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紧急救护技术

来源:加拿大留学 发布时间:2020-09-17 点击:

  一、战地救护六大技术(一)通气技术 呼吸道发生了阻塞,在数分钟内伤员即会因窒息、缺氧而死亡,抢救时需争分夺秒去除 各种阻塞原因,使气道通畅,称通气术。

 1.气道阻塞的原因 (1)直接原因 颌面伤、咽喉伤、颈部伤、气管支气管伤等。

 (2)间接原因 中枢性昏迷、吸入性损伤、冲击伤等。

 2.气道阻塞的判断 (1)有受伤史,并可见头面颈部某处有创伤等。

 (2)无呼吸式或有异常呼吸声。不同的异常呼吸声,提示不同的阻塞部位:①鼾声, 由舌后坠所致;②喘鸣声,由喉头、上呼吸道阻塞所致;③漱口声,由咽部分泌物、呕吐物 或血液存留所致;④喝哧喝哧声,由上呼吸道下部或支气管阻塞所致。

 (3)如自主呼吸仍存在,可见强烈的腹壁运动、肋间肌内陷、辅助呼吸肌的运用或气 管牵引动作。正换气时有明显的阻力。

 (4)伤员面色及口唇紫绀,呈痛苦貌、烦躁不安,鼻翼扇动,出汗,吸气时出现三凹 征,脉搏细弱,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有痰鸣或呼吸道阻塞呼吸急促声。

 (5)呼吸受阻时间较长、窒息者,若不及时救治,则先呼吸停止、后心跳停止搏动。

 3.气道阻塞的处理 (1)异物阻塞咽喉部: 对于发生咽喉部异物阻塞的伤员, 首先为清除阻塞的异物, 用手指掏出或者用合适的管 子迅速吸出堵塞物,清除伤员口鼻内积存的凝血块、分泌物、碎牙片、碎骨片、泥沙等。同 时,立即改变体位,采取侧卧位,以利于咽喉部的引流,以有效清除分泌物,通畅呼吸道, 解除通气障碍。对于有下颌骨骨折移位的必须将骨折复位固定,将舌向前拉,对昏迷的病人 应将舌外拉并固定,以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

 (2)血肿、组织水肿压迫呼吸道: ① 鼻腔插入鼻咽通气导管通气。

 ②环甲膜粗针头穿刺通气:病情紧急的可用 14~15 号粗针头由环甲膜穿刺插入气管 内, (环甲膜穿刺的部位通常宜选在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之间) ,仍觉通气不足时可同时 插入多个粗针头,随后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

 ③紧急环甲膜切开术:因通气障碍而濒死、深昏迷舌后坠的病人可行此术,即用尖刀迅 速切开皮肤和环甲膜(环甲膜切开术,正确的切口方向为横切),达到通气目的。病情缓解后 再作常规气管切开。

 ④紧急气管切开术: 仅在非常紧急的情况可以使用, 即使用当前可以使用的物品切开气 管,维持暂时的通气。具备条件时及时更换正规套管。

 ⑤快速气管切开术:采用快速气管切开器完成手术。为了伤员的安全运送,防止途中发 生意外,也可选择性的做预防性气管切开术。

 (3) 呼吸道误吸 及时吸出误吸的血液、涎液及呕吐物,尤其对昏迷、休克之误吸者应迅速做气管切开。

 对于昏迷病人,有条件时应留置胃管,吸出胃内容物。

 (4) 呼吸道烧伤水肿 1 应迅速做气管切开,通过气管套管迅速吸出气管、支气管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二) 出血与止血 大量战伤出血,往往是导致伤员休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肢体大血管破裂或其他原因 的大出血,在短时间内将危及伤员生命,或者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及时、准确、有效的 止血将大大的减少火线伤亡。

 1.出血的判断 (1)出血的种类 ①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呈喷射状。

 ②静脉出血:血色暗红,呈缓慢涌流状。

 ③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呈片状渗出。

 (2)判断出血程度 注意伤员全身情况的变化,出血多者常有下列特征: ①皮肤和粘膜呈苍白色。

 ②脉搏细速,四肢发凉。

 ③皮肤潮湿,全身衰竭。

 ④躁动不安,伴有烦渴。

 ⑤严重者,有时出现昏迷等。

 上述变化,多半因有效循环血量和血液成分减少,而导致急性缺血和缺氧所致。

 2.止血方法 (1)指压止血法 主要是根据动脉的走行位置,在伤口的近心端,用手指将动脉压在深部的骨骼上,以 达到止血的目的,适用于头面颈部及四肢的动脉出血急救。

 现将几个不同部位出血的指压止血法介绍如下: ①头面部出血 一侧头面部大出血,可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压迫同侧气管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之 间,此处可摸到一个强烈的搏动(颈总动脉) ,将血管压向颈椎止血。但必须注意,一是要 避开气管;二是严禁同时压迫两侧颈总动脉,以防脑缺血;三是不可高于环状软骨,以免颈 动脉窦受压而引起血压突然下降。

 ②颜面部出血 一侧颜面部出血,可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下颌骨下缘、下颌角前方约 2 厘米处的一 个凹陷,此处可摸到明显的搏动(面动脉) ,压迫此点可以止血,有时需两侧同时压迫才能 止住血。

 ③头顶部出血 同侧额部、头顶部、颞部出血时,可用食指或拇指压迫同侧颞浅动脉止血。

 ④肩腋部和上肢出血 可用拇指压迫同侧锁骨上窝中部的搏动点(锁骨下动脉) ,将动脉压向深部的第一肋骨 止血。

 ⑤前臂出血 可用拇指或其它四指压迫上臂内侧肱二头肌与肱骨之间的搏动点(肱动脉)止血。适 用于同侧上臂下 1/3,前臂和手部出血。

 2 ⑥手部出血 互救时可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手腕稍上处内外侧搏动点(尺、桡动脉)止血。自救时, 用健手拇指、食指分别压迫上述两点。

 ⑦手指部出血 由于指动脉走行于手指的两侧,故手指出血时,应捏在指根的两侧而止血。

 ⑧大腿以下出血 大腿及其动脉出血,可用双手拇指重迭用力压迫大腿上端腹股沟中点稍下方一个强大 的搏动点(股动脉)止血。

 ⑨足部出血 可用两手拇指分别压迫足背中部近脚腕处(胫前动脉)和足跟内侧与内踝之间(胫后 动脉)止血。

 (2)止血带法 是战伤救护中对出血伤员常用的止血方法,多用于四肢较大的动脉出血。止血带有橡 皮止血带、加压充气止血带和弹力止血带。

 ①橡皮止血带使用方法:先在止血带部位用纱布等物衬垫肢体一周。然后扎上止血带。

 将止血带的头端用一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夹持,将尾端绕肢体一周后压住止血带头端,再 绕肢体一周,仍然压住头端,将尾端放至食指与中指中间夹紧,抽出被止血带压住的手指时 不能松脱尾端,否则将导致止血过程失败。

 ②应用指征:仅在其他方法不能止血的喷射性大、中血管出血时使用。

 ③注意事项: a.先扎止血带,后包扎。

 b.扎止血带松紧适度。

 c.要避免止血带勒伤皮肤,止血带下面应垫有衬垫。

 d.止血带必须扎在靠近伤口的近心端。

 f.必须做出显著的标志,在伤员胸前挂上红色伤标。

 g.必须注明扎止血带的时间, 以便在后送途中按时松解止血带。

 通常以每隔 2~3 小时松 一次为宜,每次松 5~10 分钟。

 h.扎止血带的时间越短越好,最好不要超过 5 小时。

 (3)加压包扎止血法 对于一般性创伤出血应尽量采取这种方法止血,将急救包打开后将敷料敷盖在伤口上, 用三角巾折叠呈带状或用绷带加压包扎。

 为火线急救止血的常用方法, 无急救包时也可以用 清洁的布类织物适当的包扎。敷料要垫厚,血管表浅的部位,也应有敷料的保护,以免绷带 加压包扎造成“止血带”效应。包扎压力适当,均匀,包扎范围要大,以保证肢体远侧浅动 脉正常搏动为原则,同时应该抬高伤肢,避免静脉回流受阻增加伤口出血现象。

 (4)填塞止血法 用于肌肉,骨端等渗血,用无菌敷料填入伤口内压紧,外加大型敷料加压包扎。用法比 较局限,仅限于腋窝、肩部、大腿根部、臀部等用加压包扎难以止血的部位使用。

 (5)屈曲关节止血法 多在肘或膝关节以下出血, 并且证实无骨关节损伤时才能采用此法, 在肘窝或腘窝处垫 绷带卷或者棉垫,将肘或膝关节尽可能屈曲固定,用三角巾或绷带固定,借衬垫压迫动脉达 到止血的目的。

 (6)简易绑扎止血法 ①勒紧止血法 在四肢伤口上部用绷带或带状布条或三角巾折叠成带状, 勒紧伤肢, 第 3 一道为衬垫,第二道压在第一道上适当勒紧止血。

 ②绞棒止血法 紧急情况没有止血带可用三角巾、绷带、纱布条等便捷材料折叠成带状 缠绕肢体一圈,两端拉紧打结,绞棒插在圈内并向上提起,边提边绞紧,直至伤口不出血, 最后固定绞棒。

 (7)止血粉、止血纸、止血栓止血法 依据创面的特性选用不同的止血用品,此法可与压迫止血法合用。

 (三)包扎技术 1.包扎材料:以急救包为主。特殊情况下可以利用便捷材料进行包扎。

 2.包扎方法:主要由绷带卷包扎和三角巾包扎等方法,绷带包扎有环形包扎、螺旋反 折包扎、 “8”字形包扎和帽式包扎等。包扎时要注意绷带的起点、止点、着力点和走行方向 顺序。三角巾包扎使用时应先撕开胶合边一侧的剪口,取出三角巾将敷料放于伤口上,然后 用三角巾包扎起来。

 3.三角巾各部名称 顶角 底边 腰边 腰边 底角 底边 底角 燕尾底边角 燕尾底边 燕尾角 燕 尾 夹 角 4 4.人体各部位三角巾包扎法如下: (1)头面部包扎 ①包括帽式包扎法:救护者站在伤员后面,将三角巾底边折叠约 2 指宽,放于前额上。

 顶角拉至枕后,左右两底角沿两耳上方往后,拉至枕外隆凸下方交叉,并压紧顶角;然后再 绕至前额打结。顶角拉紧,并向上反折塞进两底角交叉处。此法适用于颅顶部的包扎。

 ②风帽式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和底边各打一结,形似风帽,顶角结放于前额,底边结 至于枕外隆凸下方,然后将两底角拉紧,包绕下颌,至枕后打结固定。此法除适用于颅顶部 包扎外,还适用于面部、下颌、伤肢残端的包扎。

 ③航空帽式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中央打结,放于前额正中;将两底角向颌下拉紧,反 折向上约 3~4 指宽,包绕下颌,拉至耳后打结;再将顶角反折至前额,固定于底边结上。

 ④单眼带式包扎法:把三角巾迭成约四指宽的带形,将 2/3 向下斜放于伤侧眼部,从耳 下绕至枕后,经健侧耳下绕至前额,压住上端绕头一周打结。

 其他的头面部包扎法还有面具式包扎法、单侧面部包扎法、双眼带式包扎法等。

 (2)肩部包扎法 ①单肩燕尾式:将三角巾折叠成燕尾式(夹角成 80 度左右) ,向后的角稍大于前角,后 角压在前角上面。三角巾放于伤侧时,燕尾夹角对准颈侧面。燕尾底边两角包绕上臂上 1/3, 在腋前(后)打结。

 ②双肩燕尾式:将三角巾折成燕尾式,夹角成 130 度,放于颈后部,两燕尾角分别包绕 肩部,经腋下和两底角打结。

 (3)胸(背)部包扎法 ①胸(背)部一般包扎法:三角巾底边横放于胸部,顶角从伤侧越过肩上折向背部;三 角巾的中部盖在胸部的伤处,两底角拉向背部打结,顶角也和这两底角结打在一起。

 ②胸(背)部燕尾式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燕尾式,置于胸前,两燕尾底角分别结上系 带于背后打结,然后将两燕尾角分别放于两肩上,并拉向背后,与前结余头打结固定,背部 包扎与胸部相反,即两底边角在胸部打结。

 此外胸背部包扎法还有侧胸燕尾式包扎法、腋窝包扎法、胸背部双三角巾包扎法等。

 (4)腹部包扎法 ①腹部兜式包扎法:将三角巾顶角朝下,底边横放于上腹部,两底角拉紧于腰部打结; 顶角结一小带,经会阴拉至后面同底角的余头打结。

 ②腹部燕尾式包扎法:先在燕尾底边的一角系带,夹角对准大腿外侧正中线,底边两角 绕腹于腰背打结;然后两燕尾角包绕大腿,并相遇打结。包扎时,燕尾角成 90 度左右,向 前的燕尾角要大,并压住向后的燕尾角。

 此外还有腹股沟与臀部包扎法等。

 (5)臀部包扎法 主要有单侧臀部三角巾包扎法、双侧臀部蝴蝶式包扎法、臀部燕尾式包扎法等。

 (6)躯干三角巾包扎法。

 (7)四肢包扎法 ①手(足)三角巾包扎法:将三角巾底边向上横置于腕部或踝部,手掌(足跖)向下, 放于三角巾的中央,再将顶角折回盖在手背(足背)上,然后将两底角交叉压住顶角,再于 腕部(踝部)缠绕一周打结。打结后,应将顶角再折回打在结内。

 ②手(足) “8”字包扎法:将三角巾折成条带状横放于手掌、足跖或手背、足背处,在 手背或足背(手掌、足跖)作 8 字交叉,绕腕(踝)打结。

 此外还有膝(肘)部三角巾包扎法,残肢风帽式包扎法等。

 5 (8)上肢悬吊法 ①大悬臂带:用于前臂伤和骨折(肱骨骨折时不能用) ,将肘关节屈曲吊于胸前,以防 骨折端错位、疼痛和出血。

 ②小悬臂带:用于锁骨和肱骨骨折,肩关节和上臂伤,将三角巾折成带状吊起前臂而不 要托肘。

 5.绷带包扎法 绷带包扎法是外科临床治疗和战伤外科常用的一项技术。其目的:固定敷料或夹板,以 防止移位或脱落;临时或急救时固定骨折或受伤的关节;支持或悬吊肢体;对创伤出血,予 以加压包扎止血。

 (1)绷带的种类 常用的绷带有以下四种: ①卷轴带:一般长约 3~5 米,可分宽、窄两种。5.5~7.5 厘米宽的卷轴带,多用于包 扎四肢和头颈部伤;12 厘米宽的卷轴带,用于包扎大腿、腹股沟、和胸腹部伤。

 ②丁字带:可分单丁字带和双丁字带两种。单丁字带多用于女伤员;双丁字带多用于男 伤员。主要起扶托会阴部及外生殖器上的敷料作用。

 ③四头带:将长方形的细布两端剪开即成。四头带是用来固定头、下颌、鼻、眼或膝关 节等部位的敷料。其大小可根据应用部位的不同而制作。

 ④多头带:主要用于包扎胸、腹部。

 (2)绷带包扎的注意事项 ①包扎时, 每圈的压力须均匀, 不能包的太紧; 不能有皱折;但也不要太松,以免脱落。

 ②包扎应从远端缠向近端,开始和终了必须环形固定两圈,绷带圈与圈重叠的宽度以 1/2 或 1/3 为宜。

 ③四肢小伤口出血,须用绷带加压包扎时,必须将远端肢体都用绷带缠起,以免血液回 流不畅发生肿胀。但必须露出指(趾)端,以便肢体的血运情况。

 ④固定绷带的方法,可用缚结,安全别针或胶布,但不可将缚结或安全别针固定在伤口 处、发炎部位、骨隆凸上,四肢的内侧或伤员坐卧时容易受压及摩擦的部位。

 (3)基本包扎法 身体各部绷带包扎法,大部分是由以下六种基本包扎法结合变化而成。

 ①环形包扎法:卷轴带在身体的某一部分环形缠绕数周,每圈均应盖住前一圈。此法多 用在额部、颈部及腕部。

 ②蛇形包扎法:用卷轴带斜缠绕,每圈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不相重叠。此法用于固定敷 料、扶托夹板。

 ③螺旋形包扎法:呈螺旋状缠绕,每圈遮盖住前圈的 1/3 或 1/2。此法用于上下周径近 似一致的部位,如上臂、大腿、指或躯干等。

 ④螺旋折转包扎法:此法与螺旋包扎法相同,但每圈必须反折。反折时,以左手拇指压 住绷带上的折转处,右手将卷带反折向下,然后围绕肢体拉紧,每周盖过前圈的 1/2 或 1/3, 每一圈的反折必须整齐的排列成一直线, 但折转处不可在伤口或骨突起处。

 此法多用于肢体 周径悬殊不均的部分,如前臂,小腿等。

 ⑤“8”字形包扎法:用绷带斜形缠绕,向上、向下相互交叉作 8 字形包扎,依次缠绕。

 每圈在正面与前圈交叉,并叠盖前圈 1/3 或 1/2。此法多用于固定关节,如肘、腕、膝、踝 等关节。

 ⑥回返包扎法:在包扎部先作环形固定,然后从中线开始,做一系列的前后、左右来回 反折包扎,每次回到出发点,直至全部被包完为止。此法多用于指端、头部或截肢部。

 (4)各部卷轴带包扎法 6 ①头部帽式包扎法: 用绷带自前额沿耳上至枕外隆凸绕头两圈固定, 然后在前额中央开 始将绷带反折至枕后,并向左右两侧依次回返包扎,每次压盖前次 1/2,直至头顶全部遮盖 为止。

 ②胸部包扎法:在胸部由左向右环形缠绕两周后固定。自左肋下斜上过胸前到右肩部, 沿背部斜下回到原处,绕胸一周,再自背部斜止到左肩,经胸前斜下回到原处。如此重复, 直至将全胸包好。

 其它还有单眼包扎法、双眼包扎法、耳部包扎法、肩部包扎法、单侧腹股沟包扎法、手 部露指尖包扎法等。

 6.注意事项: (1)包扎前要充分暴露伤口,动作要轻快,避免增加出血和疼痛。

 (2) 包扎伤口位置要准确。打结时要注意避开伤口。

 (3) 急救敷料尽可能干净, 接触伤口的尽量用消毒的敷料。

 包扎范围应超出伤口边缘 5~ 10cm。

 (4)包扎时动作要轻柔,压力适当,牢靠稳妥,防止滑脱,既要保证敷料固定和加压止 血,又不能影响血液循环。

 (5)伤口嵌入的弹片、弹头和其他异物,一般不要随便取出,有外露污染的骨折端或内 脏,不可轻易还纳。

 (四) 骨折与临时固定技术 骨组织受到外力打击,部分或完全的被损坏时,称骨折。

 1.骨折的分类: (1)按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①闭合性骨折:骨折时,皮肤粘膜未被穿破,不与外界相通,也称单纯性骨折。

 ②开放性骨折: 骨折时, 皮肤粘膜被骨端穿破, 与外界或空腔脏器相通, 也称复杂骨折。

 开放性者极易被细菌侵入而发生感染,所以其后果比较严重。

 (2)按骨质是否完全折断,可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

 ①不完全骨折:骨质未完全折断,如裂纹骨折、穿通骨折、 “柳枝”骨折。

 ②完全骨折:骨质完全折断,成为两块或两块以上,如横断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 折。

 2.骨折的症状与体征 (1)疼痛:疼痛剧烈,活动时加重。

 (2)畸形和异常活动。

 (3)骨摩擦音(感):骨折端在移动时相互摩擦所发出的声音。

 (4)功能障碍:由于骨折和疼痛所致,如不能站立,行走等。

 (5)肿胀:是由于骨折端出血和局部软组织的渗出液所致。

 3.骨折的固定 (1)固定目的 ①避免加重损伤:固定以后,可以避免锐利的骨折端刺破皮肤、周围软组织、神经及大 血管。

 ②减轻疼痛:固定后,肢体得以休息,不致于疼痛而加重休克。

 ③便于后送。

 (2)固定材料:常用的有木板、铁丝夹板、标准的预制夹板或石膏夹板、充气夹板(充 气时,气压达 6.7~9.3Kpa 即可)热塑料夹板、抗休克裤(可用于双下肢骨折、骨盆骨折的 固定,有抗休克、止血的作用) 、敷料及衬垫等。携带的固定物品用完后,也可就地取材。

 7 (3)固定方法:先尽可能的牵引伤肢和矫正畸形;然后将伤肢放到适当的位置,固定 于夹板或其他支架, 先固定上端, 后固定下端, 固定范围一般应包括骨折远和近的两个关节, 既要牢靠不移,又不可过紧。如无固定材料,也可行自体固定法。

 (4)固定的一般原则 ①凡骨与关节损伤,以及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血管、神经损伤与脊髓损伤,均需在处 理休克、预防感染的同时,进行早期固定。如疑有骨折、应按骨折处理。

 ②临时固定只要求大体复位,不必追求完全复位。

 ③伤口有出血的应该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

 ④大腿和脊柱骨折时应就地固定,四肢骨折应先固定近端,再固定远端。

 ⑤一般应就地固定(主要指大腿、小腿及脊柱等骨折而言) 。固定前,不要无故移动伤员 和伤肢。为了暴露伤口可以剪开衣服,以免增加伤员的痛苦和加重伤情。

 ⑥夹板的长度和宽度,要与骨折的肢体相称。其长度必须包括骨折的上下两个关节。如 股骨骨折、夹板固定法对木板长度的要求:上至腋部下至足跟。

 ⑦固定要轻、稳妥,牢靠、松紧适宜。固定器材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应在骨突部衬垫衣 物或敷料,防止皮肤受压引起损伤。

 ⑧四肢骨折固定时,要露出指(趾)端,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指(趾)端有 苍白、发冷、麻木、浮肿和青紫等表现时,则应松开一会儿,再重新固定。

 ⑨对开放性骨折,不要把外露的骨折断端送回伤口内,以免增加污染。

 ⑩固定后,应给于标志,迅速后送。

 (5)几种常见骨折固定 ①肱骨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法:用一块夹板放在上臂外侧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在骨折的上下端扎紧,肘 关节屈曲 90 度,前臂用三角巾悬吊。

 ②股骨骨折固定 夹板固定法:用一块长木板,放在伤肢外侧。木板的长度必须上至腋下,下至足跟。在 骨突出部、关节处、凹陷处加垫,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分别在骨折上下端、腋下、腰部、 髋部和踝关节等处打结固定。

 ③小腿骨折固定法 夹板固定法:用两块相当于大腿中部到足跟长的夹板,分别放在小腿的内外两侧, (如 只有一块,则放外侧) 。骨突出部加垫,用三角巾分别在骨折的上下端,大腿的中部、膝下、 踝关节部打结固定。足部最好用三角巾作“8”字固定,使足尖和小腿成直角。

 (五)搬运技术 搬运的目的是迅速安全的将伤员搬至隐蔽地方或送到上级救护机构,以防止伤员在战场 上再次负伤,并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1.搬运伤员的注意事项 (1)搬运伤员动作要轻快,避免和减少震动,搬运前尽可能的做好初步急救处理。

 (2)应根据敌情、伤情、地形等情况,选择不同的搬运方法和工具。搬运过程中要随时 注意伤员的伤情变化,出现紧急情况(如面色苍白、头晕、眼花、脉搏细弱等休克体征)要 处理后待伤情好转再继续转移。

 (3)担架后送,伤员脚在前,头在后,便于观察伤情;上坡时则头在前,脚在后,下坡 时头部应在后;尽可能保持担架平稳。

 (4)遇有火力威胁或敌人空袭时,应妥善保护伤员的安全。

 2.火线上常用的搬运方法。(1)侧身匍匐搬运法 方法:救护者侧身匍匐到伤员处,将伤员的腰垫到大腿上,伤员两手放于胸前,救护者右 手穿过伤员腋下抱胸,左手撑于地面,蹬足向前。

 (2)匍匐背驮搬运法 救护者同向侧卧于伤员处并紧靠伤员身体, 拉紧伤员上臂后再抓住伤员臀部, 合力猛翻将 伤员转上身,低姿匍匐前进。

 (3)雨布拖运法 3.脱离火线后的常用搬运法 (1)单人搬运法: ①抱持法:伤者一手搭在急救者肩上,急救者一手抱信住伤员腰背部,另一手肘部托部 大腿。

 ②背法:将伤者双上肢拉向急救者胸部,前胸紧贴后背,伤者屈髋屈脖,急救者双手得 前臂托住伤者大腿中部。

 ③驮法:将伤员掮在肩上,其躯干绕颈部,同时牵住其下垂之上肢。

 (2)双人搬运法: ① 椅托式:急救者二人手臂交叉,呈坐椅状。

 ② 轿杠式:急救者二人四手臂交叉。

 ③ 拉车式:一急救者抱住伤员双脖,另一则双手从腋下抱住伤员。

 ④ 椅式搬运法:将伤员放在坐椅以搬运。

 ⑤ 平抬法:两位急救者双手平抱伤员胸背部及臀部、下肢。

 (3)担架搬运法:应用制式担架或临时做成担架对伤员进行转移,是最常用,最舒适的 一种搬运法。

 4.危重伤员的后送体位和注意事项 (1)昏迷和颅脑损伤:患者应取侧卧或半俯卧位,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为防止脑水肿,头 部应用衣物垫高,固定头部以防震动。

 (2)胸部损伤的伤员,应取斜卧位或侧卧位后送,侧卧位时,伤侧在下,健侧在上,以免 影响呼吸。

 (3)腹部损伤伤员,一般仰卧位,亦可采用斜坡卧位。为减少腹壁张力,可将伤员膝下用 衣物垫高,髋关节和膝关节均处于半屈曲位置。

 (4)骨盆骨折伤员,应先用三角巾将骨盆包扎固定,然后仰卧于担架上,膝下稍垫高,使 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两下肢略外展。

 (5)脊柱损伤的搬运:不可使颈部和躯干前屈或扭转,使脊柱保持在伸直的姿势。绝对禁 止一人抬肩,一人抬腿的搬运法。以免加重脊髓损伤。

 ①颈椎骨折:应先行颈椎固定,平置病人于硬板上,在头颈两侧填塞沙袋或布团以限制 头颈活动,之后再搬运。

 ②胸腰椎搬运: 使病人两下肢伸直, 双上肢置于躯干两侧, 3~4 人分别托病人的头背、 由 腰臀及双下肢部位, 协调动作, 使病人成一整体, 保持脊柱伸直位, 施以平托法移至硬板上, 搬运时整个身体要维持在一条线上。用仰卧位时,伤员的胸腰部要垫一薄枕,使此处脊柱稍 向上突,然后用几条带子(一般 4 条:胸、肱骨水平,前臂、腰水平,大腿水平,小腿水平 各 1 条)将病人固定在硬板上,避免其左右转动或移动,常用的搬运方法有滚动法和平托法 两种。

 9 (六)心肺复苏术 【人工呼吸】(一)急救指征 (1)呼吸停止。

 (2)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

 (3)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和(或)意识丧失。

 (二)准备工作 1.迅速将患者安置于硬板床或平地上,取仰卧位,如在软床上抢救,应在患者背部加 垫木板。

 2.清洁手帕或纱布 1 块备用。

 3.操作者位于患者一侧。

 (三)操作方法 1.畅通气道 (1)松解患者衣领及裤带。

 (2)操作者一手插入患者颈后向上托,一手按压其前额使头部后仰,颈项后伸,向前 上方拉下颌骨,舌向外拉出。

 (图 1) 图 1 抬颈法 (3)清除患者口鼻腔内异物(包括义齿、分泌物、呕吐物及其他异物) ,以保持气道 通畅。

 2.判断有无自主呼吸 将耳朵贴近患者口鼻,倾听或感觉有无呼吸并观察胸部有无起 伏 3~5s。确定无自主呼吸,立即进行抢救。

 3.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方法: (1)以两层纱布盖于患者口上,用压前额之手的拇指和示指捏闭患者双侧鼻孔,另一 10 手示指和中指抬起患者下颌,使下颌尖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将患者口打开。

 (2)操作者吸一口气后张开口紧贴并完全包住患者的口部,用力吹气至患者胸部上抬 为止(如在模型上进行,应见绿灯亮,方为有效)(图 2) 。

 (3)一次吹气完毕后立即与患者口部脱离,吸入新鲜口气,以便做下一次吹气,同时 使患者的口张开,捏鼻的手也应放松,以便患者自然呼气。如有回气声,即表示气道通畅, 可再吹气。

 (4)吹气频率:无胸外按压人工呼吸频率成人每 min 10~12 次,儿童每 min 12~20 次。

 图 2 口对口人工呼吸 (四)注意事项: 1.口对口人工呼吸时须捏闭患者双侧鼻孔,口紧贴并完全包住患者的口部,保证气道 不漏气。

 xi 吸 2.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须观察患者胸壁的起伏、感觉吹气时患者的呼吸道阻力和在 吹气间歇有无呼气。

 3.所有人工呼吸均应持续吹气 1 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每次 通气须使胸廓起伏。应该避免给予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

 4.避免快速或者用力吹气。

 5.非经确证患者已死亡,人工呼吸不得停止。

 (五)简答题 1.简述人工呼吸术的适应证。

 答:心搏骤停,因麻醉、电击、中毒、颈椎骨折及其他伤病所引起的呼吸麻痹者和(或) 意识丧失者。

 2.口对口人工呼吸失败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 (1)口对口接触不严,肺充气效果差。

 11 (2)呼吸道阻塞情况未解除,如舌后坠、呼吸道内异物(黏液、呕吐物等)使通气不 畅,甚至阻塞气道。

 (3)与原发病和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关。

 【胸外心脏按压】 (一)急救指征 (1)呼吸停止。

 (2)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

 (3)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和(或)意识丧失。

 (二)准备工作 1.迅速将患者安置于硬板床或平地上,仰卧位,如系软床应在背部加垫硬板,头偏向 一侧,松解患者衣领腰带。

 2.操作者位于患者胸部一侧(右侧) ,跪式或站式。

 (三)操作方法 1.确定患者是否意识丧失和心搏停止,其主要特征为: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股 动脉、颈动脉搏动触不到;心音消失;发绀。

 2.呼唤患者,轻推其肩部,观察瞳孔,判断意识是否丧失。

 3.触摸其颈动脉,并观察面色,判断心搏是否停止。

 4.证实患者心搏停止后,呼救,并立即抢救。

 5.施行胸外按压术 (1)解开患者上衣,暴露胸部。

 (2)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 1/3 交界处(即两乳头连线中点) ,以剑突为定位标志, 将示、中两指横放在剑突上方,手指上方的胸骨正中部为按压区。

 (3)操作者将一手掌根部放于按压区,与患者胸骨长轴相平行,另一手掌重叠压于前 一手的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互握翘起,不接触胸壁。

 (4)按压时双肘关节伸直,双肩中点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前倾之力和肩、臂 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端下陷 4~5cm,按压后应放松,使胸廓弹回原来形状。

 放松时手掌根部不离开胸壁定位点,以免手移动。

 图 3 胸外心脏按压法 (5)按压和放松时间一致,并应平稳、规律、均匀的进行,不能间断。按压频率 100 次/分(新生儿除外) 。

 (6)胸外心脏按压每 30 次作人工呼吸 2 次(即连续吹气2次,每次持续 1 秒以上, 直至病人胸廓升起为止),按压与吹气之比为 3∶2。

 (7) 对于儿童患者,用单手或双手于乳头连线水平按压胸骨, 胸骨压低约胸廓的 1/3~ 1/2,频率 100 次/分。对于婴儿 ,用两手指(中指、无名指)于紧贴乳头连线下方水平按压 胸骨,胸骨压低约胸廓的 1/3~1/2,频率 100 次/分。按压与吹气之比单人操作为 30∶2, 双人操作则 15∶2。

 (8)主要有效指标:颈动脉可触及搏动;瞳孔逐渐回缩;发绀减退;自主呼吸恢复; 神志逐渐恢复;收缩压在 60mmHg 以上。

 (四)注意事项 1.按压部位不宜过高或过低,也不可偏于左右侧,切勿挤压胸骨下端剑突处。

 2.按压至最低点处,应有一明显的停顿,不能冲击式的猛压或跳跃式按压。

 3.按压需均匀、有节奏的进行,切忌突然急促的猛击。

 4.两人操作时,为避免术者疲劳二人工作可互换,调换应在完成 5 组 30:2 的按压吹 气后间隙中进行,并应在 5 秒钟内完成转换。在按压过程中可暂停按压,以核实病人是否恢 复自主心搏,应在实施 5 组 30:2(约 2 分钟)的按压/吹气后进行。核实过程所用时间不得超 过 10s。

 5.两次人工通气后(每次持续 1 秒以上),立即实施胸外按压。

 二、伤病员分类的标志 伤病员分类是根据伤情和病情的需要和医疗后送条件的可能,将伤病员区分为不同处 置类型的活动。

 分类的标志:伤标 伤标是用各种颜色的布条或塑料做成的,表示几种特殊的伤病。

 红色伤标表示出血;白色伤标表示骨折; 黑色伤标表示传染病;黄色伤标表示毒计中毒; 蓝色伤标表示放射性损伤。

 13

推荐访问:战地4中国崛起 战地 救护 紧急
上一篇:群文阅读 材料及群文阅读论文
下一篇:2017最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精编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