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骨质疏松症防治

来源:医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4-29 点击:

  [摘要] 目的 探讨对骨质疏松症的西药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方法的辅助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改善及生活质量提高。方法 筛选符合研究要求患者100例(男女各5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年龄60-80yo平均年龄为71yo,明确诊断为OP(骨质疏松症),BMD低于-1.5,BMI>18,在临床症状学上表现有疼痛、功能障碍及心理不适的特征。所有患者均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分为接受中医分型论治治疗(中成药、针灸、拔罐、推拿按摩、敷贴及中药膏外敷)的中医药干预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治疗1年月疗程后,根据其骨密度值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及骨折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疗程结束后通过骨质疏松评分量表评定发现,2组患者bmd值均上升(患者治疗前后BMD改善对比非参数检验结果Z=-1.724,P=0.085无统计学意义)且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指数均改善提高,经中西药结合剂中医外治辅助疗法处理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指标均明显改善,(X2检验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骨折发生对比,X2=5.381,P=0.020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对比:X2=7.230,P=0.027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月情况良好稳定,与单纯西药组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经中医药干预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改善,有显著差异。结论 在西药抗骨质疏松治疗同时采用中医疗法辅助治疗,可以降低骨质疏松症高危并发症有效阻止和预防骨折发生,患者易接受,经济实用,提倡社区推广应用。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中西医结合; 干预;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322.7+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082-01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导致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的退行性的骨病,中医辨证论治“肾藏精,精化髓骨依赖髓以充养”,随年龄增加病情加重,“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萎”,表现为疼痛、骨骼变形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特别是其表现在脊柱,髋部及四肢肋部的持续性的静息疼痛,其与中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病因病机相符合,故我们应用中医外治疗法对骨质疏松症的“标”症进行对症治疗以达到和血疏通经络,补益强壮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对门诊明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为60-80yo,平均年龄为74yo,伴有肢体疼痛,功能障碍及心理不适应等临床症状的,随机分为中医药干预组和单纯西药干预组各为25男25女。
  1.2 方法 在所有患者均维持西药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同时,处理组将患者按照中医辨证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个体化运用中医外治法予以针灸推拿按摩,穴位贴敷治疗及膏药敷治,即对患者的标症进行对症处理。单纯西药治疗组则不予以任何中医外治法处理,在必要时处方Nsaid药品止痛。
  1.3 随访及评定 治疗经疗程1年结束后,对患者疗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以临床体征体检结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健康问卷》及《MPQ疼痛问卷Melzack,1987》调查问卷进行评定,对患者远期疗效及生活质量评估,门诊每3月随访一次以跟踪干预疗效稳定性。
  2 结果 100例患者分组并顺利完成治疗和疗程结束后的跟踪随访。治疗疗程均为1年,随访时间皆为3月。其中处理组在目标临床症状的改善上,如疼痛、功能障碍有明显的积极性,而心理适应因个体差异性表现各异但整体有好转趋势。疗程结束后通过骨质疏松评分量表评定发现,2组患者bmd值均上升(患者治疗前后BMD改善对比非参数检验结果Z=-1.724,P=0.085无统计学意义)且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指数均改善提高,经中西药结合剂中医外治辅助疗法处理组患者各项临床症状指标均明显改善,(X2检验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骨折发生对比,X2=5.381,P=0.020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对比:X2=7.230,P=0.027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月情况良好稳定,与单纯西药组对照相比有显著差异。经中医药干预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改善,有显著差异。见表1,2,3。(非参数检验结果)。
  表1患者治疗前后BMD改善对比
  *:Z=-1.724 ,P=0.085无统计学意义,χ2检验结果。
  表22组患者治疗后骨折发生对比
  χ2=5.381,P=0.020有统计学意义。
  表32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改善对比
  χ2=7.230,P=0.027 有统计学意义。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药治疗对患者骨质疏松的治疗均有效,其骨密度值均得到改善提高,但两者对比并无统计学意义。即中医药的介入并不能对骨密度的改善起到影响,但是对患者骨折发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中医药治疗介入多患者最终治疗目标有正面积极效应,这与目前骨质疏松治疗提倡不单纯以骨密度作为疗效评估的提法相符合。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代谢疾病,是系统性骨骼疾病,其病因与年龄,性别,原发性继发性多种因素相关,在遭受轻度创伤或其它风险因素作用下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增加了患者病残率和死亡率,目前治疗上多倾向于单纯药物治疗,对于非药物治疗方面涉及不多,而即使有所见得有些治疗也是把该病误作骨关节炎等他病进行治疗,造成了盲目治疗缺失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所以,我科以先明确诊断,维持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前提基础上,施予中医外治法干预其临床症状,从标症入手,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其生活自信心,促进骨质疏松患者心里健康。其作用机理在于中医调治的特点,如针灸有调节经络、通络止痛、补益肝肾等功效,穴位贴敷治疗和膏药外敷是具有特效的传统体外局部给药途径的优势,这些都反馈式调节人体神经疼痛敏感性(痛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痛处氧代谢,有利于炎症物质消除,从而起到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疗效。而推拿按摩又可以舒缓筋骨,对患者关节活动度,肌肉萎缩等起到良好的康复作用,包括指导患者练功(如易筋经锻炼)此类运动疗法属于医患合作的积极模式,其次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医外治法医生与骨质疏松症患者面对面交流,不可排除在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在心理疏导有良性的诱导暗示作用。在对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可以体现出中医“以人为本”个体化方案,再者中医外治法在其副作用和医疗成本上也是极具优势竞争力。中医外治法属于中医医生康复学,适当将其灵活应用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辅助治疗,对该病临床症状有效干预做到标本兼顾,才是对患者来说最完美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赵咏芳,张弋,史万钟等.骨质疏松症中医症型初步临床报告[J].中医正骨,1998,10(5):9-10.
  [2] 刘忠厚.骨质疏松症[M].第一版.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12.
  [3] 苏继承.骨伤科康复技术[M].第一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27.
  [4] 沈霖.骨质疏松症[M].第一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17-232.
  [5] 刘鲜祥,林燕萍.骨质疏松性骨折[M].第一版.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6-80.
  [6] 朱冰,徐慧兰.原发性骨质疏松可控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杂志,2005增刊:473-475.
  [7] 杨明会.重视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1998,9(4):67-68.
  [8] 黄其仁,章振林.骨质疏松研究现状[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3,9(2):72-74.
  [9] 韦坚义.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的认识[J].浙江中医学院报,1992,16(5):9.
  

推荐访问:疗效 中西医结合 临床 防治
上一篇: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表现 门诊常见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
下一篇:二类医疗器械包括哪些【常用医疗器械三种清洗方法效果比较】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