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医的体质学说(四):中医体质学

来源:中华会计网 发布时间:2019-08-31 点击:

  饮食因素 饮食水谷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化生精、气、血、津液的物质基础,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医学认为,饮食物各有不同的成分和性味特点,而人体脏腑对饮食水谷的性味所好亦有不同。如,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等。而不同性味的饮食物对五脏六腑的作用也有选择性,如酸味先走肝、苦味先走心、辛味先走肺、甘味先走脾、咸味先走肾等。因此,若长期饮食不足,影响气、血、津液的化生,可使体质虚弱;若长期饮食偏嗜,可引起某一脏气的偏盛或偏衰,形成有偏颇倾向的体质,甚则成为导致某些疾病的原因。如偏嗜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嗜饮辛辣则易化火灼津,形成阴虚火旺体质;过食生冷寒凉会损伤脾胃,形成脾气虚弱体质等等。又如,《内经》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因此,《内经》强调:“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致密。”意即合理调配饮食五味,以使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肌肤纹理致密。如能做到“谨道如法”,则不仅体质强壮,且能“长有天命”,亦即寿享天年。
  劳逸因素 过度劳累或安逸亦是影响体质的因素之一。如《内经》说:“久视伤血”、“久行伤筋”、“久立伤骨”则是过劳;“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则是过逸。《灵枢・根结》说:“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以上均说明了劳逸结合有利于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体质。
  情志因素 中医学十分重视形与神的关系,强调形神一体的观点。认为神(即情志)活动的产生、维持,有赖于内在脏腑的机能活动,以脏腑的精气为物质基础。故情志变化可通过对脏腑精气的作用,而影响及人体的体质。如常见的气郁性体质,便是因情志过极所引起。若气郁化火,灼伤阴血,又能形成阳热或阴虚火旺的体质。气郁血滞还可形成瘀血型体质。情志变化不仅会影响到体质的改变,也与某些疾病的发生有特定关系。如郁怒烦躁,日久不解,导致“木火质”体质者,易患眩晕、中风等病症;忧郁日久,愁闷不释的“肝郁质”者,易诱发癌症等。
  自然环境 主要包括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现代环境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影响着世界各地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不同地域或地区生物生态的明显差异。因此,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壳的物理性状、水土性质、物产)及气候特征。这些不同的特征影响着当地人群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风俗等,从而制约着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行为特点的形成和发展。加之人类对其所生存环境和气候具有能动的适应性,因此便形成了不同自然条件下的不同体质特征。《内经》就指出了东、南、西、北、中五方之人,由于地理气候及生活习惯的不同,体质有明显的差异。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东方之域,气候温暖,傍海近水,盛产鱼盐,那里的居民多食鱼类,而喜咸味。他们不仅习惯于其所处的环境,而且由于鱼生内热,咸能伤血,故当地居民大都皮肤黑而腠理疏松;西方多风沙,气候有收引之象,其民居于山陵多风之处,水土刚强,吃得是肉酪厚味之品,故身体多脂肪而肥胖;北方地形较高,人们多陵居,气候寒冷,冰冻期长,居民多游牧而处于野外,进食兽类的乳汁,以致内脏多寒;南方气候温暖,万物茂盛,地势低下,水土松软,雾多潮湿,居民喜食酸类和发酵食品,人体的肌肤纹理致密而带红色;中部地区地形平坦而潮湿,物产丰富,其民食物种类多,生活较安逸,容易发生肢体痿弱逆冷及发冷发热的病症。以上说明,地理因素、气候因素以及饮食习惯,不但影响人的体质,而且也与某些特定疾病的发生有关系。
  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疾病也是促使体质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说来,疾病影响体质多是向不利方面变化,特别是重病、慢性病,会严重损伤精、气、血、津液,使体质发生改变,同时,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体质类型的改变也会随之不同。如慢性肝炎,早期多为气滞型体质;病程既久,气滞血瘀,则转化为血瘀型体质;久病虚损,肝肾亏耗,也可转化为阴虚型体质。另外,有些疾病如麻疹、天花等,罹患后可以终身不再感染,说明体质已经发生了改变,具备了“特异性免疫力”。可见疾病与体质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药物和针灸均有调整脏腑经络之气血盛衰的作用,用之得当可以补偏救弊,使病理体质恢复正常;过用或误用针药,将会加重对体质的损害,促使体质向不良方面转化。此外,利用针药也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如用艾灸足三里穴可有健胃强体之功;不同季节可服用不同药物以防病健身。如《千金要方・服食法》篇,就有有关的论述。
  总之,体质的形成虽禀受于先天,但受后天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形成个体不同的体质。
  
  体质的分类
  
  由于体质所代表的是人类个体的特性,其表现十分复杂,不加以分类就无从掌握其规律,也无法指导临床。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从古至今,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仅《内经》就有阴阳成分划分法、五行归属划分法、形态机能特征划分法、心理特征分类法(其中包括刚柔分类、勇怯分类、形态苦乐分类)等等,从而有阴阳二十五人、阴阳五态人之说。此后如明代张景岳等医家采用藏象阴阳分类法,清代叶天士等采用阴阳属性分类法,章虚谷则以阴阳虚实分类。现代医家又有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七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等,每一分类下尚有不同划分方法。但其分类的基础,则是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结构与功能的差异。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中医学体质的分类,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思维方法,以藏象及精气、血、津、液神的理论为理论基础而进行的。具体的分类方法虽然很多,但从整体观点而言,运用阴阳的分类方法则是对体质进行分类的最基本方法。正如章虚谷《医门棒喝・人体阴阳体用论》中说:“治病之要,首当察人体质之阴阳强弱。”人体正常的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和偏阴质三种类型。
  (一)阴阳平和质《内经》说:“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阴平阳密,精神乃治。”说明阴阳平和是功能协调的状态。具有这种类型体质的特征是:身体强壮,胖瘦适中;面色明润,目光有神;性格开朗,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夜寐安和。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较强,一般很少生病。即使生病也多属表证、实证,易于治愈康复。调养适当,若无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则体质较稳定,易获长寿。
  (二)偏阳质 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性的体质类型便属于偏阳质。其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瘦,但较结实;面色微苍黑或略偏红;性格外向,喜动好强易急躁,自制力较差;善食易饥,便干溲黄;恶热喜冷,动辄易汗出,喜饮水;唇、舌偏红,苔薄黄或薄白少津;精力旺盛,动作敏捷,性欲较强。
  阳性质的人较易感受外界阳邪,如风、热、暑等,发病后多从热化伤阴;内伤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证、痰火证。日常应少食辛辣。
  (三)偏阴质 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性的体质者属于偏阴质。其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胖,较弱,易疲劳,面色偏白少华;性格内向,喜静,或胆小易恐;食少,消化力差;喜温畏冷,或体温偏低;精力不充,动作迟缓,性欲偏弱。
  阴性质人较易感受外界阴邪,易从寒化,外邪易直中于里。冬天易生冻疮;内伤多见阴盛、阳虚之证;易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
  本类体质者阳气偏弱,长期发展,易致阳虚气弱,从而形成阳虚、痰湿、水饮等病理性体质。(待续)

推荐访问:漫谈 学说 体质 中医
上一篇:【血清GGT升高是怎么回事】 血清促甲状腺素偏低
下一篇:编故事【用植物编故事,海归女孩撬开财富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