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96例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疗效】

来源:医学教育网 发布时间:2019-04-16 点击:

  摘要:目的 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小切开复位克氏针及钢丝内固定和大切开复位克氏针及钢丝内固定治疗。结果 96例手术患者中90例骨折愈合良好,6例出现骨不连现象。结论 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中保护断端周围血运,争取解剖复位,选用合适的内固定器材,遵循内固定操作原则,并给予可靠的外固定等,才能减少和避免骨不连的发生,能够达到上肢功能恢复良好、无畸形愈合,疗效满意。
  关键词: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疗效
  
   锁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6%,传统的治疗多采用手法复位加“∞”字绷带、双圈等外固定。我院2005年7月~2009年7月共收治96例锁骨骨折的手术病人,90例正常愈合,6例出现骨不连,经改用可靠的内固定加自体骨移植及术后外固定治疗后愈合。
  1.临床资料
   本组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16~72岁,其中90例正常愈合,正常骨折愈合1~5个月,锁骨外1/3骨折14例,中1/3骨折36例,中外1/3骨折30例,内1/3骨折10例,6例骨不连,其中斜型1例,粉碎型5例,内固定材料斜型骨折为3根钢板环扎,粉碎型骨折中单根克氏针固定1例,克氏针加钢丝环扎2例,3孔钢板固定2例。术后三角巾悬吊4例,锁骨外固定带固定2例,本组病例术后3个月后经x线摄片检查,5例骨折端骨质吸收致间隙增宽,断端广泛骨质疏松,1例局部骨质硬化,在手术发现斜型骨折钢丝已松动滑脱,粉碎性骨折中2例克氏针过细已弯曲变形,1例克氏针未穿过对侧骨皮质,针尾已退至皮下,周围出现炎症反应,1例螺丝钉滑脱,1例在钢板远端再骨折。
  2.手术方法及医源性骨不连的原因
  2.1 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患肩垫枕,气管插管麻醉或颈丛加局麻,沿锁骨上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口约2-4cm,用骨膜剥离器分离显露骨折端,注意勿伤锁骨下神经、动静脉及胸膜,消除血肿后,用直径2.5mm克氏针从骨折远端逆行穿破皮肤,复位满意后用巾钳固定骨折端再顺行将克氏针钻入骨折近断端,对粉碎性骨折,有游离骨块及长斜型骨折者配合用钢丝环扎1-2圈直至稳定,合并喙锁韧带断裂及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者一并修复,留针尾2cm于皮外折弯剪断或直接埋入肩部皮下,切口置引流皮片,缝合伤口,术后抗感染3-5天。
  2.2医源性骨不连的原因
  2.2.1斜型骨折单纯用钢丝固定,缺乏髓内钉特有的主干支架支撑作用,因钢丝质软,如术后外来应力作用于骨折端,可使局部张力增加,引起钢丝断裂或松动,尤其单股钢丝本身就不易拧紧,抗干扰能力更差。
  2.2.2对粉碎型骨折中较大骨片如不做恰当处理,断端接触不紧密,骨片易呈游离状态,致局部骨缺损,将直接影响其愈合。
  2.2.3钢板固定时,骨膜剥离过广,断端周围软组织损伤较重,使局部血运破坏,术中螺钉未与骨干垂直,各螺钉方向不一致,其共同作用减弱;或螺钉过短,未能穿透对侧骨皮质,内固定就不稳定;钢板两内侧孔距骨折线如不等长,会使靠近骨折线孔处应力加大,不但起不到应有的固定作用,反而可能引起新的骨质损伤。
  2.2.4选择克氏针过细,抗弯曲能力不强,有的克氏针穿入髓腔长度较短或未穿过断端两侧骨皮质,内固定作用差,克氏针易松动,如针尾退至皮下较浅,引起周围炎症反应,会进一步防碍断端的正常愈合。
  3. 治疗及结果
   本组病例90例正常骨折愈合,6例骨不连,术中无胸膜、锁骨下神经、动静脉损伤,6例骨不连二次植骨后平均13个月骨性愈合。
  4.讨论
  4.1 传统的手法复位加“∞”字绷带、双圈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存在伤侧软组织肿胀,肥胖患者复位困难,外固定不牢易松动、捆扎时间长、痛苦大等缺点,部分患者因对位欠佳仍需手术治疗。
  4.2 近年来骨科界普遍对骨折的手术指征有所放宽,这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和医学观点不断更新有关。手术治疗锁骨骨折复位满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 体会
   锁骨骨折切开复位的手术适应症放宽,造成不愈合率相对较高,由医源性引起的骨不连日渐增多。因此,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术中保护断端周围血运,争取解剖复位,选用合适的内固定器材,遵循内固定操作原则,术后可靠的外固定,保持断端始终在稳定条件下生长,才能减少和避免骨不连的发生,患者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推荐访问:复位 切开 锁骨 骨折
上一篇:【高血压并发无症状左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原发性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的脉搏是
下一篇:[肤痒舒洗荆皮肤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妇肤康喷雾剂怎么安装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