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对病证的诊断(二)_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来源:建设工程网 发布时间:2019-08-31 点击:

  中医诊察疾病的主要方法是望、闻、问、切四种,合称“四诊”。其中问诊最为重要,故孙思邈说:“未诊先问,最为有准。”《难经・六十一难》强调:“问而知之谓之工”。“工”有善长、仔细之意。说明问诊要讲究方法和技巧,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问诊的主要内容 问诊时,除年龄、性别、婚否、职业等一般情况外,病人的主症及病史当是询问的最主要内容。
  主症常常是病人主诉中最感痛苦的症状和体征。有时病人叙述的症状(包括体征)很多,纷纭复杂,林林总总。但作为主症,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医生必须善于抓住主症。如病人自诉头晕、汗出、口干、心悸、胸痛、倦怠乏力等等。其中心悸、胸痛便是主症,可以初步考虑为心病,病位在心。围绕主症,再根据辨证的需要深入询问有关的兼症和病史,并结合其他三诊所得资料,做出正确诊断。对主症的询问除病变的部位外,还要问及主症的性质、程度、时间等情况。如主症为腹痛,则要追问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拒按还是喜按,以及有否便秘、腹泻等。这都是为着辨病和辨证的需要。
  病史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现病史是指病人从发病到就诊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经过。其中包括发病情况、病程长短、病变过程、治疗经过、现在症状等,其中现在症状,更是问诊的重点。
  问现在症
  现在症是病人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的情况。现在症是疾病在现阶段病理变化的客观反映,是医生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清代陈修园曾依据张景岳的《十问篇》编成了言简意赅的《十问歌》,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以上歌诀介绍了对成人、妇女及小儿的问诊项目,至今仍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在临床运用时,要根据病人具体病情而问,不能千篇一律地逐项套用。
  一、问寒热 “寒”与“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故列于十问之首。寒,是病人自感怕冷、有恶风、恶寒和畏寒之分。遇风觉冷,谓之恶风;自感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缓解者,谓之恶寒;若加衣被或近火怕冷能缓解者,则称之畏寒。热,指发热,包括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病人自感全身或局部(如手足心)发热。
  问寒热,首先是问病人有否寒热的症状。若有,须追问寒热是否同时出现,还是仅有寒或热一个症状。进而询问寒热的新久、轻重程度、持续时间长短,寒热的出现时间或部位有何特点,寒热与体温的关系、缓解的条件及其兼症。
  临床较常见的寒热症状有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但热不寒、但寒不热四种类型。
  (一)恶寒发热 是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的症状。在外感疾病中,邪气由表传里,有否恶寒是辨别表证和里证的分界线。故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外邪犯表,卫阳遏阻,不能温煦肌表,故恶寒;卫阳不能宣发,遂致郁而发热。
  在寒热并见的情况下,若恶寒重发热轻,则是外感寒邪证的特点。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卫阳郁闭,肌表失于温煦,故寒重热轻。若发热轻而恶风,则是外感风邪表证的特征。因为风性开泄,肌腠疏松,卫阳郁遏不甚,正邪交争不剧,故发热轻而恶风。也有只恶风而不发热的,多为肺卫气虚,肌表不固所致。若发热重而恶寒轻,则是风热表证的特征。因为热为阳邪,致病可使阳盛,阳盛则热,故发热重。风使腠理开泄,故有轻微恶寒。
  在外感表证中,寒热的孰轻孰重,不仅与感受邪气的性质有关,亦与感受邪气的轻重和正邪的盛衰有关。一般情况下,感邪轻,则寒热俱轻;感邪重,则寒热俱重;邪正俱盛,则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恶寒重而发热轻。
  恶寒发热虽是表证的特征性症状,但某些里热证亦可表现为寒热并见的症状。如肠痈、疮疡、瘟疫及邪毒内陷等,当正邪交争剧烈时,病人既有高热、体温甚高,同时见有自觉恶寒严重,甚至寒战的表现。
  (二)但寒不热 病人只感寒冷而不发热者,称为但寒不热。是里寒证的特征。根据发病的缓急和病程的长短,可见有“新病恶寒”和“久病畏寒”两种情况。
  新病恶寒,是指突然感觉怕冷,四肢不温,但体温不高。或者伴见脘腹、肢体冷痛,或呕吐泄泻,或咳喘痰鸣,脉沉紧等症状。此等情况多见于里寒证,因受寒较重,寒邪直中脏腑所致。所谓体温不高,是在发病初始之时,随着病情发展,体温很快会升高。某些表寒证也会有这种表现,即开始怕冷不热,继而体温上升。怕冷是发热的前奏。
  久病畏寒,是指病人经常怕冷,手足发凉,但能得温缓解。一般伴有疲倦、自汗、面色(白光)白、唇舌淡红等症状,多因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肢体所致,故此称为虚寒。
  (三)但热不寒 只有发热而无怕冷之感者,称为但热不寒。是里热证的特征。就病因而言,有虚实之分;就发热类型而言,则有壮热、潮热、低热之别。
  壮热,即高热,体温在39 ℃以上而持续不退。常兼面赤、口渴、心烦、大汗出且汗出热不退,脉洪大等症。常因外邪内传,里热炽盛,蒸达于外所致。多见于阳明经证或温病的邪在气分阶段。属里热实证。
  潮热,即按时发热或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下午3―5时高热者,称为日晡潮热。伴有便秘、腹胀,或腹痛不可触按,烦躁、谵语、舌苔黄燥等症者,属于燥热内结,多见于阳明腑实证。若午后或晚间有低热,则称为午后或晚间潮热。自感热自骨间蒸发而出,故亦称“骨蒸潮热”。常伴有颧红、盗汗、消瘦、心烦不眠,或有咳嗽痰血等症状,多属于阴虚火旺证。但也有瘀血积久,郁而化热者,可同时伴有瘀血症状。
  低热,指热度不高,体温多在38 ℃以下,或仅有发热的感觉而体温不高。发热时间一般较长,病程日久,病因较复杂。如长期低热,劳累则甚,兼有疲乏、气短、自汗等症状者,多属气虚发热;时有低热,兼见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症者,多属血虚发热;长期低热,兼见颧红、五心烦热等症者,多属阴虚发热;每因情绪失常而有低热,兼有胸闷、急躁易怒等症者,多属气郁发热;小儿逢夏季长期低热,兼有烦渴、无汗、多尿等症,至秋凉即自愈者,多属气阴两虚发热。
  (四)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称为寒热往来。是半表半里证的特征,为正邪交争互有进退的病理反映。临床常见的类型有两种:一是病人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定时,称为寒热往来无定时。这种类型多见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由于邪在半表半里,正邪交争过程中,正胜则发热,邪胜则恶寒,故寒热交替无有定时;另一种则是寒热往来有定时。病人表现为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两三日发作一次,同时兼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状,常见于疟疾。中医认为,疟邪侵入人体后,潜伏于人体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邪入里与营阴争则寒,邪出与卫阳争则热。邪伏的部位较浅者,每日一发;邪伏部位较深者,则两三日发作一次。
  此外,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等,也可出现寒热往来、似疟非疟的症状,故需结合病史及其他兼症详细询问。
  总上可知,问寒热可以协助辨别病证的表里虚实。(待续)

推荐访问:漫谈 诊断 中医
上一篇:【唾液的新功能】微信更新后新功能
下一篇: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 慢性疾病的康复治疗(14) 谈谈康复医学中的运动治疗(三)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