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

来源:中华会计网 发布时间:2022-11-11 点击:

张 敏

(山西省农业资金项目服务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2)

事业单位是以财政资金支持的公益性组织,主要履行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性职能,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谋求最广泛的社会效益。会计的主要职能主要包括核算和监督两个方面,贯穿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活动始终,会计工作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持有了大量事业资产,与国有企业一道成为我国国有资产的持有、保管和运营的主体,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风险控制,是贯彻落实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率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会计信息是财务管理工作中搜集、加工、整理、储存和输出的以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体现的各种数据资料,是揭示单位财务状况、资产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数据呈现。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够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健全内控体系,提高会计工作法制化水平;
能够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内部制度体系,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能够进一步加强会计核算工作,提升预算资金使用效能;
能够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因此,加强事业单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规范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为事业单位健康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有助于提升事业单位运行效率

由于事业单位职能的特殊性,其不仅要对持有的各类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和运营,而且还要使用好财政预算的工作经费、项目补助等各类资金,资产类型繁杂,会计工作点多面广,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经营决策,制约事业单位的各项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因此,加强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保障会计核算结果,提升内控水平,促进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保证会计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助于事业单位科学决策和规避风险,保障各项经营活动健康稳定运行;
有助于事业单位盘活各类资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产利用效率;
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整体管理的提升,从而提升各项经营活动的运行效率,保障事业单位更好地开展经营活动,更好地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三)有助于保障国有资产完整和安全

事业单位持有的资产性质均为国有或集体所有,保障事业单位资产完整和安全,就是确保国有资产完整与安全,而完整准确的会计账目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保障国有资产完整性、安全性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工作基础。事业单位加强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会计核算工作,保障会计工作及时呈现规范准确的会计账目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及时反映各类资产和各类资金使用状况,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工作,控制会计风险,可以约束和引导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依法合规履行职责,防止职务犯罪,节约国有资金,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加强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够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能力,提升资产管理效率,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和安全。

(一)会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各级事业单位深入推进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变革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促进了会计风险防范工作。但是,从实际工作情况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提升需求和加强事业单位风险控制要求不相符的情况和问题。一是财会内控制度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一些单位的财务管理、财务收支、资产日常管理、授权审批及财务清查等制度不够健全,一些单位虽然建立了比较全面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并不能严格执行相关制度,领导意志干预制度规定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得财务管理制度体系形同虚设。二是财务管理岗位职责边界不清晰。由于财务管理人员岗位设置不到位或者未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相关人员,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未将财务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一人多责、一职多能或者业务相互交叉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缺失或者由财务工作人员兼职,财务管理人员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导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财务管理工作机制缺失。三是会计工作基础较为薄弱。《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以来,事业单位从一贯的“收付实现制”向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双体系政府会计转变,在新旧制度衔接中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力度不够,在落实新的制度规定时,自身专业技能与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另外,一些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水平较低,会计信息与财政数据系统匹配度不够,容易造成数据缺失或并表错误等问题。

(二)会计核算工作不够规范

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进一步强化了财务会计的职能,但仍存在一些不符合新制度、新要求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资产管理不够严格。部分单位清点盘查工作不到位,存在应入未入、应销未销等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
一些单位不能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在资产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等环节管理混乱,造成资产管理存在潜在失控风险;
一些单位由于工作人员配备不达标,会计基础薄弱,存在资产归口管理责任不明晰,在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控制不够到位等问题。二是收支业务不够规范。一些单位经办、审核、审批等部分环节缺失,收支审批流程不健全;
部分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票据审查不严格,存在入账的会计凭证要素不全、账目管理混乱等问题;
有的单位存在落实财务管理制度不严格,挪用、挤占以及补办会计凭证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一些单位在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等环节,不能够严格按照财务内控要求,建立预算编制沟通协调机制,存在关门做预算、预算准确性和针对性差等问题;
在预算方法上,大多数事业单位普遍采用调整预算法,预算准确性较差;
一些单位预算执行分析机制不健全,预算执行会议制度不落实,存在为应付检查突击编制预算执行会议纪要等弄虚作假问题。四是一些单位存在绩效考核机制不健全或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难以对财务工作人员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三)会计监督力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建设,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财政、审计等监督力度不断加强,有效促进了事业单位内控水平提升。然而,在制度执行层面,仍然存在一些影响会计监督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监督工作机制不健全。大部分单位虽然单独设立内控部门,但与财会、监察、内部审计等相关部门或岗位的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各行其是,不能充分发挥相关部门或岗位在会计内控中的监督作用;
有些单位的预算、采购、收支、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缺失;
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轮岗制度不落实、关键岗位的专项审计制度不落实。二是会计内部监督独立性不够。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双分录的工作量增加,但由于人员配置不够、监督岗位缺失,一些单位为加强内控,采取交叉审核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关键环节相互监督等审核问题,但难以满足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的政策要求,存在潜在风险因素;
有的单位虽然内控制度与关键岗位配置比较健全,但存在“领导一支笔”等人为干预替代制度约束的问题。三是对外部监督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单位对第三方审计监督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责任意识淡薄,在外部监督上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消极策略,对第三方监督成果反馈与整改不彻底,比如挤占、挪用等有的问题屡查屡犯错,相关监督与约束手段缺失。

(一)进一步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体系

会计风险问题是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必须应对的现实情况,其存在的根源在于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不够。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为会计风险控制建好防火墙。要在党组(党委)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做好会计风险控制的顶层设计,把单位主体责任与领导干部考核任用挂钩,提高领导层面的重视程度;
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事业单位整体对风险防范与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完善制度措施。要认真清查财务管理、财务收支、资产日常管理、授权审批等制度建立情况,结合会计工作实际和风控要求,进一步完善会计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内部管控措施,加强对制度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三是完善机构设置。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基本要求,对一人多责、一职多能等问题进行严格自查,厘清岗位责任边界,并根据岗位设置要求,提出相关人员配置方案并予以解决;
结合内部控制关键岗位缺失、关键职能部门不健全等情况和风险控制要求,研究明确不同监督主体权限,提出关键控制职能部门设置方案并积极解决相关机构设置和专业人员岗位配置;
严格落实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四是加强会计工作基础能力建设,在解决专业技术人员配置和健全关键职能部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做好会计电算化等基础能力建设。

(二)进一步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工作

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体系,是防范和控制会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一是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工作。从资产管理归口责任入手,全面清查盘点事业单位资产状况,对账实不符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完善资产管理相关措施;
对一些资产调剂、租借等管理问题,认真分析资产管理环节归口责任和管理漏洞,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和措施并严格执行。二是进一步规范收支业务。严格界定财务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规范审批程序、审批权限、相关责任和对应环节的控制措施,并加强对业务执行层面的监督管理;
加强会计账目管理,严格按照单单相符、单证相符、单账相符的原则,加强表单、票据等单证的入口审查,确保会计凭证要素依法合规;
进一步加强支出审查,严格支付环节控制。三是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预算沟通与协调机制、预算分析机制,进一步加强预算编制、执行与决算等环节的关键节点控制,加强全面预算管理;
严格落实预算执行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决算管理,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四是进一步强化归口管理。严格落实财务内部控制各项制度,结合各事业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对各经济活动、各收支重大事项进行责任到人、统一管理,并依据相关分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形成权责明确、有错必纠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力度

会计监督是防范和控制会计风险的根本保障。一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加强党组织统一领导下的内部监督,由会计内控部门或相关牵头部门组织监察、财务、内部审计等相关部门或关键岗位人员,健全和完善会计监督与协调沟通机制,明确不同监督主体权限与岗位责任,细化监督与协调沟通工作办法,进一步加强内部不同监督主体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夯实主体责任,提高监督效率;
严格落实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和专项审计制度,加强关键岗位的专项审计工作;
进一步加强会计绩效管理,研究和建立健全预算控制与绩效管理相结合的会计监督管理机制,形成有效的会计监督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进一步规范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认真梳理各事业单位内部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关键环节,分析经济活动潜在风险和风险点,研究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并据此进一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和风险应对方案,并监督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三是进一步加强会计内部监督的独立性。要强化会计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严格执行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减少人为干预;
严格按照内控与监督岗位不相容分离制的相关规定,梳理会计监督岗位情况,健全和完善会计内部监督岗位设置,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四是提高对外部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视。要高度重视财务审计等会计外部监督对会计风险控制的促进作用,要充分利用会计外部监督的助力,把会计外部监督反馈作为提升会计内控水平的机遇和突破口,利用会计外部监督反馈的问题,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不断提升会计风险控制能力和水平。

风险无时不在,无时不有。事业单位要以会计风险防范和控制工作为突破口,要高度重视财务制度与各项工作机制建设,牢固树立法治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上下齐心、同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活动依法合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会计信息岗位资产 新时期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经界·上旬刊(2019年11期)2019-11-28资产组减值额确定方法探讨今日财富(2018年3期)2018-05-14会计信息市场的构建研究商情(2017年5期)2017-03-30走进“90后”岗位能手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我为什么不能享受事业单位八级岗位退休待遇人事天地(2016年4期)2016-04-27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山西农经(2015年4期)2015-05-08报告南风窗(2014年3期)2014-09-10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本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5期)2009-10-14推荐访问:事业单位 风险控制 会计
上一篇:会计文化自信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维度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