出让收入问题,建议国务院授权我部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地方意见后再报国务院批准实施。

 附:作者李远根、于江涛关于拟制本文的说明

 一、写作背景

 2011 年初,我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有关问题的汇报》,温家宝总理批示原则同意相关措施,但对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比例和用项应有总体考虑,使之保持合理稳定,须研究清楚后再报国务院。为此,我们对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管理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并与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教育部协商一致后,起草了本《请示》。

 二、谋篇布局的考虑

 (一)阐述背景要全面清晰准确、有针对性的背景情况是领导决策的基础信息。为此,我们对《请示》的内容做了精心设计。首先,详细介绍了土地出让收入的来源与构成,近年来土地出让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并全方位列举了土地出让收入的使用范围,力求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全貌跃然纸上。其次,从领导关切的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说明了土地出让支出的特点,将其分为成本补偿性开支和非成本补偿性开支两类,便于领导决策。

 (二)剖析现状须客观准确全面、切合实际的分析是领导决策的辅助工具。《请示》先是通过摆数据、做比较等直观方法,分析了当前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管理中存

 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问题点出了具体原因,随后联系土地出让收支面临的新情况,阐述了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益使用分配政策的现实意义。

 (三)政策建议应切实可行政策建议是今后制度完善的方向和具体措施,必须权衡利弊,指向清晰。《请示》统筹考虑了土地出让收益的分布规律,当前各地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使用格局的改革阻力等多方面因素,对所拟订的两个改革方案进行权衡后,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设想。

 五、通知简报类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工作的通知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 号,以下简称《通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精神,加快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大力发挥科技进步重要支撑作用,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促进全国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现就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制定和组织实施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认真总结评估“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规划执行情况,系统分析取得的经验、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把握“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战略需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十二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要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通过制定实施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完善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控制能力和事故防范能力。

 各省级科技部门要加强对本地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的指导,以坚持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服务、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为目标,紧紧围绕安全生产科技需求,针对制约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的技术瓶颈,推动政产学研

 用结合,加大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安全生产科技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技术支撑平台等能力建设,使“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新突破、新发展,为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坚持把预防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主攻方向,着力 提高生产企业防、管、监控科技能力

 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和科技部门要始终坚持把预防事故作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主攻方向,围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职业卫生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加大研发力度。煤矿方面突出防治瓦斯、水、顶板、冲击地压、火、地温等灾害的研究和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非煤矿山方面突出矿山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安全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尾矿库溃坝事故风险分析监控关键技术的研究;危险化学品方面突出城市地下管线、大型油库及化学工业园区管控技术、公选王遴选网公众号整理运输储存安全技术的研究;职业卫生方面突出尘毒防护与治理、有毒有害场所人员个体防护和粉尘毒物危害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应急救援方面突出重大事故快速抢险与

 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要通过加强安全生产重大关键技术和重要装备的研发,发挥科技引领、支撑发展的保障作用。

 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防、管、监控能力建设,加快完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严格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强制推行一批新型实用科技产品。在矿山企业强制推行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在非煤矿山推行地压、采空区、高陡边坡等安全监测监控装置,在三等以上尾矿库推行在线监控系统,油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等技术和装备。在冶金机械制造和建筑等企业推行行车定位、起重机吊钩上下限位、压力机滑块防坠落装置和监控管理系统。在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上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

 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把狠抓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作为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技术手段,对重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在重大危险源普查辨识基础上,建立好数据库,并做好分类分级管理和监测监控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家“金安”工程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执法物联网平台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尽快形成省、市、县、重点行业四级互联互通共享系统,逐步向无域限、无时限、可视

 化方向发展。要加强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能力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技术问题,要及时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制定好相关工作措施。

 生产企业要进一步深入贯彻《通知》精神,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通过加强企业生产技术管理、强制推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加快安全生产技术研发,建设坚实的技术保障体系。要充分依靠安全科学技术进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及时排查事故隐患,强化生产过程管理领导责任和职工安全培训...

推荐访问:堪忧 百余 加重
上一篇:XX学年度教师述职报告
下一篇:内部控制管理情况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