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先养血,养血必养肝 养生先养神

来源:中华会计网 发布时间:2019-08-15 点击:

  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有句名言:“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举贤能安邦兴国,养神可益寿延年。诸葛亮把治身与治国相提,养神之重要。   祖国医学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神是人体生命活力和精神活动的总称,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维南子・原道训》谓:“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亡。“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神是“养生之要”。我国古代医家在养神益寿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调情志 人是有感情的,无论在生活、工作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难免遇到不如己意的事情,而在精神上受到一定刺激。但人又是有理智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既要不使其太过,又不使其持入,做驾驭自己情感的主人,而不能恣意任性,纵情发作。过喜要收敛与抑制;激怒要疏导与平静;忧愁宜释放与自解;悲伤需转移与娱乐。要牢记《孙真人卫生歌》:“世人欲知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正意诚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只有养成处事不急不躁,遇一不大喜过望,闻变也不忧思重重的应变能力,才能:“心静神安,神安则灾病不生,福寿永存”。
  慎劳神 《寿世青编・养心说》主张:“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乐,应以自然,任其自去。此养生之法也”。这是告诫人们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为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如果经常地焦躁不安,患得患失,便会伤神毁志,损精耗气而亡神。正如《彭祖摄生养性论》说:“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延命金丹》中亦说:“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心不狂思,不贪嗜欲,不着迷惑,则心君泰然。”心神泰然,则气和志达,气机畅疏,血脉和利,乐无病生。
  不贪得 各人经济状况不同,生活条件还存在一定差异,只能“量入为出”来安排生活。老子,道德经・四十四章说:“如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知止”,就是人们不受利欲的引诱,不作过分的奢求,这既不是件么耻辱,也不会有什么危害。如果不是这样,为了享乐而千方百计,日夜钻营,贪婪无度,只能是心劳力绌,给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损神折寿。
  不患失 每个人由于分工的不同,能力的大小,以及社会的需要,人事的变迁,人的一生境遇,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作为社会一分子,对于个人的地位的高低,荣誉的大小,报酬的多寡,享受的厚薄,如能泰然处之,怡然自得,则对养神十分有益。有人一量失去权位,或先富后贫,则终日忧戚,郁郁寡欢,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害得失,则会导致许多疾病,甚至丧生。
  寻寄托 《寿亲养老新书》说:“凡人平生为性,各有所嗜之事,见即喜之。”龚廷贤《寿世保元》中亦说:“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提出发展兴趣爱好是消除孤僻郁闷的好办法。有好琴棋者,有好书画者,有好古玩者,有好花木者,各经嗜好寻求,自得其乐。充实的业务生活,精神有了寄托,能“乐以忘忧”,修身养性,全神延寿。闲暇之时,到大自然中去欣赏那飞瀑流泉、奇峰怪石、绿树修竹、芳草异某、虫吟鸟鸣……使人顿感心爽神怡。良好的心理影响生理,机体各种生命节律与自然相和谐,无形中提高了生命质量、生命的活力,对养神增寿颇为有益。
  重养性 古代医家及养生家都强调“养生莫若养性”。养性,是指加强道德修养。晋代养生家葛洪云:“若德行不修,介长年累月方术,皆不得长生也。”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指出:“若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人们只要重视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宽厚长期待人,助人为乐,光明磊落,慈悲为怀,不生妒心,与人为善,心理自然处于愉悦平衡状态,身体机能必然和谐,即可内外不为邪所伤而无病。《内经》也提倡“恬淡虚无”、“清心寡欲”。是说要排除一切杂念,使心地清纯如镜。要求人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事理通达,心平气和,勿让杂念利欲劳心费神。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没有过多的贪求,才能减少“妄求”,不为身外之物扰动心神,以此而康泰延年。

推荐访问:养神 养生
上一篇:给高血压病人的忠告 高血压病人应注意什么
下一篇:现代女性,别没病找病:现代女性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