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对策

来源:医生招聘 发布时间:2020-08-31 点击: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作者:宜都市农业局王本忠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来稿)

 一、什么是现代农业?

 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二、?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今年计划新发展多经面积2万亩,其中:柑桔1.1万亩,茶叶8000亩,桑园1000亩。截至10月中旬,各乡镇处已收柑桔苗木定金83.69万元,预计发展面积44221亩,已定植35400亩;已收茶苗(或茶籽)定金104.12万元,预计发展面积9963亩;已收桑苗定金22.85万元,预计发展面积1962亩。到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可实现人平拥有1亩经济林的发展目标;种植业和水产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明显加快;农村从事二、三产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二)科技入户显见成效。通过办《宜都农业》报、农业“科技110”热线、农业科技短信、科技宣传车、技术培训和精品园示范等形式,扎实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积极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市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90%,到田率达到了80%以上。

 1、实用技术推广工作扎实。组织市、乡两级农技干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82场(次),累计培训农民18.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3.4万份。编印发行《宜都农业》22期、8.8万份;编发《农民读本》8万册,发送农业科技短信息140万条(次)。推广玉米、水稻等各类良种18万公斤,合格率95%以上;引进推广农作物良种25个,选推高效种养模式17类。开展品比、肥效试验共计50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500亩,全市“无盘抛秧”面积达到了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举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市水产局组织水产技术培训58场(次),培训60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400份,先后邀请13名专家教授深入库区指导网箱养殖。今春库区鮰鱼遭遇暴发性鱼病危害,由于防治及时,措施得力,成活率仍然达到70%以上。

 2、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引进推广农机新技术 4项,引导农民新购置农田耕整机械、水稻插秧机械、粮油牧草收割机械、茶叶修剪采摘机械、新型植保机械500台(套),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5.01万千瓦。今年完成机械耕整10万亩,机械收割5万亩,机械插秧3.09万亩,机械植保30万亩,机械化修剪茶叶 1.5万亩。池塘机械化清淤、水产养殖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市农机局被省人民政府授予 “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3、科技示范户创建培育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创建科技示范户3000户、培养农民骨干1000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其中重点培育了种植、畜牧、农机和水产业示范户1500户,到年底可通过网上查询。

 4、农业精品园区建设绩效斐然。宜都蜜柑“百千万”基地全面建成。万亩无公害示范区平均亩产2500公斤、优质果品率达到75%以上,千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平均单产达到3000公斤以上,优质果品率达到80%,百亩精品园产品开园上市信息发布会成功召开。精品蜜柑每市斤买到5-6元,得到省地市各级专家、领导的充分肯定,园区柑农无不为此欢欣鼓舞;清江库区桂子湖水产样板基地正式投用,今年已生产优质清江鱼苗3500万尾;松木坪镇三山农贸公司千茶叶基地示范效果已初步显现,今年产名优茶7000公斤,销售收入8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4200公斤、40万元分别增长67%和100%。

 (三)标准化生产全面步入正轨。一是进一步抓紧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定、实施与监督,逐步完善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上完成无公害产地复认证12个(柑桔9个,茶业13个),新认证无公害产地2个21.7万亩(水稻和油菜)。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合计已达到41.8万亩,其中茶叶4.5万亩,柑桔15.5万亩、蔬菜0.1万亩、水稻10.2万亩、油菜11.5万亩;产品认证达到了11个,其中无公害柑桔1个,无公害茶叶6个,有机茶4个。二是集中精力防治柑桔大实蝇。防治总面积2.4万亩,挂钵344596个;建防治专班153个798人;印发防治技术资料23.8万份;召开防治样板会、现场会和培训会268场25048人;整顿规范市内柑桔打蜡加工和交易场所70家;挖虫果处理池126个,集中处理虫果和废弃果150万公斤。在红花套镇、枝城和松木坪镇建立防治样板25处。三是加强病虫预测预报,提高农业避灾能力。编发《宜都植保》11期,计5.5万份;发病虫电视预报6期。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利用现有设备对陆城城区主要农贸市场和各大超市销售的农产品(以蔬菜为主)定期进行农残抽样检测,重点定性检测样品中的有机磷残留量,今年开展检测9批(次),检样90个(检测结果合格率98.6%),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发布了电视公告;基本完成了“监测站”的筹建任务。配齐了11类检测化验设备,配备了专职人员,落实了管理办法,站内检测化验工作转入正常运行。

 (四)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特色产业已形成20万亩柑桔、7万亩茶叶、8500亩桑蚕、9600只网箱的生产规模。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25家重点龙头企业,今年在协调贷款、完善运行机制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同时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使企业、专业组织与农民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今年新发展农村专业协会10家,另外对15家协会的运作进行了规范;为天峡鲟鱼、天河渔业等四家龙头企业落实贷款400多万元,帮助他们建章立制,制定发展规划,理顺了内部关系。今年全市农业产业化总产值预计突破25亿元;基地标准明显上升。柑桔、畜牧、水产基地先后纳入省农业厅板块建设项目,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宜都蜜柑、天然富锌茶、天峡鲟鱼等特色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

 (五)项目建设稳步实施。“一池三改”国债项目建设规模1600户,目前已完工900户,在建700户;我局制定的“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及我市十里铺村试点建设方案已通过省农业厅审批,我市陆城办事处十里铺村已被省厅纳入湖北省“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示范村(皓光村被列入候选村);“阳光工程”完成引导性培训 5200人、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 4588人,稳定就业率达到100%,培训转移完成年度计划的97.7%。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按计划进行。10个取样组采集、化验土样累计达到6050个,完成施肥调查6050户,组织测土配方施肥专项培训累计39场次,共培训农民5600人(次);创办柑桔、水稻、油菜和茶叶“测土配方施肥”样板3万亩、推广40万亩,开展肥效对比试验31项;手把手”村干技能培训公共课按计划开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已着手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正常启动。重点编制了鸡头山、大堰堤、渔洋溪3个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的五年规划。自筹资金编印发放《农民读本》,示范村农民户平一本,在鸡头山、皓光等示范村赠送《栽桑养蚕实用技术手册》1000余册,在12个示范村创建培育科技示范户277户,培训农民骨干94人;全年争取到位项目资金可望突破800万元。

 (六)农政执法工作进一步加强。1、法规依据逐步完善。一是制定完善了《宜都市农业生产事故鉴定实施办法》和《宜都市农业生产事故鉴定专家组工作规则》。二是初步编制了宜都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三大应急预案。三是建立了宜都市农业生产事故鉴定专家库。2、政法力度明显加大。一是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80人(次),重点检查了全市10个乡镇的125个经营门店,查处假种子620公斤,假肥料4.9吨,假农药139瓶,并及时受理农民投诉案件近46起,涉及农户150多个,结案率100%,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40万元。全市农资市场农药合格率比去年提高5%以上。市水产局严厉打击电鱼毒鱼行为,今年年查处案件14起。二是积极调处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及时化解民企矛盾。受理投诉49起,其中鉴定34起,调解15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5.1万元。三是进一步加强6个农业环境监测点的监测监控,对柑桔、水稻、蔬菜、玉米等作物进行长期定位监测,不断改进监测方法,为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鉴定调处提供了科学依据。四是认真保护农业野生资源。已完成对野大豆、野荞麦和野兰草资源的普查工作,摸清了分布状况,并向省农业厅环保站提出了建立保护基地的申请。3、法规宣传深入人心。先后组织开展了“3.15”全球消费者权益日和科技活动周活动,免费发放法律法规资料3000份;组织全市农资经营户集中培训1期,培训农民338人。4、农村经管工作稳步开展。一是狠抓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煞尾工作。今年自查问题102个,整改落实到位92个。为陆城工业园区建设征地规范、审核发放经营权证124本。统一购买农村土地二轮延包资料软件13套,并已安装到10个乡镇。二是组建信访和调解专班11个147人,着力于化解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接待农民来访141批(次)、152人(次);调处合同纠纷 16宗,调处率97%;三是认真落实农业政策,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印发涉农收费项目及价格公示表1300多份。组建政策及业务培训工作专班11个、274人,开展培训13次,参会617人。建立健全了监督卡台帐,做到了市、乡、村、组、户“五对口”。

 全市粮食种植直接补贴272万元、粮食种子补贴185万元及农业生产资料增支补贴221.9万元已按政策标准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四是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化债率达到56.2%,11个村实现了零债务。

 三、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突破口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先进的工业设备、科学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具有现代产业化性质的开发型农业。其主要特征是:使用整套机械设备为主要生产工具,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力水平,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为此,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一是采用先进工业设备和管理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二是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为市场提供大量优质商品性农产品;三是坚持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实现产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的农业经济目前虽然仍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但我市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许多有利条件:一是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我市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7℃,年平均降雨量1350毫米,无霜期273天,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二是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市现有农村人口29.08万人,拥有农村劳动力16.72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7.7万人,为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提供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三是农业经济具有较好基础。我市广大干部群众长期以来积累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丰富经验,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五是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优越。我市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长江流经市域46公里;八百里清江境内流程41公里,在市府所在地陆城与长江汇合,形成一片富遮肥沃的小流域三角洲,自古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今又获“三峡门城”之美誉,为建立旅游农业基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与机遇。

 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

 1、?要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

 在新形势下,必须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特别要把握中央提出的“两个趋势”的重要判断,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把农业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中统盘考虑,跳出农业抓农业。切实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促进城乡要素互流、产业联动、市场对接,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机制。要将先进的工业思维、技术和装备“内植”于农业,让它变成农业的一部分,从而推进农业的工业化。要以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经济效益为中心,把搞活流通、开拓市场、建设商贸型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核心环节来抓。

 2、要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现代农业客观上要求现代设施和装备的配套。我市近年来花大力气建设标准农田,农机化水平也快速提高,但总体上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健全,设施装备档次不高,旱涝保收农田仅占六、七成,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要围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争取国家财政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切实增加投资,调动全社会的投资热情,广泛采用工业化成果,加快农田基础改造和设施配套,以机械替代人力,以设施武装农业,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同时,要围绕“建设生态市”为中心,树立农业资源利用可持续理念,有效开发农业“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结合“千百工程”,加快实施“沃土工程”和“生态家园富民”等工程,构筑现代农业生态保障,努力促进宜都现代农业高效、持续、健康发展。

 3.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层出不穷。要针对我市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普及率偏低的现状,把科技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以农民的素质提高为基础,以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为核心,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具体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调整科技开发方向,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技术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加快研发与现阶段农业相适应的技术和生产模式。继续抓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广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全面启动“农民信箱”工程、深化改革农技推广体制。加强农民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骨干农户和各类专业大户、贩销大户。

 4、要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

 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必须要有先进的组织形式来经营农业,核心是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着力增强农业主体的创造力。要全面接受工业文明的辐射,围绕农业创办工业,引进工业改造农业,在主体的企业化、农民的组织化、经营的产业化和产品的品牌化上狠下工夫,全面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大户,全面整合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面调节生产与市场、基地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构筑各环节相互连接、利益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要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更多的农业龙头;要大力培育农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分散的农户形成一个整体去面对市场,以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和农业的综合效益;要积极创新农产品营销方式,采取品牌战略、连锁经营、虚拟经营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要用坚强的执法手段保障农业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下的农业需要法制的有效保障。要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经营,抓紧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完善工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仲裁,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土地经营权。强化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继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全面推行财务公开、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扩大农民知情权、监督权。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有效遏制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使农民利益不受侵害。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体系,尽快编制农业灾害和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着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安全力。

  根据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和我市的具体情况,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我市各地应当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全面规划,重点推进,一是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在保护基本农田、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突出抓好柑桔、茶叶、畜牧、水产“四大”优势产业,鼓励二高山地区发展桑蚕产业,主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打响优质品牌,形成规模生产。二是积极扩大高效经济作物比重。扶持和引导农民扩大反季蔬菜和草莓的高效经济作物规模,大力推广高效种植模式。三是培育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第二、重视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发展一批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市应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加快农产品加工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重点开发水果、畜禽、桑蚕、蔬菜、花卉、马铃薯、饲料等产业化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选择一批乡镇企业重点发展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业,成为集加工、销售、运输于一体的龙头企业。

  第三、加快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加强农产品集贸市场和经营设施建设,建立批发交易与直接销售相结合、电子交易和场内交易相结合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鄂西南县(市)级最大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价格中心和市场信息发布中心,并将红花套集贸市场向上申请,争取纳入农业部第11批农产品定点市场。鼓励和支持不同经济主体兴办和发展各种协会、合作社、农产品营销组织、信息服务机构、经纪人队伍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加强规范管理,使之逐步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力量,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流通。

 第四、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开辟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国比较劣势的农产品进口将要增加,而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也会大量出口。据有关方面研究,我国的蔬菜、水果、禽畜、水产等产品由于生产成本较低,如牛肉价格比国际市场低80%,猪、羊肉也分别低60%和50%左右,具有明显的竞争力。我市应当抓住有利机遇,根据国际市场需要,结合本地实际,扩大特色果品、新型蔬菜、优质水产品出口规模,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第五、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在加强河堤及水库等农业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同时,应通过争取项目投入、招商引资和群众集资等形式筹措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减少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降低成本支出,提高农业效益和经济收入。

 四、发展我市现代农业的途径

 (一)跳出农业发展农业

 1.把各种优势资源变成经济优势,发展有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

 我市除了利用柑桔、茶叶、畜牧、水产、桑蚕、优质稻等主导的农业资源,做新做优第一产业外,还要在标准化生产上下功夫,围绕品牌做大文章。

 2.大力发展农业工业。

 农业工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搞好农业工业,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化。一是引进一批规模较大的加工企业对丰富优质的农产品进行深度精度加工,发展深加工工业;二是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使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真正发挥“龙头”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真正把农业加工业做成县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3.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新做优农业。

 “新”就是新思路,是要走工业化、产业化之路。新模式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引导建立农村自治的各种专业协会、服务公司、联合体等等,搭起市场-政府-农民之间的桥梁。“优”即①结构优:要围绕农业工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建好“第一车间”;方法优:就要加大农业科技含量和良法的推广应用;③品质优:我们的农产品要体现安全、生态、绿色的品质;品牌优:要强化品牌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增强市场占有率。

 (二)走出农村繁荣农村

 1.加快城镇化步伐,以辐射带动农业的发展。

 发展小城镇建设,一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功能,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的聚集力、带动力。推进小城镇健康协调发展,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承载能力和农村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下大力气制定和完善小城镇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吸纳民间资金向城镇集中,鼓励和引导农村经济能人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引导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三是变灾害为机遇,科学规划,高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农村的经营大户、有钱的农民吸纳到小城镇来,把过剩的劳动力引到城镇来经商,发展服务业,带动农村的发展,促进繁荣。

 2.推进现代物流向农村延伸。

 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增强产业化经营中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有效链接,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配送经营。支持超市进农村,农资进超市,实现连锁经营,物流统一配送。通过在农村发展连锁超市,可加快农产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实现工农的有效对接。连锁超市在农村的发展,使农村也能享受到城市商业的服务,同时激活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3.抓好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按照“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着重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摒弃存规陃习。要做到“五化”、“五通”、“六有”。“五化”即美化(内外墙抹灰、外墙涂料)、硬化(铺设混凝土的村内道路)、净化(实现家家户户“一池三改”,建有沼气池、卫生厕所、卫生厨房,实现人畜分开;村内建有下水道、垃圾池)、绿化(村内有公共绿地)、亮化(有路灯)。“五通”即村村通路、通水、通电、通讯、通闭电视和信息。“六有”即有健全的村级组织、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业余文艺队、有功能齐备的科普文化活动中心、有文体娱乐活动场所、有标准的宣传栏。全市要把渔洋溪等12个新村建成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增强农民生活环境意识,努力建设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农村生活环境。

 4.建立城镇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尽可能地提供农村公共品,加快通村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和建立文艺队。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总之,要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三)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1.依托工业化的发展,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商人和市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整个农村改革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基本要求。

 要解决农民问题,就要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要抓住东部地区闹民工荒、能源荒的弱势,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优化环境,把那些非资源有科技含量、劳动密集的企业引过来。同时发展好本市的旅游业、服务业等,使农业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转非”提供更多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机会,使农村群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从而大大促进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2.引导和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

 积极探索采取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解决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问题。一是农民以合理的方式把土地出让给经济能人,能实现双赢。经济能人通过承租等方式获取土地实现规模生产,如大规模发展桑蚕、柑桔、水产、养殖业等等。因为规模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力承担者,就会“反聘”这些农民当工人,给他们发工资。农民除了每年可获得土地租金外,还能获得工资,所得的收入远大于自已耕种的土地收入,这充分体现了产业化经营的价值导向。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集中,推动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3.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

 当前,户籍制度、用工待遇、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一些制度性壁垒在很大程序上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此,一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让那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定居下来,同时取消农民定居城市的一切不合理收费,降低农民定居城市的成本。二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环境。主要是妥善解决农民进城后享有与其他市民同等的当兵、招工、提干、就业、公共卫生、文化和受教育的机会。在受教育方面,对进城的民工子女读书免收借读费、赞助费等等。三要加快就业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则,确保市场运行的有序性和农民的合法权益。真正使转移的农民进得来、留得住、生活好。

 4.认真抓好劳务经济。

 一是积极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离土离乡闯富路,促进以工补农、以工富农、提高非农收入水平。二是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努力实现由个人行为向社会行为转变;由盲目松散的无序流动向计划紧密的有序流动转变;由季节性输出向常年性输出转变;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就业转变。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当前,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技能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积极搭建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四是出台政策鼓励打工者回家创业,带动经济发展。

 五、我市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坚持体制创新,探索推进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突破区域、产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引导农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第二,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

  第三,努力拓宽流通渠道,提高农业商品化水平。现代农业的特征之一,是能够为市场提供大量优质的商品性农产品。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名特优新农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成立农产品流通组织或流通协会,培育和组织大批具有经济实力和推销经验的经纪人及运销大户直接参与农产品销售,搞活农产品流通。

  第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人口转移。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对已列入试点的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要改革户籍制度,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人口应允许登记落户,鼓励他们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

  第五,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良好条件。我市各县区应当制订和实施有关优惠政策措施,特别是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农产品专业市场等农业基础建设项目,要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安排一定资金列入预算,采取贴息贷款、补助、奖励等形式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积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第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增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检验机构,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确保本市的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

推荐访问:发展思路与对策 现代农业 发展思路 对策
上一篇: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思路及对策
下一篇:中小企业信息化现与对策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