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场工业区L11路与L10南段、L9路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施工期间交通组织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来源:校园招聘 发布时间:2020-08-29 点击:

  平场工业区 1 L11 路与 0 L10 南段、9 L9 路交通节点改造工程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 、 工程概况

 平场工业区 L11 路与 L10 南段、L9 路交通节点改造工程(以下简称“L11 路节点改造工程”)位于两江新区礼嘉组团平场工业区。本次设计范围:起于现状龙塘立交(L11 路与金渝大道相交节点),终于金州大道立交节点(L11 路与金州大道相交),由北向南共包括四个节点,分别为:交通节点一:L11 路与 L10路北段相交节点;交通节点二:L11 路与 L9 路相交节点;交通节点三:L11 路与L10 路南段相交节点(L10 路呈围合线形,故 L11 路与之相交 2 次),交通节点四:L11 路与横六路相交节点。

 由于平场工业园区基本为已建成园区,为保证周边地块的正常出行,本次设计在 L9 路交叉口修建两次交通导改路,分别为交通导改路 A 及交通导改路 B。

 建设内容包括:道路、支挡结构、桥梁、绿化、照明、交通及给排水综合管网、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等配套工程。本次施工图共包含九册,具体如下:

 第一册

 道路工程

 第二册

 结构工程

 第三册

 桥梁工程 第一分册

 一号桥梁

 第二分册

 二号桥梁

 第四册

 排水、给水、电力工程

 第五册

 照明工程

 第六册

 交通工程

 第七册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本册 第八册

 绿化工程 待出 第九册 景观灯饰工程 待出 本说明为第七册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中交通导改路的道路工程。

 二 、 设计规范、验收标准

 (1)《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4)《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 50-064-2007)

 (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

 (7)《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

 (8)《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

 (9)《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

 (10)《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078-2016)

 (1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12)《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13)《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4)《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15)《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

 (16)《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

 (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JTG F80/1-2017)

 (18)《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

 (19)《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2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21)《道路用抗车辙剂沥青混凝土》(GB/T29050-2012)

 (22)《路面防滑涂料》(JTT712-2008)

 (23)《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TD32-2012)

  (2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5)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2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年版)

 (27)《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52-2006)

 三 、 道路设计

 3 3 .1

 主要设计技术标准

 导改路与规范技术指标对比表 项目名称 单位 采用技术标准 规范标准 道路等级 等级 城市次干路 城市次干路 设计年限 年 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 15 年 设计车速 Km/h 30 30 停车视距 m 30 30 道路标准路幅分配 m 7.25m(车行道)+7.25m(车行道)+2.5(人行道)=17m 最小圆曲线半径 m 75 不设超高:150 设超高:40 最小竖曲线半径 m 凸曲线:— 凹曲线:R=2000m 凸曲线:R=400m 凹曲线:R=400m 最大纵坡(推荐值)

 % 6.3% 7% 最小纵坡 % 3.0% 0.30% 最小纵坡长度 m 90.014 85 道路最小净高(机动车道) m ≥5.0 4.5 道路最小净高(人行道) m ≥2.5 2.5 路面设计轴载

  标准轴载 BZZ-100 地震烈度 度 基本烈度 6 度,重要构筑物按 7°设防。

 注:以上规范技术指标均采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 -2012 )。

 3 3. .2 2

 平面设计

 L11 路现状为断头路, L11 路全部封闭施工;为保证东西向地块连通,在 L9路交叉口修建交通导改路,L11 与 L9 路节点为 L11 主线下穿 L9 路,则导改路主要解决地通道修建时对交叉口交通的影响,本次设计共进行两次交通转换。分别为交通导改路 A 及交通导改路 B。先行实施交通导改路 A,待导改路 A 竣工通车后,实施下穿道桩号 K1+381~K1+420 段,待此路段地通道施工完毕回填后,实施交通导改路 B, 待交通导改路 B 竣工通车后,再行实施下穿道 K1+340~K1+381 段。

 导改路 A: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 3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 17m。道路全长 125.695m,全线设置 3 处平曲线,分别为 150m、75m、150m。

 导改路 B:城市次干路、设计速度 30km/h,双向四车道,标准路幅宽度 17m。道路全长 124.594m,全线设置 3 处平曲线,分别为 150m、86m、150m。

 3 3. .3 3 纵断面 设计

 导改路 A 纵断面基本与现场道路标高一致,起终点均与 L9 路现状标高相接,全线共设置 1 个边坡点,坡度分别为 3.3%、6.3%。最大纵坡 6.3%。凹曲线半径2000m。

 导改路 B 纵断面基本与现场道路标高一致,起终点均与 L9 路现状标高相接,全线共设置 1 个边坡点,坡度分别为 3.0%、6.3%。最大纵坡 6.3%。凹曲线半径2000m。

 3 3. .4 4

 横断面设计

 交通导改路 A 与交通导改路 B 路幅宽度一致,具体路幅分配如下:

 7.25m(车行道)+7.25m(车行道)+2.5(人行道)=17m 路拱横坡为双向坡,坡度采用 1.5%,坡向人行道;人行道横坡为单向坡,坡度采用 2.0%,坡向机动车道。

 交通导改路 A:JD2 圆曲线半径为 75m 设置超高,超高横坡为 2.0%,超高缓和段为 25m, 超高过渡方式采用绕中线旋转。交通导改路 A 三个圆曲线半径分别为 150m,75m,150m,均进行加宽设计,JD1 和 JD3 半径为 150m 圆曲线加宽 0.95m,JD2 半径为 75m 圆曲线加宽 1.1m,加宽缓和段为 25m,采用双侧加宽方式。

 交通导改路 B:JD2 圆曲线半径为 86m 设置超高,超高横坡为 2.0%,超高缓和段为 25m, 超高过渡方式采用绕中线旋转。交通导改路 B 三个圆曲线半径分别为 150m,86m,150m,均进行加宽设计,JD1 和 JD3 半径为 150m 圆曲线加宽 0.95m,JD2 半径为 75m 圆曲线加宽 1.05m,加宽缓和段为 25m,采用双侧加宽方式。

  3 3. .5 5

 路面结构设计

 3.5.1 设计参数 路床顶面回弹模量:30Mpa; 路面设计荷载:BZZ—100 标准轴载; 设计年限:15 年; 设计弯沉值:28.1(0.01mm); 设计方法:以设计弯沉、容许拉应力为控制指标。

 3.5.2 道路路面 1 1 )

 车行道

 导改路路基段路面结构如下:

 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 SMA-13 上面层厚 40mm 改性乳化沥青粘层(0.3~0.6L/m2 )

 沥青混凝土 AC-20C 下面层厚 60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 8mm 改性乳化沥青透层(0.7~1.5 L/m2 )

 C25 混凝土基层厚 200 C25 混凝土底基层厚 200 碾压密实路基 2 2 )

 人行道

 250×150×60 灰色人行道透水砖厚 60mm 1:3 水泥砂浆找平层 20mm C25 混凝土基层 150mm 碾压密实路基 6 3.6 附属工程

 3.6.1 残疾人通道 (1)所有道路交叉路口及路段人行横道均应设置供残疾人通过的缘石坡道,供以手摇三轮车及轮椅为工具的残疾人通过。

 (2)三面坡缘石坡道适用于无设施带或绿化带处的人行道,人行道与缘石间有设施带或绿化带时,设单面坡缘石坡道。

 (3)平面布置根据道路平面图中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的设置及各路口的实际情况确定。

 (4)在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处不得设雨水口,如有冲突,可稍微移动缘石坡道的位置或雨水口的位置以错开。

 (5)缘石坡道处人行道的路面结构及做法与路段上相同。

 (6)缘石坡道用人行道砖铺砌,路面结构组合与人行道相同,坡面转折处人行道砖须切割齐整。

 3.6.2 盲道设计 (1)人行道设置的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盲道总宽为 0.4m,采用 200×200×60mm 黄色盲道透水砖。

 (2)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

 (3)盲道砖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

 (4)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

 (5)人行道没有树池时.行进盲道距路缘石不应小于 0.50m。

 (6)盲道应尽量保正直线顺畅,减少弯道。

 3.6.3 路缘石 人行道路缘石采用 150×410×750mm C30 混凝土路缘,出露高度为 0.2m。

  3.6.4 路边石 人行道路边石采用 120*200*750mmC20 混凝土。

 四 、 施工要点

 4 4 .1 路基设计

 4.1.1 质量标准 1 )土质路基 土质路基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土、石路床必须用 12~15t 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轮迹不得大于 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

 每种填料的松铺厚度通过试验确定,施工过程中,每一压实层均应检验压实度。

 土质路基压实度标准如下,路基压实采用重型击实标准: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

  主干路 次干路 主干路 次干路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最小强度 (CBR)(%)

 最小强度 (CBR)(%)

 压实度(%)

 压实度(%)

 填 方 路 基 上路床 0~30 8 6 ≥96 ≥95 下路床 30~80 5 4 ≥96 ≥95 上路堤 80~150 4 3 ≥94 ≥94 下路堤 150 以下 3 2 ≥93 ≥92 零填及挖方路基 0~30 8 6 ≥96 ≥95 30~80 5 4 ≥96 — 填方高度小于 80cm,原地面以下 0~80cm 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零填及挖方路基”一栏的要求。

 纵断高程:

 +10mm,–20mm 中线偏位:≤30mm 平整度:≤15mm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施工时必要附加宽度 横坡:

 ±0.3%,且不反坡 弯沉值:不大于设计要求值(详“路面结构及缘石大样图”)

 4.1.2 挖方路基 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

 可作为路基填料的土方,应分类开挖分类使用。

 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

 开挖至零填、路堑路床部分后,应尽快进行路床施工;如不能及时进行,宜在设计路床顶标高以上预留至少 30cm 厚的保护层。

 挖方路基路床顶面终止标高,应考虑因压实而产生的下沉量,其值通过试验确定。

 当边坡为石方时,严禁采用峒式爆破,近边坡部分宜采用光面爆破或预裂爆破,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在接近设计坡面 1m 范围以内应采用人工配合机械开挖,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

 爆破法开挖石方,应先查明空中缆线、地下管线的位置、开挖边界线外可能受爆破影响的建筑物结构类型、居民居住情况等,然后制定详细的爆破技术安全方案

 4.1.3 填方路基 (1)填料要求 路基填土不得使用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以及液限大于 50%、塑性指数大于 26 的细料土等,含草皮、生活垃圾、树根、腐殖质的土严禁作为路基填料。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 150mm(路床填料最大料径应小于100mm),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

 (2)基底处理

  路堤修筑内,原地面坑、洞、穴等,应在清除沉积物后,用合格填料分层回填分层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 90%(主干路),不应小于 85%(次干路),路基填土高度小于路面和路床总厚度时,压实度不得小于零填及挖方路基的要求。

 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陡于 1:5 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 2~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

 (3)填筑 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 500mm。填筑路床顶最后一层时,压实后的厚度应不小于 100mm。

 对潮湿或冻融敏感性小的填料应填筑在路基上层。强度较小的填料应填筑在下层。在透水性不好的压实层上填筑透水性较好的填料前,应在其表面设 2~4%的双向横坡,并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不得在由透水性较好的填料所填筑的路堤边坡上覆盖透水性不好的填料。

 4.1.4 路基排水 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

 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 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

 4 42 .2 水泥混凝土 底基层 、 基层

 交通导改路基层及底基层均采用 C25 混凝土浇筑,基层混凝土及底基层混凝土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小于 3.5Mpa。

 道路基层、底基层采用 C25 水泥混凝土铺筑,为缩短工程施工对交通的影响,水泥混凝土混合料中需加 3 天早强剂,以缩短道路养护时间。当旧路面与拓宽路缘距离小于 1m 的情况,需挖除局部人行道以保证新铺混凝土板最小板宽不小于1m。

 4.2.1 质量标准 水泥混凝土板面平整,边角整齐,无裂缝,不得有脱皮、积水、蜂窝、麻面等现象,伸缩缝必须垂直,贯通,线直弯顺,灌缝饱满、密实,缝内无杂物。

 板厚度(mm):±5 相邻板高差(mm):≤3 中线高程(mm):±15 中线偏位(mm):≤20mm 宽度(mm):0,-20 横坡度(%):±0.25 顺直度(mm):纵缝≤10;横缝≤10 4.2.2 材料要求 水泥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其原材料及混合料的质量要求、生产及运输应符合《预拌混凝土国家标准》(GBT 14902-2012)及重庆市现行规范的规定。

 传力杆、拉杆等钢筋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技术要求。所有钢筋应顺直,不得有裂纹、断伤、刻痕、表面油污和锈蚀。传力杆钢筋加工应锯断,不得挤压切断;断口应垂直、光圆,用砂轮打磨掉毛刺,并加工成 2~3mm 圆倒角。

 混凝土外加剂各项性能的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规定。

 4.2.3 纵、横缝 水泥混凝土底基层和基层需设置对应的纵缝、横缝,并灌入填缝料:

 纵向接缝:①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纵向施工缝,纵向施工

  缝采用平缝形式;②一次铺筑宽度大于 4.5 时,应设置纵向缩缝,纵向缩缝采用假缝形式。

 横向接缝:①每天施工结束或摊铺中断时间超过 30min 时,必须设置横向施工缝,其位置应尽可能选在缩缝或胀缝处,设在缩缝处的施工缝,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设在胀缝处的施工缝,其构造与胀缝相同;②横向缩缝可等间距或变间距布置,采用假缝形式;③与其它道路相交时应设置横向胀缝。

 水泥混凝土基层和底基层应设置相对应的接缝。

 4.2.4 水泥混凝土基层顶面刻槽 为防止沥青混凝土层与水泥混凝土基层间产生相对位移,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需在水泥混凝土基层表面采用硬刻槽方式制作抗滑沟槽,间隔 12 ~ 25cm,宽度 3~5mm,深度 3~4mm,水泥混凝土基层抗压强度达到 40%后可开始硬刻槽,切记刻槽后随即将路面冲洗干净,并恢复路面的养生。

 水泥混凝土路面基层施工未尽事宜请参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 F30-2014)。

 4 43 .3 透层、粘层

 1)透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须喷洒透层油,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继续稀浆封层的施工,气温低于 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透层油的用量通过试洒确定,用量为 0.7~1.5 L/m 2 。

 透层油采用改性乳化沥青,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渗透入基层的深度宜不小于 5mm,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

 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

 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必须洒面均匀,有花白遗漏应人工补洒,喷洒过量的立即撒布石屑或砂吸油,必要时作适当碾压。透层油洒布后不得在表面形成能被运料车和摊铺机粘起的油皮,透层油达不到渗透深度要求时,应更换透层油稠度或品种。

 透层油洒布后的养生时间随透层油的品种和气候条件由试验确定,确保液体沥青中的稀释剂全部挥发,乳化沥青渗透且水分蒸发,然后尽早铺筑沥青面层,防止工程车辆损坏透层。

 2)粘层 各层沥青混凝土应连续施工,并在层间洒粘层沥青。粘层油选用快凝喷洒型道路用改性乳化沥青,沥青层间粘层用量为 0.3~0.6 L/m 2 ,

 粘层油宜采用沥青洒面车喷洒,并选择适宜的喷嘴,洒布速度和喷洒量保持稳定。气温低于 10℃时不得喷洒粘层油,寒冷季节施工不得不喷洒时可以分成两次喷洒。路面潮湿时不得喷洒粘层油,用水洗刷后需待表面干燥后喷洒。

 喷洒的粘层油必须成均匀雾状,在路面全宽度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状,也不得有堆积。喷洒不足的要补洒,喷洒过量处应予刮除,喷洒粘层油后,严禁运料车以外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过。

 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或稀释沥青中的稀释剂基本挥发完成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

 透层、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表 4.7.1-2 中所提技术要求。

 4.4 稀浆封层 4.4.1 质量标准 稀浆封层铺筑机工作进应匀速前进,铺筑厚度应均匀,表面平整,无拖痕,无显著离析、接缝顺畅。

 稀浆封层施工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范围 点/次 1 油化比(%)

 ±0.3 每日 1 次总量评定 2 厚度(%)

 ±10 每公里 5 个断面 4 矿料级配 0.075mm(%)

 ±2 每日 1次取2个试样筛分的平均值 0.15mm(%)

 ±3 0.3mm(%)

 ±4 0.6、1.18、2.36、4.75、9.5(mm)(%)

 ±5

  序号 项目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检验频率 范围 点/次 5 湿轮磨耗试验(浸水 1h)

 <800g/m 2

 每周 1 次 4.4.2 材料要求 稀浆封层混合料可拌和时间应>120s,稠度 2~3cm。

 稀浆封层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采用级配如下表所示。

 稀浆封层的矿料级配要求 方筛孔尺寸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通过质量百分率(%)

 100 70~90 45~70 28~50 19~34 12~25 7~18 5~15 4.4.3 施工技术要求 1)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

 2)稀浆封层施工前应先彻底清除原路面上的泥土、杂物,修补坑槽、凹隐,较宽的裂缝宜清理灌缝。

 3)稀浆封层的最低施工温度不得低于 10℃,严禁在雨天施工,摊铺后尚未成型混合料遇雨时应予铲除。

 4)稀浆封层两幅纵缝搭接的宽度不宜超过 80cm,横向接缝宜做成对接缝。

 5)稀浆封层铺筑后的表面不得有超粒径料拖拉的严重划痕,横向接缝和纵向接缝处不得出现余料堆积和缺料现象,用 3m 直尺测量接缝处的不平整度不得大于 6mm。

 6)稀浆封层施工严格执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相关规定。

 4 4. .5 5

 沥青混凝 上 、 下面层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验收合格后方可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

 沥青面层施工前 1~2d 内,应清理基层顶面,彻底清除基层顶面养生期间的覆盖物,并采用人工清扫、小型清扫车、空压机以及洒水冲刷等方式将基层表面的浮浆清理干净,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层表面达到无浮尘、无松动状态。

 2)清理出小坑槽时,不得用原有基层材料找补。

 3)清理出较大范围松散时,应重新评定基层质量,必要时宜返工处理。

 路面面层分为上、下两层,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SMA-13,厚 4cm;下面采用沥青混凝土 AC-20C,厚 6cm。

 沥青路面技术指标 项目 目标值 测试方法 平整度 国际平整度指数 IRI<2.0m/km,ó<1.0mm T0933、T0932 抗滑性能 横向力系数 SFC 60 不小于 54、 构造深度 TD 不小于 0.55mm T0965、T0961、T0963 高温 稳定性 改性 SMA-13 动稳定度≥3000 次/mm T0719 AC-20C 动稳定度≥1200 次/mm 水稳性 改性 SMA-13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 稳定度≥80% T0709、T0729 冻融劈裂试验劈裂 强度比≥80%于 AC-20C 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 稳定度≥80% 冻融劈裂试验劈裂 强度比≥75%于 抗裂性能 AC-20C 极限破坏应变≥2000 T0715

 4.5.1 质量标准 压实度:≥95%(AC-20C);≥98%(SMA)

 平整度:标准差 σ(mm):≤2.0

  最大间隙 Δh(mm):≤5 厚度(mm):+10 ,-5 中线高程(mm):±20 中线偏位(mm):≤20mm 横坡:±0.5%且不反坡 井框与路面高差(mm):≤5 渗水系数(ml/min):≤200(SMA)

  弯沉值:不大于设计要求值(设计要求详“路面结构图”)

 (2)材料 4.5.2 材料要求 (1)道路石油沥青采用 A 级 70 号沥青,其质量应符合《重庆市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T-078-2016 表 6.3.1-1 规定的技术要求。

 (2)沥青层用粗集料粗必须洁净、干燥、表面粗糙,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石料压碎值 ,不大于(%)

 30 2 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

 35 3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3)

 2.45 4 吸水率,不大于(%)

 3.0 5 坚固性,不大于(%)

 - 6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

 其中粒径大于 9.5mm,不大于(%)

 其中粒径小于 9.5mm,不大于(%)

 20 - - 7 水洗法小于 0.075mm 颗粒含量,不大于(%)

 1 8 软石含量 ,不大于(%)

 5 9 磨光值 PSV,不小于(%)

 - 10 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

 4 (3)沥青路面的细集料包括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t/m 3 )

 2.45 2 坚固性(>0.3mm 部分),不大于(%)

 - 3 含泥量(小于 0.075mm 的含量),不大于(%)

 5 4 砂当量,不小于(%)

 50 5 亚甲蓝值,不大于(g/kg)

 - 6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

 - (4)改性剂采用高分子聚合物中的第 I 类 SBS 类改性剂,或第 III 类改性剂如高效温拌沥青改性剂 STK。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如下表。

 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SBS 类(I 类)

 EVA、PE 类(III类)

 试验方法 I-C I-D III-C III-D

 针入度(25℃,100g,5s)(0.1mm)

 60~80 30~60 40~60 30~40 T0604 针入度指数 PI,不小于 -0.4 0 -0.6 -0.4 T0604 延度 5℃,5cm /min, 不小于(cm)

 30 20 — T0605 软化点 T R&B ,不小于(℃)

 55 60 56 60 T0606 运动粘度 135℃,不大于(Pa.s)

 3 T0625,T0619 闪点℃,不小于(℃)

 230 T0611 溶解度,不小于(%)

 99 — T0607 弹性恢复 25℃,不小于(%)

 65 75 — T0662 粘韧性,不小于(N·m)

 — — T0624 韧性,不小于(N·m)

 — — T0624 贮存稳定性 离析,48h 软化点差, 不大于(%)

 2.5 无改性剂明显 析出、凝聚 T0661 TFOF(或 RTFOT)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不大于(%)

 ±1.0 T0610 或 T0609 针入度比 25℃,不小于(%)

 60 65 58 60 T0604 延度 5℃,不小于 (cm)

 20 15 — T0605 (5)填料 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1 表观密度,不小于(t/m3)

 2.45 2 含水量,不大于(%)

 1 3 粒度范围,<0.6mm(%)

 <0.15mm(%)

 <0.075mm(%)

 100 90~100 70~100 4 外观 无团粒结块 5 亲水系数 <1 6 塑性指数 <4 7 加热安定性 实测记录 (6)纤维稳定剂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及使用寿命,在 SMA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中加入纤维稳定剂材料,可选用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等。

 采用木质素纤维,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掺加比例不宜低于 0.3%(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

 木质素纤维技术要求 序号 项目 指标 试验方法 1 纤维长度,不大于(t/m 3 )

 6 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 2 灰分含量(%)

 18±5 高温 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 3 pH 值 7.5±1.0 水溶液用 pH 试纸或 pH 计测定 4 吸油率,不小于 纤维质量的5倍 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 5 含水率(以质量度),不大于(%)

 5 105℃烘箱烘 2h 后冷却衡量 矿物纤维宜采用玄武岩等矿石制造,不宜使用石棉纤维。

 4.5.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上、下面层的沥青混合料选择以下矿料级配:SMA-13、AC-20C,沥青混合料的矿料级配应符合下表的级配范围。

 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范围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

 31.5 26.5 19.0 16.0 13.2 9.5 4.75 AC-20C - 100 90~100 78~92 62~80 50~72 26~56 SMA-13 - - - 100 90~100 50~75 20~34

 级配 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比(%)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C-20C 16~44 12~33 8~24 5~17 4~13 3~7 SMA-13 15~26 14~24 12~20 10~16 9~15 8~12 经马歇尔试验配合比设计确定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应符合下表技术标准。

 热拌密级配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技术要求 序号 试验指标 技术要求 1 击实次数(双面)次 50 2 空隙率(%)

 3~6 序号 试验指标 技术要求 3 稳定度,不小于(KN)

 5 4 流值(mm)

 2~4.5 5 动稳定度 普通沥青 1000 改性沥青 2800 6 浸水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不小于(%)

 普通沥青 80 改性沥青 85 7 冻融劈裂强度比, 不小于(%)

 普通沥青 75 改性沥青 80 8 沥青饱和度 VFA(%)

 70~85 SMA 混合料应符合下表技术标准。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质量技术要求 序号 试验指标 技术指标 1 马歇尔试件尺寸(mm)

 Φ101.6mm×63.5mm 2 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 两面击实 50 次 3 空隙率(%)

 3~4 4 矿料间隙率,不小于(%)

 17.0 5 粗集料骨架间隙率,不大于 VCADRC 6 沥青饱和度 VFA(%)

 75~85 7 稳定度,不小于(KN)

 6.0 8 谢伦堡沥青析漏实施的结合料损失,不大于(%)

 0.1 9 肯塔堡飞散试验或浸水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不大于(%)

 15 沥青混合料需在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使用性能检验。不符合要求的沥青混合料,必须更换材料或重新进行配合比试验。

 (1)必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

 (2)必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检验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达不到要求时须采取抗剥落措施,调整最佳沥青用量后再次试验。

 (3)宜对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在温度-10℃、加载速率 50mm/min 的条件下进行弯曲试验,测定破坏强度、破坏应变、破坏劲度模量,并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综合评价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4)宜利用轮碾机成型的车辙试验试件,脱模架起进行渗水试验。

  (5)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未尽事宜请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4.5.4 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及压实 沥青混合料应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在喷洒有粘层油的路面上铺筑改性沥青混合料或 SMA 时,宜使用履带式摊铺机。摊铺机必须缓慢、均匀、连续不间断地摊铺,不得随意变换速度或中途停顿,以提高平整度,减少混合料的离析。

 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 100mm。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接缝紧密,连接平顺,不得产生明显的接缝离析。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 150mm(热接缝)或 300~400 mm(冷接缝)以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 以上。表面层横向接缝应采用垂直的平接缝,以下各层可采用自然碾压的斜接缝,斜接缝的搭接长度与层厚有关,宜为 0.4~0.8m。搭接处应洒少量沥青,混合料中的粗集料颗粒应予剔除,并补上细料,搭接平整,充分压实。平接缝宜趁尚未冷透时用凿岩机或人工垂直创除端部层厚不足的部分,使工作缝成直角连接。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要求 工序

 控制温度(℃)

 沥青加热温度 155~165 矿料加热温度 间隙式拌和机 集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 10~30 连续式拌和机 矿料加热温度比沥青温度高 5~10 沥青混合料出料温度 145~165 混合料贮料仓贮存温度 贮料过程中温度降低不超过 10 混合料废弃温度,高于 195 运输到现场温度,不低于 145 混合料摊铺温度, 不低于 正常施工 135 低温施工 150 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 正常施工 130 低温施工 145 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 钢轮压路机 70 轮胎压路机 80 振动压路机 70 开放交通的路表温度,不高于 50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施工温度应在上表基础上按纤维品种和数量、矿料用量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通过实验决定。

 铺筑好的沥青层应严格控制交通,做好保护,保持整洁,不得造成污染,严禁在沥青层上堆放施工产生的土或杂物,严禁在已铺沥青层上制作水泥砂浆。

 未尽事宜,请严格按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执行。

 4 4. .6 6 人行道及附属工程

 4.6.1 路缘石、路边石 ( (1 )质量标准 路缘石、路边石外露面平整、清洁,无贯穿裂纹、分层、色差、杂色不明显。

 安装稳固,缝宽均匀一致,灌缝饱满,填缝密实,勾抹光洁,缝色与路缘石无明显不协调色差。

 立缘石安砌允许偏差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频率 检验方法 范围(m)

 点数

 直顺度(mm)

 ≤5 20 1 小线量取最大值 相邻块高差(mm)

 ≤3 20 1 钢板尺和塞尺量 与人行道块顶面高差(mm)

 ≤5 20 1 钢尺量 缝宽(mm)

 ±2 20 1 钢尺量 顶面高程(mm)

 ±10 20 1 水准仪测量 垂直度(mm)

 ≤3 20 1 垂线测量 ( (2 )材料要求 路缘石、路边石采用预制混凝土标准块,并应提供产品强度、规格尺寸等技术资料及产品合格证,还应有进场验收记录。预制混凝土路缘石吸水率不得大于8%。

 路缘石的弯拉强度与抗压强度应符合下表要求。

 路缘石弯拉强度与抗压强度 直线路缘石 直线路缘石(含圆形、L 形)

 弯拉强度(MPa)

 抗压强度(MPa)

 强度等级 Cf 平均值

 单块最小值 强度等级 平均值 单块最小值 Cf 3.0 ≥3.00 2.40 C30 ≥30 24.0 预制混凝土路缘石外形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要求。

 预制混凝土路缘石外形质量检验标准及允许偏差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 检验方法 长度、宽度、厚度(mm)

 +5,-3 钢尺量

  外露面平整度(mm)

 3 钢板尺和塞量 外露面缺角掉面(mm)

 15 钢尺量、观察 外露面粘皮、脱皮、缺损(mm2)

 30 钢尺量、观察 4.6.2 人行道土基质量 人行道路基宜采用低液限粘质土、低液限粉质土或粗粒土填筑,不得使用淤泥及有机质土等填料,路槽底面土基设计人行道回弹模量值不宜小于 20MPa。

 土质路基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压实度:≥93%;平整度:≥20mm;横坡:

 ±0.3%,且不反坡。

 4.6.3C25 混凝土基层 人行道基层...

推荐访问:交通 施工图 节点
上一篇:炭步镇中心卫生院电力设备采购项目招标文件
下一篇:高中地理:交通线类型、区位因素及其对区域影响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