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老”所累_所累

来源:医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5-18 点击:

  天增岁月人增寿,牛年转瞬变为虎年。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辞旧迎新,不少老人却因为“又老了一岁”而添愁。他们觉得岁月对老年人来说,不再像对年轻人那样慷慨,“送走昨天,送来明天”;而是残酷地“送走昨天,送走明天”。于是,内心不由地平添一种无奈与惆怅。
  这是老年人需要摒弃的一种年龄包袱。人的生命是一个发展过程,幼年,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环环相扣,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其特有风景,有幸历经生命全过程的人,是幸福的。宋代诗人陆游《木兰花・立春日作》有句:“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幡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年龄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相待,还有一句诗也讲得好:“人间公道唯白头。”今天的老人,昨天也曾年轻;今天的年轻人,明天也会变老。年轻人可以领略青春花季的璀璨,老年人也可享受成熟季节的丰饶。
  按现行的标准,人一旦过了60岁,都要划入老年的行列,但这里的“老”主要是指生理上的,指“白头”;至于心理上的,永葆青春还是可能的,至少可以延缓衰老的到来。延缓之道,重要一点是忘记年龄,不为“老”所囿所累。英国哲学家罗素写过一篇《论老之将至》,说他的外祖母到80高龄,精力仍然旺盛,思维仍然活跃,原因在于“她根本就没有工夫去留意她在衰老”。罗素说:“这就是保持年轻的最佳方法。”我国有一句俗话,叫“忘年交”,意指才德相契,不拘年龄而结成的知交。老年人在对待自我上,也要有这种“忘年”精神,不让“老”成为包袱压在身上,率性自在地过好晚年生活。实际上,纯粹统计学上的年龄并未有固定不变的标准,你说60岁就是老年,而别国的退休年龄还有到74岁的呢。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文艺出版社约请范泉先生主编了《文化老人话人生》一书。写稿的都是我国的文化名人,当时的年龄为70岁到110岁。他们“话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论老年。当时85岁的施蛰存在组稿会上说,世界上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论老年》,是古罗马西塞罗写的,不过西塞罗只活到63岁,他论老年,恐怕只是一个五六十岁人的体会,要真正写出老年人的思想、情绪、经验、体会,恐怕还要靠他们这批七老八十的人了。他们的“思想、情绪、经验、体会”是什么呢?一个突出的内容就是人老,心可别老。冰心写道:我从来没觉得老。谢希德说:不知老之将至。碧野说:碧野不老。蔡尚思称自己是“忘年人”。华君武自谓:说老不老,说小不小。张乐平说:幽默使我年轻。钱君�说:丹青不知老将至。赵超构则表示:优哉游哉,聊以卒岁。如此等等。这些文化老人都不为“老”所拘所累,而以一种积极的潇洒的精神状态,使其晚晴熠熠生辉。
  如今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越来越多,但老年人千万不要背上年龄包袱,让“老”压得挺不起腰,失去好心情。同时,社会也要进一步弘扬敬老爱老风气,不要视老年人为“包袱”。季羡林在那篇《老年谈老》的文章中特就此发过一点“牢骚”,他说,对老年人不要天天絮絮叨叨,耳提面命:“你们已经老了!你们已经不行了!”老是人生必然规律的体现,老有老的长处。“老”既不可成为个人之累,也不该视为社会之累。
  (摘自《文汇报》)

推荐访问:不为
上一篇:【吃药也得侍与时俱“进”等】实时
下一篇:医保最高报销限额 [北京医保报销限额拟提至30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