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实验计算题考试题

来源:中考 发布时间:2021-02-28 点击: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期末实验计算题压轴试卷检测题(D WORD 版含答案)

 (15)

  一、实验题计算题压轴题等 1.盛有适量水的薄壁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正方体 A 和长方体 B 之间用一根无弹性细线连在一起,挂在动滑轮下,A 物体边长为 10cm,B 物体高为 9cm,动滑轮重 6N。开始时 A的上表面刚好与水平面相平,打开容器下方的阀门,以 250g/min 的速度均匀放水,绳子自由端拉力 F 的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t=8min 时,A、B 之间的细线被拉断,求:(g 取 10N/kg,水的密度为 1×10 3 kg/m 3 )

 (1)开始时物体 A 浸没在水中时,物体 A 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2)物体 A 的重力;

 (3)从 0 到 8min 水对容器底的压强的变化量;

 (4)物体 B 的密度。

  2.圆柱形容器置于水平地面(容器重忽略不计),容器的底面积为20.2m ,内盛 30cm 深的水。现将一个底面积2400cm 、高度为 10cm 均匀实心圆柱体放入其中。如图甲所示,物体漂浮在水面,其浸入水中的深度为 5cm ;当再给物体施加一个竖直向下大小不变的力F 以后,物体最终恰好浸没于水中静止,如图乙所示。3 31.0 10 kg/m   水,则:

 (1)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2)物体浸没水中静止时容器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3)物体漂浮在水面到刚好浸没在水中的过程中,液面升高的高度。

  3.如图,放在水平桌而上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有一定量的水,漂浮在容器内水面上的正方体木块上而放一小铁块,木块上表面刚好和水面齐平.已知容器底面积为 4×10 -2 m 2 ,木块边长为 10cm.小铁块重 4N,求:(水的密度为 1.0×10 3 kg/m 3 ,g 取 10N/kg)

  (1)木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

 (2)木块受到的浮力.

 (3)木块的密度

 (4)若轻轻拿走铁块,当木块在水面上静止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减少了多少.

 4.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圆柱形容器内装有 12cm 深的水,现有一轻质弹簧,下端固定着一个正方体 A,正方体 A 的边长为 10cm、质量为 0.2kg,其下表面正好 与水面相平,此时弹簧伸长了 1cm.弹簧受到的弹力 F 跟弹簧的变化量 △ L 的关系如图

 乙所示.

  (1)求正方体 A 的重力:

 (2)向容器内缓慢加水,直至正方体 A 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水未溢出),立即停止加水, 求此时正方体 A 受到的浮力;

 (3)求正方体 A 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对正方体 A 的作用力(弹簧只能沿竖直方向 移动);

 (4)求正方体 A 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量.

 5.为保证市场的公平交易,我国已有不少地区禁止在市场中使用杠杆.杠杆确实容易为不法商贩坑骗顾客提供可乘之机.请看下例.

 秤砣质量为 1 千克,秤杆和秤盘总质量为 0.5 千克,定盘星到提纽的距离为 2 厘米,秤盘星到提纽的距离为 10 厘米(下图).若有人换了一个质量为 0.8 千克的秤驼,售出 2.5 千克的物品,物品的实际质量是多少?

  6.如图所示,体重为 600N 的小刚用滑轮组提升 400N 的重物时,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080%   。不计绳重和轴摩擦。求:

  (1)动滑轮受到的重力 G 动 ;

 (2)地面对小刚的支持力NF ;

 (3)绳子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 200NmF = ,滑轮组的最大机械效率m 。

 7.小峰利用滑轮组将一个正方体金属块 A 从某溶液池内匀速提出液面,当金属块 A 浸没在液面下,上表面距液面的距离为 h 时开始计时,如图甲,计时后调整滑轮组绳端竖直向上拉力 F 的大小使金属块 A 始终以大小不变的速度匀速上升,提升过程中拉力 F 与金属块 A向上运动时间关系如图乙。已知金属块 A 被提出液面后,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h=0.25m,(假设溶液池足够大,金属块被提出液面前后液面高度不变,不计绳重及摩擦,)。求:

  (1)金属块 A 的重力;

 (2)动滑轮的总重;

 (3)正方体 A 的体积;

 (4)溶液的密度。

 8.小华在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装置如图,杠杆上相邻刻线间距离相等。

 (1)杠杆在甲图所示的位置静止时,杠杆_____处于平衡状态。(选填“是”或“不是”)。

 (2)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节。

 (3)如图乙,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 A 点挂两个钩码,每个钩码重 0.5N,在 B 点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应为_____N。当弹簧测力计改为斜拉时,再次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华改变钩码的个数和位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是_____。(选填字母)

 A.求平均值

 B.得到普遍规律

 (5)实验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是为了_____。实验时,通过加减砝码或移动砝码的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是为了_____。

  9.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 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探究过程及有关数据如图所示.

  A

  B

  C

 D

 E

 ( 1 )以圆点 A 代表金属块,在 A 点画出 D 图中金属块的受力示意图__________.

 ( 2 )分析图中的 A 、 D ,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__________(填方向)的浮力; D 图中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__ N .

 ( 3 )观察__________四个图(填图的序号)可得出结论:金属块在同种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随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增大而__________(选“增大”或“减小”).

 ( 4 )分析 A 、 D 、 E 三个图,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有关.

 10.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小明按图的顺序进行.(实验步骤各 2 分其余 1 分)

  A

 B

 C

 D

 ( 1 )你认为这个顺序合理吗?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你认为最合理的实验操作先后次序是什么?请写出每一步骤下的字母、该步骤的内容及测量的物理量.(用符号表示)

 第一步:图 B ,内容:测量出物体重力 G .

 第二步:图 D ,内容:测量出空桶的重力 G 桶 .

 第三步:图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图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小明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杠杆处于如图甲所示的静止状态,他应把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左/右)侧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某同学用如图乙装置通过多次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你认为他的结论_____(选填:“可靠”或“不可靠”);

 (3)如图乙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将 A、B 两点下方挂的钩码同时朝远离支点 O方向移动一小格,则杠杆_____(仍保持平衡/左 端下沉/右端下沉);

 (4)取下 A 点下方所挂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 C 点竖直_____(选填:“向上”或“向下”)拉杠杆,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 1 ,如果将弹簧测力计沿如图丙所示方向拉杠杆,使杠杆仍处于水平位置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2 ,则 F 2 _____F 1 (选填:“>”“=”或“<”).

 12.步行不仅是一种简易的健身运动,而且还能方便地对一 些长度进行估测.

  (1)小华测出自己的步距为 0.5m,他从教学楼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共走了 84 步,则教学楼的长度是多少?如果这个过程用时 35s,则他的步行速度是多少?

 (2)小华根据自己的腿长和步距画出了如图所示的步行示意图,对步行时重心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当两脚一前一后着地时重心降低,而单脚着地迈步时重心升高,因此每走一步都要克服重力做功.如果小华的质量为 50kg,请根据图中小华测量的有关数据,计算他每走一步克服重力所做的功(g 取 10N/kg).

 13.小明家住二楼,正在装修房子,小明想采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站在地面上用较省力的方法将装修材料从地面运送到二楼窗口处.

  (1)请你帮小明把滑轮组的绕线方法画出.

 (2)若装修材料重 600 N,把它运送到 4 m 的二楼窗口处,小明需要用多大的力(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力均不计)?

 (3)实际拉力为 350 N,则运送重为 800 N 的装修材料,小明需要用多大的力(绳重及摩擦力均不计)?

 14.如图甲为虎门大桥的示意图,“桥塔为什么要造这么高?”小强对此进行了研究:他将大桥的结构进行简化,抽象成图乙的模型,又画了桥塔高低不同的两幅图丙和丁.

  (1)可以看出它用到了_____的相关知识,其中 O 是_____,_____代表桥重和过往车辆等产生的对桥的作用力.

 (2)小强通过比较发现:适当增加桥塔的高度,可_____(填“增大”或“减小”)斜拉索拉力的力臂,从而_____(填“增大”或“减小”)斜拉索的拉力.

 (3)假如止你来设计新的斜拉索式大桥,你还能提出什么方法可以减轻钢紫承受拉力?______(说出一种方法即可)

 15.如图所示(滑轮组的绕绳未画出),人以 600N 的力向下拉动绕在滑轮组的绳子一端10 秒,使绳端向下移动了 1.5m,重物匀速上升了 0.5m,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70%(g=10N/kg)。

  (1)按题意画出滑轮组的绕绳;

 (2)人所做功的功率多大?

 (3)被吊起的重物质量多大?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实验题计算题压轴题等

  1.(1)1000Pa;(2)14N;(3)2000Pa;(4)1.83×10 3 kg/m 3.

 【详解】

 (1)物体 A 的下表面的深度为

 h A =L A =10cm=0.1m

 则 A 的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

 p A =ρ 水 gh A =1×10 3 kg/m 3 ×10N/kg×0.1m=1000Pa

 (2)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自身的体积,则

 V 排 A =V A =L A 3 =(10cm) 3 =1000cm 3 =1×10- 3 m 3

 根据阿基德原理可得

 F 浮 A =ρ 水 gV 排 A =1×10 3 kg/m 3 ×10N/kg×1×10- 3 m 3 =10N

 0min 时,将绳子、动滑轮、物体 A、细线、物体 B 看作一个整体,对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整体的受力情况可得

 2F 1 +F 浮 A +F 浮 B =G 动 +G A +G B

 带入数据得

 2×2F 0 +10N+F 浮 B =G 动 +G A +G B

 4min 时,再将绳子、动滑轮、物体 A、细线、物体 B 看作一个整体,对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整体的受力情况可得

 2F 2 +F 浮 B =G 动 +G A +G B

 带入数据得

 2×3F 0 +F 浮 B =G 动 +G A +G B

 联立可得

 F 0 =5N

 8min 之后,细线断开,绳子只拉着物体 A 和动滑轮,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此时对应拉力为 2F 0 ,根据滑轮组公式可得

 2×2F 0 =G 动 +G A

 带入数据可得

 2×2×5N=6N+G A

 解得

 G A =14N

 (3)0~4min,共排水的质量为

 m 水 1 =vt 1 =250g/min×4min=1000g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水的体积为

 3 11 31000g1000cm1g/cmmV  水水水 由于下降的高度就是物体 A 的高度,同时这部分水所占的空间为物体 A 与容器壁之间的空间,所以可以计算容器的底面积为

 S 容 =S A +S 空 1 =S A +1AVL水=(10cm) 2 +31000cm10cm=200cm 2

 4~6min,共排水的质量为

 m 水 2 =vt 2 =250g/min×2min=500g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水的体积为

 3 22 3500g500cm1g/cmmV  水水水 水下降的高度为

 2132500cm2.5cm200cmVhS  水容 6~8min,共排水的质量为

 m 水 3 =vt 3 =250g/min×2min=500g

 根据密度公式计算水的体积为

 3 33 3500g500cm1g/cmmV  水水水 绳子变化的拉力,为物体 B 所受的浮力的变化量为

 F浮 =2F 3 ﹣2F 2 =2×4×5N﹣2×3×5N=10N

 这部分的排水体积为

 3 3 33 3N10N/101 10 m 1000kcm1.0 10 kg/ g mFVg      浮排水 向外排水的体积加上物体 B 的排水体积,等于水面空出来总的体积

 V 水 3 +V 排 =hS 容

 带入数据得

 h=7.5cm

 水面变化的总高度

 h总 =h A +h 1 +h=10cm+2.5cm+7.5cm=20cm=0.2m

 0~8min 水对容器底变化的压强为为

 p=ρ 水 gh 总 =1×103kg/m3×10N/kg×0.2m=2000Pa

 (4)物体 B 的底面积

 S=V 排h 物体 B 的体积

 V B =Sh B

 带入数据得 V B =1200cm 3 ,即

 2×3F 0 +F 浮 B =G 动 +G A +G B

 带入公式得

 2×3F 0 +ρ 水 gV B =G 动 +G A +ρ B gV B

 带入数据得

 2×3×5N+1×10 3 kg/m 3 ×10N/kg×1.2×10- 3 m 3 =6N+14N+ρB ×10N/kg×1.2×10- 3 m 3

 解得

 ρ B =1.83×10 3 kg/m 3

 答:(1)物体 A 浸没在水中时,物体 A 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为 1000Pa;

 (2)物体 A 的重力为 14N;

 (3)从 0 到 8min 水对容器底压强的变化量为 2000Pa;

 (4)物体 B 的密度为 1.83×10 3 kg/m 3 。

 2.(1) 20N ;(2) 3200Pa ;(3) 1cm

 【详解】

 (1)[1]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2 3 3 3400cm 5cm 2000cm 2 10 m V S h     浸 排 物 则物体所受的浮力

 3 3 3 31.0 10 kg/m 10N/kg 2 10 m 20N F gV       浮 水 排 由题可知,物体漂浮在水面上,则物体重力

 20N G F  浮 (2)[2]容器内水的体积

 2 30.2m 0.3m 0.06m V S h    水 容 水 水的重力

 3 3 31.0 10 kg/m 0.06m 10N/kg=600N G V g      水 水 水 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

 2 3 3 3400cm 10cm 4000cm 4 10 m V S h     浸 排 物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3 3 3 31.0 10 kg/m 10N/kg 4 10 m 40N F gV       浮全 水 排 当再给物体施加一个竖直向下大小不变的力 F 以后,物体最终恰好浸没于水中静止,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施加的向下压力

 40N 20N 20N F F G     浮全 容器重忽略不计,则容器对支持面的压力为

 600N 20N 20N 640N F G G F       总 水 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2640N=3200Pa0.2mFpS 总容 (3)物体漂浮在水面到刚好浸没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变化量

 3 3 3 3 3 34 10 m 2 10 m 2 10 m V V V          排 排 排 由 h V S   排 容可得液面升高的高度

 3 322 10 m0.01m=1cm0.2mVhS    排容 答:(1)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20N ;

 (2)物体浸没水中静止时容器对地面的压强是 3200Pa ;

 (3)物体漂浮水面到浸没水中的过程中水平上升了 1cm 。

 3.(1)1×10 3 Pa(2)10N(3)0.6×10 3 kg/m 3 (4)100Pa.

 【详解】

 (1).已知木块边长为 10cm,木块上表面刚好和水面齐平,则木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

 p=ρgh=1.0×10 3 kg/m 3 ×10N/kg×0.1m=1×10 3 Pa;

 (2).木块的体积:V=(0.1m)

 3 =0.001m 3 ,

 铁块放在木块上,木块恰好浸没在水中,木块受到了浮力:

 F 浮 =ρ 水 gV 排 =1.0×10 3 kg/m 3 ×10N/kg×0.001m 3 =10N;

 (3).木块和铁块整体漂浮在水面上,木块和铁块的总重等于木块受到的浮力,所以木块的重:

 G=F 浮 -G 铁 =10N-4N=6N,

 木块的质量:

 m=6N10N/kgGg=0.6kg,

 木块的密度:

 ρ=30.6kg0.001mmV =0.6×10 3 kg/m 3 ;

 (4).铁块拿走,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减小,木块受到的浮力减小,减小的量等于铁块的重力,所以木块受到浮力减小量为:

 ΔF 浮 =ρ 水 gΔV 排 =1.0×10 3 kg/m 3 ×10N/kg×ΔV排 =4N,

 ΔV 排 =4×10 -4 m 3 ,

 水下降的高度为;

 Δh=4 3-2 24 10 m4 10 mVS 排=10 -2 m,

 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减少量:

 Δp=ρ 水 gΔh=1.0×10 3 kg/m 3 ×10N/kg×10 -2 m=100Pa.

 答:(1).木块下表面受到的压强为 1×10 3 Pa;

 (2).木块受到的浮力 10N;

 (3).木块的密度 0.6×10 3 kg/m 3 ;

 (4).若轻轻拿走铁块,当木块在水面上静止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减少了 100Pa.

 4.(1)2N(2)10N

 (3)8N(4)

 1500pa

 【详解】

 (1).正方体 A 的重力为:

 =0.2kg 10N/kg=2N G mg   ;

 (2).正方体 A 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排开水的体积等于正方体的体积,即:

 3 -3 3= = 10cm =1 10 m V V 排 正方体( )

 此时正方体 A 受到的浮力为:

 3 3 -3 3= =1 10 kg/m 10N/kg 1 10 m =10N F gV     浮 水 排;

 (3).A 受到的浮力为 10N,方向竖直向上;A 受到的重力为 2N,方向竖直向下;

 所以弹簧对正方体 A 的作用力为:

 10N-2N=8NAF F G   浮;

 方向竖直向上.

 (4).当向容器内缓慢加水时,弹簧会由伸长 1cm 到恢复原长,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为:1cm L  ;

 由图乙可知,F=8N 时,弹簧的压缩量 4cm L  ,

 所以正方体 A 刚好完全浸没在水中时,水上升的高度为:

 10cm+1cm+4cm=15cm h L L L    正方体;

 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变化量为:

 3 3 3=1 10 kg/m 10N/kg 0.15m=1.5 10 pa p g h        水 5.96kg

 【分析】

 首先求出秤杆和秤盘的重心 C 所在位置,然后求出在正常情况下(用 1kg 秤砣称 2.5kg 物品),秤砣到支点 O的距离,最后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求出使用不标准的秤砣时(秤砣到支点的距离不变),消费者得到的物品实际质量。

 【详解】

 根据分析在图中标注点如下:

  设秤杆和秤盘的重心为 C,当杠杆平衡时秤砣放在 A 点,由于

 G OC G OA   秤 砣,

 即:

 0.5kg 1kg 2cm OC    ,

 则 OC=4cm,使用 1kg秤砣(正常情况下),设秤砣到 O点的距离 L,则:

 m g OB m g OC m g L     秤 砣 物

 即:

 2.5kg 10cm 0.5kg 4cm 1kg g g g L        

 解得:L=27cm,当使用 0.8kg 秤砣时,秤砣到 O点的距离不变,得:

 m g OB m g OC m g L       秤 砣 物,

 即:

 10cm 0.5kg 4cm 0.8kg 27cm m g g g        物 解得:

 1.96kg m 物。

 答:物品的实际质量是 1.96kg。

 6.(1)100N(2)500N(3)90%

 【解析】

 【详解】

 (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0 0W W Gh GW W W Gh G h G G      有 有总 额 有 代入数据080%   ,G=400N,即可求出动滑轮重力为:

 G 0 =100N;

 (2).由图像可知,绳子股数 n=5,因此拉力 F 为:

    01 1400N+100N =100N5 5F G G   

  即绳子对小刚的拉力为 100N,由力的平衡条件可知,此时地面对小刚的支持力为:

 - 600N-100N=500NNG F F  人;

 (3).由推导式0GG G 可知提起的重物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因此,当拉力为最大值 200N 时,机械效率最高,此时物体重力最大为:

 max 05 5? 200N-100N=900NmG F G =  

  机械效率为:

 max maxmaxmax 0 max 0900N×100%=90%900N+100NW W G h G=W W W G h G h G G      有 有总 额 有。

 答:(1).动滑轮受到的重力为 100N;

 (2).地面对小刚的支持力为 500N;

 (3).滑轮组的最大机械效率为 90%。

 7.(1)48N(2)12N (3)

 0.001m 3

 (4)1200kg/m 3

 【解析】

 【详解】

 (1)金属块 A提出液面后,读图可知,作用在绳子自由端上的拉力 F=15N,该滑轮组由

 四段绳子承担总重,机械效率 η= ,金属块 A的重力 G=4ηF=4×0.8×15N=48N;(2)

 作用在绳子自由端上的拉力 F= (G 动 +G),动滑轮的重力 G 动 =4F−G=4×15N−48N=12N;(3)

 金属块 A浸没时,金属块 A在液体中受到三个力作用:向下的重力 G、向上的浮力 F 浮 、向上的拉力 F 拉 ,这三个力的关系:F 拉 +F 浮 =G,绳子对金属块 A的拉力 F 拉 =G−F 浮 ,由图象可知,作用在滑轮组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F′=12N,F′= (G 动 +F 拉 )= [G 动 +(G−F 浮 )],代入数据计算得,金属块 A浸没时受到的浮力 F 浮 =12N,金属块 A的上表面离液面 0.25m至金属块 A上表面与液面相平,金属块上升的距离 h=0.25m,金属块 A上升的速度 v= =0.05m/s,从金属块 A的上表面与液面相平上升至金属块 A下表面刚离开液面。这个距离正好等于金属块 A的高,金属块 A的高 h′=v×t 2 =0.05m/s×2s=0.1m,金属块 A是正方体,边长为 0.1m,金属块 A的体积 V=(0.1m) 3 =0.001m 3 ;(4). 浸没时金属块 A受到的浮力 F 浮 =ρ 液 V 排 g=ρ 液 Vg,液体的密度 ρ 液 ==1200kg/m 3 .

 【点睛】

 求物体与溶液的密度之差,自然要分别求出物体与溶液的密度.求物体的密度需要知道物体的重力与体积,借助图乙中的相关数据,利用机械效率、上升速度、时间等物理量可间接求出重力与体积.液体的密度则需要借助浮力的知识来求.图甲中滑轮组用 4段绳子承担物重,图乙中第 5~7分钟物体正在逐渐露出液面,在水中的拉力为 12N,在空气中的拉力为 15N等信息,都是我们应该从读图中直接获得的.

 8.是

 右

 1.5

 变大

 B

 消除杠杆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使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详解】

 (1)[1]杠杆在甲图所示的位置静止时,杠杆是平衡状态。

 (2)[2]由图可知杠杆的左端下沉,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端调节。

 (3)[3][4]若杠杆上每一个小格长 L,在 A 点挂两个钩码,在 B 点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

 2×0.5N×3L=F×2L

 F=1.5N

 当弹簧测力计改为斜拉时,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力臂将变小,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4)[5]实验中改变钩码的个数和位置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到多组数据,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故选 B。

 (5)[6][7]实验前,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是为了使杠杆本身重力的力臂是 0,从而消除杠杆重力对实验的影响;实验时,通过加减砝码或移动砝码的位置,使杠杆水平平衡是

 为了使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

 9.

 竖直向上

 4N

  ABCD

  增大

 液体密度

 【解析】(1)D 图中金属块保持静止,此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浮力和测力计 的 示 意 图 , 金 属 块 在 这 三 个 力 的 作 用 保 持 平 衡 , 浮 力 为 :

 D10N 6N 4N F G F     浮,作图如下:

  (2)分析图中 A 、 D 可以知道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说明物体受到了竖直向上的浮力的作用,即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 10N G  ,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7NDF  ,物体在重力、浮力、拉力三个力的作用保持平衡,所以浮力为:

 D10N 6N 4N F G F     浮。

 (3)如图 ABCD四个图,随着物体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变小,说明物体受到的浮力逐渐变大,即属块在同种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大小随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增大而增大。

 (4)由 AD图可以知道,金属块都浸没在煤油中时受到的浮力为:

 E" 10N 6.8N 3.2N F G F     浮,可见物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不同,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10.不合理

 在测量物体重力时,物体上有水,物体重力偏大

 在测量空桶重力是,空桶重力偏大

 A

  将物体放入水中,测出物体在水中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F

  C

 测出水桶与溢出的水的总重力 G 总

 【解析】

 ( 1 )如图后测量的物块的重,会沾有水,测出的重偏大;

 后测量空桶的重,桶中沾有水,所测空桶的重也偏大,所以是不合理的.

 ( 2 )合理的顺序为:

 第一步:图 B ,内容:测量出物体重力 G .

 第二步:图 D ,内容:测量出空桶的重力 G 桶 .

 第三步:图 A,内容:将物块慢慢浸没于溢水杯中,读出此时测力计的示数 F;

 第四步:图 C,内容:用测力计测出排开的水与小桶的总重 G’.

 则浮力为:

 F G F  浮,排开水的重为:

 " G G G  排 桶 ,可研究浮力也排开水的重的关系.

 11.右

 不可靠

 左端下沉

 向上

 >

  【分析】

 (1)杠杆左端低右端高,说明杠杆的重心在支点左侧,调节平衡螺母应使杠杆重心右移;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 1 L 1 =F 2 L 2 ;力臂是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

 (3)设一个钩码重为 G,杠杆一个小格是 L,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判断是否平衡;

 (4)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即可解答;

 【详解】

 (1)杠杆左端下沉,为了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他的结论不可靠;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且动力和阻力垂直作用在杠杆上,此时动力臂和阻力臂都在杠杆上,“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成立;当动力和阻力不垂直作用在杠杆上,动力臂和阻力臂小于支点和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不成立;

 (3)若 A. B 两点的钩码同时向远离支点的方向移动一个格,则左侧 3G×3L=9GL,右侧2G×4L=8GL,因为 9GL>8GL 杠杆不能平衡,左侧下沉;

 (4)取下 A 点下方所挂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 C 点竖直拉,由于支点在一侧,因此向下拉杠杆,才能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将弹簧测力计斜向右拉,阻力和阻力臂不变,拉力的力臂变短,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杠杆在水平位时平衡时,拉力变大,所以,F 2 >F 1 .

 12.(1)1.2m/s;(2)25J

 【解析】(1)根据题意知道,教学楼的长度是:s=0.5m×84=42m,

 所以,他的步行速度是:v=s/t=42m/35s=1.2m/s

 (2)因为每走一步重心上升的高度是:h=65cm-

  =5cm=0.05m;

 所以,每走一步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是:W=FS=Gh=mgh=50kg×10N/kg×0.05m=25J。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速度计算公式和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解决第三小题的关键是利用勾股定理得到走路过程中人体重心升高的高度。

 13.(1)

 ;(2)300N;(3)450N.

 【解析】试题分析

 (1)滑轮组的绕绳既要考虑省力的情况,同时还要注意对拉力方向的要求;

 (2)在滑轮组中,拉物体的力由几根绳子承担,则绳子自由端的力为总物重的几分之一

 (3)通过实际拉力为 350N 可算出动滑轮的重力,再求出运送重为 800 N 的装修材料时所需的力.

 试题解析

 (1)滑轮组的绕线方法如图所示,用 2 段绳子承担物重,绕线方式如图:

  (2)在忽略滑轮重、绳重及摩擦的情况下,则小明拉绳子的力:

 .

 (3)实际拉力为 350N 时,则小明拉绳子的力:

 ,解得:

 .

 所以运送重为 800N 的装修材料时,小明需要用力:

 .

 点睛:本题考查了滑轮组的绕线方式及拉力的计算,解题时要注意看清动滑轮上绳子的条数.

 14.杠杆

 支点

 F 1

  增大

 减小

 使用新型材料,减小桥自重

  【解析】

 【详解】

 (1)由抽象成的模型图可知,它用到的杠杆的相关知识,图中 F 0 为拉索的拉力,F 1 相当于桥重和过往车辆等产生的对桥的作用力,O 点此杠杆的支点;

 (2)如下图所示,桥塔高度增加后,阻力 F 1 及其力臂不变,L 0 ">L 0 ,即动力臂增大,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斜拉索的拉力 F 0 减小;

  (3)斜拉索克服的是桥重和过往车辆等产生的对桥的作用力,所以要减轻钢索承受的拉力,就要从减轻桥的自身重力和载重汽车的最大载重量来入手考虑.即:使用新型材料,减小桥自重、限制载重汽车的最大载重量等.

 15.(1)如图

  (2)90W

 (3)126kg

 【详解】

 (1)绳端向下移动 1.5m 而重物上升了 0.5m,滑轮组省力费距离,s=nh,计算的 绳子的段数 n =3.绕绳子时绳子一共三段,人在下面拉,注意绳子段数和拉力方向。如图示

  (2)人做功的功率 P Fv  ,已知人的拉力 F=600N,自由端移动的速度

 1.50.15 /10s mv m st s   ,

 所以人做功的功率

 600N 0.15m/s 90W P Fv    

 (3)设重物质量为 m,则在 10s 时间内,做的有用功

 = 10N/kg 0.5m W mgh m   有用,

 而总功就是在绳自由端做的功

 = 600N 1.5m 900J F W s   总功 机械效率

 10N/kg 0.5m70%900JWWm   有用总功,

 计算可得 m=126kg。

推荐访问:考试题 下册 期末
上一篇:人教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实验计算题考试试题试卷
下一篇:PEP人教版2020-2020学年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