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与对策

来源:校园招聘 发布时间:2020-08-31 点击:

  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邓启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福建 福州 350003)摘 要: 分析了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提出了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着重就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关键词: 产业结构; 调整; 优化; 农村; 农业中图分类号: F 321 文献标识码: ATh ink ing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adjusting the rura l industria lstructure in the new situationDEN G Q i2m ing( Institue of S cientific and T echnologicalInformation, Fujian A cad em y of A g riculturalS ciences, Fuzhou, Fujian350003, China)Abstract: The necessity of adjusting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new situation w as analyzed. The guidingthough t, basic p rincip le and noticeable p roblem s in the p resent adjustment and op tim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w ere put forward. The p reliminary exp loration w ith the focus on the direction and useful countermeasures in theadjustment and op timization w as conducted.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p timization; Rural area; A griculture1 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家庭承包制的推行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我国和我省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呈现出三次产业都得到发展并协调并进的良性态势。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矛盾。表现在农业上, 主要是: (1) 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生产的任务由解决温饱的需要转向小康的需要, 对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2) 农业的发展已由资源约束变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 但区域性结构差,不能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更难以适应加入W TO 后所面临的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在农村工业方面, 则表现为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难以再继续支持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此外, 按照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但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却明显滞后, 而且近年来还有放慢的趋势, 这就不可避免地阻止了农村劳动力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产品供求格局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变化, 正是农业和农村发展新阶段到来的本质反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 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指出,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并认为,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不仅是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困难的客观要求, 更是提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1 ]。2 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211 指导思想 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基本规律, 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 紧紧围绕指导思想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高举“质量和效益”这面旗帜,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 加强和稳定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 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从更福建农业学报15 (增刊) : 117~ 120, 2000Fujian J ournal of A g ricultural S ciences高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规模经营、技术先进、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的,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212 基本原则 新形势下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应主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原则。具体地说, 主要是: (1) 以农业为基础, 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原则; (2) 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 (3) 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 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的原则。总之, 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仅要使最佳经济效益得以实现, 而且要使经济保持长足发展后劲, 避免短期行为和盲目冲动。213 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当前, 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应该注意并加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 加强和稳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 确保食物安全问题。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人口多、人均土地少, 是我国最大的基本国情。虽然1993 年以来,我国农村非农产业渐进并进而急促地取代了农业产业而成为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主力结构, 但无论如何农业在国民经济和农村产业结构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地位, 决不会因为农业产值和劳动力就业份额的下降而改变。相反, 必须不断地得到加强。(2)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问题。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一直都比较低, 再加上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已连续3 年下降,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户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投入, 而且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 ]。此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以及人均资源紧缺和农业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 也都是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注意并加以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3 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方向及应采取的措施

 任何事物的发展, 都是质与量的统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既没有一劳永逸的调整, 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调整, 而应把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和即将加入W TO 的当前,则应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2~7 ]。311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在我国以往的结构调整中, 由于片面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 一些地方并没有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产品和区位等优势, 而是市场上缺什么就上什么, 结果是各地区结构趋同、重复建设, 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结构的优化和各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避免重复建设和出现新一轮的卖难, 新形势下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应从市场需要和当地的优势出发, 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突出各地的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各地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并制定出适合于本地区的结构调整规划, 同时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 减少结构调整的肓目性。具体地说, 就是要在现有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并进的基础上, 并以此为方向, 继续优化。在区域布局上, 农村各地由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 其产业结构调整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 应以花卉和无公害蔬菜为主, 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在平原地区, 则应以粮、菜、果、畜为主, 合理布局并逐步建立肉、蛋、奶等生产基地,并适当发展养鱼和其他水产养殖业, 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在广大农村山区, 除了优先发展粮食生产外, 还应充分开发、利用山区丰富的资源, 加快绿色果蔬、食用菌、优质茶叶和草食畜牧业等的发展。当然, 市场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按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 还必须加强对市场的调查、分析与预测, 并从当地的优势出发, 大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 尤其是要尽快培育和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充分发挥其导向和协调功能。312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有识之士指出, 解决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的根本出路, 并不在于提高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而在于尽快摆脱我国农业生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即尽快通过农业市场化,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 建立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农业(金成晓, 1999)。为此,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 促进农村土地有效流转与适度集中。在条件尚不成熟的当前,政府必须首先制定一些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政策, 如改土地无偿使用为适度有偿使用, 同时规定土地最低生产率, 刺激土地的流动和重新配置。至于如何在长期稳定农地承包关系的条件下,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正常流转制度, 促进农村各生产要素118 福建农业学报第15 卷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则是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研究、回答的重要课题之一。与此同时, 还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逐步剥离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为土地使用权有效流转提供条件。此外, 还应着重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及就业制度, 建立统一、公平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再就业的优惠和培训制度。313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改变传统农业高投入、低产出, 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是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相割裂, 农产品增值的收益回不到农业生产中去, 是过去我国农业效益一直比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如果将发展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等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 将农业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环节联成一体, 使农民获得生产环节以外、尤其是加工和流通等后继环节的收益, 就可有效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与社会化服务和规模效益的矛盾;而且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 还可以有效解决农户分散经营条件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问题。因此,立足区域优势, 培植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创汇农业, 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之一。具体地说, 就是要以抓龙头企业为突破口, 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 改变以前许多优质农产品“优而无势”,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的状况, 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和系列开发,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综合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尤其是我国即将加入W TO 的当前, 还应强化品牌意识, 大力推广标准化农业, 努力创造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品牌, 并以名牌产品为纽带, 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走向富裕。当然,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必须注意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关系,尽快建立和完善能够真正让农民获得利益的经营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314 深化科研、教育与推广体制改革, 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切实的科技保障 农产品市场的质量和价格竞争, 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但我国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不及40% , 与发达国家的70%~ 80% 相比, 其国际竞争力极底。为此, 必须坚持以科技为先导, 深化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体制改革, 为新形势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切实的科技保障。首先, 要抓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 以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和农业骨干企业为依托, 将科研、开发和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其次, 要改革和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通过完善机构、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技术人才以及开展系列科教兴农活动等办法, 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 再次, 要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 在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的同时, 大力加强现代农业管理以及国际经贸法规和W TO 有关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为农业生产、经营造就具有现代化意识、精农艺、会经营、善管理的新一代农民。与此同时, 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良,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 为农业现代化创造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315 改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环境 我国现行的农业管理体制与宏观调控机构的设置, 已严重滞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为此, 必须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 改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与管理,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环境。首先是深化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 重点是改革粮棉流通体制, 完善粮食专项储备制度, 建立起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体制; 其次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 努力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积极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努力营造一个能充分发挥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氛围。具体地说, 就是: (1) 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尽快研究、制定、实施得力的农业扶持和保护政策, 包括价格保护、财政保护、信贷保护、税收保护以及市场和外贸保护等, 在体现政府结构调整的宏观意图的同时, 有效激发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2) 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 特别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体系, 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 强化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培育和发展市场中介组织, 建立和完善农村批发和贸易市场,并通过信息指导、市场开拓、产品推销等工作, 加强政府对农业生产的科学预测、决策和市场指导;(4) 强化集体经济组织, 建立、健全村级集体服务组织, 并与龙头企业的发展相衔接, 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特别是要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 建立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增刊邓启明: 新形势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119乃至跨社区的专业合作组织, 增强自我服务能力;(5) 加强涉农法制建设, 健全执法体系, 强化法制监督, 从而为公平竞争、合理分享市场交易利益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6) 进一步加快农用工业的发展,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316 加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 广辟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城镇新增就业吸收能力下降、国有部门出现大量下岗职工, 农村非农产业和城镇发展缓慢的当前,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就应该发生变化, 就应以农业内部消化为主。转移的方式包括区间转移、挖潜转移、建设转移和服务转移, 也即分别将农业剩余劳动力: (1) 转移到尚未开发的荒山、荒地、荒水、荒滩等资源上; (2) 转移到改造中低产田, 挖掘耕地增产潜力上; (3) 转移到农田、水利及林业等基本建设上; (4) 转移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上。事实上, (1) 我国尚有可开垦的宜农荒地2 亿亩, 宜林荒山荒坡10 亿亩, 可利用的草原、草山、草坡40 多亿亩, 可供养殖的淡水水面8500 万亩, 沿海滩涂3000 万亩, 对其进行综合性开发建设,估计可消化劳动力9000 万人以上; (2) 我国现有耕地中有2?3 属于中低产田, 对其进行改造不仅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而且还可以使粮食高产、稳产; (3) 我国1?3 水库带病运行, 60% 的排灌工程设施急需维修, 而且林业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的任务也都很艰巨而迫切, 也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4) 以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特征的农村第三产业, 如加强农业机械的生产、保养、维修,为种植户代耕、代播、代运, 又如粮食生产的深加工、精加工以及农产品的贮运、购销、流通等一系列服务也都有待加强。当然, 加强冬季农业开发, 发展反季节农业(果蔬) , 增加土地复种指数, 开发庭院经济, 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精细农业, 开展以治山、治水、治土为中心的国土整治, 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 也都可以消化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此外, 水利、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应尽可能吸纳农村劳动力, 以使农民从中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机会和劳务收入。317 以农村小城镇建设为依托, 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工业过于分散, 表现出集聚不经济、土地利用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等诸多弊端。特别是加入W TO 后, 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下, 乡镇企业的发展更将遇到许多新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如果把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工业小区相结合, 就可以产生集聚经济效益, 不仅可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农业, 尤其是农村第三产业和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为此, 我们应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新变化,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 把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和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作为主攻方向,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同时, (1) 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 确立区位优势, 改善信息环境, 方便交通运输, 使乡镇企业向工业小区相对集中、连片发展; (2) 通过资产重组, 推进规模化、集团化, 促进资产流转和保值增值, 提高整体素质, 从而增强乡镇企业的竞争能力。另据介绍, 如果我国3000 多个3~ 5 万人的镇, 人口规模平均扩大2 万, 近1400 个5~ 10 万人的城镇, 平均扩大3 万, 10 万人以上的城市平均扩大4 万人, 那么现有3 万人以上的城镇可吸纳1 亿左右的农村人口。毫无疑问, 这将有力促进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巨大发展。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应以农业服务业、科技与教育事业、交通与信息业、金融与保险业等为重点,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促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__

推荐访问:思路与对策的区别 新形势下 产业结构调整 对策
上一篇:远离城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调研
下一篇:中小企业人才招聘现及对策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