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智能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编辑例文范文)

来源:医生招聘 发布时间:2020-12-14 点击:

 温州智能设备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MACRO 泓域咨询

 报告说明

 在我国配电系统中,电压等级包括 10kV、20kV、35kV 和 110kV 等,其中 10kV 是我国应用最广的配电电压等级。根据《高压开关行业年鉴2018》,2018 年全国 6-20kV 配电线路共有 385.7 万公里,其中架空线路 323.3 万公里,占比 83.82%,电缆 62.4 万公里,占比 16.18%。可见,目前,我国配电网线路中架空线路占据了主导地位。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40567.03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34085.0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84.02%;建设期利息 857.51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11%;流动资金 5624.49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3.86%。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 79200.00 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 65584.65 万元,净利润 8012.10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21.76%,财务净现值 2678.78 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 6.60 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

 从战略全局看,温州已经具备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和先导优势。未来五年是我市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温州所具有的改革创新、温商网络、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产业基础、人口规模等发展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为提升温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地位奠定战略基础。未来,温州将着眼大局,立足实际,确立更高层次、更长时期的战略定位,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努力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十三五”时期,温州将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环境建设等方面树标杆求突破,加快建设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

 对于初步确立投资意向的项目,该报告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市场、投资、政策、企业等方面进行客观的机会分析,重点在于投资环境的分析及投资前景的判断,并提供项目提案和投资建议。包括:对投资环境的客观分析(市场分析、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对企业经营目标与战略分析和内外部资源条件分析(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外部建设条件);项目投资者或承办者的优劣势分析等。

 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总论说明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

 市场需求及行业前景分析

 第四章

 产品方案与建设规划

 第五章

 选址可行性分析

 第六章

 建筑工程可行性分析

 第七章

 原辅材料分析

 第八章

 工艺技术分析

 第九章

 环境保护方案

 第十章

 劳动安全生产

 第十一章

 节能说明

 第十二章

 组织架构分析

 第十三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第十四章

 投资方案

 第十五章

 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

 第十六章

 招标方案

 第十七章

 项目风险评估

 第十八章

 项目综合评价说明

 第十九章

 附表

  附表 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附表 2:建设投资估算一览表

 附表 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附表 4: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 5:总投资估算表

 附表 6:项目总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附表 7: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附表 8: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 9: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附表 10: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 11: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第一章

 项目总论说明

  一、项目名称及项目单位

 项目名称:温州智能设备项目

 项目单位:xxx 有限责任公司

 二、项目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 x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100.06 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

 三、可行性研究范围及分工

 1、确定生产规模、产品方案;

 2、调研产品市场;

 3、确定工程技术方案;

 4、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资金筹措方式及来源;

 5、测算项目投资效益,分析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四、编制依据和技术原则

 1、国家和地方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政策决定;

 2、《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4、项目建设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5、其他相关资料。

 五、建设背景、规模

 (一)项目背景

 经过十多年的电网高速建设,随着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电网企业原有面临的主要矛盾已基本得到解决,原有“大投入、高基建、重资产”的建设模式已无法匹配新阶段的发展需求。在开放市场竞争状态下,国家电网也需要向新的数字化、物联化战略转型。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电力物联网要求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四大环节均需要智能化、物联化,对配电网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需要融合高端电力装备制造、工业通信、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开发出智能配电网产品。

 从战略全局看,温州已经具备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和先导优势。未来五年是我市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温州所具有的改革创新、温商网络、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产业基础、人口规模等发展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为提升温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地位奠定战略基础。未来,温州将着眼大局,立足实际,确立更高层次、更长时期的战略

 定位,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努力建设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十三五”时期,温州将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环境建设等方面树标杆求突破,加快建设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标杆城市。

 (二)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 66706.60 ㎡(折合约 100.06 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 82049.12 ㎡。其中:生产工程 51280.70 ㎡,仓储工程 8943.35 ㎡,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 4512.70 ㎡,公共工程17312.36 ㎡。

 根据项目建设规划,达产年产品规划设计方案为:智能设备 30000台/年。

 六、项目建设进度

 结合该项目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xxx 有限责任公司将项目工程的建设周期确定为 24 个月,其工作内容包括:项目前期准备、工程勘察与设计、土建工程施工、设备采购、设备安装调试、试车投产等。

 七、建设投资估算

 (一)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 40567.03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34085.0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84.02%;建设期利息 857.51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2.11%;流动资金 5624.49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13.86%。

 (二)建设投资构成

 本期项目建设投资 34085.03 万元,包括工程建设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建设费用 29910.48 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3055.62 万元,预备费 1118.93 万元。

 八、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财务效益分析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 79200.00 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 65584.65 万元,税金及附加 2932.55 万元,净利润8012.10 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 21.76%,财务净现值 2678.78 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 6.60 年。

 (二)主要数据及技术指标表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66706.60

 约 100.06 亩

 1.1

 总建筑面积

 ㎡

 82049.12

 容积率 1.23

 1.2

 基底面积

 ㎡

 38022.76

 建筑系数 57.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329.39

  1.4

 基底面积

 ㎡

 38022.76

  2

 总投资

 万元

 40567.03

  2.1

 建设投资

 万元

 34085.03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29910.48

  2.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3055.62

  2.1.3

 预备费

 万元

 1118.93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857.51

  2.3

 流动资金

  5624.49

  3

 资金筹措

 万元

 40567.03

  3.1

 自筹资金

 万元

 23067.03

  3.2

 银行贷款

 万元

 17500.00

  4

 营业收入

 万元

 792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65584.65

 ""

 6

 利润总额

 万元

 10682.80

 ""

 7

 净利润

 万元

 8012.10

 ""

 8

 所得税

 万元

 2670.70

 ""

 9

 增值税

 万元

 2765.03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2932.55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8368.28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21376.30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17095.30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6.60

 含建设期 24 个月

 15

 财务内部收益率

  21.76%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2678.78

 所得税后

 九、主要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本项目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属于投资合理、见效快、回报高项目;拟建项目交通条件好;供电供水条件好,因而其建设条件有明显优势。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思想,有利于行业结构调整。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一、行业背景分析

 (1)智能电网建设对配电智能设备提出更高要求

 针对我国配电网装备水平仍较为落后的问题,国家能源局印发的《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 年)》中提出“推进配电网设备标准化、实现配电网装备水平提升”的重点任务要求;提升设备本体智能化水平,推行功能一体化设备;采用先进物联网、现代传感和信息通信等技术,实现设备、通道运行状态及外部环境的在线监测,提高预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同时提出从“优化升级配电变压器、更新改造配电开关和提高电缆化率”三个方面推进配电网装备提升行动。

 在更新改造配电开关方面,适应配电自动化及智能电网发展需求,推进开关设备智能化;提升配电网开关动作准确率,对防误装置不完善、操作困难的开关设备进行重点升级改造等;提出中心城市(区)及城镇地区推广集中式馈线自动化方式,在网络关键性节点采用“三遥”终端,在分支线和一般性节点采用“二遥”终端,合理选用光纤、无线通信方式,提高电网运行控制水平;乡村地区推广以故障指示器为主的简易配电自动化,合理选用无线、载波通信方式,提高故障定位能力;2020 年,配电自动化覆盖率达到 90%。

 在智能电网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在配电网建设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对相关配电智能设备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2)配电网智能设备市场空间仍较大,一二次融合设备需求显现

 2016 年,为解决配电网规模化建设改造中增量设备配电自动化覆盖以及一二次设备不匹配等问题,同时实现线损同期管理目标,提高线损管理精益化水平,国家电网公司提出《配电设备一二次融合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为配电设备的一二次成套阶段,主要工作为将常规电磁式互感器(零序电压除外)与一次本体设备组合,并采用标准化航空插头与终端设备进行测量、计量、控制信息交互,实现一二次成套设备招标采购与检测;第二阶段为配电设备的一二次融合阶段,主要工作为将一次本体设备、高精度传感器与二次终端设备融合,实现“可靠性、小型化、平台化、通用性、经济性”目标。

 柱上开关方面,根据中能国研(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简称“中能电科院”)发布的《电力行业关键设备供需统计分析报告 2020》(配网协议库存篇),2019 年国家电网配网设备协议库存共招标柱上断路器 124,741 台/套,比 2018 年有较大幅度下降;而其中一二次融合成套柱上断路器则招标 74,135 套,占比 59.43%,不仅较 2018 年上

 升,且已超过传统柱上断路器的采购数量。可见,体现“一二次融合”趋势的柱上开关的市场认可度已逐渐显现,有望替代传统柱上开关成为市场主流。

 故障指示器方面,作为传统二次设备,根据前述中能电科院分析报告,2019 年,国家电网配网设备协议库存共招标故障指示器244,507 台,同比减少 42.97%,较 2018 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因此,整体来看,在国家配电网建设的大背景下,配电网智能设备的市场空间依然较大;但传统一、二次设备的需求已出现疲软态势,“一二次融合”产品逐渐被市场认可,将成为未来配电网智能化的主流产品。

 (3)一二次融合成为市场共识,行业业务具有可持续性

 ①国家电网协议库存招标采购柱上断路器和故障指示器总量大幅度下降系传统设备因无法满足配电网实际需求所致,当前协议库存招标采购处于传统设备采购量下降、新型智能设备上升的结构化调整阶段

 根据中能电科院发布的《电力行业关键设备供需统计分析报告2020》显示,2019 年,国家电网配网设备协议库存共招标柱上断路器124,741 台/套,故障指示器为 244,507 台/套,均较 2018 年同比下降,

 主要是国家电网采购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对传统的柱上开关、故障指示器需求量大幅减少所致。分类别来看,前述中能电科院分析报告显示,2019 年传统柱上断路器从 2018 年的 114,799 台/套下降至 2019 年的 50,606 台/套,下降达 55.92%。而一二次融合成套柱上断路器从2018 年的 63,770 台/套上升至 2019 年的 74,135 台/套,上涨 16.25%,且占整体柱上断路器的比例从 2018 年 35.71%上升至 2019 年的 59.43%,已超过传统柱上断路器的采购数量。

 由此可见,当前配电网设备市场正处于结构性调整期。自国家电网 2016 年提出配电网一二次融合方案以来,传统柱上开关、故障指示器等传统配电网设备因功能简单、智能化程度低,无法满足日益提升的配网供电要求而逐步被市场淘汰,市场需求逐渐萎缩;相反,“一二次融合”设备结合物联网通信、数据处理技术,相较传统设备在功能、性能方面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已成为配电网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在智能化设备领域,当物联化、智能化的设备对传统设备进行升级换代之时,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传统设备往往需求量下降幅度较大,而新型智能设备由于初期发展市场培育不足,电网用户对其认识需要一定过程,为减少或避免过时设备的积压和浪费,电网用户出于谨慎的角度一般会减少采购量,因而会造成短期内整体采购量会有

 波动。但该等波动并不影响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行业向物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②“一二次融合”设备的市场需求和行业渗透率在逐渐提升,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I、国家电网配网设备协议库存招标数量并不代表市场销售整体数据,其采购总量下降也不代表“一二次融合”设备的市场空间减少

 国家电网采购管理办法中,采购方式包括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以及单一来源采购等多种方式,招标方式属于采购方式的一种,尚不能由协议库存招标方式采购数量直接判断整体市场需求的变动。

 依据《高压开关行业年鉴 2019》数据显示,2019 年国内 12kV 真空柱上断路器生产企业全年合计产量为 808,288 台/套,主要为传统柱上开关,由于“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在技术、功能上较传统柱上开关均有较大提升,仅目前传统柱上开关的市场产销总量来看,“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未来的市场空间较大。

 II、新老交替之际,“一二次融合”设备由于自身技术和功能将拥有新的市场空间

 传统柱上开关对线路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配电线路区间分段投切、控制以及短路故障保护,主要应用于线路供电、断开、闭合等场景。

 智能柱上开关拥有传统柱上开关并不具备的单相接地故障和隔离,以及线损电量采集等功能,电网用户为了充分发挥智能柱上开关的先进功能,在原有已安装传统开关的线路基础上,对单相接地故障频发以及线损较高、线路供电稳定性要求高、人机交互能力要求高的区段,加装智能柱上开关,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通过降损提升经济效益,电网用户已利用智能柱上开关的先进功能,创设出大量的新的使用场景和需求。

 《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 年)》指出 2020 年将配电自动化覆盖率提升至 90%;而根据《中国电力发展报告 2018》,截至 2018 年底,北京、江苏、湖北等 26 个省市实现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仅约 65%,距离 9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传统柱上开关无法有效提升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的水平,也无法有效提升配电网供电稳定性的要求,“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依据自身功能、技术优势,将能有效匹配配电网当前新的实际需求,从而产生较大的市场空间。可见,一二次融合”柱上开关由于技术、功能的先进性,较好地匹配了配电网当前的实际运行需求,从而产生不同于传统柱上开关的市场空间。综上,无论存量市场替代还是增量需求创造,随着“一二次融合”设备

 技术逐渐成熟、产品逐渐被认可,其市场渗透率会逐渐提升,未来市场空间较大。

 ③能源互联网新业态下,国家电网正在战略转型,减少传统低效设备的投资,增加物联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是国家电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过十多年的电网高速建设,随着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电网企业原有面临的主要矛盾已基本得到解决,原有“大投入、高基建、重资产”的建设模式已无法匹配新阶段的发展需求。在开放市场竞争状态下,国家电网也需要向新的数字化、物联化战略转型。

 根据《中国电气化发展报告 2019》,新时期电气化发展是传统电气化转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发展与升级,在电力供应侧通过电力与先进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升电力安全供应服务;此外,中电联电力发展研究院提出的新时代电气化进程评价指标中,平均供电可靠率是电力供应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截至 2018 年数据,我国的平均供电可靠率仅处于电气化中期初级阶段,与美国、德国、日本等仍存在较大差距。

 在“能源物联网”“电力物联网”建设大背景下,2020 年,国家电网在物联化、智能化方面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2020 年 2 月,国家电网在《2020 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强调“加强配网精益运维,推进配电单相接地故障准确定位和单相接地故障处置能力提升实施工作”、“加快管理数字化转型,开展感知层传感器、边缘计算架构研究和试点”、“推动设备智能化升级,探索大数据分析、边缘智能、图像识别等多维物联手段与现场感知装置和监测预警体系的落地融合”、“做好先进成果和经验做法的总结提炼和推广应用,对投入产出效益不明显的项目坚决叫停,严防低效投资和产生新的‘烟囱’”。2020年 4 月,国家电网召开“新基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明确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电网向能源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关键,明确加快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推广应用,积极拓展新技术在设备运维、电网调度等方面的应用。可见,物联化、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国家电网的重点工作方向。

 因此,在国家电网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减少传统低效设备的投资,增加物联化、智能化等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是必然趋势。

 ④国家电网对配电网板块的投资力度仍处于稳中有升的趋势

 从配电网投资力度来看,根据《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9》,全国配电网投资一直处于稳中有升趋势,2018 年,全国完成配电网投资 3,064 亿元,同比增长 7.8%。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19-2020 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中同样表明,2019 年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 4,856 亿元,其中 110 千伏及以下电网投资占电网投资的比重为 63.3%,较上年提高 5.9%。可见,国家电网对于配电网的投资力度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此外,从柱上断路器采购投资规模来看,根据 EPTC 发布的《配电网设备调研报告》显示,传统柱上断路器采购均价为 1.85-2.15 万元/套,而一二次融合成套断路器采购均价为 3.2 万元/套。因此,如前述中能电科院数据显示,虽然因结构性调整 2019 年国家电网协议库存采购的柱上断路器数总量下降,但由于一二次融合成套断路器采购数量上升,且采购单价显著高于传统断路器,实际上整体柱上断路器的采购投资规模并未大幅下降。

 ⑤配电网设备向“一二次融合”方向发展系目前行业内企业的共识

 从行业内上市公司公开披露信息来看,“一二次融合”、“电力物联网”是行业公司面临的机遇,同行业公司也在纷纷朝一二次融合方向发展。

 随着能源及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电力体制改革的行动方案和配套文件的实施,我国能源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电力行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未来配电网建设将向智能化与一二次融合主动配电网方向发展。

 (4)配电网智能设备中架空线路的断路器需求尤为重要

 在我国配电系统中,电压等级包括 10kV、20kV、35kV 和 110kV 等,其中 10kV 是我国应用最广的配电电压等级。根据《高压开关行业年鉴2018》,2018 年全国 6-20kV 配电线路共有 385.7 万公里,其中架空线路 323.3 万公里,占比 83.82%,电缆 62.4 万公里,占比 16.18%。可见,目前,我国配电网线路中架空线路占据了主导地位。

 地域分布方面,架空线路一般架设在地面之上,由于建造成本和维修成本较地下电缆更经济,一般在地表和空中区域限制较少的地区使用较多,如城市外围、乡镇、农村和山区等地均使用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则一般安装于地下,但建设成本和维修成本均较架空线路高,目前主要在现代化都市的中心区域使用。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分属于

 不同的应用环境,除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城市景观需要推动架空线路入地以外,在城市外围、乡镇、农村和山区等地,不存在电缆线路替代架空线路的变动趋势。下表列示了我国 10kV、20kV 电缆和架空线路的工程基础安装费用,可见电缆线路的建造价格要远高于架空线路的建造价格。因此,目前国内配电网建设中,在城区以外的区域中,尤其是针对地理环境较为复杂的地区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一般的地区,架空线路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根据《高压开关行业年鉴 2018》,2018 年,全国 6-20kV 配电线路中,架空线路主要分布在县域电网中,县域电网的架空线路约占整体架空线路的 88.62%;而电缆线路主要分布在城市电网中,城市电网的电缆线路约占整体电缆线路的 63.46%。

 从故障情况来看,架空线路由于外部环境复杂,其故障率也相对更高。根据《2018 年全国电力可靠性年度报告》,2018 年,10kV 配电网四类主要设施(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变压器和断路器)故障率均有所上升;且架空线路故障率高于电缆线路故障率,断路器故障率高于变压器故障率。因此,降低架空线路故障率和断路器故障率对提高整体配网供电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对优质架空线路的配电设备需求也尤为迫切。

 二、产业发展分析

 1、有利因素

 (1)国家对智能电网建设的政策支持

 电力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和动力,提升电网综合实力备受关注。为此,我国已将智能电网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之一,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以推动智能电网的持续、快速发展。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将“电网改造与建设,增量配电网建设”、“继电保护技术、电网运行安全监控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降低输、变、配电损耗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列入鼓励类行业。国家一系列对智能电网建设与改造升级的政策支持,将为我国智能电网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2)现有配电网建设仍相对薄弱,未来需求空间较大

 虽然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我国对配电网建设投入已不断加大并取得不错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配网自动化水平,供电可靠性,线损率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且配电网络城乡区域间依然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的供电可靠性、较长的停电时间和较频繁

 的停电次数都将给社会经济带来较多负面影响,因此,配电网领域未来的投资需求依然较大。

 此外,传统配电网产品行业集中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技术溢价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生产厂家为了尽可能保证盈利空间,往往会牺牲产品质量,因此传统配电网产品经常出现本身即为故障点,且使用寿命不高等问题。未来,在电力物联网的信息化、智能化的推动下,市场对于高技术、高品质产品的新增需求以及原有设备更换需求都会持续增长。

 (3)技术创新与进步推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日益重视,于 2015 年颁布了《中国制造 2025》,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中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提出了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推动制造业产业升级。先进的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使传统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以及技术的进一步升级,行业创新能力将不断增强。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电力物联网要求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四大环节均需要智能化、物联化,对配电网生产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

 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需要融合高端电力装备制造、工业通信、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开发出智能配电网产品。

 2、不利因素

 (1)市场竞争环境不成熟

 国家电网实行总部和网省公司两级集中采购制度,并且制定了较为严格的采购程序,为国家电网采购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提供了制度保障。

 但是,行业内部分传统企业为追求中标率,实现“最低价格中标”,往往以牺牲产品质量来降低成本,使得部分传统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能力低下,行业内充斥着质次价低的产品。相对而言,部分致力于生产技术含量高、性能优异产品的企业,其生产成本高,产品价格也会相对较高,从而难以在以价格为先的竞争中取胜,进而难以维持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不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市场产品质量层次不齐,不利于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也限制了行业整体可持续发展。

 (2)高端供应链不完善

 高质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除自身的生产工艺外,还需要使用高质量的原材料,对原材料的精度和材质等均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

 行业内部分企业长期以价格为先的竞争习惯,设备生产企业对开发和培养高端供应链的意识低下,行业内高端供应体系尚不完善,这在一定程序上限制了以技术创新为目标的高端设备厂商的发展。

 (3)综合型专业人才欠缺

 人才是发展的保障也是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技术更新和成熟度提高需要不断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随着行业转型升级加速,各类适合行业发展的产品需求不断涌现,需要各类行业人才的加盟。

 配电网智能设备属于多学科混合、技术密集型产品,对于研发人员技术水平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为确保电力产品售后服务安全运维,营销服务人员亦需要掌握相关技术。目前,精通相关领域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的欠缺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行业的发展。

 未来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仍将持续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对温州来说,需要认清形势,强化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

 从国际看,国际经济进入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期,在再平衡中实现艰难复苏。全球经济版图深度调整,经济重心持续向亚

 太地区移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国际和区域经贸规则主导权争夺加剧,地缘政治风险导致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的突破,绿色低碳经济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改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中国制造 2025”、“互联网+”等战略启动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一体化,以及自由贸易区、各类示范区等正在改变区域经济战略版图。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从浙江省看,“十三五”是强化创新驱动、完成新旧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期,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期,是加强制度供给、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期,是协同推进“两富”“两美”建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关键期,是防范化解风险矛盾、夯实长治久安基础的关键期。

 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然突出,地方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仍将持续;产业结构路径依赖仍未改观,增长新动力尚未有效形成;半城市化问

 题依然突出,中心城区首位度亟待提升;资源要素、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更加明显;政府公共品供给与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仍不匹配。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我市在“十三五”时期着力加以解决。

 第三章

 市场需求及行业前景分析

  一、行业基本情况

 (1)智能电网建设周期,电网投资向配电侧倾斜

 长期以来,我国电网投资存在“重电源、轻电网,重输电、轻配网”的情况,导致配网的建设水平和自动化水平不足。智能电网建设周期,电网投资开始向配电网环节倾斜。

 2009 年,国家电网发布《关于加强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意见》,提出智能电网建设总体目标: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坚强国家电网,全面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经济性、适应性和互动性。我国电网建设自此进入智能电网周期,分三个阶段推进智能化建设。其中 2009-2010 年为第一阶段,2011-2015 年为第二阶段,2016-2020 年为第三阶段。整体来看,智能电网投资重点在变-配-用领域,变电、配电和用电环节的投资比例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主要系解决提升电网自动化水平,安全高效运行电网等痛点。

 2015 年 7 月,国家能源局印发《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 年)》,提出 2015-2020 年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不低于 2 万亿元,其中 2015 年投资不低于 3,000 亿元,“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不低于

 1.7 万亿元。此外,2016 年 11 月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分三批在全国范围内批复了 320 个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基本实现地级以上城市全覆盖,旨在适应电力供需和电力经济发展新要求,提高配电网建设水平,促进智能电网、微电网的发展。2016 年 2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到 2020 年,全国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以及特高压等骨干网络的基本建成,国家电网对电网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从配电网建设来看,根据《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 2019》,全国配电网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一直保持 40%以上的较高水平,且呈现稳中有升趋势;2018 年,全国完成配电网投资 3,064 亿元,同比增长 7.8%。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19-2020 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中同样表明,2019 年,我国电力供应呈现‘农网升级改造及配网建设是电网投资重点’的特点;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 4,856 亿元,其中 110 千伏及以下电网投资占电网投资的比重为 63.3%,较上年提高 5.9%。此外,《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2019 社会责任报告》显示,自“十三五”新一轮

 农网改造升级以来,国家电网累计投资 6,459 亿元,2019 年投资1,604 亿元,较上年增加 7.29%。

 (2)配电网自动化覆盖率和线损率提升尚存空间,供电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国家持续推动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及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配电网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仍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动化水平低,供电可靠性相对较差,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015 年国家能源局印发的《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中要求,到 2020 年将我国中心城市的供电可靠率提高至 99.99%,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 1 小时,供电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镇地区供电可靠性达到 99.88%以上,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 10 小时;对于配电自动化覆盖率从 2014 年的 20%、2017 年的 50%,至 2020 年时提升至 90%;对于配电通信网覆盖率从 2014 年的 40%、2017 年的 60%,至 2020 年提升至 95%。

 根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2019 社会责任报告》,近五年,全国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略有波动,小幅上升;2019 年,全国供电系统用户平均供电可靠性已达 99.8453%,同比提高 0.025 个百分点,用户

 平均停电时间 13.55 小时/户,同比减少 1.36 小时/户。但依然存在城乡用户、各省区域用户供电可靠性差距较大的问题。2019 年,城乡年户均停电时间差 12.27 小时/户。根据《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19 年)》,2018 年,省间最优和最差的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相差 31小时/户(不包括西藏),全国 52 个主要城市(即直辖市、省会城市及 GDP 排名前 40 的城市)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8.44 小时/户,比全国平均值低 7.31 小时/户,其中佛山、厦门、深圳,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已低于 3 小时/户。

 线损率是供电系统的重要经济技术指标,它表示线路上所损失的电能占线路首端输出电能的百分数,是电能传输过程中损失掉的部分。近年来,我国线损率略有下降,但整体下降幅度不大,2019 年全国线损率依然达 5.90%。

 与国际横向对比显示,我国供电可靠性已优于大多数亚洲、非洲、南美洲国家,但与欧洲、北美等可靠性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2019 年,我国全国供电系统用户平均停电时间 13.55小时/户,距离 1 小时目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新加坡、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年度平均停电时间已不到 30 分钟。自动化覆盖率方面,2018 年,我国配电自动化覆盖率为 65%,距离 2020 年 90%的目标还有

 较大差距,而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 2014 年这一比率就已超过 90%。线损率方面,我国 5.90%的线损率水平仅处于世界中上地位,较韩国、德国、日本等仍有显著差距。对比发达国家的配网运营水平,我国目前配网建设依旧差距较大。

 二、市场分析

 (1)“能源互联网”:推动互联网与电力相融合

 2016 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分两个阶段推进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其中 2016-2018 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试点示范工作,建成一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试点示范项目,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能源互联网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9-2025 年,着力推进能源互联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初步建成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增长重要驱动力。

  “能源互联网”即“互联网”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的能源产业发展新形势,对设备智能、多能协同、信息对称、系统扁平等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2017 年 2 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白皮书》,提出分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和洲际互联三个阶

 段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路线图。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全球互联的坚强智能电网,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使用的基础平台,实质为“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而智能电网是基础。根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战略白皮书》的测算,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拉动世界投资规模超过 50 万亿美元。2030 年到 2050 年,各国各洲电网或将实现互联互通,全球能源互联网成形。

 2020 年 1 月,国家电网印发 2020 年 1 号文《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攻坚突破的意见》,意见强调深入践行能源清洁低碳发展要求,紧紧围绕“三型两网、世界一流”战略目标,以打造“两网融合”业务新体系为主轴,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2019 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2020 年至 2025 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部分领域、关键环节和主要指标达到国际领先,中国特色优势鲜明,电网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能源互联网功能形态作用彰显。

 (2)数字“新基建”:推动“电力物联网”进一步发展

 2018 年 12 月 19 日至 21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新定义了基础设施建设,把 5G、人工智能更、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定义为“新型技术设施建设”;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9 年 11 月,工信部提出“加强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时网络覆盖范围,鼓励制造企业通过内网改造升级实现人、机、物互联,为共享制造提供信息网络支撑”。

 2020 年 1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020 年 3 月政治局会议指出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20 年 2-3 月,从中央政治局会议、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工信部加快 5G 发展专题会,多次提及加快 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基建。

 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

 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

 “电力物联网”作为电网和物联网深度融合的产物,属于电力领域工业互联网的范畴,是新基建重要领域。“新基建”政策频发促进需求释放,有助于“电力物联网”推进的提速。

 (3)国家电网将物联化、数字化、智能化作为转型升级重点

 2020 年初,国家电网党组会议中进一步提出继续应用新技术推动电网转型升级,选好选优设备,积极推进新技术应用,提高设备智能化水平和实际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力度,充分应用“大云物移智链”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推动能源转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关促进。2020 年 2 月,国家电网印发《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2020 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提出“全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全力推进电力物联网高质量发展、全力强化科技创新”等重点任务,具体包括加强配电网建设改造、提高电网建设质量、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如实施公司 2020 年重大攻关计划、启动电力专用工控芯片、分接开关等重大专项,开展智能传感器等电力物联网重点技术研究)等工作目标;同时,全力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认真总结评估“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加强电力系统重大

 问题研究,统筹安全质量、效率效益和投资能力,科学编制“十四五”电网发展规划。

 此外,国网设备部也印发了《2020 年设备管理重点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在设备管理‘三化’(标准化、精益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在‘三全’(全寿命资产管理、全过程技术监督、全面质量管理)上求突破,提升设备管理质效”,同时提出“将城市、农村配网供电可靠率分别提升至 99.967%、99.838%”的工作指标。国网设备部在工作任务中对设备管理、供电服务、设备技术创新等均提出了具体要求,如:

 ①推进设备管理提质增效:按照《技术降损工作管理规定》,选30 个地市从电网网架和无功配置、设备节能选型、经济运行管理三方面开展技术降损分析评价;

 ②加强供电可靠性管理:组织各单位落实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建设 2020 年工作计划,确保按期全面完成 10 个世界一流城市配电网建设任务,城市配电网全年户均停电时间全面降至 1 小时以内;

 ③加强配网精益运维:推进配电单相接地故障准确定位和单相接地故障处置能力提升实施工作;深化 10kV 同期分线线损管理,强化预

 警督办和全过程管控,推进线损合格率逐步提升、同期线损率平稳下降;

 ④加快管理数字化转型:开展感知层传感器、边缘计算架构研究和试点;组织各单位配电自动化建设项目梳理,启动系统建设工作,确保年内实现各网省配电自动化主站覆盖率 100%,配电自动化覆盖率90%的目标;

 ⑤提升配电自动化建设应用水平:各单位完善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诊断算法、实现故障指示器在架空线路单相接地故障研判功能;在国网山东、江苏等单位配网线路试点应用分级保护,实现配网故障分区段快速处置隔离;

 ⑥推动设备智能化升级:深化典型输电物联场景落地应用,探索大数据分析、边缘智能、图像识别等多维物联手段与现场感知装置和监测预警体系的落地融合,增强设备自身感知水平等。

 由此可见,我国智能电网投资并未进入尾声。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电网建设正在从传统智能电网向电力物联网转型升级,配电网依然是国家电网建设的重点。此外,电力发展“十四五”规划已启动编制,在数字“新基建”政策推动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物联化将成为未来电网建设的重点任务,国家电网对于

 具备智能感知、线损管理、故障研判、分级保护等提高供电可靠性、节能性、经济性的智能设备仍具有较大需求。

 第四章

 产品方案与建设规划

  一、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一)项目场地规模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 66706.60 ㎡(折合约 100.06 亩),预计场区规划总建筑面积 82049.12 ㎡。

 (二)产能规模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和 xxx 有限责任公司建设能力分析,建设规模确定达产年产智能设备 30000 台,预计年营业收入 79200.00 万元。

 二、产品规划方案及生产纲领

 本期项目产品主要从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状况、资源供应情况、企业资金筹措能力、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项目经济效益及投资风险性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具体品种将根据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各年生产纲领是根据人员及装备生产能力水平,并参考市场需求预测情况确定,同时,把产量和销量视为一致,本报告将按照初步产品方案进行测算。

 第五章

 选 址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选址原则

 所选场址应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和其他特别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性目标。项目建设区域地理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等配套较为完善,并且具有足够的发展潜力。

 二、建设区基本情况

 温州,简称“温”或“瓯”,是浙江省地级市,长江三角洲中心区 27 城之一,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截至 2018 年,全市下辖 4 个区、5 个县、代管 3 个县级市,总面积 11612.94 平方千米,2019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 930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305.2 万人;城镇化率为 70.5%,全市户籍总人口 832.4 万人,常住外来人口达 297 万人。温州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浙江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东濒东海、南毗福建、西及西北部与丽水市相连、北和东北部与台州市接壤,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南戏的故乡、中国海鲜鸡蛋之乡、中国鞋都,温州人被国人称之为东方犹太人。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公元 323 年建郡,为永嘉郡,传说建郡城时有白鹿衔花绕城一周,故名鹿城。唐朝时(公元 675 年)始称温州,至今已有 2000

 余年的建城历史。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南有吴川,北有温州”享誉全国。2017 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排 37 位。2018 年,温州市生产总值(GDP)6006.2 亿元,比 2017 年增长 7.8%。2019 年,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606.1 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 8.2%。2018 年 12 月,温州入选 2018 中国大陆最佳地级城市 30 强。

 未来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仍将持续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对温州来说,需要认清形势,强化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

 从国际看,国际经济进入金融危机以来的深度调整期,在再平衡中实现艰难复苏。全球经济版图深度调整,经济重心持续向亚

 太地区移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

推荐访问:例文 温州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一篇:江西导航设备项目行业调研市场分析报告
下一篇:山东新建燃气管道项目建议书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