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历史、文化及新闻写作漫谈(改)

来源:高考 发布时间:2020-10-20 点击:

  1 企业文化及新闻写作漫谈

  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晚上好!在和大家做交流之前,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邹径纬,2009 年毕业后一直在一公司宣传部工作。

 和大家一样,我也不是学新闻专业的,我学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 年“半路出家”到公司宣传部,屈指一算,到今年已有七八年了。人家都说婚姻有 7 年之痒。好像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时间一长,人就会变得迟钝、麻木。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下梳理和总结,在这里和大家做交流,对我自身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反思、改造和提高过程。

 下面,我结合自身的经历、从事的工作以及个人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向大家做一下汇报。全当是抛砖引玉,不妥之处,烦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个话题企业文化

 我给它取了个题目叫(不是鸡汤,也不是砒霜)

 没事的时候,我总爱看糗事百科和内涵段子。评论里边重复率比较高的一句话是:一开始以为是鸡汤,喝到嘴发现是砒霜。下边要讲的既不是鸡汤,也不是砒霜。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励志类、职场类、厚黑类、心灵鸡汤类的书一直在网上卖的很火,我想卖的应该都是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年纪小的,看不懂,看懂了也用不上;年纪大的,谁还听它们来忽悠?唯独出了校门,工作干了几年,梦想着去干一番大事业,

  2 可是回到现实中,往往陷入“爱我的人为我痴心不悔,我却为我爱的人流泪狂乱心碎”这种求而不得的窘境。

 有一次,我问一个刚毕业一年的朋友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他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说:活着坐在中南海,死后埋在八宝山。我就在想:一个天天打游戏的时间比睡觉还多的人,恐怕是有点够呛。心比天高,命如纸薄,欲求不满,四处受挫,可能我们就需要用心灵鸡汤去麻醉自己,欺骗自己。

 说到这儿,我不经想起网上一个段子,是真是假无据可考,说胡适早年留学美国时写的日记让人哭笑不得:7 月 4 日 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 月 13 日 打牌。

 7 月 14 日 打牌。

 7 月 15 日 打牌。

 7 月 16 日 胡适啊胡适!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 月 17 日 打牌。

 7 月 18 日 打牌。

 不能够正确认识、定位自己和外部世界,单靠心灵鸡汤去疗伤,只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持续不了多久。

 西方哲学里有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特点的场合、特点的时间里,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是谁?我有什么优势和劣势?我有什么安身立命的本钱?我有什么存在价值?像小沈阳说的那样:眼睛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一辈子过去了。恐怕也只能是农不农,秀不秀,高不成,低不

  3 就。至于要到哪里去就显得更重要了,一个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的人,通常最后哪儿也去不了。

 言归正传,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而存在,但是企业或者老板对员工的喜恶却是相对固化的。毕业后几年我们会发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甚至同一个岗位上人,有的人混的龙飞九天入云端,有的人混的则是龙搁浅滩遭虾戏。为什么呢?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下边我就我的一些个人感受和理解,说说我们的企业、领导和同事喜欢什么样的人。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

 一是忠诚度高的人。说到忠诚,我联想到当年彭德怀被打倒的时候,刘少奇说他是:魏延的反骨,朱可夫的党性,冯玉祥的作风。

 三国里边魏延的反骨大家都知道,不多说了。说说苏联元帅朱可夫。1957 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受到多数主席团委员的反对,会议以 7 比 4 的表决结果,要求赫鲁晓夫下台。在中央主席团休会期间,国防部长朱可夫动用军用飞机把在各地的中央委员接到莫斯科,为赫鲁晓夫在中央全会上击败莫洛托夫等人,并把他们打成“反党集团”起了决定性作用。朱可夫本人因此被擢升。冯玉祥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吕布 3 次叛主,有着“倒戈将军”之称的冯玉祥仅在军阀混战期间倒戈的次数就多达 8 次。

  4 这个社会里,不少人认为忠诚与否无所谓,有奶便是娘也挺好。先别忙着下结论,让我们看看以上几个人的结果。魏延反叛,终被马岱所杀,并被灭了三族;朱可夫更有意思,在帮助赫鲁晓夫站稳脚跟 3 个月后,赫鲁晓夫派他去波罗的海视察工作,朱可夫回来一下飞机就被接去开主席团会议,赫鲁晓夫主持会议,会议第一项议程:请国防部长朱可夫同志上台做视察报告,会议第二项议程:宣读关于免除朱可夫同志国防部长、陆军总司令等职务的通报。打人者终被打,叛人者终背叛,一生倒戈的冯将军等待他的是自己的手下石友三、韩复渠、刘汝明等“十三太保”的接连背叛,最终冯因莫名的火灾命丧黑海。

 一个先天能力不足的人,它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一个带着不忠甚至谋反之心的人,他的能力越强,对企业产生的破坏和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我想没有哪个企业喜欢怀有二心,损公肥私,得陇望蜀,随时都准备拍屁股走人的员工,即使他再有能力。

 在任何一个环境里生活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它有各种各样的不足。就像一个人把脸洗的很干净,你不会觉得有什么,如果稍微有一点脏东西,你就会觉得特别扎眼。人们总是习惯于放大不好的事情,而对好的事情视而不见。

 华中科技大学一个研究爱情政治学的教授说:跟谁结婚,到最后都一个样。即使你英俊潇洒,即使她貌美如花,这些能够当饭吃吗?时间长了,你所要面对的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烦心事。

  5 无论是在机关。还是在项目上,即使再不挑剔的人,也会发现他会有这样和那样背离想象,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是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到了别的地方就能完全称心如意吗?恐怕绝大多数的地方还不如这儿。如果世界上真的有白色的乌鸦,那么,它一定是得到了白化病。如其去怨恨它,诋毁它,破坏它,背叛它,为什么不尝试着去包容它,爱护它,适应它,改变它?就像婚姻一样,结束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往往等待我们的是一段更失败的婚姻。企业和婚姻一样,需要用忠诚和爱去呵护、滋润和维系。

 二是严守规矩的人。1949 年,解放军进城,6 个军区司令员去看毛主席。当时他们心想,毛主席可能要讲几句鼓励的话。可没有想到,毛主席一上来就说:“你们这些人要守规矩,听指挥,不然我就拿你们开刀。”站在一旁的刘伯承事后说,“我听了之后心里直打颤”。这或许是他后来退隐的一个原因吧。

 不守规矩的人,即使再能干,到最后都没有好果子吃。《亮剑》里边的李云龙、丁伟、孔捷 3 人的复合原型是原“四野”十二纵队的司令员钟伟和“二野”三兵团副司令王近山,两个人都是立下赫赫战功,但又是极具个性的人物。

 1955 年授衔,其他的纵队的正职甚至有的副职都被授予中将军衔,唯独钟伟被授予少将军衔。为什么?这跟他贴 5 师缴获的条子、一边打仗一边做生意、打完仗丢下部队不管,一个人跑到哈尔滨跳舞等一系列不守规矩的行为有着直接关系。

 王近山中将更是如此,鬼迷心窍非要跟自己媳妇离婚,跟小

  6 姨子结婚。自己落得个降为大校,下放到农场当副厂长的下场。后来,当然小姨子也跑了,只能跟小保姆好上了。

 延续着铁道兵血脉的我们企业,也是一样,服从命令听指挥永远高于一切。我还记得一个铁道兵出身的项目经理对利用上班时间偷着喝小酒的技术干部咬牙切齿地说,如果是战争年代,我会毫不犹豫地毙了你。

 企业到底有哪些规矩需要我们严守呢?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是要有时间观念。我上大学时候上午和下午的第一节课总是习惯性的迟到,为的是多睡半个钟头。还记得教我政治学的老师恶狠狠地跟我说:生前何必贪睡,死后自会长眠,那个咬牙切齿的劲。当时觉得无所谓。参加工作后,慢慢想想他说的很有点道理。永远不要让所有人都坐在那里等你,一次两次,或许别人能够理解和包容,时间长了,别人难免会去想:一个连时间都不能够遵守的人,他能干什么事? 二是大事小情先请示后汇报。任何一个团体就像一家三口过日子,小孩子要干什么事,事先是要征得家长同意的,干完了之后也要跟家长说一声,这是对家长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负责和保护。皇帝没有给我们尚方宝剑,我们就不能先斩后奏或者斩了不奏。即使给了我们尚方宝剑,是不是斩之前也得知会一声,情况紧急,斩了之后,第一时间是不是也得赶紧知会一声。这让我联想到明朝崇祯年间袁崇焕被杀的罪名,其中之一就是擅作主张,

  7 斩了不奏。

 三是不要越级反映情况,这在任何一个单位都是禁忌。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要耍小聪明游离于几个领导之间。游来游去,在哪儿都上不了岸。老实本分地干好自己的活,该向谁请示,就向谁请示;该向谁汇报,就向谁汇报。不能干种别人的地,荒自己田的傻事。我时常提醒自己,等到丰收的时候,我的公粮谁来交? 三是谨言慎行的人。人为什么有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张嘴,那就是让我们多看、多听、少说。在一个群体里边,最忌讳的就是整天像个包打听和长舌妇一样,一天到晚地琢磨、传播“张家长,李家短,王家媳妇不要脸”的事。再而言之,真有本事就当着别人的面说,整天在背后瞎捣固,这是人品有问题。

 我们试想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一个整天在你面前说别人坏话的人,你能保证他不在别人面前说你的坏话?二是你当着第二个人说第三个人的坏话,你就敢保证第二个人不告诉第三个人?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给自己找那些人际关系上不必要的麻烦呢? 另外一个事就是别瞎打听那些跟工作无关的事,费尽心思打听到了那些“八卦”,就能多长一斤肉?都说:好奇害死猫。就像电视剧里常演的镜头,一个人拔出枪对着另一个人,开动扳机前往往说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

 四是心态良好的人。有一句话说:别太拿自己当回事,你太拿自己当回事,别人就不拿你当回事;也别太不拿自己当回事,你都不拿自己当回事,别人更不拿你当回事了。听起来像绕口令,

  8 里边却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统一。

 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的两种心态,要么太拿自己当回事,觉得这也精通,那也擅长,以自己的本事足以当什么,什么。实际上,这种人就两样东西不会,那就是:这也不会,那也不会。有人或者认为自己关系硬,犹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芸芸众生皆在脚下,一切尽在掌控之中。

 说一句打击人的话,我们真的什么都不是,地球少了任何人照样转。

 我还记得一次坐火车,一个哥们在那儿吹的天旋地转,一年收入如何如何,中央哪个领导是自己的什么亲戚。旁边人实在听不下去了,笑眯眯地问:“哥们,你那么牛 X,干嘛还跟我们一起挤硬座?”如果我们也感觉这个单位甚至这个地球都装不下自己了,是不是也想想一想这段对话。

 还有一种心态就是太不拿自己当回事,尤其是从繁华的都市来到鸟不拉屎的山沟,原本就脆弱的“玻璃心”碎的啪啪掉渣,反正已经这样了,就破罐子破摔,技术也不学了,工作差多不就行了,领导一开始批两句还红个脸,时间长了,脸皮厚了,也不当回事了。这样消沉下去,无不是两个结果,要么自己卷铺盖走人,要么一辈子窝在山沟里干着最没有技术含量的活。

 《史记》中有一句叫: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与大家共勉!

  9 第二个话题:给企业新闻宣传报道加点“佐料”

 1 1 、(第 1 1 个问题)什么是企业新闻宣传报道?

 企业新闻宣传报道,是一个很绕口的词组。我们把它打散开来,然后进行重组,变成“新闻报道”和“宣传企业”两个词组,那么“企业新闻宣传报道”就变得通俗一些了,那就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宣传企业。

 2 2 、(第 2 2 个问题)为什么要写新闻宣传报道?

 毛主席说:笔杆子、枪杆子,干革命就靠这二杆子。共产党为什么成功?国民党为什么失败?军事战略上的失利是表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常讲常听的那句话——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回望历史,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国民党从北伐开始到西安事变之前这十年是发展最好的十年,历史学家也称它为“黄金十年”。那个时候全国上下虽然派系林立,张学良的东北军,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刘湘的川军,李宗仁、白崇禧的广西军等等一抓一大把的军阀各占地盘。但是无论是这些军阀,还是底层民众,承认和拥护的还是蒋介石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八年抗战,也是如此。抗日战争胜利之初,全国上下包括中共解放区,里边悬挂的也都是“蒋委员长”的秃头半身像,最时髦的口号也是“蒋委员长万岁”。甚至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也当着蒋的面喊了两次。当然,这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情势所迫。但是这同样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到 45 年的时候,蒋政府还是“正统”。

  10 可是为什么到了 1948 年,也就是“三大战役”打响之前,短短 3 年时间,甚至不到 3 年,“人心相向”的砝码怎么就一下子移到了中共这一边了呢? 蒋介石说,共产党赢就赢在宣传上。这句话不全对,但说到了点子上。中共革命靠什么成功?无非是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身上有宝不算什么?关键怎么运用这些法宝,让它显示威力,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宣传的重要性。

 据新华社统计,1945 年 8 月到 1949 年 9 月,仅毛泽东一个人撰写了的新闻稿件就多达上百篇,比如:《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将革命进行到底》、《别了,司徒雷登》等等。

 另外,当时的中共还有着陈伯达、胡乔木、邓拓、范长江、穆青等一大批理论家和“写手”,他们用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话,通过报纸、广播、动员会等形式,将自己的政治优势和国民党的劣势表达的淋漓尽致。

 而国民党一方,除了有一个为蒋介石操刀写下《中国之命运》的陈布雷,后来这个人还自杀了,偶尔写一些高屋建瓴,但是普通老百姓根本看不懂的文章以外,似乎就没有拿得出手的大家和高手。

 归根结底一句话:革命年代,宣传是一件事关全局成败的大事。

 回到今天,宣传重不重要?答案是肯定的。有人拿“官”这

  11 个字做过形象的比喻,上边一个“帽”,下边两个“口”,比的就是谁比谁讲的早,谁比谁讲的多,谁比谁讲的好。

 对我们施工企业也是一样。平心而论,都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物,都是“肉不够,萝卜凑”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谁又比谁先进多少?在差距不明显的时候,比的还是谁比谁能讲,谁比谁讲的好。

 大家同样都在做的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对它进行整合、总结、归纳、提炼,甚至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就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是售卖楼盘,同等条件下,你给它取名叫“水岸雅苑”,肯定要比叫“李家铺子”、“张家窝棚”,或者干脆不取名,要好卖的多。

 当然,我们的宣传更多的是要依赖于报刊媒体。当下,我们不可能像革命年代那样,拿个刷子到墙上去刷标语,拿个喇叭四处喊话。这不仅是别人眼中有病没病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传统简单的方式,受众的覆盖面太窄,传播的速度太慢,达不到让外界知晓、引起上级关注的效果。

 套用仓央嘉措《你见或不见我》的诗来说:你见或不见,媒体报刊就在那里,容量有限,稿件不增不减。报刊媒体是我们宣传企业的主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有的人可能对报纸上刊登的一些稿件不屑一顾,甚至说风凉话,认为那么差的稿子怎么还能见报。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须知道:宝马与奇瑞有的是“价”的差别,有车和没车,有的却是“质”的区别。

  12 对我们施工单位而言,搞新闻创作本身就不是主业,论写作水平谁也不比谁强多少,大家要比的就是挖掘亮点并及时把亮点反应出来的敏锐度和及时性。

 报社的一个编辑曾讲过一个真事:他在和一个基层领导吃饭的时候,基层领导带着幽怨的口气说‘你们报纸怎么老不登我们的稿子’,编辑乐了,说‘你们都不给我们投稿子,我咋给你登,总不能给你编一个。就算是编,也不能由我们来编’。因此,多写稿子未必都能登,不写稿子,即使活干的再好,别人肯定不会替你去写。

 3 3 、 (第 3 3 个问题)怎么写好新闻宣传报道?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写道:幸福的家庭大致相似,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新闻宣传报道也是如此,不怎么样的新闻作品毛病千奇百怪,而所有成功的新闻报道基本都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政治性。说到政治性,大家联想最多的可能是《人民日报》的习惯用语和《新闻联播》的固定句式。如:某某某在某某某的陪同下,不远万里,来到某某某家中,为某某某一家带来了节日的祝福和良好的祝愿,并饶有兴致的观看了什么。某某某握着某某的手激动的说:什么什么什么。我们说的政治性不是让大家照葫芦画瓢,在形式上按照这种八股文的套路套写稿子。而是要在选题和内容上服从、服务于政治。

 先说选题。一个时间点上,国内安全质量事故频发,国家出

  13 台政策加大整改力度,这个时候你去写基层项目怎么抓好安全生产,怎么提高质量的稿子,见报率肯定比平常要高很多。反过来是什么样的情况?上边提出标准化、规范化施工,甚至下文件要求隧道施工月进尺不能超过多少米,这个时候你写一个“什么隧道掘进速度创世界最高纪录”,就算创的是宇宙最高纪录,恐怕也没有人敢给你登。就算是登出来,恐怕也会有人会找麻烦。讲政治不是投机取巧,而是顺应时势,通过选择写稿角度、调整写稿顺序,更好地宣传企业。

 1998 年,朱镕基总理在视察中央电视台的时候,给《焦点访谈》提写过这样 16 个字——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朱镕基的字刚写完,站在一旁的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小声的提醒,应该是“党的喉舌”。更具体的说应该是:党的喉舌,反应的是人民的心声。

 既然,媒体是党的喉舌,同时还要反应人民的心声,那么我们写稿子是不是就可以把两者结合起来,而不是独唱自鸣。

 再说内容。哪些稿件应当特别注意政治性?当然是有省市以上“政治人物”出现的稿件。

 第一是稿件中出现的人名和职务要反复核对,绝对不能出错。有人可能会说,这还能弄错?让我们翻开 2010 年 12 月 30 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用事实说话。它的 4 版左中下部,有一个标题,写的是“温家室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人民日报》这样专业的选手都会出现这样的事故,何况我们这些业余选手?

  14 第二是不同级别领导的顺序千万不能弄乱。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开会的时候,即使是不放桌签,级别越高的领导,越能在第一时间准确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坐桌子吃饭的时候更加明显。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至少说明了大部分人很在意这个事,也很看重这个事。这也就要求,我们写稿子排列领导顺序的时候千万不能弄乱。一定要遵循大的在前,小的在后,客人在先,主人在后的原则。

 第三是领导讲的话不能胡编乱造。稿件中,在引用领导讲话的时候要慎重,不能把坏话改成好话,更不能无中生有变成自己说。一般情况下,领导不会去深究,但是领导真的较真起来,写稿子的人会很麻烦。

 二是要有价值性。没有价值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是自然法则。当然,新闻报道更是如此。稿件的好坏首先是讲述的事情有无指导性、新颖性和趣味性,如果这些都没有。我个人认为就没有必要坐在那里搜肠刮肚,硬憋出一篇稿件。搞文字工作,最忌讳的就是憋。通讯员憋出一篇稿子,如果自己都读不下去,想象一下,别人怎么读? 哪些新闻宣传报道是没有价值的呢?第一类是用常规的写法去写常规的工作。比如:项目根据上级精神开了一个工作部署会或者业务落实会。这对项目而言可能是一件大事,但是站在公司的角度、集团公司角度、总公司的角度,甚至更高的角度,这则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因为这样的会有数不清的单位在开,而且

  15 内容是千篇一律的。这一类的会,通常的写作套路又是什么?我们看个标题,闭上眼睛就能说出内容:为了贯彻落实什么什么精神,提高干部职工的什么什么能力,某年某月某日,某项目在某地召开了什么会。会上,项目经理某某某强调,一要什么,二要什么,三要什么;项目总工就什么问题发表了意见或者围绕着什么问题给大家上了什么课,他说一要什么,二要什么;最后,通过多长时间的学习,参会人员的什么意识得到了提高,什么能力得到了增强。大家纷纷表示:什么什么。这样的报道显示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我想除了中央以及高级别的会议这样写会见报外,很少会有报纸会报道这样的会议。

 第二类是高帽子满天飞,通篇没有事例和数字支撑的稿子。这样的稿子也很多。通常的写法是:第一段先写一个项目取得什么成绩或者荣誉,后边紧跟而上的是,项目部上场以来,在项目经理某某某,项目书记某某某等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项目全体职工以什么为中心,坚持什么理念不动摇,大干快上,攻坚克难,奋力拼搏,无私奉献等等,最后圆满完成了什么任务,为取得什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企业在某地创树信誉书写了新篇章等等,这些“高大上”的虚话、套话全部跟上,就像喝高了吹牛一样慷慨激昂、催人尿下,没有半点干货。岂不知,看的人已是鸡皮疙瘩掉了一地。这种“文革”大字报的写作手法在当今年代行不通。读者更爱看的是真实的、接地气的、具体的事。

 说到这儿,顺嘴说一句。写稿子的人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

  16 夹带“私货”,让你认为重要的人和事多出现几次。但是人物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好,比如说,项目部哪个领导说什么什么,他说的一定不能是官话、套话,而且要接地气、符合他的身份的经过提炼,有嚼头的老白话,不然,不仅文字没有说服力,而且也显得那个领导没水平。

 第三类是原创性低,四处摘抄、复制粘贴的稿子。不少人还存在着套写、改写别人稿子的现象。网上找一个题材相似的稿件,将里边的项目名称一换,ok,别人的稿子瞬间成了自己的,别人的经验也瞬间成自己的了。我们细想一下别人的就一定好吗?在这个你抄我,我抄你,天下文章一大抄的时代,他写的未必就有你写的好。我们不反对借鉴,看看人家是什么立意,什么思路,什么布局,无可厚非。但是从一篇或者从几篇文章中成段成段地搬过来或者拼凑,一旦被人发现揭穿,那将是很掉价的事。就像几年前我们在公司网站上看到一个人写的文艺作品很不错,那用词用句堪称一绝,偶然发现有一句好像在哪里看过,上网一搜,坏了菜,他发表的将近 10 篇文章都是网上荡来的,而且一字未改。以后再有他的东西,再也不去看。二是永远都练不出自己的写作语境和风格,成不了大器。

 三是要讲准确性。新闻报道与故事会、小说的最大区别是前者要求准确,而后者可以随意想象,胡编乱造。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矛盾,即:我们手中掌握的真实素材达不到我们预想的要求,为了突出故事性、情节性、逻辑性,怎么办?

  17 很多人会选择把自己主观想象当成客观事实,从而造成新闻报道失实。

 怎么确保稿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举一个例子:某大领导视察项目,停留的时间很短,三言两语礼节性地表扬了一下,或者写稿的人没有参与陪同,对整个过程不熟悉,怎么办? 这个稿件要么不写,如果非写不可,可以给领导几秒钟特写,接下来就开始以领导检查为引子,写项目部好的做法,写我们熟悉的东西。

 四是要讲及时性。很长时间以前发生的事那不叫新闻,叫旧闻;再早一点,那是历史。工作中,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12 月份的时候,还有人在写 9 月份的隧道贯通的稿件;8 月份获的奖,年底才发消息。这样的稿件写的再好,报纸也没法登。

 如果错过了重要的时间节点,有这样的补救措施:

 第一种情况,事情发生时间与写稿时间相差不大,比如:一个月以内,第一段可以用“近日”、“日前”等含糊的词语。

 第二种情况,事情发生时间与写稿时间相差太大,比如:超过了 3 个月怎么办,导语中就不能再写 3 个月以前的时间了,而要以最近自然发生的,或者人为赋予意义的相关的事情,倒着往回写。比如:吉图珲梁场复耕的消息,一开始我们得到消息的时候,他还没有复耕,等我们得到复耕消息的时候,农民已经把玉米都种上了,怎么办?我们就从一户农民家的玉米长势如何好开始作为引子,倒着往回写,效果也很好。说句题外话,这就有点

  18 像《今日说话》栏目,先从审判开始,甚至更晚的一个节点开始,倒着去展示案发现场的惊心动魄。突发性的事件,比如,抢险救灾、救火救人,采用倒叙加插叙的办法效果都非常好。倒叙,就是说你可以从救人后的任何一个点往回写,插叙则说的是正常的叙事中,加一些背景的介绍。

 。

 五是要讲艺术性。文字和音乐、绘画一样,也是可以有美感,有艺术性的。新闻作品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新颖的选题,动感画面,清晰的逻辑和直观的美感。

 第一个:选题的新颖。

 新闻稿件有写作的基本规则,比如要以第三人称写稿,不要张嘴闭嘴就是我工区,我项目咋样咋样。导语里边用了某某项目部,后边就要简称项目部或者他们就可以了。且不说新闻不允许出现我公司、我项目这类词,单说面对与你项目关系不大,甚至毫无关系的受众,连着用“我”怎样,“我”怎样,就给人一种很不好的感觉。就像敏感一点的小姑娘在谈恋爱的时候,听到自己的男朋友张嘴闭嘴就是我咋样,我咋样,立马就会认为他是一个自以为是的男人。

 说到这里,顺带说另一个相关联的事。一些单位在写领导视察一类稿子的时候,稿子中爱用领导的职务,而不是用名字。比如,某市市委书记张三视察了什么工地。开头很正常,后边就不正常了。要么是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用市委书记张三怎样怎样,要么是以“张书记”代替名字。我还见过开头就不写张三的

  19 名字,直接用市委张书记怎样怎样的。

 领导在检查工作的时候,应该称呼官职,以示尊重。可是写新闻,你就是一个旁观者或者“第三人”。一开始点明他的官职之后,后边直接写名字就行了。我不知道大家读到左一个张书记,又一个李市长的稿子是不是很肉麻,反正我是。我们翻开《人民日报》,报道习近平的稿子也没有那种写法。

 写新闻的规则有很多,以上举了两例。但是有规则并不意味着就要把新闻写成“八股文”。

 规则是死的,但选题是活的。要保证新颖性,我们就要在选题上做文章。

 比如,今年的“四会”,我是在开会之前拿到的公司领导的报告。说实在话,每年的报告和上一年的有一定的差别,但不是很大。这个稿子怎么写?单写会议流程,谁说了什么?谁说了什么?这个的稿子肯定是会被报社枪毙。因为,我的领导不是他的领导,我的领导做出的指示,对他来说不是指示。

 正在要写稿子的时候,公司领导让搞一个掀起施工高潮的教育提纲。由此,我就想:弄一个掀施工高潮报产值的稿子,是不是要比单写会议的要强一点。又琢磨了一下,还是不行,一个工程公司开展劳动竞赛不是什么新鲜事。我就再把这个事往深处去想:开展劳动竞赛是保产值,保产值目的无非是多挣钱。好了,问题解决了,我就把切入点放在了提质增效上。

 取了个两行标题,引题是:调整经营结构 整合要素资源 激

  20 发生产活力 主题是《中铁十二局一公司“多轮驱动”助力提质增效》。框子大,我可以往里边装的多些也就多了。有了主题,也就好些了,开头没有写会。

 用了这样的导语,就是第一段:2 月 19 日,修改完厚达 157页的《国内地铁市场状况及施工组织调研报告》初稿,中铁十二局一公司地铁调研组组长曹礼林长舒了一口气。

 然后话锋一转。

 近一个多月,调研组连跑了苏州、南昌等 6 个地铁施工集中的城市,为公司“腾笼换鸟”打前站。

 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最关键的是有我最想要点的那个词“腾笼换鸟”。后边就好处理了,报告里经营承揽、要素配置以及劳动竞赛等做法,配上典型的事和引语全都可以用上了。稿子一下子就丰满起来了。

 其实,事也是那些事,标题换了,切入点换了,内容的组合结构调整了一下。稿子的格局马上就不一样了。

 再比如,2012 年,许超英董事长上任的时候,开会要求减少非生产性的开支。这个稿子的常规写法是:某月某日,一公司在临汾开了什么会,会上许超英讲了什么话,提了什么要求,与会人员是什么反应。总之这是一个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鼓舞人心大会。收工,完事。

 实际操作中,我们换了一个角度。没有去写会议本身,而是以《忙碌的小车队闲下来了》为标题,突出去写许超英上台后去

  21 太原出差不坐专车,改乘公共交通工具,在他的带动下,小车队一年省了多少油,怎么闲下来了这个事。看似是个不经意的小事,它不但会个人一种真实、动态的画面感,而且由小见大,让人产生窥斑见豹的联想。

 我记得我们写毕业论文的那年,班上有一个同学一开始报的论文选题是《“文革”十年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综述》,这个题目看着够气派吧,放眼全国,大有指点江山之势,但是我们细细想一下,他写起来好写吗?时间跨度太长,需要涵盖的领域太多,别说一个本科生,就是一个搞党史的博士后去做这个课题,恐怕也做不了。

 在收到的稿件中,我们发现有两个极端现象,一个是没有中心,反正就是项目干的好,把形容词堆砌起来,反复地炒,什么围绕中心,高举大旗,贯彻落实,口号性的词语满天飞,读者不知道他到底想突出什么,看过之后也不记得他说了什么。一个是多个中心,全方位出动,立体式打击,领导重视搞一段,出台制度搞一段,狠抓进度搞一段,保安全搞一段,文明施工搞一段,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是浮于表面,没有把一个问题说清,也没有把一个问题说透。而且,更可恶的是每篇稿子都这么写,让人不忍猝读。

 开口小的好处,就是可以集中火力把一个问题说清说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就像现在一些媒体,在进行重要会议报道的时候,不再是摘

  22 抄会议文件,而是选取其中一个老百姓感兴趣的点,去深挖细写。甚至抛开会议本身,去写相关联的小事件。前边许超英让小车队闲下来是一个例子,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年湖南省召开对袁隆平的表彰大会,这一类的稿件,所有的记者关注点都是会议本身上,唯独一个记者捕捉到一个细节——省长把中间的位置让给了袁隆平,这个记者赶忙发了一篇《湖南省省长某某某让袁隆平坐“中间”》,大概是这个题目的一个稿子,为此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这不是标新立异,而是透过一个小细节,把省长的素养以及对专家的尊重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恐怕远强于去写给袁隆平奖了多少钱,以及枯燥的会议流程本身。

 第二个是新闻的动感。为什么小说的受众比新闻的受众更多,更广?因为小说有故事、有情节、有对话,所呈现的是动态的画面。很多新闻作品,读者不爱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写东西的人在那里“装”。这个装体现在:装高深,拽新词,甚至把一些生僻字词语都搬了出来,看似高大上,实则把自己与读者对立起来。举一个例子:我们看一个标题, 《某项目膺荣某省“五一劳动奖”》,“膺”是什么意思?放在这个标题里边大家可能能够明白,但是单拿出来,恐怕不少人不认识这个字。这个标题是我刚学着写新闻的时候,学别人写的,一开始我也不认识这个字,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什么是装,这就是装。说别人不太好,就拿自己举例子了。希望大家不要学我。

 新闻要耐看,重在“活”。可是我们在写稿时,很少有人注

  23 意到或者有意回避这一点。总是觉得不整出点理论性的,概念性的东西,就不足以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咱又不是政策研究室的,又不是新闻发言人,更不是行业的权威人士,在那里侃侃而谈,反复说教自己都不了解而且枯燥无味的概念,有谁愿意听?我曾拜读过某大报上刊登出来的,拼命的往“互联网+”,往“经济新常态”上靠的稿子,我不知道除了他自己还有谁能通篇读完?有人说,文盲都能完全听懂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一开始摸索着写新闻报道的时候,我总是要把写完的稿子念给我母亲听,她初中都没有念完,如果她有兴趣听完而且能够听懂,别人就肯定能够看明白。

 扯远了,回到我们的主题。说一下清晰的逻辑。首先,写稿子的人在下笔之前心中要有一个总体布局,想写什么,怎么表达,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把主题思想,要用的素材,素材运用的顺序,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以及结尾的升华等等都想好了再动笔,这绝对是个好习惯,这样写出的东西不仅快,而且逻辑严密。就像盖房子一样,盖几层,打多深的地基,开多大的窗户,门朝哪儿开,先画出草图,并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最后带有目的建出的房子,才不会有大的问题。

 直观的美感,我们放在最后讲。

 4 4 、 (第 4 4 个问题)新闻消息的构成要素及倒金字塔结构?

 我们常见常写的稿件有两大类,一类是消息,一类是通讯。其中基层消息类的稿件要占到 95%以上。

  24 这里补充说一下,消息和通讯的区别。消息基本上是用简介的语言,一般不超过 600 个字,去叙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因为短,就要求用数据和事实写一件或者几件关联性很强的事,不能抒情,不能发议论。就是告诉读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主导参与下,发生了什么事,可以补充导致发生这件事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

 而通讯要长的多,一般至少 1500 字以上,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可以尽可能地展示细节,甚至可以借用采用文学手法。

 说的再直白一点,消息就是类似于浓缩总结性的提纲,把一个事情说清楚了就可以了。而通讯则类似于小说,怎么连贯,怎么好看怎么写。

 消息的定位、构成要素、基本结构,网上都有,不多说了。说一下倒金字塔结构的写作方法吧。

 很好理解,倒金字塔,大头在上,最新最重要的素材排在稿子的最前边,接着是次重要的。这样写的好处是吸引读者,另外,方便编辑根据版面的需要,倒着删除段落。

 大家坐火车的时候买过盒饭吧?盒饭是不是最上边一层是肉,肉下边是菜,最下边是米饭。卖苹果的也是一样,大个的放在上边,小的、坏的放在下边。耐看的东西放在上边,勾起人的食欲,让你感觉物超所值。倒金字塔结构和卖盒饭和卖苹果是一样的道理。

 5 5 、 (第 5 5 个问题)消息写作的辩证艺术思考?

  25 我们要写的稿件大部分是消息,以下均以消息为例。

 能否写出一篇好的消息大体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掌握素材的多少,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即使是五星级酒店的厨子,你就单给他几颗小白菜,让他整出宫爆鸡丁的味道,还要带汁、滑嫩、香糯的口感,可能吗?换而言之,主菜、配菜、调料一应俱全,合在一起放在油锅里过一遍,味道也不见得差到哪里去。写好消息,掌握充足的素材是前提。

 二是技术性和艺术性,这不单是写稿件,更是任何事情做“出彩”的硬件条件和基本功。还拿做菜打比方,技术性要展示的是对材料搭配、火候油温、先后顺序、调料选用的精准掌握。材料充足,技术好的厨师基本不会把一道菜做糟。

 艺术性相较于技术性则是一个更高的层次,同样一道菜用不同形状的盘子装,雕不同的萝卜刻不同的花,所表达的寓意和产生的效果,以至于卖出的价格截然不同。很多时候,对食客而言,吃的不是味道,更不是营养,而仅仅是一种感觉。就像对很多富人而言,“人体盛”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卖的不是菜,卖的是一种低俗的艺术形式而已。

 就施工企业的实际而言,大的题材,超好的素材,真的难得一见。和专业记者相比,我们几乎没有半点有优势可言。“肉吃不到嘴,骨头还啃不动,只能在那儿咸一口,淡一口炒干饭吃”是我们基层新闻报道不想面对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要突破这一瓶颈,我们能够想出来的办法是:增强技术,把

  26 骨头缝里的肉挑出来,再搭上配菜,并通过艺术处理的手法,让菜的卖相更好一点。

 消息的艺术性,总体来说需要处理好几对辩证关系。

 1、线与珠子的关系。前一阵子,我在看我女儿玩串算盘珠子和搭积木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她玩的游戏和我们写稿子,在原理上居然是相通的:两者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有选择性地对既有素材进行合理搭配。写新闻没有新手感觉的那么玄,想象的那么难。无非就是自己设定一个主题,即你想表达的一个什么事或者一个什么思想。然后围绕着主题去寻找素材,用合理的结构把素材拼凑起来。实践中,我们往往把这个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一是选的主题太大,没有素材可用。比如,手里只有五块积木,你却想着用它来拼个城堡,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二是,一次选了多个主题,自己把自己困住,不少通讯员在写稿子的时候,习惯于“高大全”,比如,想报道一下项目取得的成绩,总是习惯于多路出击,领导重视搞一点,进度搞一点,安全搞一点,质量搞一点,这种“炒大锅菜”的综合类消息的写法不是不能写,只是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和高度,驾驭能力不够。三是,不会选择和运用素材。孙红雷和海清演的《二炮手》里边,有个土匪,叫谢老凿,他的拿手本事是“三枪定位”,目标前后各一枪,最后一枪锁定目标,干掉。新闻稿子用素材也是一样,命中主题也要打好三枪,一枪把“时间的纵向拉长”,即,以现在的时间点为坐标,去写之前的事。就像毛主席写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那

  27 样: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 1840 年以来,那样!这样去写,我们能用的素材是不是很多?一枪把“把空间的横向拉伸,即,以现在的空间点为坐标,把相关联的素材融进去。这里边常用的手法是比较和跨越。这个点与其他点有什么不同,他对全局有什么影响等等,都可以做一定的文章。

 2、正与奇的关系。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写稿子也是一样,只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能够更好的吸引人。翻开一张报纸,我们最不爱看的恐怕要算评论性文章了,评论性的文章里边社论恐怕是我们最最不爱看的。为什么?单看标题,不是“道路”就是“旗帜”的八股文套路,让人不忍猝读。换一个方式呢?或许能够吸引你看上几眼。为了严肃起见,我们还是从《人民日报》上找,看看这几篇社论的题目:《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的忍耐的有限度的》,前者是 1962 年 9 月 22 日,对印作战前的社论;后者是 1978 年 12 月 25 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前的社论。类似于这样的社论还有,如毛主席在 57 年反右起见写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这是为什么?》、《事情正在起变化》等等。施工企业的稿件当然不能像毛主席那么写,但是也不能过于的死板和八股,看看我们写的稿子,都是类似的标题、一样的空话、雷同的做法,我们扪心自问,这样看看标题就知道内容的“八股文”我们自己愿意看吗?要做到出其不意,就是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上做文章,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转思路、换角度,写一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老在

  28 那里吃别人嚼过的馍。

 3、长与短的关系。文章到底是写的越长越好还是越短越好,这是一个没有结论的问题。但是就企业而言,我个人觉得短比长好。就好比是一个“结巴”,在不得不说话的时候,掩盖自己的短处的最好做法是长话短说,或重点,而不是像一个“话唠”一样“嘚不”个没完,说得越多,出的洋相就越大。绝大部分的项目通讯员不是专门搞文字工作的,目前不具备写长稿子的能力。然而实践中,我们总是迷恋于写长文章,觉得长篇幅的文字比豆腐块更能显示自己的水平,也更具有震撼力。殊不知,能力和素材的欠缺,只能是说车轱辘话反复说,写出的“巨作”往往像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还不如“豆腐块”还能登出来。把文章写短,首先要用主谓结构的短句子,少用慎用复合句式。其次是多按回车键,尽量做到一个意思一段。短段落有三个好处,一是结构更清晰,表达更流畅。二是读起来可以停顿休息一下,给人的感觉更舒服。三是像画画“留白”一样,印刷出来的效果更好。再次是坚持有事说事,力争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节外生枝。

 4、大与小的关系。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够显现出肃杀的清秋。只要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角度一样能够做出大文章。80 年代初期,苏联的经济开始走下坡路,西方媒体充分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一时间抹黑它的文章铺天盖地。其中,美国合众社的一个记者,写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

  29 ——《莫斯科出现手纸荒》,内容很短,我们不妨引用一下:

 莫斯科居民又碰上了另一种短缺:没有一个地方可找到手纸。

 一名恼怒的莫斯科人星期二说:“我们就是到处找不到。店主人只说出现短缺。” 存有手纸的寥寥可数的商店,挤满人群。

 有人说:“有人暂时裁用纸台布或尿片充手纸,但这些东西现在也用完了。” 一年多来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裁用苏联《真理报》。

 短短 146 个字,那个记者就像拿着电钻一样,透过“手纸紧缺”这个小眼,不断地按动开关,一点点地往里边钻,最后戳到《真理报》以及意识形态上。这样的效果是大稿子所不具备的。

 与其大而全、大而空,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不如选准一个小角度,窄口子,写深写透,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对基层通讯员而言,写口子小,角度刁、题材新、立意巧的稿子有着记者所没有的便利,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些小事件的亲历者,很多时候,只需把这个过程以简练的文字如实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有轰动效果的文章。

 5、首与尾的关系。一篇文章的好快,开头和结尾很重要。尤其是开头,就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头开好了,有了写作的方向,写起来就会顺畅很多。消息的开头一段称之为“导语”,要求用简短十几个或者几十个字对全文做一个精彩浓缩性的概括,让读者看上一眼就知道大概发生了什么事,并且愿意读下去。浓

  30 缩概括对我们而言不成问题,问题是怎么让导语不俗套,有吸引力。举几个例子:

 (1)、追悼会类稿子,这个最难写。常规的开头,莫不是“某月某日某人追悼会在某地召开”,千篇一律,刻板至极。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是这样写:新华社 7 月 16 日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2)、通车类的稿件,《人民铁道报》杨海成写的《宜万铁路 百年“修”成正果》,导语是这么写的:今天 10 时 18 分,4806次旅客列车从湖北恩施徐徐驶出开往宜昌。世界最难修的山区铁路---宜万铁路正式通车运营。已有 3 万多公里营业铁路的西部地区再添钢铁大动脉。三级跳,逐级推进的写法。这是一篇很经典的稿件,不单好在导语上,更是典型的以时间、空间为坐标,不断进行时间转换、场景转移的经典之作。

 (3)、环保类的稿件,朱海燕写的《请过路吧 亲爱的藏羚羊》,导语是这么写的:本报 12 月 2 日讯 昨晚,约有 500 只藏羚羊带着刚满月的儿女们,通过可可西里青藏铁路建设工地,向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迁徙。不但导语生动活泼,立意上也达到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好效果。

 好的导语各有千秋,我们可以去不断地学习摸索;不好的导语毛病雷同,需要我们在写作的时候避免。写出好的导语需要避免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标题与导语重复;二是导语冗长;三是罗

  31 列式的导语,某某领导在某某、某某、某某一大堆的陪同下视察了工地,官职人名占了一大半的篇幅;四是为了式和目的式的导语,如,为了贯彻落实什么精神之类的,干了什么就干了什么,不需要穿靴戴帽。五是概念化导语,导语内无具体新闻事实,充斥了大而空的套话、空话、官话。六是学术语言作导语。将一些学术专业性强、难懂的专业名词放在导语中,显然使人看不懂,这里要做好“第二种语言的翻译”,使之通俗化、大众化、口语化。

 6、题与文的关系。“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标题是新闻的题目,是消息的眼睛,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

 7、写与改的关系。时间有限,改稿子的重要性不多讲了。总之,我们需要谨记:好稿子都是改出来的,一篇稿子写完之后至少认真修改 3 遍。

 说到最后讲一个故事吧,一个铁匠收了一个徒弟,徒弟学艺3 年,要出师的前一天,师傅说,明天你就要走了,晚上我们吃散伙饭,我把一生的总结的打铁秘诀告诉你。小徒弟很期待,一直在想师傅压箱底的到底是什么?师傅酒足饭饱之后,一板一眼地说:秘诀是:铁烧红了,千万不能用手摸。

 写投稿子也是一样,“铁烧红了不要摸”常识性的东西也是非常重要。

  32 比如:字体,尽量选用宋体或者仿宋,因为大部分人都习惯这样用。标题,选用 2 号或者小 2 号字,居中对齐。

 正文,尽量用小三号字,而不用太小的字,不然人家会看着费劲。

 投稿,邮件坚持一稿一投,这说的不是一个稿子只给一家媒体投,而是不要让一个稿件同时有一堆的收件人。报社的编辑们都知道大家的一个稿子会发给不同的报社,但是他看到了你的邮件一下子发给了好多人,可能对你的好感会瞬间降低。

 另外,文字和图片要分开发,不要把文字和图片都粘贴到word 里边,这样一是图片像素会降低,二是增加了编辑对图片另存的工作量。一个报社的编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记忆犹新:我们都很忙,也很懒,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帮你调整格式和修改错字病句,看着不顺眼的稿子我直接扔到回收站里就 ok 了。大家不要认为这个编辑很矫情,每天他都会收到成百上千的稿子,换做是谁都愿意用没有什么大问题又注重细节的稿子。

 不要觉得把稿子在形式上装扮的好看一点是小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说长相一般的女的和美女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很多时候这个差别体现在化妆和整容上。稿件也是一样,化妆是调字体,整容是动内容。

 时间仓促,准备的不够充分,想到哪儿,就讲到哪儿,有点乱,有点杂,一些个人的见解也不一定对,不妥之处,烦请大家批评指正。预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有成!谢谢!

推荐访问:漫谈 写作 文化
上一篇:城市规划专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下一篇:农业劳务合作协议范本专业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