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年高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二)

来源:教师招聘 发布时间:2021-05-12 点击:

 2021 年高考处于新旧教材交替之际,陷于新旧高考革新之代。目前,我国高考正处于新老高考的过渡时期,高考综合改革进入 了快车道。高考处于新旧模式并行时期,出现“3+3”“3+1+2”新高考与传统的“3+ 综合”三种考试模式。这种复杂纷纭的高考考试格局,在我国高考历史上是前所未 有的,可以说我国的高考正处于四十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中。面临“三新一旧”、复杂繁复的局势,我们该如何备考:

 1 .明确复习方向—— 从以知识为本到以素养为本 知识的梳理还是必要的,可以把握主干知识和核心历史概念,建立知识的框架和宏观体系,把握历史规律和历史阶段特征。可以侧重必修内容的复习,同时注意选修与必修的关联内容的复习。

 但要以素养为本,就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就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主讲,搭建知识体系为中心的复习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真正地参与对知识、能力、素养的体验。尤其是要多加训练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与提取能力,包括文字、图片、表格等多种类型。要精选史料,深度分析解读,只有促使学生生成出问题,相互交流碰撞,才能够达成较好的效果。

 2 .注意复习侧重—— 从关注教材、题海到关注社会生活 历史学习要注意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将历史、热点、中外现实等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适当关注本年度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

 高三的历史复习不仅不能和社会隔离,反而需要关注社会热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知与领悟社会热点,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功能。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体、美、劳等考查角度。

 3 .追求复习效率—— 从注重进度到注重效度 过去复习模式主要是三轮复习,快节奏地梳理知识和高强度地训练测试。现在,必须要处理好进度与效度的关系,一节课不应该再追求完成了多少知识点的梳理,做了多少道习题,而应该转为追求学生思维的训练力度和素养的不断积淀。

 要关注新、旧高考地区的试题题型,加强解题技巧的培训。通过不断地拓宽视野,提高应对各种变化的能力和素养。

 考生们还要注意研究错题,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从错误中总结方法和思路,以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技巧。

 (二)知识梳理和预测 目录 5 月 月 23 日—— 中国古代史必备知识梳理和预测 5 月 月 24 日—— 中国近代史必备知识梳理和预测 5 月 月 25 日—— 中国现代史必备知识梳理和预测 5 月 月 26 日—— 世界史必备知识梳理和预测

  5 月 月 23 日—— 中国古代史必备知识梳理和预测

  一、)

 分封制:封邦建国(封建制)

 1.唯物史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角度认识分封制实施的必要性 (1)周灭商后,其经济发展、人口和军事力量等无法控制全国的广阔区域,因而需要诸侯国来镇守。

 (2)当时还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各地区差异较大,需要通过分封来促进各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

 2.多角度归纳分封制的特点 (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 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3.:西周分封制下的政治特征 (1)世代私领性,封国具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周王室也有自己的直属领地。周王的儿子、兄弟被分封到四方的封国,成为领主国君,具有世代对这块领地私属性的承领权,以后可以再分封自己的儿孙,其对这些再分封的领地也都有世代承领权。

 (2)管理国家的权益也具有世袭性。管理国家的官员一般都有爵位,会分到一块采邑,为爵禄,有爵位者又具备了任官的资格。这些有爵位的人世代当官,世代有禄,即为世卿世禄制度。

 (3)小国林立。西周初年分封之国有七十余个,有的记载还要多,可谓小国林立。4.分封制对当时政治统治、开疆拓土、文化扩展的影响 (1)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2)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是一种制度创新。

 (3)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和华夏民族及国家意识的形成。

 (4)封国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西周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增强,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5.分封制对先秦以后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影响封建政治统治: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分封制形成的等级观念:分封制造成的等级秩序,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而且贯穿于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之中,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社会中的等级意识仍存在。

 (3)分封制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分封制有利于政治疆域和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二、 从历史溯源角度概括夏商周文明传承的表现 (1)文字沿革:甲骨文、青铜铭文等逐渐演化为今天的汉字,成为记载和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夏商周三代文明对后世的突出贡献。

 (2)宗法观念:分封思想在封建社会时有出现;宗法思想影响至今,对民族的延续起到积极作用。

 (3)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三代萌芽,影响整个封建社会;郡县制影响至今。

 (4)民族观念:三代萌生的民族观念,使中华民族绵延至今,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间断的民族。

 (5)传统文化:孕育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 小农经济形成 1.条件:(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变法或改革赋税制度,逐步确立起个体经济为主的小农经济的形成。

 2.综合认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4)脆弱性: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低等 3.小农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政治上:小农经济是秦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形成的根源,而中央集权制度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

 (2)经济上: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及脆弱性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

 (3)科技文化: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阻碍了古代中国科技的突破;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4)民族心理与家庭伦理: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同时也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 四、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1.从文明进步角度理解官僚政治的形成及作用

 (1)形成:从秦朝确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秦中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地方推行郡县制,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形成典型的封建官僚政治,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2)作用 ①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②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2.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演变 (1)个人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权力尚未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

 (3)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

 (4)权力执掌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五、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一个核心:至高无上的皇权制度。

 (2)两大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3)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4)两大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5)两大规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6)三大基础:政治基础——官僚政治;经济基础——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思想基础——法家思想。(7)三大制度: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行政制度是主体,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是配套制度。(8)四个发展阶段:萌芽(战国)→确立(秦朝)→完善(汉至元)→强化(明清)。

 ※ 微型专题: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方式(1)设置地方监察机构。如刺史、通判、提刑按察使司。(2)将地方官员任免权收归中央。(3)实行思想上的高度集中统一。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将选拔官员的权利收归中央。如科举制。(5)变革地方行政机构。如将

 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汉代的州、唐朝的道、宋代的路)、将郡县二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6)剥离地方官员的军权与行政权。如宋代文臣知州。(7)控制地方的财政收入。如转运使的设置。

 六 移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①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技术和生产经验。(主要)

 ②北方战乱频仍,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经过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②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南方稳定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五代十国北宋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④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标志是“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出现。

 (3)影响 ①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迅速发展。

 ②使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促使了江南地区人才教育的迅速发展。

 ④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民族的多样性、统一性的发展。

 七、儒学的发展创新 1.发展创新的体现 (1)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2)西汉:改造和独尊。

 ①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②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起用大批儒者参政,兴办太学和郡国学校,并以儒家经典为官方教科书。自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宋明:转型与成熟。

 ①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

 ②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

 ③陆王主张“心”就是“理”,“心外无物”;强调“发明本心”、“致良知”、“知行合一”,进一步发展了理学。

 (4)明清之际:批判与继承。

 ①李贽反对以孔子和儒家经典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②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

 ③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④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

 2.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的兴衰及其原因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宋朝时期汉唐儒学被理学取代。原因: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原因: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士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

 [一语点拨] 儒学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占有主流地位,一方面在于其满足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于其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并促进自身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在《尚书·牧誓》中,武王指责商纣“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周文王针对商纣王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周文王之法曰:“有亡(奴隶逃亡)荒阅(大搜索并交还原主),所以得天下”。由周文王之法可以看出(

 )

 A. 方国联盟整体仍然是大势所趋

  B. 有利于加强周的影响力向心力 C. 武王与文王的做法具有一致性

  D. 由方国联盟开始转向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可知,周武王指责商纣任用逃亡的罪人以致祸害百姓、作乱商邑,破坏了奴隶主统治秩序,根据材料“有亡(奴隶逃亡)荒阅(大搜索并交还原主),所以得天下”可知,周文王搜捕逃亡奴隶并归还原主的做法,维护了奴隶主统治秩序,从而获得奴隶主的认可,最终得天下,故选 B 项;材料通过对比商纣王和周文王对待逃亡罪人的不同做法,反映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能够获得奴隶主的认可,最终得天下,与方国联盟无关,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周武王的做法,排除 C 项;材料通过对比商纣王和周文王对待逃亡罪人的不同做法,反映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能够获得奴隶主的认可,最终得天下,与方国联盟转向中央集权无关,且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没有出现中央集权,排除 D 项。

 2.商代内服、外服以外为四至,是政治上不受...

推荐访问:年高 考前 冲刺
上一篇:(通史版)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6,文学艺术宝库—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含解析
下一篇:新高考高三生物考前冲刺拔尖训练65 理清种群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