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培养

来源:医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2020-09-27 点击: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课题实施方案 1、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良好的礼仪修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凝集起来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再者,小学生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所以对他们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社会的需要,明天的呼唤。随着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国际的交往不断的增多,文明的礼仪还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与国格,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小学生是未来的公民,今天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养成,为明天成长为文明社会的公民打下基础。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是时代要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促使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2004年4月,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要求教育系统要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培养具有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桥小好少年,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带动行规养成教育、孝心教育、生态教育等,不仅有利于孩子教养的提高及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也有利于提高下一代的综合素质,最终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1、探索生活化、情景化的礼仪教育内容、形式,构建以礼仪养成教育为核心,以学科教学中渗透为辅,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2、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为少年儿童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

 1、 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国际上针对青少年存在的道德修养上的问题,普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其中包括礼仪教育。英国等国家提出了培养“绅士”、“淑女”的教育。韩国从1973年起就开设道德课,正式以书本形式向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授课,其教学内容便包括各方面的基本礼节和道德规范。学校还设有理解室,模拟生活场景,进行仪表礼节演示教育。我国也在文革以后提出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和养成教育,对礼仪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普遍做法是强调教育与训练想结合,但在实践中常带有分离的状况,或是说理不够,机械训练;或是空洞说教,践行不够。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一是继续强调教育与训练相结合,体现“教学做合一”、“知行统一”。二是注重内在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外在的表现与内在的修养统一起来,简称内外统一。避免出现:品格纯朴却不注重礼仪,显得粗野;注重礼仪,但缺乏朴实的品格,显得虚伪。三是礼仪教育心理化,注重心理辅导。对学生做非强制援助,促进学生自主选择正确的礼仪要求,加强道德修养,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2)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预计有哪些突破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研究。它们大都以一些设计精巧的实验为基础,内容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我国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仅进行这样的一般理论研究,在实际的少年儿童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中,对于克服过于注重说教以及"高大全"等现象是不力的,少年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很难形成。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必须要对他们进行礼仪习惯的培养。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该课题作为研究题目的理由。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具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和睦、幸福,使邻里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理论价值:我们将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结合学校实际工作的新的礼仪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对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美德”,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研究人员精干,业务出众。课题组成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厚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较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热爱教育科研事业。课题小组的配备从领导组织协调,理论研究、教师培训、活动具体实践、操作,评价考核全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正常健康、有序的实施。

 (2)、对国内外礼仪教育的动态有了较好的把握。阅读和研究了相关资料,借鉴了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及其教训,并找到了本课题研究的新的起点。(3)、本课题研究清晰度较高。反映在课题界定、研究目标和基本操作措施等比较清晰。特别是本课题方案中对有何进行课题操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明理、践行、反思方法比较合理,操作起来定会得心应手。对于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采取应对措施加以解决。(4)、课题组教师学历层次较高,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及科研能力。他们年轻有为,在各自的岗位上曾获得了不少荣誉,同时,他们又十分好学、工作热情高。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明礼仪教育旨在通过学校课堂这个主阵地的教育,培养小学生文明的言行举止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使他们进行友好和谐的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2、 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1)开辟有时效性的文明礼仪教育新途径,优化育人环境。(2)构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营造各种礼仪教育的氛围,开发传统美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新的内涵,开发学校礼仪教育校本课程,开设礼仪活动课,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现代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礼仪素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这一教育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文明素质,为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打下终身受益的基础。同时积极探索礼仪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使小学生懂得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在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三种场合,在衣、食、住、行四种生活内容的多维领域中习得和运用礼仪智慧,成长为一个精神饱满的、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受人欢迎,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

 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我校的22个教学班,共700多人。研究周期分为四个阶段。一、课题准备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1月)负责人:邹宏伟(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任务分工;(2)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课题研究全面开展奠定扎实基础。二、全面启动阶段(2008年2月-2008年12月)负责人:梁承虎、梁燕妮(1)开题论证,完善方案,展开课题研究。(2)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确立具体的礼仪规范,组织有关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3)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促进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三、深入研究阶段(2009年1年—2009年12月)负责人:殷永飞(1)加强课题的规范管理,做好阶段性总结,对操作效果进行评价,找出问题及症结,调整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实验研究。(2)开设文明礼仪活动课,利用研究中探索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指导教学,形成学校礼仪教育特色。(3)形成一套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礼仪养成教育的方案。四、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1月-2010年6月)负责人:鞠华燕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情况,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形成各种研究成果,接受领导或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五、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1)基本研究方法:“实践—反思”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学校课题组将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培养小学生礼仪习惯的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经验总结法。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六、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学校准备聘请科研专家担任本课题研究的顾问,相信在课题顾问的指导下,本课题研究会顺利进行,完成预期目标。

 2、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保证研究实施经费与条件,协调课题组方面的工作,保证课题研究顺利有序的进行。

 3、建立课题学习制度,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国际国内先进的教育经验,特别是与课题相关理论和经验,不断强化科研意识,提高研究人员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

 4、建立科学的研究网络模式,根据课题的侧重点组织相关的骨干教师参与,使研究工作做到实化、细化、规范化。七、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 1、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

 2、其他支撑性材料:学生礼仪常规校本课程教材、相关的研究论文与典型案例。课题组的组建及分工组长:邹宏伟(桥头小学校长)负责课题总设计,做好实验研究人员思想工作、各科室和部门的协调工作以及实验经费的筹措等。副组长:梁承虎(桥头小学副校长)参与课题设计,具体指导实施方案和实验,资料的收集处理工作,负责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编写。成员:梁燕妮:负责制定学生的文明礼仪细则。参与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编写。殷永飞:参与课题设计,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参与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编写。鞠华燕:文明礼仪示范班级评比方案制定及实施,参与文明礼仪校本课程的编写。车韶华:负责制定实施文明礼仪之星评价方案。吕洪竹、王守波:负责文明礼仪系列活动方案的制定实施。

 各班班主任:负责各项训练内容、教育措施在本班的实施,积累个案,向课题负责人及时反映情况,总结经验。课题研究的实施策略: 1、组织开展一系列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根据行为习惯养成的特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小”、“实”、“新”、“活”的原则,以“文明礼仪伴我行”为主题开展“文明举止伴我行”、“尊长互敬伴我行”、“您好,文明用语伴我行”、“诚实守信伴我行”、“文明习惯伴我行”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为大力推广学校礼仪教育的成功经验,树立教师、学生身边的文明礼仪榜样,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课题组将组织文明礼仪教育专题调研和研讨会,组织文明礼仪教育案例、论文和“文明礼仪示范班级”、“文明礼仪之星”等评比活动,积极推动文明礼仪宣传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2、将礼仪教学渗透到各学科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要把文明礼仪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管理中,注意礼仪要求的规范和准确,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因素,聚合礼仪要求的各种积极因素,让学生学礼仪、讲礼仪,形成全方位礼仪教育的态势,使学生懂得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同学,使文明的气氛充满校园。

 3、以班级为主阵地,把班级作为学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场所。利用班队活动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成为学生教育自己的有效方式。充分依托班委会和班团组织,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班级实际,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和“礼仪之星”评选活动,积极争创文明礼仪示范班级和文明礼仪学生。

 4、以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活动为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礼仪教育活动。如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示范表演、小品剧、文明礼仪用语征集、演讲、征文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礼仪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磨炼意志,在活动中扬褒弃贬,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 5、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庭环境的状况和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并通过家长学校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文明礼仪教育,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

推荐访问: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 小学生 培养 习惯
上一篇:市委第三巡视组巡视反馈意见及自查存在问题
下一篇:“查短板、找差距、促整改”动员大会讲话稿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