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皇帝的称谓【古人如何向皇帝打小报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通缉令】

来源:建设工程网 发布时间:2019-04-25 点击:

  古人如何向皇帝打小报告   文/徐宪江      国家的事务何其复杂,有些事情只许皇上知道,不能公开言传。于是,便出现了一种只能由皇帝知晓的奏折,因奏折的折面、折内标明“密奏”、“密折”字样,故称为密奏或密折。
  秘密奏折最早出现在顺治朝。康熙继位后,密折的作用越发重要,康熙认为使用密奏能使“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故予以推行。现存有康熙朝的密奏三千余件,系由百余人所呈,说明密奏的运用比顺治时更广泛。
  雍正登位后,为了直接了解下情,巩固统治,大力推行密奏,并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制度。同时,雍正朝有密折权的官僚队伍较康熙朝大幅度扩大。据统计,康熙朝有秘密奏事权的官员仅100多人,而雍正朝短短13年便发展到1200多人。此外,雍正朝密折制度已经程序化,还设立了专门转呈、接受密折的机构――奏事处。
  凡拥有密折奏事权的官员都是雍正帝安插在百僚中的“耳目”,而奏事人自己又受其他一个或几个奏事人的秘密监督,形成互相监视的局面。这样,人人都处于受监视的境地,所有人的行为都受到约束。雍正帝就是通过密折制度,来控制百官、监督考查百官,选拔和任用官吏。
  康熙时,朱批后的密奏发还具奏人后,就一直任其保存,不予收归,以至于一些有关王朝各方面的机密扩散于外。雍正鉴于这一教训,在登位的当月就下令,凡内外文武官员保存有康熙朝朱批密奏的,一律密封上缴,不准留匿、焚弃;紧接着又下令,凡自己朱批的密奏,也得上缴,不准抄写存留,并不准将密奏中的朱批写入题本作为奏事的依据,如有违犯者,予以重办。
  密奏制度的产生使皇帝直接处理庶务,加强了皇权。此外,密奏不经通政使司、内阁等机构,能够直达皇帝。因此,事情往往可以很快确定下来,发布指示,交各地官员直接实施,这就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除了上述两点好处外,密奏制度还使地方大员彼此制约、不敢违法擅权,有利于整肃吏治。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通缉令
  文/菜丛
  
  1973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甘肃肩水金关旧址出土的两万余枚“居延汉简”中,发现一件《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的简册,里面记录了迄今为止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通缉令”。《甘露二年丞相御史书》是由朝廷丞相与御史府共同签署的文件。记述了汉宣帝(刘询)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张掖郡地方执行朝廷通缉在逃要犯命令的情况。
  这个被通缉的人,是一个与广陵王刘胥“诅祝案”有牵连的,一个名字叫做“外人”的妇女。刘胥为汉武帝(刘彻)的第四子,因不满汉昭帝(刘弗陵)、汉宣帝入继大统,便利用女巫李女须多次搞“诅祝”活动,祈求鬼神加祸害于宣帝。
  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诅祝阴谋活动被人揭发,刘胥被迫自杀。此事被朝廷视为要案,于是大力搜查余党,曾参与此事而畏罪潜逃的“外人”,便成了通缉的对象。
  “通缉令”的前半部分介绍了通缉犯的姓名、性别、形貌等基本情况,并责令郡守“严教属县官令以下啬夫(乡官,职掌听讼、收取赋税)、吏正、父老”,详加侦察询问。后半部分记载了通缉令在张掖郡居延地区层层下移的情况,最后下移至肩水金关。
  肩水金关,是一座汉代烽塞关城。旧址位于今甘肃省金塔县境内的额济纳河上。
  本简册之原件,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内,足可证信。

推荐访问:打小报告 通缉令 中国历史上 古人
上一篇:【男人健身贵在“巧”】 生巧多贵
下一篇:牙痛的急救方法【闪了腰也有急救期/有些牙痛和心梗有关】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