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资源综合利用

来源:中考 发布时间:2020-08-19 点击:

  山西农业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论文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学号名李奶玉课程名称草地资源与管理学位类别农业推广硕士领域草业科学授课教师董宽虎2016年10月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摘 要:世界草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2,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基地。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的首次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草地面积约有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是世界上第三草地大国。面对如此庞大的草地资源条件,我们需要更好的利用各大草地资源的优势,在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草资源,更好的发展好特色的畜牧业等,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关键词:草地资源;生态平衡;畜牧业;环境草地,即生长草本或木本植物,有相应的动物、微生物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景观,可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陆地部分。其泛指意义是草原的同义语。它包含天然的和栽培的具有草地生产特性的土地,以及与此有关的气候、土地、水源、位点特性以及所承载的生物。草地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水热资源,但草地也是生态脆弱地带。不合理的农垦、放牧、采樵都可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导致草地资源破坏,环境恶化。目前全世界草地资源绝大部分面临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深入研究与合理开发草地资源,发展草食家畜,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趋势[1]。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大农业生产系统中,畜牧业生产的比重逐渐增加,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应用草原科学理论与技术,使草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一、我国草地资源的类型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海拨高差悬殊、气候千差万别,形成了多种的草地类型,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2]调查将全国天然草地划分为18个草地类,824个草地型,各类草地面积统计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各类天然草地面积统计”。

 在组成全国各类草地中,高寒草甸类草地面积最大,全国有5883.42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7.77%。这类草地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及外缘区域。依次是温性草原类草地、高寒草原类草地、温性荒漠类草地。三类草地各自占全国草地面积10%左右,以上四类草地面积之和可占到全国草地面积的一半,且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西部。下列5类草地面积较小,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荒漠类、暖性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和沼泽类草地,它们各自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均不超过2%。其余各类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在2~7%之间,居于中等。我国有天然草地面积33099.55万公顷(为可利用草地面积,下同)小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为43713.6万公顷),比美国大(美国为24146.7万公顷),为世界第二草地大国。天然草地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行政省区来看,西藏自治区草地面积最大,全区有7084.68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1.40%;依次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以上四省区草地面积之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64.65%。草地面积达1000万公顷以上的省区还有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其他各省区草地面积均在1000万公顷以下;又以海南、江苏、北京、天津、上海五省(市)草地面积较小,均在100万公顷以下。我国人工草地不多,据1997年统计,全国累计种草保留面积1547.49万公顷[3],这其中包括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地、飞机补播牧草三项。如果将后两项看作半人工草地,即我国人工和半人工草地面积之和也仅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4.68%。我国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虽不多,但全国各省区都有,以内蒙古自治区最大,有443.34万公顷,达到100万公顷以上的依次有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详见表1)。各地人工种植和飞播的主要牧草有苜蓿、沙打旺、老芒麦、披碱草、草木樨、羊草、黑麦草、象草、鸡脚草、聚合草、无芒雀麦、苇状羊茅、白三叶、红三叶,以及小灌木柠条、木地肤、沙拐枣等。二、我国草地类型的分布中国草场大体上自东北大兴安岭起,向西南经阴山山脉、秦陇山地,直至青藏高原东麓,将中国分为东南、西北两部分。西北部分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收区,草场面积广袤;东南部分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草场与耕地、林地交错分布,其中草场面积约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30%。荒漠草场:以超旱生小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优势组成的草场[1]? ,一年生草本较少,植被稀疏。占中国北方草场总面积的34.7%,包括干(平原)荒漠、高原荒漠和山地荒漠。荒漠草原以真旱生多年生草本占优势,并有旱生小灌木参与,主要成分有石生针茅、沙生针茅、戈壁针茅、亚菊和一年生蒿类及刺叶柄棘豆、狭叶锦鸡儿等。分布于内蒙古西部及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地带。(一)干(平原)荒漠。是荒漠中主要的类型,占荒漠总面积的83%。集中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新、甘、宁、内蒙古等省区。有以珍珠为优势的石质荒漠,以红砂为优势的粘土荒漠,以盐爪爪为主的盐土荒漠,以蒿属、梭梭、沙竹等为主的沙地荒漠以及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的草原化荒漠。(二)高原荒漠。亦称高寒荒漠。主要分布在西藏高原内蒙古高原草场西部和藏北高原,海拔4500~6000 米的地区。植被多以匍匐垫状的半灌木和多年生草本组成。如垫状驼绒藜、藏亚菊、藏苔草、腺毛风毛菊、棘豆等。在高寒荒漠草场的高原湖盆上有紫花针茅、异针茅、碱茅等,构成草原和盐化草甸。(三)山地荒漠。占荒漠草场总面积的4.5%。分布于东经105°以西的许多山地,除新疆阿尔泰山无山地荒漠草场外,余者山前地带都有荒漠分布。且于北纬44°以南,随纬度偏南而愈益升高。山地荒漠草场均为高度干旱的石质化山地,主要饲用植物有假木贼、合头草、猪毛菜等;在黄土覆盖的山前荒漠,则为蒿类植物构成的蒿类荒漠草场。山地荒漠草场缺水,通常在初冬降雪覆盖期和春雪消融期放牧牲畜。草原草场 占中国北部草场总面积的37.4%。以旱生多年生丛生禾草占优势,混有一定数量的灌木、小半灌木。草甸草场 占中国西北部草场总面积的27.9%。分为平原草甸、山地草甸和高原草甸3 类。(一)平原草甸。主要分布在东北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的低洼地、坨甸地及新疆塔里木河河漫滩等地。通常呈带、片状分布的隐域性植被。主要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组成。根茎型、疏丛型禾草比重最大。在荒漠地区的平原草甸中,优势牧草是芦苇、假苇拂子茅、芨芨草,并混有胀果甘草、骆驼刺等盐生植物。在西辽河坨甸地中是芦苇、拂子茅、扁穗牛鞭草和羊草。而三江平原中的沼泽草甸主要是小叶草和多种苔草。这类草场草群茂密,草类高达60~100 厘米左右,每公顷产鲜草4.5~6 吨,是荒漠和草原区良好的割草场。(二)山地草甸。包括中山草甸和亚高山草甸,是中国传统游牧畜牧业的夏季牧场,集中分布于荒漠地区的山地,也见于大兴安岭林缘地区和西南亚热带山地。各地的草被有显著差别,阿尔泰山以多种斗篷草、天山以金莲花、大兴安岭以线叶菊为主构成杂类草草甸,而在西南的亚热带山地则是以羊茅、垂穗披碱草、穗序野生草、鹅冠草等分别构成禾草杂类草草甸。该类草场不仅蛋白质含量适中,且热能较高。(三)高原草甸。又称高寒草甸。面积大而产草量低,每公顷产鲜草1.2~1.5 吨。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及四川西北部,海拔4000 米以上的高寒地带。植被主要由寒中生多年生密丛型草本组成,并有匍匐垫状的杂类草。代表类型为高山嵩草草甸。是中国青藏高原牦牛和藏羊良好的放牧场。草丛草场 草丛是草场植被类型之一,俗称草山草坡。通常与耕地、林地呈交错分布。分为草丛、灌木草丛和疏林草丛草场3 类。草丛以禾本科饲用植物占优势。根据1980 年以来,湘、鄂、豫和黔4 省草场资源普查结果,草场毛面积4省总面积的29.5%。海拔500 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占3.1%;500~1200 米的低山丘陵占42.6%;1200 米以上的山地占54.3%。按草场资源片块大小统计资料分析,从平原到山地,反映出片块减少而面积增大的分布规律。中国的天然草场面积虽大,但优质草场比例不高[4]。在中国草场中,牧草适口性好,产草量和营养价值高的草甸和草原草场只占21%,且半数以上分布在高海拔地区,开发利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地处内陆干旱的荒漠草场则占27%。南方的草丛草场虽草丛高大,产草量高,但花期老化迅速,营养成分和适口性降低,同时耐牧性较低,影响利用,必须加以改良,提高草场载畜能力。三、草地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后果草地若得不到合理利用和保护,必然导致严重的后果。其一,会造成大范围的环境恶化,如土地沙化,目前在黄河首曲地段已出现了这一恶性后果。尤其值得强调的是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是我国两大河流——黄河、长江的上游地段,草地严重退化,地表植被覆盖率降低,造成水土流失,又增加新的祸患。其二,将使草地生态系统所有的特定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丧失的危险[5]。草地生态系统会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遭到严重的破坏,并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一)草地退化、沙化面积逐年大幅度增加。草场退化失去放牧价值,单位面积产草量有所下降,牧业生产抗灾能力减弱.牲畜产肉量减少,造成经济损失严重。(二)草地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草场退化,草地植被覆盖率降低,使得草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泥沙被冲入黄河、长江,致使黄河、长江含沙量逐年提高。草地严重退化。使地表径流受到影响,加之气候趋于干旱,致使部分河流 湖泊干泪,或季节性断流,河流水量骤减,有一半的河流由常年河变为季节河,湖水下降。可利用草场越变越小,已严重威胁着其经济的发展,威胁着牧民的生存。(三)草地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天然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物种生存条件的不断恶化,致使一些物种濒临灭绝,生物种质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因此而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四)气候恶化,自然灾害频繁。草地植被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了草地生态环境和区域气候的变化,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草原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受灾间隔逐渐缩短,灾情加重,牧民返贫问题十分突出,牲畜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牧民因此而成为赤贫户.只有靠政府救济维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待恢复到灾前的水平一般需要好几年时间。草原面对雪、霜、干旱、洪涝及鼠害严重,使原本就不稳定的生态系统更不稳定,大大地增加了农牧业生产的难度。草地退化、沙化造成水土流失和草原气候的恶化,而气候的恶化又使草地的退化、沙化以及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它们之间彼此互为条件,相互作用,促使了草地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草地生态环境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6]。四、草原综合开发利用的建议我国草地资源丰富、草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适用于发展草 食家畜的优势。提出加强草地建设,抓好第二性生产管理,强化流通领域,提高我国草食家畜生产水平的对策[7]。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地域性差异,复杂的地形地貌,至使我国草地类型繁多,分布有明显的地带性。长期以来对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经营管理,使草地产出极低,退化严重。若将草地资源作为一个生态环境,其开发和利用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我国丰富的草地资源有极大的生产潜力[8]。1.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领导。把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近一步推行草原家庭承包制,落实草原生产经营、保护与建设的责任,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做好草原保护与建设各项配套工作,以保证河南县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2.强化草原监督管理和监测工作。一是加强草原监理队伍建设。

 完善草原监督管理手段,依法开展工作;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对草原的监督管理工作;三是认真做好草原生态监测预警工作,重点做好草原面积,生产能力,生态环境状况,草原生物灾害以及草原保护与建设效益等方面的监测工作。3.普及科普养殖知识。加强农牧民的知识普及,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 提高人工种草的积极性和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以及掌握一定的草产品调制技术。引进国内外各种优良牧草品种对原有草地进行改良。

 通过草地改良治理,提高产草量,改善牧草品质,增强抗病抗灾能力,增强畜牧业发展基础和后劲,实现草畜同步发展。

 提高农牧民的饲养管理水平,搞好疫病防治,并能根据牲畜的营养需要进行科学的搭配日粮, 尽量供给营养全面的配合日粮,严防草料单一,同时要做好圈舍卫生消毒,定期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免疫、驱除寄生虫、补硒工作,确保畜群健康发展。

 政府部门要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加强选种选育工作,化大群为小群,做到少养畜,养好畜,积极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和冷精配种技术,提高畜群整体质量。4.草畜平衡。从长远来讲,草畜平衡与畜牧业的发展是不矛盾的。草畜平衡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合理的载畜量标准,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现实中草畜平衡制度的推行对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及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确实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当需要限制牲畜数量时,对产业的打击和对牧民收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不考虑解决这些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一味地强调长远利益和国家利益,忽视短期影响和牧民利益,则往往会将管理者和生产者推到对立的位置。5.科学经营畜牧产业。目前主要任务是坚决贯彻落实“一平、二定、四高、一快”的畜牧业经营策略[9],实现由追求家畜头数向追求经济效益的转变。“一平”就是根据草畜平衡规律,确定草畜之间较为协调的供求关系和发展速度;“二定” 就是以暖季牧草场供应量确定牲畜发展头数,发挥季节优势,以冷季牧草场供应量和饲草饲料贮备量确定存栏头数,以保证家畜的生产、再生产;“四高”就是采取经济有效的放牧措施,抓好畜群夏秋膘,入冬以前经短期育肥后出栏,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尽快实现总增率高、个体及群体生产性能高、出栏率高、商品率高;“一快”就是畜群周转快。

 同时,要着力加强濒危畜种的保护,大力实施家畜品种改良,提高个体生产能力。6.加强鼠害防治,改良退化草地。要切实加强草原鼠害防治,强化鼠情的监测防治工作。要通过项目管理降低鼠害的危害程度,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减轻草原鼠害造成的损失。技术部门应做好草原虫害的预测、测报,并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对退化草地应根据不同植被做好恢复和改良工作,针对不同类型草地,选择补播、施肥、禁牧和种植人工草地等不同方式进行恢复重建。7.加快落实草地权属。根据当前状态,按照“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实际[10],对于未确定草地权属的草地,由土管、畜牧等部门负责草地边界界定工作,确认草地权属,由人民政府登记,核发所有权证;对已确认草地权属而无所有权证的,进行登记,颁发所有权证。要以天然草地恢复与建设项目的实施县为试点县, 积极开展草原家庭承包宣传,通过试点示范,推进全省草地承包工作的全面实施,按照“长期、有偿、到户”的指导思想,将草地一次性分包到户,由人民政府发放使用权证。参考文献:[1]黄文秀. 我国草地资源开发与草食家畜的发展[J]. 资源科学, 1990(5):59-63.[2]首次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资料.1980s.[3]全国人工草地统计.1997.[4]鲁春霞, 谢高地, 成升魁,等. 中国草地资源利用: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冲突与协调[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10):1685-1696.[5]杜国桢. 高寒草地的利用与保护——西部开发中不可忽视的现实[C]// 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 2000.[6]李晓鹏关桂霞.青海等地环境恶化及其对策[D],2001,07[7]《中国草地学报》,?1994(3):73-76.[8]陈艳. 中国草地类型分布的地理条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开发的潜力[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2):70-72.[9]]鲁春霞、谢高地、成升魁、马蓓蓓、冯跃.中国草地资源利用: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冲突与协调[J].自然资源学报,2009,10[10]丁峰.甘肃省草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甘肃农业科技 2008,08

推荐访问:草地党支部主要内容 草地 资源综合利用
上一篇:2019年支部书记述职报告
下一篇:【精品】2020年第二季度抗击肺炎疫情思想汇报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