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十一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调整与创新

来源:加拿大留学 发布时间:2021-03-04 点击:

 专题十一 20 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

 知识结构 错误! !

  错误! !

  专题线索 错误! !

 线索 1 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运行机制的变化:(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20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20 世纪 70 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线索 2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二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主题 1 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考情分析]

 年份 考题 考查角度 2018 全国Ⅲ卷,T35 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 2017 全国Ⅲ卷,T34 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 全国Ⅰ卷,T34 冷战局面下苏联经济的发展 2016 全国Ⅱ卷,T34 斯大林模式下的工业化成就 2015 全国Ⅱ卷,T34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2014 全国Ⅰ卷,T34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及特点 2013 全国Ⅰ卷,T35 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 80 年代改革的比较 全国Ⅱ卷,T35 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 [命题特点]

 本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每年都有命题考查,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的特点等;命题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运用图文材料或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获取信息结论、分析比较、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主干排查] 1.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①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②内容:余粮征集制;工业国有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③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经济政治危机。

 ②内容:粮食税;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

 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④意义:a 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 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确立: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而确立。

 (2)表现: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高度集权与专制。

 (3)评价 ①积极:短时间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4)调整 ①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

 斯大林模式。

 ②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热考重点]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全部国有化 解除部分国有化,部分恢复私人企业 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 作用和实践结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前期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苏联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真题例证] 1.(2018·高考全国Ⅲ卷)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

 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 B;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C 错误;1959 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是要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D 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材料的“计划”突出钢铁等重工业,与斯大林模式一致,故 A 正确。

 2.(高考全国Ⅰ卷)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试解答案:____D____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排除 A、B 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排除 C 项;德国公司负责与新经济政策在工业上的措施类似,故 D 项正

 确。

 主要考查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并充分结合时代背景,与此时资本主义世界联系起来;立足反思建设中的成败得失,力图给中国经济建设以借鉴。

 3.(高考全国Ⅱ卷)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材料的核心信息是 1932 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了,因为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而美国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人希望从苏联的建设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故选 B 项。A 项错误,经济危机并未波及苏联,故排除。C项与美国农业生产的相对过剩矛盾,美国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故排除。D项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矛盾,排除。

 “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为什么“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这与苏联一五计划的成效有关。

 [热考重点]

 二、苏联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及影响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从劳动人民手中取走的太多,强行近乎无偿地收集农民的粮食,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后期引起农民的不满。

 2.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制度规定,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这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下的农业集体化,基本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过度牺牲农民利益以支援重工业发展,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农业生产总值下滑。

 [真题例证] 4.(2017·高考全国Ⅲ卷)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A 对:据材料中“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以看出,赫鲁晓夫针对斯大林时期农业集体化造成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注重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B 错:赫鲁晓夫改革是在维持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并非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 错: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与消除城乡差别无关。D 错:

 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是在斯大林时期开始推行的,与题干时间不符。

 5.(高考全国Ⅱ卷)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1930 年、1931 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可知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A 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 项错误;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 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 1930 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考法新探] 1.1921 年,列宁指出:“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有说出来,但还是要求)不通过商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结果是:

 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材料表明当时的苏俄(

 ) A.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B.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贸易 C.逐步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 D.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选 C。根据材料“不通过商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得出该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属于新经济政策的措施,故 A 项错误;材料是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阶段,根据所学该阶段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公有制,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结果是: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得出商品交换不符合市场规律,逐步恢复了市场和货币关系,说明战时共产主义取消市场贸易存在问题,逐步认识到商品市场对于经济的重要作用,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结果是: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说明苏俄政府已经承认了商品交易的作用,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和纠正,故 D 项错误。

 2.1925 年秋,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决议指出:“除尽力发展销售合作社外,目前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产合作社(农业公社、集体农庄、劳动组合、生产协作社、合作工厂等等)和那些应该提高更高阶段的国营农场。”联共(布)的这一决定(

 ) A.成为斯大林模式的理论来源 B.确立了经济高指标发展战略 C.是对新经济政策的部分继承 D.成为农业集体化的指导思想

 解析:选 C。根据所学,斯大林模式主张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指标问题,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目前必须用最大的力量支持一切富有生命力的生产合作社……和那些应该提高更高阶段的国营农场”,鼓励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并未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 C 项正确;材料鼓励发展合作经济、集体经济,但并未主张全面实行单一的农业集体化,故 D 项错误。

 3.下表为 20 世纪 50、60 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1957年3月 3 日 成功进行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试验 比美国早 9 个月 1957 年10 月 4日 成功向太空发射一枚人造卫星 比美国早近 4 个月 1961年4月 12 日 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安全返回地面 比美国早 10个月 A.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 B.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C.改革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D.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 解析:选 D。20 世纪 50、60 年代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故A 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 20 世纪 40、50 年代,在二战中各国就已经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苏联率先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苏联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改革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故改革不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苏联在航空航天技术

 和原子能技术方面领先于美国,可知是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有利于国家实施高科技建设,故 D 项正确。

 主题 2 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考情分析] 年份 考题 考查角度 2018 全国Ⅲ卷,T34 1929 至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017 全国Ⅲ卷,T35 二战后经济滞涨与调整 2016 全国Ⅲ卷,T40 中外福利救济政策的对比(非) 2015 全国Ⅰ卷,T34 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保障 2014 全国Ⅱ卷,T34 影视艺术反映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命题特点]

 本考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查频率相对较高,主要考查经济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影响及评价等;二战后经济发展的特点、社会福利制度等经济现象。命题多以选择题为主,考查理解、评价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主干排查] 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

 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股市虚假繁荣,分期付款。

 (2)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 ①国际局势:各国纷纷转嫁危机,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②国内局势: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开始 (1)背景:30 年代大危机;胡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整顿财政和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农业政策;实行以工代赈;社会立法实行国家福利制度。

 (4)影响:使美国暂时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热考重点] 一、运用多种史观评价罗斯福新政 1.从近(现)代化史观看,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并缓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探索了 20 世纪

 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

 2.从社会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

 3.从生态史观看,罗斯福新政中减少农业耕作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障了可持续发展。

 4.从全球史观看,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是 20 世纪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真题例证] 1.(2018·高考全国Ⅲ卷) 表 1929—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 (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 A.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试解答案:____C____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三个行业工人的周工资在这两个

 时段都在下降,说明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C 与此相符。规定工人工资最低标准的是 1933 年的《全国工业复兴法》,排除 A;产业结构调整是罗斯福新政的举措,排除 B;付给工人工资的是资本家,不是政府,材料所述现象与政府财政支出无关,排除 D。

 2.(高考全国Ⅰ卷)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试解答案:____B____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由材料“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一定数额的养老金”,说明对工人退休后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故选 B 项;A、D 两项是对工业生产的调节,C 项是对农业生产的调节,故排除。

  理论拓展 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体制改革,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解法指导 用“逻辑判断”法:“一定数额的养老金”指的是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制度”也是社会保障 [热考重点] 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四大经济政策

 1.重商主义:盛行于 17-18 世纪,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实行对外贸易垄断,通过提高关税税率及其他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是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2.自由主义: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主张政府应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提倡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于 19 世纪中后期,反映了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凯恩斯主义: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反对“自由放任”,又被称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映了垄断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

 4.混合经济政策:20 世纪 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调整了经济政策,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逐步发展出一种将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政策。

 [真题例证] 3.(2017·高考全国Ⅲ卷)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试解答案:____A____ 【解析】

 A 对:20 世纪 70 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经济“滞胀”

 现象。从材料信息看出,针对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的状况,美国政府呼吁“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体现了美国政府逐步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而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 错:“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并非美国联邦政府的主要意图。C 错:20 世纪70 年代初,西方国家为了走出经济“滞胀”,普遍削减社会福利开支。D 错:根据材料中美国联邦政府政策的调整背景和内容,可知美国试图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并不意味着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理论拓展 20 世纪 70 年代后,面对“滞胀”局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干预经济程度上的变化,并不等于国家放弃了干预经济的政策 解法指导 用“史实判断、逻辑判断”法: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国家干预政策失去活力,面对经济“滞胀”现象,西方国家纷纷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考法新探] 1.1934 年 1 月,《华盛顿星报》刊登了漫画《新政疗法》: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医生告诉护士,“如果没有取得成效,我们当然会改变治疗方法”。这里强调的是(

 ) A.行政权力的扩大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蓝鹰运动效果显著

 D.政府全面管制经济 解析:选 A。从材料信息看,护士为医生服务,医生处于中心地

 位,即总统处于中心地位,国会处于被支配地位,这反映了大危机时期总统行政权力扩大,故 A 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 B 项错误;蓝鹰运动反映的是工业复兴运动,与材料信息无关,故 C 项错误;“改变治疗方法”并不能说明政府全面管制经济,并且罗斯福新政只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前提还是自由企业制度,故 D 项错误。

 2.(2018·云南保山二模)对图表中虚线框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图:1973 年美国经济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滞胀

 资料来源:WIND,安信证券研究中心 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丧失 B.凯恩斯主义已失灵 C.美国恢复自由放任传统 D.“新经济”时代已来临 解析:选 B。结合所学,20 世纪 70 年代,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故 A 项错误;由材料“美国经济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滞胀”可知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美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故 B 项正确;结合所学,美国为应对滞胀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故 C 项错误;“新经济”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

 代,故 D 项错误。

  1.租借制: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1921 年 7 月 5 日,苏维埃政府决定把一部分国有的暂时无力经营或不便经营的中小企业或林地等租借给本国资本家、合作社或个体劳动者经营,旨在减轻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的负担,加速恢复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甩掉国家的财政包袱。

 2.租让制:1921 年 3 月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即在苏维埃政权的监督下,通过订立合同把国家当时尚无力经营的某些工矿企业、森林、油田、土地等按一定条件和期限租给外国资本家,由承租的资本家经营,承租者把产品的一部分交给苏维埃国家,并按合同提取利润,合同期满后,国家即将企业收回。

 3.义务交售制: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为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种剥夺农民、积累资金发展工业的做法,在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同时,加重了农民负担,造成了工农业比例失调等不良后果。

 4.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是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

 5.凯恩斯主义:20 世纪 30 年代兴起的经济思想。以英国凯恩斯为代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其代表作。它主张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成为“看得见的手”。从理论上论证了资本主义国

 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使“国家干预”经济逐渐成为长期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体系,为资产阶级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6.蓝鹰计划:1933 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新政”救治经济危机。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志,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几周后,有 250 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时代》周刊在每期上也印上蓝鹰,以表现美国人民对“新政”的拥护。

 7.田纳西水利工程:1933 年成立的田纳西流域工程管理局,利用美国政府提供的投资,招收大批失业工人,兴建水坝、水电站,发展航运,结果建成了大型的水电站和完整的航运系统,促进了这一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罗斯福政府以工代赈的计划,不仅缓解了失业问题,而且通过这一办法所建设的公共工程,如公路、机场、电力、水库等,都带来近期和长期的效益。

 8.以工代赈:1933 年,美国罗斯福新政中有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专门吸收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道路建筑等工作,当时全美国的工赈机关总计雇佣人员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压力,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至今仍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

 9.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与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10.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有学者认为,胡佛虽然在大萧条中思想准备不足,但还是有所为的,在主观上企图力挽狂澜,主张政府干预,而非完全地自由放任。他在自己的经济哲学和治国经验的指导下,从一开始就为控制经济衰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胡佛并非一位无能、无为的总统,也不是自由放任主义的典型代表,并且他的反危机措施和罗斯福新政有多方面的联系。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以免使其重蹈覆辙。

 1.(视角:罗斯福新政的特征)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 A.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解析:选 C。材料讲述了罗斯福理论上让普通大众生活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的蒸蒸日上,这没有体现政府立法,故 A 项错误;材料中虽然强调了罗斯福理论上是为了让普通大众生活舒适,但是并不能说明这就是经济发展核心,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讲到以改善普通大众生活为出发点的罗斯福新政却带动了各个阶层的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拉动了大众消费,活跃了市场需求,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只讲到了罗斯福是改善普通大众的生活,并没有体现压制了特权阶层,故 D 项错误。

 2.(视角:罗斯福新政的影响)罗斯福新政一开始就引起中国政论界的关注,有人指出:“此项试验如能成功,则非特美国之经济组

 织将有极重要之转变,即世界各国之经济政策亦必受其影响。”这一评论(

 ) A.认为新政不能取得成功 B.预见到新政的世界意义 C.未看到新政的久远效果 D.担心经济危机蔓延中国 解析:选 B。材料评论并没有否认新政能够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罗斯福新政一开始就引起中国政论界的关注,有人指出:‘此项试验如能成功,则非特美国之经济组织将有极重要之转变,即世界各国之经济政策亦必受其影响’”可知,中国的有识之士在罗斯福新政伊始就已经预见到了其可能产生的世界影响,故 B项正确;材料已经明显提及到了新政可能产生的世界性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全然没有对美国经济大危机影响的提及,故 D 项错误。

 3.(视角:新经济政策的作用)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该政策(

 ) A.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B.利用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 C.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D.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解析:选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而不是新经济政策,故 A 项错误;工业化建设属于斯大林模式,故 B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开创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故 C 项错误;据材料“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促进了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故 D 项正确。

 4.(视角: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如图为苏联解体后讽刺斯大林时代工业化进程弊端的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 A.苏联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B.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 D.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 解析:选 A。从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斯大林时代的农轻重比例失调,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的,故 A 项正确;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也符合斯大林模式,但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5.(视角:凯恩斯主义)面对战后西欧经济困境和社会危机的困局,德国社会民主党响亮地提出了“尽一切可能开展竞争,按一切需要实行计划”的口号,结果 60 年代就形成了高税收支持高福利、高福利刺激高税收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源在于(

 ) A.自由主义的应用

 B.混合经济的减少 C.凯恩斯主义的扩大

 D.“新经济”的出现 解析:选 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故 A 项错误;混合经济的减少是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表现,故 B 项错误;凯恩斯主义扩大,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高福利制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故 C 项正确;60 年代的德国未出现“新经济”,故 D 项错误。

 6.(视角: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黑市交易是指未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暗中进行的非法交易活动。学者研究英国经济时发现:战后至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英国以汽油为代表的黑市经济非常活跃,对民众生活产生较大影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动 D.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 解析:选 B。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对新能源的需求,不会带来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活跃,故 A 项错误;二战后英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对石油资源的控制,使得市场供不应求,黑市经济非常活跃,故B 项正确;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启动会增加市场石油的供应,不会导致黑市经济的活跃,故 C 项错误;战后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黄金时期,并没有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故 D 项错误。

 限时规范训练(十一) (时间:40 分钟 满分:8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1931 年,英国退出金本位制。1932 年 2 月,一向奉行“自由贸易”原则的英国宣布实行“紧急关税法”,1932 年 7 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制定了帝国特惠制。材料实质反映了英国(

 ) A.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B.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 C.加强英联邦的凝聚力

 D.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 解析:选 A。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1931

 年,英国退出金本位制。1932 年 2 月,一向奉行“自由贸易”原则的英国宣布实行“紧急关税法”,这些做法属于贸易保护主义,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故 A 项正确;这些做法不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 项错误;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1932 年 7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在渥太华召开帝国经济会议,制定了帝国特惠制,是为了维护英国的利益,而不是加强英联邦的凝聚力,故 C 项错误;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英国的这些做法加剧了危机,不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故 D 项错误。

 2.当最高法院宣布《农业调整法》违宪以后,在时任农业部长的竭力争取下,美国国会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法案规定:对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且进行土壤整治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这一法案的通过(

 ) A.掀起了一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 B.意味着美国分权制衡的原则已被打破 C.有利于合理调节农产品的供应 D.实现了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全面控制 解析:选 C。材料并未涉及当时美国的环保运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法院和国会并未破坏分权制衡原则,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凡不再种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种保持土壤肥力作物,且进行土壤整治的农民,由国家发给奖金”得出有利于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进而调节农产品的供应,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控制农产品的流通,故 D 项错误。

 3.(2018·山东枣庄二模)1935 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

 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

 ) A.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 B.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原则 C.国会的补救对新政的成效不大 D.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 解析:选 A。据材料中“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结合所学可知,《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是在联邦政府的极力推动下国会予以通过,但却遭最高法院的裁定违宪,这体现出美国三权分立的权力制衡关系,因此可以看出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的,故 A 正确;B、C、D 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 A。

 4.1933 年 3 月,罗斯福总统开始推行新政时,州长们纷纷表态支持其复兴计划;但是到了 1935 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导致州长们态度变化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

 ) A.损害了资本家的根本利益 B.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 C.受到了苏联经济政策的影响 D.不断强化联邦政府权力 解析:选 D。罗斯福新政根本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 A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依旧存在价格管制、贸易保护的弊端,故 B 项错误;苏联经济影响是始终存在的,不是州长们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故 C项错误;根据材料“到了 1935 年,州长们对新政态度发生分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强烈抵制”,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时期,联邦政府加

 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 D 项正确。

 5.(2018·安徽蚌埠二模)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出现了如下现象:新的国家机构急剧增加;联邦工资名单日益扩大,政府在几年之间,债务增长了一倍多。这一时期美国(

 ) A.垄断资本出现并壮大,控制国家政权 B.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 C.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 D.运用新的经济理论,减少国家干预 解析:选 B。据材料“美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出现了如下现象:新的国家机构急剧增加;联邦工资名单日益扩大,政府在几年之间,债务增长了一倍多”可知这一时期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垄断资本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 A 项错误;经济缓慢恢复,联邦政府权力扩大出现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故 B 项正确;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生产趋于停滞也不是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特征,故 C 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 D 项错误。

 6. 年份 项目

  1913 1921 1923 1925 1926 工业产量比重 生产资料能力 43.7% 48.1% 43.4% 43.9% 43.9% 消费资料能力 56.3% 51.9% 56.6% 56.1% 56.1% 上表是俄国(苏联)1913-1926 年工业生产情况,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

 )

 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 C.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 D.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 解析:选 C。“俄国(苏联)1913-1926 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中,1913 年和 1921 年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政权,故 A 项错误;在“俄国(苏联)1913-1926年”,没有确立以工业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故 B 项错误;从表格中看,从 1913-1926 年间,“消费资料能力”多数情况下比“生产资料能力”要略高一些,可见对国计民生产业有所关注,故 C 项正确;从表格中看到,除开 1921 年外,其他各时期消费资料能力比生产资料能力均大体相当,没有出现完全失衡,故 D 项错误。

 7.(2018·吉林二模)列宁在 1921 年 4 月 21 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列宁的这一论述(

 ) A.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B.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 D.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解析:选 A。材料中列宁论述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必然性,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故 A 项正确;B 项农业集体化发生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 B 项错误;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加快而是迂回向社会主义过渡,故 C 项错误;D 项牺牲农业来加快工业化的速度,发生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 D 项错误。

 8.(2018·广东肇庆二模)斯大林提出“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

 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为此,苏联(

 ) A.开展一五计划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成立经互会 解析:选 C。材料说的是为苏联工业化积累资金的问题,不是开展一五计划,故 A 项错误;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提出来的,斯大林时期,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故 B 项错误;苏联为了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实行农业集体化,故 C 项正确;成立经互会是在“冷战”时期,故 D 项错误。

 9.下边图表数据摘编自《俄罗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体制分析》,据图表可知,苏联在近半个世纪中(

 )

 1929-1940年 1951-1970年 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率 19.9% 9.7%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4.4% 8.7% 1966-1975 年 物质消耗年均增长率 8%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6.7% A.国民收入不断下降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斯大林时期综合国力最强 D.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主流 解析:选D。材料中强调的是“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而不是“国民收入”,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率”并未涉

 及投资结构,不能得出国民经济投资比例,故 B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苏联综合国力最强,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29-1975 年”,苏联“基本建设投资年均增长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物质消耗年均增长率”都呈上升趋势,反映苏联经济高速增长,结合所学,这种高经济增长是靠劳动、资本等生产资料投入量的增加取得的,而不是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方式取得的,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故 D 项正确。

 10.1965 年,资本主义国家聚集美国费城召开“世界资本主义大会”,发表《资本家宣言》提出:“借鉴社会主义人民当家做主的经验,实现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经验,实行从生到死包下来的福利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资本主义。”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表明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已全面丧失生命力 B.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权宜之举,带来了七十年代的滞胀 C.借鉴社会主义,健全西方国家制度,带来新的发展 D.根本目的是加强自身实力,与社会主义对抗,体现了冷战思维 解析:选 C。A 项表述中“全面”太过绝对,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此时资本主义国家并未出现经济危机,故 B 项错误;根据题意,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社会主义的相应做法发展资本主义,比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故 C 项正确;题目是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并未牵涉美苏冷战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阵营对立,故 D 项错误。

 11.(2018·四川成都高三摸底)1945 年 7 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英国首相,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

 策,先后使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国有化。这反映出英国(

 ) A.率先尝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 C.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D.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 解析:选 B。结合所学知识,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未触动资本主义自由制度,故 A 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属于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故B 项正确;公有制占主体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占主体的是私有制,故 C 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行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 D 项错误。

 12.下表是 1975-2011 年德国、法国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化表,该表格可以说明(

 ) 国别 1975年 1985年 1995年 2005年 2011年 德国 24% 41% 56% 69% 81% 法国 16% 31% 55% 67% 86% A.德、法两国财政赤字逐年增加 B.欧洲一体化缩小了德法经济差距 C.福利制度使德法陷入债务危机 D.两国政府都加大了对经济干预 解析:选 D。表格展示的数据反映德、法两国财政赤字率不断上升,并非赤字增加,故 A 项错误;材料展示的赤字率变化,并不能反映两国经济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两国经济差距是否缩小,故 B 项错

 误;根据所学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缩小了福利国家的开支,且福利开支仅为政府支出的一部分,不能说明赤字率增长是由于福利制度造成的,故 C 项错误;根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相关知识,赤字率的增长可以反映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干预经济的程度加深,即两国政府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 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共 37 分) 13.(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 1945 年 8 月-1948 年 8 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及其指数统计表 发行日期 法币发行额(单位:亿元) 发行指数(1937年 6 月=1) 发行指数(1945年 8 月=1) 1937.6 14 1

 1945.8 5 569

 395

 1.0

 1945.12

 10 319

 732

 1.9

 1946.12

 37 261

 2 642

 6.7

 1947.12

 331 885

 23 537

 59.6

 1948.8.21

 6 636 946 440 705

 1 192.1

 ——杨荫溥《民国财政史》 材料二 1933 年 6 月,美国国会通过《1933 年银行法》,这个法令从两方面对美国金融业进行改革:第一,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禁止商业银行出售证券,不允许投资银行接受存款。第二,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该法要求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保证在联邦储

 备体系下的各个成员银行的存款安全。存款保险制明显提高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1935 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1935 年银行法令》,扩大联邦政府管理货币与信贷的权力。

 罗斯福政府大量发行货币,加大货币扩张政策的力度,同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和“通货再膨胀政策”,使货币进一步贬值。为此,在 1933 年 6 月 16 日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和 1933 年 5 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规定,提高价格,促进通货膨胀。《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提高工资和价格,这使得物价很快上涨。物价的上涨,被看成结束货币紧缩政策的标志。通过货币贬值,将美国经济政策从国际束缚中解放出来。1934 年 1 月,国会通过《金准备法》后不久,美国政府就把黄金价格正式规定为每盎司 35 美元,把美元的含金量从23.22 克降低为 13.71 克。

 ——摘编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 金融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 1945—1948 年南京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背景和影响。(12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总统金融改革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总结从中美货币改革带来的启示。(13 分)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环境看,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进行重庆谈判,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但国民党是假和平真内战,1946 年内战全面爆发,战场形势逐渐不利于国民政府,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开始恶化,导致法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严重,从国际形势看,美国扶蒋反共,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日益贫困,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

 企业纷纷破产,导致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高涨。(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933 年 6 月,美国国会通过《1933 年银行法》,这个法令从两方面对美国金融业进行改革”得出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以立法为手段,据材料二“第一,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禁止商业银行出售证券,不允许投资银行接受存款”得出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据材料二“罗斯福政府大量发行货...

推荐访问:年高 复习资料 经济体制
上一篇: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二战以来)
下一篇:吉林省电子产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