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

来源:建设工程网 发布时间:2020-09-16 点击:

 北海市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

 目

 录

 一、“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主要成就

 ...........................

 1 1

 (一)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

 ................................ ...

 2 2

 (二)财源建设取得新突破

 ................................ ...

 3 3

 (三)民生保障呈现新气象

 ................................ ...

 6 6

 (四)财政改革取得新进展

 ................................ ...

 7 7

 1.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化 .................................. 8 2.支出管理改革稳步推进 .................................. 8 3.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步伐加快 ................ 9 4.财政监督得到充分发挥 .................................. 9 5.其他重大改革顺利推进。

 ............................... 10 二、“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

 ......................

 10

 (一)良好机遇

 ................................ ............

 10

 (二)不利因素

 ................................ ............

 11

 (三)面临挑战

 ................................ ............

 12

 三、“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

 13

 (一)指导思想

 ................................ ............

 13

 (二)总体目标

 ................................ ............

 14

 (三)主要指标

 ................................ ............

 15

 四、“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的主要任务

 ..........................

 17

 (一)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

 17

 (二)夯实财源工程建设,着力构建速稳质优收入体系

 ..........

 18

 1.加大支持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19 (三)发挥财政融资作用,着力强化财政资金供给保障

 ..........

 19

 1.创新财政融资方式 ..................................... 20 2.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 20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

 ..........

 20

 1.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 20 2.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县区经济发展 .............. 22 (五)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着力完善民生长效保障机制

 ..........

 23

 1.保障惠农财政支出力度,逐步改进财政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 23 2.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 23 3.建立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 24 4.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 25 5.加大文化体育投入,促进文化体育繁荣发展 ............... 25 (六)发挥收入分配职能,着力健全社会公平支撑体系

 ..........

 26

 1.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 26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 27 3.促进住房保障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 27 五、“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的保障措施

 ..........................

 28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干部素质

 ..........................

 28

 (二)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监管力度

 ..........................

 28

 (三)完善内控机制,预防系统风险

 ..........................

 29

 (四)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能

 ..........................

 29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

 30

 (六)

 狠 牢 抓党风廉政,严肃财经纪律

 ........................

 30

 北海市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国的攻坚阶段,是广西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北海市实现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在广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的历史新阶段。北海市财政发展“十三五”规划将围绕以下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进行,全面深化财政改革,推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增强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一、“十二五”时期财政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北海市财政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真抓实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壮大财政实力,深化财税改革,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财政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十二五”财政发展主要指标圆满完成。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财源建设取得新突破,财政收入实现新跨越,2012 年组织财政收入突破一百亿元大关,成为广西第五个财政收入过百亿元的地级市。带 格式 的: 缩进: 首行缩进:

 2 字符带 格式 的: 左带 格式 的: 缩进: 首行缩进:

 2 字符

 2015 年全市组织财政收入达到 142.98 亿元,比 2010 年增加95.88 亿元,增长 203.6%,年均增长 24.87%,总量从广西各市第 10 位上升至第 5 位。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民生保障呈现新气象,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以上,社保、卫生、科技、扶贫等重点支出得到确实保障。财政管理形成新亮点,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公务卡、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财政信息公开迈出可喜步伐,财政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财政收入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北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抢抓机遇,坚决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产业规模效益初步显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社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民生、环保等社会事业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显现新活力。“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财政收入 541.6 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的 150 亿元增加 391.6 亿元,增长 2.59 倍,年均增长 24.37%,比“十一五”时期的平均增幅 22.89%高出 1.48 个百分点。其中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17.34 亿元,比“十一五”时期的 72.25 亿元增加 145.09 亿元,增长 2.01 倍,年均增长12.60%。全市组织财政收入连跨 60 亿、70 亿、80 亿、90

 亿和 100 亿元五个大关。“十二五”时期,财政实力的增强,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表 1:北海市全市“十二五”时期财政主要指标(亿元)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组织财政收入 57.54 100.09 113.60 127.39 142.9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7.06 41.13 42.11 47.25 47.61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84.64 98.73 99.63 104.97 130.18 图 1:“十二五”期间北海市财政收入及财政收入增长率 (二)财源建设取得新突破

 北海市各级财税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目标,着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扶持重点项目、重点产业、重点园区建设,积极培育税源增长新亮点,精心做大财源蛋糕,迎难而上推动经济企稳向好。“十二五”期末,北海市各项财政收入指标在广西排名靠前:全市财政收入总量排名广西第 5 位,占广西财政收入总量的

 6.13%;收入增幅排名广西第 3 位,高于广西平均水平 4.4个百分点;收入质量排名广西第 1 位,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 90.41%,高于广西平均水平 11.2 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为 73.32%,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5.2 个百分点,排名全区第 2 位。“十二五”期间,全市非税收入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的比重稳步下降,由 2011 年的33.03%逐步下降到 26.68%,反映出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

 为了壮大财源基础,财政部门进一步转变和拓展理财思路,将各种财政资金整合起来,捆绑使用,集中投入到项目上,以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精心打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个千亿元产业,形成的相关产业行业逐步成为新的支柱税源和财政收入增长的主导力量。“十二五”期间,市财政一方面继续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缓解我市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压力;另一方面综合运用奖励、补助、贴息、风险补偿等多种手段,引导各方资金,培植壮大财源,借助投融资平台,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和乘数效应,保障了社保、科技、教育、文化、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出需要。2011-2015 年全市共向上级争取各项专项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以及基金补助资金 263.07 亿元,有力支持了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

 表 2:北海市 2011-2015 年非税收入比重及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年份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7.06 41.13 42.11 47.25 47.61 非税收入(亿元)

 12.24 11.75 11.43 13.19 12.70 非税收入比重(%)

 33.03 28.57 27.14 27.92 26.68 上级转移支付(亿元)

 46.32 53.05 49.79 52.65 58.85 一般性转移支付(亿元)

 13.63 20.16 21.71 24.01 27.37 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29.43 38.00 43.60 45.60 46.51 2011-2015 年,市财政对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前所未有,共投入重大项目 118 亿元。财政的保障使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突破,建成和推进了交通、水利、市政、环保、旅游、体育等方面的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使中石化项目、出口加工区B 区建设项目、第四届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会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1 年-2015 年,市财政共拨付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高新区、铁山港工业园区、海洋产业园等五大园区扶持资金53.15 亿元,支持园区盘活闲置土地和引进总部经济企业,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园区税源建设,增强园区自我造血功能,促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四大园区财政收入从2011 年的 9.55 亿元到 2012 年突破 50 亿元,达到 52.11 亿元;2015 年实现 93.74 亿元,是 2011 年的近十倍。园区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基础的不断稳固进一步夯实了全市的财源基础。同时,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北部湾经济区税收优惠政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国家一系

 列结构性减税政策,涵养税源,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创新创业。

  (三)民生保障呈现新气象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 2011 年的 84.64 亿元(155.44 万人)提高到 2015 年的 130.18 亿元(162.57 万人),年均增长 11.36%。人均一般预算支出从 2011 年 5445 元/人增加到2015 年的 8008 元/人,年均增长 10.12%,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全市经济建设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

 “十二五”期间,全市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合理,支出重点向社保、科技、教育、文化、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和项目倾斜,逐步建立起财政民生投入长效机制。2011 年-2015 年,全市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累计达到 391.55 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 75.5%。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1 年-2015年,全市投入农林水支出达到 85.99 亿元。积极筹措各项资金,切实保障基础设施扶贫项目建设、产业扶贫项目开发和“雨露计划”扶贫培训的资金需要,确保 39 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全部达标,完成“十二五”扶贫开发任务。

 2.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政策,5 年来,全市教育支出累计达到 93 亿元,新建、迁建或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城市及农村义务教育、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加大对公共文化体育的投入力度,文化体育成果显著。2011 年-2015 年,全市文化体育与传媒投入累计 5.91亿元。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城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4.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力度,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明显改善。2011 年-2015 年,全市财政投入的医疗卫生支出 48.45亿元,全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改善。

 5.加大社会保障与就业投入力度,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2011 年-2015 年,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累计达到26.91 亿元。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标准大幅提高。

 6.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加强。2011年-2015 年,全市各级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财政支出累计7.61 亿元,加大了对科技研发项目的支持力度。

 (四)财政改革取得新进展

 “十二五”时期,市财政按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新预算法的要求,从财政体制机制入手,抓管理、重绩效、求创新,认真解决财政工作面临的矛盾与难题,统筹协调推进财政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 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化

 政府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逐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试点范围逐步扩大;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顺利推进,公开内容不断细化;“营改增”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2015 年绩效目标管理范围继续扩大,全市编制绩效目标的一级预算单位340 个,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部门 309 个,编制绩效目标范围达到 91%,比去年提高了 22 个百分点,比财政厅考核指标高出 16 个百分点。绩效评价资金规模逐步扩大,2015 年,开展绩效评价项目涉及的资金 18.62 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 14.21%,超出财政厅考核指标 12%的 3.5 个百分点。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综合评价试点,促进了预算部门从整体上提升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和绩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推动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100 个市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全部公开了 2015 年部门预算,占应公开部门数的 100%。预决算已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细化至项级科目,经济分类科目细化到款级科目。

 2. 支出管理改革稳步推进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断完善,市本级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预算单位 365 个,一县三区纳入改革单位 476 个,22个乡镇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改革目标;公务卡改革全面推开;采购范围和规模逐步扩大,认真执行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政府采购行为和采购程序进一步规范和完善,2011 年-2015 年,全年市本级预算单位采购预算金额为38.21亿元,采购合同金额为34.90亿元,节约资金3.31亿元,节约率 8.66%。财政投资评审工作不断加强,政府投资效益不断提高,2011 年-2015 年,评审中心累计评审预结算项目 1594 个,涉及工程 2090 项,审核资金 181.70 亿元,审定金额 147.69 亿元,合理审减资金 34.01 亿元,审减率18.72%。

 3.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步伐加快

 2013 年 4 月,我市成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处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国有资产审核、使用和处置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资管理机构人员备案制度得到建立。

 4. 财政监督得到充分发挥

 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5 年间,不断加大对财政政策重点扶持的行业和涉及民生政策资金较多的重点单位的检查力度,组

 织开展全市会计监督检查、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财政供养人员“吃空饷”问题专项清理检查、民生资金检查等。进一步完善了因公出国(境)经费和任务联动审批、出国经费先行审核的管理机制。确保各类财政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效益。

 5. 其他重大改革顺利推进。

 公务员津贴补贴调整工作圆满完成;完善制度,政府购买服务改革积极推进;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建立健全债务管理机制,严格控制政府性债务,防范债务风险。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面临的总体形势

 “十三五”时期,广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发展前景广阔。北海面临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全面实施、广西经济与东盟经济深度融合、北部湾经济区进一步加快发展、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大历史机遇。

 (一)良好机遇

 从机遇的角度来看,广西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化,广西仍处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没有变,同时,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一是战略地位优势突出。区市共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

 盟自贸区升级版、加快沿海沿边开放和自治区实施“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机遇的叠加优势正在释放。二是财政改革探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所进行的探索和积累的经验对继续深化财政改革提供帮助和借鉴。三是产业结构优化后激发活力。随着北海各项发展战略的实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势头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动力,为财政发展奠定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不利因素

 从挑战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形势仍不乐观,财政收入增速趋缓,财政收入潜在增长率下降。从区外看,全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整体放缓,财政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从区内看,全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和“41 条”等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政策的作用下,消费增速有所加快,进出口降幅持续收窄,客货运输有所回升,房地产去库存效果继续显现。但工业、投资、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增速回落,表明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从本市看,进入现代工业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攻坚期,海洋资源环境底线约束更加趋紧,科技创新的动力、活力明显不足,人口老龄化程度越发突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务较重,医疗、教育、交通、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等领域的短板和瓶颈制约凸显。近几年,贡献地方税收大头的

 房地产和建筑安装业不景气,土地出让金收入减少,对市财政筹措建设资金造成了很大影响。突出的问题有:一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财政收入总量较小,2015 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47 亿元,2016 年为 50 亿元,预计 2017 年为 51 亿元左右,仅增长 1.6%;二是财政保障能力远远达不到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居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加大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科技投入等刚性增长的财政支出对财力的需求持续加大;三是建设资金缺口大,为推进实施“四大会战”、舞起“四个龙头”、实现“两个建成”,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财政保障能力远远达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一县三区还存在收支平衡问题,有数额较大的财政赤字需要消化。

 (三)面临挑战

 综合判断,北海未来五年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和“势”总体有利,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在本市财政领域突出表现为:一是财政收支方面,财政收入开始呈现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的平稳增长态势,潜在增长速度放缓,加之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边界尚未厘清,除了保民生外,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等增支需求仍然较大,预算的中长期统筹平衡难度明显增大。二是财税体制和政策方面,与加快推进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铁山港工业园区、加快从低端集成制造业向高端创新产业发展的财税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尚在不断探索,和提升北海城市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财税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预算管理方面,跨年度平衡机制尚未建立;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和项目库建设、预算评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中期财政规划尚处于试编阶段;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三、“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北海市“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大定位”,努力推进“六强财政”建设,全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全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双核驱动、绿色发展四大战略,营造政治、社会、自然生态,着力支持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和稳

 定增长,着力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推进开放合作和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财政事业可持续发展,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舞起扩大开放合作、发展海洋经济、电子信息产业、滨海旅游这“四个龙头”、着力推进实施工业转型、城乡建设管理、全域旅游、农村脱贫攻坚这“四个大会战”,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谱写建党百年广西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实保障。

 (二)总体目标

 1.财政收入目标。预计“十三五”时期全市组织的财政收入年均递增 10%,到 2020 年全市组织的财政收入达到230.27 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达到 7%,到 2020年达到 66.77 亿元。财政收入质量不断提升,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稳步提高。

 2.一般预算支出目标。预计“十三五”时期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年均递增 8%,到 2020 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规模达到192.95 亿元左右。

 3.预算管理目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和预算监督四位一体的预算管理模式初步形成,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完善,预算支出进度明显加快,预决算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

 4.财政体制目标。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不断理顺,财力事权更加匹配;基层财力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层财政保障机制日趋完善。

 表 3:“十三五”时期北海市财政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 2015 年 2020 年 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组织财政收入 142.98亿元 230.27 亿元 10%左右 预期性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 47.61 亿元 69.71 亿元 7%左右 预期性 一般预算支出 130.18亿元 192.95 亿元 8%左右 预期性 (三)主要指标

 1.财政收入。根据《北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我市经济发展指标所作的预测,综合考虑物价、管理因素及经济增长与财政等的相关性,按年均增长 10%测算,到 2020 年全市组织财政收入预期目标为 230.27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66.77 亿元,年均增长 7%。

 2. 财政支出。按照量入为出、优化结构、有保有压、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清理并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在贯彻落实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的基础上,突出财政支出重点,确保基本支出和稳增长、调结构及民生改善等重点支出需要,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公共服务更加科学合理。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开放城市的奋斗目标,为全市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大会战、城乡建设管理大会战、全域旅游城市建设大会战、农村脱贫攻坚大会战“四大会战”提供资金保障。按年均增长 8%测算,到 2020 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

 出将达到 192.95 亿元左右。一是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工业企业(含工业园区)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节能降耗、循环经济发展、品牌创造和优势项目补助贴息,加大对交通、市政、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二是保障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要求,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资金投入,确保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经费,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及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提供财力保障。建成广西区高校密集区和职业教育园区,建成北海乃至北部湾经济区的高级人才培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交流中心。继续加大科技文化投入力度,为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科技指标提供财力保障。切实加大医疗卫生保障的财政投入,逐步提高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标准,并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长、医疗费用合理上涨相适应的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三是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扶贫资金投入,确保涉农补贴、奖励及时、足额、安全发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村村级组织运作经费的基本保障。四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环保投入。把财政的环保支出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通过财政预算内经常性支出、非税收入、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安排为核心的大环保财政资金,逐年加大对环保的投入。

 四、“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

 1.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 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收支、完整统一、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制机制。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全面实施预决算公开,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继续推进市本级预算编列方式改革,清理、整合、规范现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对市辖区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市与市辖区收入划分,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

 2.推进税制改革,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体系 落实国家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等重大改革举措,深化国税、地税征管改革。做好营业税改增值税改革后续工作,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减税清费的宏观调控政策,通过减税鼓励和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消费税制改革,落实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逐步扩大征税范围。清理规范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按照中央部署做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相关工

 作。完善地方税体系,按照房地产税改革的步伐夯实地方税源。

 3.完善市和城区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按照“事权财权匹配”的原则,确定各级政府支出责任。逐步将社会治安、市政交通、农村公路、城乡社区事务等受益范围地域性强、信息较为复杂且主要与当地居民密切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为地方的财政事权。将有关居民生活、社会治安、城乡建设、公共设施管理等适宜由基层政府发挥信息、管理优势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下移,强化基层政府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上级政府政策的责任。对市级政府的财政事权委托县区行使,应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相应经费。

 4.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通过多层次人员培训,转变“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思想观念,使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形成公共服务决策、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结果应用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逐步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建立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转移支付绩效评价、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政策绩效评价等多层次绩效评价体系。探索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调整、预算安排、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健全预算约束机制。

 (二)夯实财源工程建设,着力构建速稳质优收入体系

 1. 加大支持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主动发挥财政在服务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把北海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广西临海现代工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全力支持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和临港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集聚发展,同时推动三大千亿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提升北海工业核心竞争力。统筹安排各类资金,大力支持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的重大项目以及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社会管理等薄弱环节的重大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下倾财力,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完善支持园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支持北海高新区扩区,北海工业园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创办省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北海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合保税区,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等产业园区升级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大力促进园区经济发展。围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三大千亿元产业,农产品加工、造纸和木材加工、能源、船舶修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海洋产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招商引资财政奖补力度,拉长产业链,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同时,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发挥财政融资作用,着力强化财政资金供给保障

 1. 创新财政融资方式

 积极发挥财政在投融资中的引导作用和倍数效应,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进一步规范融资运作,探索创新投融资方式,促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满足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要。积极推动金融资源向重大基础设施、三大千亿元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等领域倾斜,形成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重要区域加快发展的资金合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营造积极的金融环境,吸引国内外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扩大服务面,充分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2. 努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制定 PPP 发展扶持政策,安排奖补资金,建立 PPP 项目库,积极为 PPP 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规范推进 PPP 项目实施。发挥财政对金融的撬动作用,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新模式,完善和扩大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各类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壮大,鼓励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生态环境。支持企业利用债券、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提升直接融资能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

 1 1 .积极推动开 放型经济体系建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发挥财政在推动对外开放、推进区域合作中的作用,为把北海市建成北部湾对外贸易综合口岸、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示范性窗口城市、“一带一路”海上衔接重要门户提供强有力的财政支持。落实国家、自治区支持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各项财税政策,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财税政策扶持体系。设立北海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增强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大力支持发展对外贸易,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建设北海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电子信息)、北海国家级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水产品),自治区皮革制品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优化引资环境,支持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和扩大投资,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完善开放合作平台,支持建设以北海组团、铁山港(龙潭) 组团为两核,以广西北海工业园区、北海出口加工区、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海洋产业科技园区、中国—东盟北部湾北海现代渔港经济区、合浦工业园区、龙港新区铁山东港产业园、北海贵阳港、中印合作园、中国电子北部湾信息港等七大园区为重点,以 325 国道北海段沿线地带为补充的“两核七园一带”产业布局。积极支持北海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合保税区和新设北海航空口岸。大力为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物流、客货国际道路运输、

 人员出入境、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领域实施便利化措施提供服务。

 2 2 .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县区经济发展

 积极发挥财政在推动产业升级、加快县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综合运用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财政贴息、金融激励、事后补助等方式,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造纸和木材业加工、能源和船舶修造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全新型财政投入机制,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动漫、工业设计和创意产业,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工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提升海洋渔业和海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邮轮经济和渔港经济,逐步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城,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市。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加快把北海建设成为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城市、广西主要旅游集散地和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休城市。大力支持县区经济发展,积极发挥财政争取资金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县、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制约县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健全一般性转移支付

 增长机制,加大对县、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县级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积极支持廉州湾新城、银海新城、铁山港新城区、龙港新区等城市新区开放建设,力争到 2020 年城市建成区达 140 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 100—120 万人的大城市。大力支持廉州镇、山口镇、公馆镇、西场镇、石康镇、福成镇、白沙镇、南康镇等重点城镇开发建设,打造集约城镇、绿色城镇、智慧城镇、人文城镇和特色城镇。

 (五)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着力完善民生长效保障机制

 1. 保障惠农财政支出力度,逐步改进财政投入机制,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在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完善落实对种粮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措施。同时,综合运用贴息、农业保险、投资参股、信贷担保等财税杠杆,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种植的积极性,保障农民的基本收入并进一步扩大。投入的资金可在“支农”的同时,可以小范围适度开展“培农”,培养一批有先进理念的基层农业带头人,向他们传授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风险的规避等知识,掌握一定的农产品加工与电商知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的农业生产力。

 2. 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障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园的正规化、标准化建设,稳步提高学前教育入学率。推进以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消除“大班额”、“大通铺”现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促进多元化、特色化发展,逐步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建立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优质化发展。努力办好特殊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运用补贴等手段引导区内外高校到北海办学,举办新校区,加大投入,实现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到 12000 元的目标,积极推进高等教育信息化步伐。

 3. 建立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低保工作。认真落实就业促进法,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完善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妥善引导待业、失业人员走向工作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支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

 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援助和帮扶。整合各类就业创业资金,支持“双创”,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提高就业创业资金使用绩效。

 4. 全面深化医药卫 生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医疗资源合理分配 大力支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属性,抑制医疗费用过快上涨。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重大工程,加强乡镇卫生院等急需和薄弱领域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推动医疗卫生县乡一体化。扶持社会办医发展,逐步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促进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5. . 加大文化体育投入, 促进文化体育繁荣发展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足额安排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发展海洋文化、丝路文化、南珠文化、客家文化。支持推进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场所和镇村、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工人文化宫改造,支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

 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或者优惠开放,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深度融合,促进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和产业基地,积极支持发展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影视动漫、工艺美术(含南珠产业)、演出娱乐、文化服务、文化制造等七大文化产业行业。支持涠洲岛国际文化旅游与观光度假、红树林湿地观光、北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北海鉴藏天下文化城、合浦客家文化博览园、合浦汉文化公园等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北海市博物馆、北海海洋博物馆)、广播电影电视中心、青少年宫等文化设施建设。支持北海市体育馆、合浦县和铁山港区体育中心等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全民健身工程”。

 (六)发挥收入分配职能,着力健全社会公平支撑体系

 1. .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围绕 2020 年在全区率先完成精准脱贫任务的总目标,落实扶贫资金投入,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要求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统筹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按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 10%以上增列扶贫支出,将当年按规定清理收回的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 50%

 以上用于扶贫开发。开展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创新扶贫资金投入新机制,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

 2.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不断缩小城乡间、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税费减免和公益性岗位、岗位培训、社会保险、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帮助农民返乡创业,大力支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稳定就业率。健全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加强对困难群体救助和帮扶。严格规范党政机关各种津贴补贴和奖金发放行为,严格控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管人员职务消费。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居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3. 促进住房保障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完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统筹一般公共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财政稳定投入机制,扩大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引导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防止房价过快上涨,有效保障城镇居民合理的住房需求,确保基本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

 住房全覆盖。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显著改善人居环境。

 五、“十三五”时期财政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干部素质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强化推进工作领导机制,有序、高效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财政“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着力加强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举措,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筑牢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增强财政干部的党性修养,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

 (二)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财政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机制,根据改革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类分项细化落实责任目标,明确年度任务、阶段目标和推进落实的时间表。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单位和具体措施,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合作、协同配合的工作合力,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对本规划的实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跟踪分析,建立财政事业发展状况的数据信息和监测体系,提出规划实施的改进意见并督促整改,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加强重大工程项目的过程跟踪和监管,对滞后于建设节点的工程项目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出症结,使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有

 力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按时、保质地顺利完成。加大资金监管力度,区分各类资金来源建立相应监管制度,确保专款专用,防止出现违法违规行为。

 (三)完善内控机制,预防系统风险

 加强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全面完善财政资金预算、银行账户管理、财政专户管理、财政行政审批、财政内部监督、干部人事管理、行政效能建设、机关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制度,推动财政管理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逐步推进实现财政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有效避免财政政策制定、资金分配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推进内控执行体系建设,强化关键流程控制,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等财政主要业务的内控执行有效性进行监控。建立及时有序的风险事件应对机制,重点防范财政政策制定、预算编制执行等财政核心业务风险。完善内控考核评价的结果应用机制,与年度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有效衔接,全面提升管理成效。

 (四)搭建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能

 扎实推动全市财政信息共建共享平台建设,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管理、动态监控一体化的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市财政内部之间以及与市级同级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开展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和

 研究比对,强化以数据为基础的定量分析,使数据成为财政专项支出、制度设计等决策的重要基础,为财政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积极推进“互联网+财政”,大力开展网上政务大厅建设,逐步实现财政行政审批、网上办事和公共服务的网上受理、办理和反馈,加快建构安全高效的财政网上办事服务体系。加强财政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打造以集中化管理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平台,提升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多渠道、多方式吸纳和引进专业人才,充实队伍,增强活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建立分层级、分专业、分类别的人才培训机制,着力提升干部能力素质,促进各类人才成长发展。建立一套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充满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竞选性的干部选任方式,区分实施选任制和委任制干部选拔方式,建立多角度、全方位干部测评机制,充分激发财政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工作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积分量化考核。积极为年轻干部成长搭建平台,突出实绩导向,加强年轻干部的实践锻炼,注重选配优秀年轻干部,将有才有为的优秀年轻干部选任到重要岗位。

 (六)

 牢抓党风廉政,强化财经纪律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精神,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中国共产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筑牢拒腐防败思想防线。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全面加强财政干部作风建设、构建常抓不懈工作新常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化财政惩防体系建设。加强对财政干部的职业道德和廉洁从政教育,增强广大财政干部的遵纪守法和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完善财政系统内控制度建设,推进财政治理法治化。发挥财政监督作用,加强财政执法检查,防止和避免财政乱象问题的发生。加大查办违纪违规问题工作力度,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强化财政干部的纪律观念。

推荐访问:北海市 财政 规划
上一篇: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拟立项项目表
下一篇:通用日照分析报告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