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类大学生“四史”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来源:教师招聘 发布时间:2023-02-02 点击:

武晓霞

(大连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指出,“开设本科及高等职业学校专科选择性必修课程,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
2021年4月,教育部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指出,“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进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两个文件对高校如何开展“四史”教育做出了全面、具体的顶层设计。当前,各高校正如火如荼地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展“四史”教育,其中“四史”课程是“四史”教育的主渠道。然而,不管是单独开设“四史”课程,还是融入思政课的“四史”课内容,都要求承担“四史”课教学任务教师具备卓越的教学能力,否则难以达成铸魂育人的效果。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特点、理论基础、社会环境和未来使命,使得在艺术类大学生中讲好“四史”课变得更为迫切和必要,而这对“四史”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名合格教师不仅具有高尚的教育情怀,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能将教学知识外化为教学行为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教学内容有效传递给学生并转化为学生素质的技能”。根据纵向的教学阶段、横向的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不同划分。在此,结合艺术类大学生“四史”课教师的教学实际,就其教学能力包含的应然核心要素作以简述。

(一)论从史出的能力

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和教育的基本原则。根据上级文件可以看出,高校“四史”课的属性是以历史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因此,作为高校“四史”课教师,首先应具备论从史出这一根本教学能力,才能在历史知识的传授中完成价值引领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将“四史”课上成单纯陈述历史现象的故事课或以论代史的抽象理论课,要在有史有论的历史教育中达到论从史出。为此,“四史”课教师一是要有丰富的“四史”知识储备,掌握大量的史实资料,形成关于“四史”的全面准确认知;
二是坚持运用联系观点和发展眼光,不局限于“四史”讲“四史”,在对历史发展的纵横比较中,廓清“四史”脉络,理顺“四史”逻辑;
三是从史实出发,求得“四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把握“四史”蕴含的正确历史观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做到历史和理论、历史和现实的结合。

(二)艺术渗透的能力

在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四史”课教学,必须充分挖掘“四史”宝库中蕴含的丰富艺术资源。从歌曲《国际歌》到《义勇军进行曲》再到《领航》,从电影《建党伟业》到《建军大业》再到《建国大业》,从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到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从反映前苏联历史《太阳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辉煌》中的油画、海报、雕塑、瓷器等展品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灿若星辰的美术作品,无不诉说着“四史”进程中那些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历史故事。“四史”课教师要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艺术作品,并将其融进导入、分析、总结、思考、考查等各教学环节,在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分析或表演展示中,引导学生读懂“四史”进程中的时代精神和思想精髓,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和艺术观,为学生后期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三)教学主导的能力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当前,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色“四史”课教学还处于实验摸索阶段,缺乏一系列成熟可供借鉴的资料。作为“四史”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主导的视角设计、开展、总结反思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四史”课程体系。在设计阶段,可根据课程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需要,选择适宜的历史或当下的艺术作品、艺术人物、艺术事件代入课堂教学。在开展阶段,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基础,设置问题互动环节,变灌输式教学为灌输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期间,教师要注意问题收放的时间、方式和层次,鼓励艺术类大学生运用艺术形式表达观点和想法。在总结反思阶段,教师要统筹思考教学的大纲、内容、目标、案例、手段和方法等要素和环节,不断优化和提高自身对课堂的掌控能力。

(四)课堂创新的能力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思政课存在着“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不高等问题,亟需教师给予关注和解决。在“00后”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四史”课教学,必须提高“四史”课教师的课堂创新能力,以实现“四史”课堂的创新性发展。教师要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满足学生的新期待。其中,理念创新是前提,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提供高质量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方法创新是关键,教师既要熟练运用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疏导教育、典型教育、激励教育等主导性或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又要学习运用网络教育、综合教育等特殊性方法;
手段创新是保证,教师要努力构建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网络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等“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史”课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成员,肩负着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艺术类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面对他们开展“四史”课教学,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尤其需要“四史”课教师苦练内功,提高教学能力,这对教师个人、学生乃至学校而言具有重大意义。

(一)促进教师实现发展进步

教师的幸福感源于自我肯定、学生认可、领导赞许,其关键在于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当前,面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四史”课教学体系建设处于初始阶段,需要“四史”课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程建设、教学实施、教改科研等方面下气力去研究解决。在高校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四史”课教师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开展特色化“四史”课教学,不能靠光鲜外表、能歌善舞或堆积名句,要常备“捧着一颗心”来的人师情怀,坚定理想信念,让学生感受信仰之光,同时兼备提高“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的“妙招”“实招”,能够精准把握课程体系以及精彩呈现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之间平等真诚的心灵沟通。这些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砥砺教书育人的初心使命,不断提升内在的素质,在知识储备、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融入艺术元素、过程设计、语言表达、方法艺术等课程维度上同向发力,以用心、用情、用力地教学实践去传道授业解惑,赢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可,收获自身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满足并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

受社会、网络、艺术等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艺术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有改进提高之处,其精神境界和文化需求与当前国家宣扬的精神文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和‘清醒剂’”。在长达500多年的“四史”长河中,有众多影响人类和中国历史进程的历史事件、砥砺前行的历史人物、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与此相关的艺术人物、艺术作品、艺术故事和艺术评论等更是不计其数。面对艺术类大学生,教师要善于挖掘、选择、善用正史资料和艺术资料,摒弃片面化、碎片化或歪曲化的野史资料,排除哗众取宠的艺术现象干扰,讲清讲透“四史”现象中蕴含的哲理、学理和道理,教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背后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人类走向社会主义正道背后的“精神密码”和“领导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形成更多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确保学校把牢意识形态阵地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筑牢信仰高地。“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信仰。今天,我们要坚守信仰高地,不仅要学会往前看,更要善于回望来路,以历史为镜,做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此,高校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要在改革创新中上好“四史”课。然而,在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当下,大学生不是困在“象牙塔”的“书呆子”,他们关注着国内外的大事小情,既感受到国家的辉煌成就,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又不自觉地受到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面对艺术类大学生,“四史”课教师要变压力为动力,化智慧为力量,从提升教学能力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革命性重塑,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发展,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德艺双馨的新时代艺术新人。

“四史”课教学是学校“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可以增进大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然而,“四史”课的质量和效果既取决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政治观念和价值追求,更取决于任课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四史”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了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遵循内外结合、守正创新原则,要探索可行化路径以尽快提高相关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一)引导教师树立高尚的职业追求

坚定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是思政课教师立己立人的动力源泉。“四史”的课程属性和教学内容,使得“四史”课教师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问题意识,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受错误思潮、低劣艺术作品、个人知识欠缺、学校社会价值引导不足、不良网络信息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动摇,政治观念西化,价值观念扭曲,精神文化层次较低,不适应国家现代化和个人发展的需要。面对精神文化需求参差不齐的艺术类大学生,出于党和国家的教育期待,“四史”课教师不能固守原来的职称、学历乃至成就沾沾自喜,要有不断增强本领的紧迫感,要以一往无前和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敢于自我革命,向“以为”或“想当然”的教学方式开刀,以思政课教师的“六要”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四个相统一”,争当“四有”好老师,努力成为“四个引路人”。

(二)激励教师全方位提升教学素养

艺术类大学生的“四史”课教师,既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又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创新理论的传播者,还可能是“四史”课的故事王、研究员或教育家。这一多重角色叠加的身份,需要教师持续全面地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素养。第一,师德师风是前提。教师要永葆仁爱之心,坚守育人岗位。第二,政治素质是首要,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做到政治立场坚定。第三,历史素养是基础。教师要储备深厚的“四史”及其相关的历史知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时代观。第四,业务能力是根本。教师要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建构科学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第五,创新意识是核心。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第六,艺术素养是关键。教师要拓宽艺术知识范围,了解一些艺术理论和评论,实现“‘四史’+艺术”协同育人,去体验其内含的真善美,更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第七,媒介素养是必备。教师要善于甄别、评估和创造网络信息,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缩小与学生生活方式的差距,作为人为学的表率。

(三)创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平台团队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平台、团队和抓手。2019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明确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2020年,教育部又下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在此前后,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中也有诸多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关的内容。这些文件为如何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国家、省(区、市)、高等学校相关部门要根据文件要求,结合“四史”课教学的新形势新任务,创建各级平台,组织示范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项培训,安排实地考察和实践锻炼,设立思政专项课题,鼓励教师以团队为基础开展教学科研,经常性开展集体备课,积极申报名师工作室项目、教学研究项目、“一流课程”和“一流专业”等,多渠道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四)健全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科学机制

面对文化基础薄弱的艺术类大学生开展“四史”课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发挥内生动力,主动学习进步,更需要一系列完善的外在机制来推动,双向合力,才能保障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就机制而言,一是选人用人机制,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和本校实际,高质量配齐思政课教师队伍,优中选优,组建“四史”课教师团队;
二是激励机制,在职务评聘、经济待遇、表彰评优、团队建设和项目申报上向优秀“四史”课教师及教师团队倾斜;
三是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教师自评、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督导评课等四位一体的评价体制,准确掌握教师的教学能力状况;
四是退出机制,对经培训仍不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实行退出机制,保证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和生机活力。

猜你喜欢 四史艺术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少先队活动(2020年11期)2020-12-28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2-17队史连“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10期)2020-10-28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少先队活动(2020年8期)2020-09-11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1期)2020-02-10艺术类专访心得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2018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期)2019-09-10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推荐访问:艺术类 能力 教师
上一篇: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三重逻辑
下一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