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

来源:高考 发布时间:2019-09-01 点击:

  防己黄芪汤出自《金匮要略》,首见于《痉湿�病》篇。原文说:“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身重,即身体沉重,活动不利,难以转侧,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主要与水湿泛溢及气虚不运有关。因湿属阴邪,其性重浊,湿邪郁滞在肌表经络之间,所以肢体沉重,转侧不利;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由于卫气虚不能固密肌表,外感风邪后,腠理开泄,故而汗出恶风。
  本方并见于《水气病》篇之“风水”病。水气,即水肿。风水,则是因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潴留于肌肤所致。临床可见肢面水肿,骨节疼痛,小便不利,脉浮等症。同时见有汗出恶风之表虚症状。
  总之,防己黄芪汤主用于风水或风湿之表虚不固者。在治疗方面,风湿在表,理当发汗解表,但其人已然表虚自汗,便不宜再用汗法以重伤其气;表虚不固,理应益气固表,但其风湿之邪郁于肌表,亦不宜单纯固表以致闭门留寇。因此,必须固表益气与祛风利湿并用,方为两全。防己黄芪汤正是为此而设者。本方药物组成为:防己一两(12克),黄芪一两一分(15克),甘草半两(6克),白术七钱半(9克)。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次取约15克,加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煮取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令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出。或作汤剂煎服,用上述括号中剂量,加水800毫升,煎取300毫升,温服,服后取微汗。
  方中防己大苦辛寒,利湿行水,且味辛能散,兼可祛风;黄芪性温味甘,入脾肺经,益气固表,利尿消肿。防己善消肌肤之水湿,黄芪补气善于外达肌表。故二药相伍,祛风利湿不伤表,固表止汗不留邪,益气利水祛风之功甚强,从而共为君药。臣以白术健脾燥湿,既助防己以利湿行水,又助黄芪以益气固表。煎时加生姜、大枣辛甘发散,调和营卫,以为佐药。使以甘草,健脾培中,又调和诸药,缓解防己大苦辛寒之性。诸药配伍,相得益彰,使邪气去而表卫固,风湿、风水之表虚证,悉得痊愈。原方中尚有临床的药物加减法。如腹痛加芍药,以缓急止痛;喘者加麻黄,以宣肺散邪;气上冲者加桂枝,以降逆平冲;下焦有陈寒者加细辛,以温散寒邪等。此外,若水湿偏盛,身形水肿者,可加茯苓、桂枝(如防己茯苓汤)以通经利水。
  本方原为虚多实少之风湿、风水证所设,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脉浮为辨证要点。若水湿壅盛而无汗者,虽有恶风脉浮,亦所不宜。服药后尚须加盖衣被,以达到“温令微汗”为佳,不可使之大汗淋漓,否则,风邪虽去而湿邪难除。若出现“如虫行皮中”的情况,则是卫阳复振,风湿欲解之象,应加以注意。
  方中防己一药有汉防己与木防己之分,作用大致相同。但在临床应用时,亦略有不同。一般来说,汉防己偏于利水退肿,治下焦湿热,下半身水肿;木防己则偏于祛风通络、止痛,长于治上半身水肿及风湿疼痛。处方时若只写防己,药店习惯给“汉防己”。故选用木防己时,一定要注明。
  本方在现代常用于慢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心脏性水肿、肝硬化等辨证为表虚湿盛者。兹举病例如下:
  一、风水(慢性肾炎)
  傅××,男,40岁。患风水证,久而不愈。主诉:下肢沉重,胫部水肿,足跟痛,汗出恶风。切脉虚浮而数,视其舌淡白、有齿痕,认为是风水。尿蛋白(+++),红、白细胞(+),诊断属慢性肾炎。……选用防己黄芪汤。汉防己18克,生黄芪24克,生白术、炙甘草、生姜各9克,大枣4枚。水煎服。……坚持服前方10个月,尿蛋白(+)。又服2个月,尿蛋白基本消失,一切症状悉愈。(《岳美中医案集》)
  二、风湿
  王××,女,45岁。患急性风湿病2月余,肘膝关节肿痛,用青霉素、维生素B1、阿司匹林等治疗,关节肿痛减轻,但汗出不止,身重恶风,舌苔白滑,脉缓。……用防己黄芪汤:防己12克,白术10克,黄芪15克,甘草3克,生姜三片,大枣一枚;加防风10克,桂枝6克,酒芍10克。服5剂,汗出恶风遂止,关节肿痛亦好转。(《金匮要略浅述》)
  歌诀:
  金匮防己黄芪汤,
  白术甘草枣生姜;
  汗出恶风兼身重,
  表虚湿盛用此方。

推荐访问:黄芪 漫谈
上一篇:[咨询窗] 合肥小窗英语
下一篇:什么不属于社会亚系统指标 [检验指标在发现亚临床疾病中的作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