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三个三”建设生态文明】 十九报告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三部分

来源:二年级 发布时间:2020-03-19 点击:

  围绕“三个三”建设生态文明

 污染减排股    姚康

 建设生态文明,其实质就是要打造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期”和“攻坚期”,同时也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奠基期”和“启动期”。**市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大做文章,巩固和放大生态优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互促共赢的发展道路。

 树立三大共识

  树立“抓生态文明就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共识。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转变的大方向就是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向可持续发展去“转”,就是要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去“转”,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和“带动力”,促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争创绿色生态经济新优势。

 树立“抓生态文明就是增创竞争优势”的共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磁场效应”,是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空间、发展高度、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基本建设的“中轴”来抓,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线”来抓,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脊梁”工程来抓,努力抢占生态发展的制高点,增创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树立“抓生态文明就是改善民生福祉”的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是直接关系民生、涉及民本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解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最大问题,积极营造“舒适、健康、优美、宽裕”的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过上安居乐业、繁荣和谐、品质较高的生活。

 坚持三大原则

  坚持“把放大生态优势作为关键之举”。要切实树立“经营生态”的理念,把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生产力来对待,把生态产业作为一项大产业来经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切实发挥良好生态的“凸透镜”效应,不断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和发展模式,真正走出一条具有更高标准、更高层次、特色鲜明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坚持“把推进转型升级作为重中之重”。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到生产和生活、投资和消费、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去,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坚持“把提升生活品质作为民生之基”。要强化生态成本观、环境大局观、绿色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放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上,积极打造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三位一体”互促共进、快速发展的生态强县。着力解决好群众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景更秀”,以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检验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

 构建三大体系

  构建完善生态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完善特色块状经济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构建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低碳化、集群化。大力培育和发展低能耗、低排放、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壮大,促进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推广绿色生产、绿色认证、绿色营销模式,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品牌。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强研究制定“十二五”时期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政策举措。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有序推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努力促进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各个环节和企业、园区、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支持企业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依法对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培育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显著的典型企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强特色开发,充分利用好境内资源环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地开发具有

 **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立足资源优势,把生态旅游健身业作为生态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来培育,构建山水相衬、立体纵深发展的旅游健身体系。实施多元开发,培育汽车游艇、登山步道、露营垂钓等新型业态项目和户外运动产品。注重整体开发,有机整合生态景观、民俗文化、景点景区、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健身资源,通过总体规划、形象策划、品牌营销,积极打造区域一体化的旅游大景区。

 构建完善生态人居体系,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一是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功能向农村覆盖,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综合交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融合接轨,让城市拥有乡村的美景、乡村享受城市级的设施。注重传统文脉保护延续,南梁精神,周祖陵等有重点地保留部分古镇、古村、古建筑,使得历史遗存和自然生态相协调,将自然生趣注入人居景观。二是强化城市环境整治。着力推进“三改一拆”工作,逐步完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加快构建结构布局合理、综合功能优化的城市生态屏障,精心打造现代城市生活和自然田园生动融合的美好家园。加快山体公园、生态公园、绿地广场、风景林带和绿色景观长廊等建设,形成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的公共绿地系统,完善多层次的城市绿化覆盖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推行精细化城市管理,营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三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依托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建设各类旅游、文化、休闲特色小城镇,实现人口、产业、资源集约合理配置,发挥生态节点和示范带动作用。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推进农村住房建设集中改造,建设特色生态村庄,不断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大力开展“两美”行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打造一批乡土特色浓郁、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民风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构建完善生态保障体系,促进生态文明长效建设。一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立足科学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工作机制、改进工作作风、营造工作氛围,形成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生态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形成多元投入的生态文明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实行环境评价和环境准入机制,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进一步完善资源利用约束机制。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西部山区等生态涵养区的补偿力度,建立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扩大支付范围。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体系,强化专家咨询论证和公众参与,全面落实涉及生态问题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强化舆论引导,大力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切实增强全社会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污染整治,着力推进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专项整治行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切实增强自然生态保护,加快推进生态屏障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强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完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和生态安全应急处置系统,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垃圾分类管理,切实推进环保基础工程建设。三是加强文化科技支撑。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教育活动,强化低碳生活、绿色消费理念,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促进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的形成。重视人文生态修复,积极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古镇、古村、古建筑的保护开发,促进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的良性互动。不断壮大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组织协助、公众参与的生态文明创建模式。大力发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修复等生态科技,加强水、海洋和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开发,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工艺。

   

 我们要创建三个生态 建设幸福美好新**我们要做到三个生态的建设

 一、政治生态的概念

  

 政治生态是相对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秩序而言的一种社会政治状态,实质上为一种“软环境”“软实力”,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活现状以及政治发展环境的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其核心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关键是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改进工作作风,就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所以政治生态就是地方建设发展的环境,是干部成长进步的环境,是个人干事创业的环境。

  

 二、政治生态的突出问题

  

 有专家对当下的政治生态,概括了十种“常见病”:一是“不跑不送,原地不动”的潜规则;二是“拼搏不如拼爹”的特权现象;三是“能力不如关系”的关系学;四是“琢磨事不如琢磨人”的投机钻营;五是“干的不如看的”的论资排辈;六是“做事不如作秀”的形式主义;七是“摆平就是水平”的伪稳定;八是“多栽花少栽刺”的好人主义;九是“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十是“不怕犯事只怕‘出事’”的地方保护主义。也有纪检监察工作者认为在当前政治生活领域,存在着部分“反生态的人、非生态的事”,总结了政治生态环境的“三大病灶”:病灶之一是不讲政治,表现为缺乏政治悟性,缺乏政治担当,缺乏政治道德;病灶之二是花样迭出的贪污腐败,尤其是吏治腐败;病灶之三是非理性、不正常的官场文化,书越读越浅,生活越过越烂,观念越变越乱,视“听话”为美德,以“不得罪人”为最佳取向,以“升官发财”作为从政的唯一追求,视“公开透明”为洪水猛兽。

  

 这些观点虽属一家之言,但也基本符合当下的实际,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政治生态存在的“通病”。对照我市政治生态现状,上述问题或多或少存在,这充分说明市委常委会提出政治生态理念的必要性、迫切性。

  

 三、政治生态建设的意义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可以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可以集中精力、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尤其是可以树立正确的人情观,不为亲情所累、私情所累、人情所累。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群众,正确对待群众,不仅是个态度问题、感情问题,更重要的是政治立场、政治本色问题。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可以始终保持清正廉洁,这是领导干部做人做事的底线,底线就是高压线,碰不得。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好自己,管好家属,管好身边人,做一个组织和干部群众信赖的人,做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做一个家人和亲属引以为荣的人,做一个回顾一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市委常委会提出的“四讲”“四个坚持”“四点共识”,是创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的具体要求,是创造活力迸发的经济生态、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建设幸福美好新**的根本保证。

 本文来自香当网http://www.xiangdang.net/

推荐访问:围绕 生态 建设
上一篇:2014年度兵役登记工作实施方案:兵役登记每年都要吗
下一篇:[教研组长的工作职责]教研组长职责任务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