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医之路【求医之路的正确心态等三则】

来源:事业单位 发布时间:2019-05-18 点击:

  母亲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她患的是慢性肾衰竭(尿毒病期)。尽管我与医学打了多年的交道,不管是临床经验,还是书本知识,可事到临头也慌了手脚,在陪母亲看病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个病人家属的困惑与痛苦,自己的内心也经历了从慌张到平和的过程。站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我有许多心得希望与大家分享。
  
  找一个自己信任的医生做咨询
  
  万事开头难,求医也不例外。医学领域广阔,想要求医不走弯路,在看病前找一个医疗咨询师非常重要。了解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对于普通人非常困难,所以求医前一定要找一人自己信任的医生做咨询,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整个治疗的过程中,你可能随时需要他的帮助。
  
  警惕“高科技”后面的陷阱
  
  大部分重病患者在患病之初不能接受患病的事实,进而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医学治疗上,四处求医问药,抱着“试一试”的思想,总幻想有特殊的治疗方法可以立竿见影。某些非法医疗机构正是摸透了患者的这种思想,编造出许多所谓“高科技的治疗方法,许诺治疗有效”来欺骗患者。
  对于疑难疾病,医院大部分有治疗指南,不可能存在所谓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所以,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疾病观,以科学的态度积极应用疾病,才能战胜它。对疾病存在极大恐惧、抱有侥幸心理。对治疗没有任何益处。
  
  学会与老病友沟通
  
  得知自己患病后,可以与周围患同类疾病的老病友沟通。因为患者之间是同病相怜,所以会言无不尽。这是我在陪母亲看病的过程中得到的体会。所谓“久病成良医”,此话一点不假。老病友通过寻医问药,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很丰富很具体,包括哪些医生是最适合的,一些特殊的药物到哪里去购买,报销医药费的程序……尤其老病友的一些受骗的经历很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令人欣慰的是,母亲的肾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有所好转。在求医的过程中,母亲逐渐转变了对疾病的态度,由惧怕和不接受,转变为能够面对现实,科学地对待医学治疗。因此,我和母亲的沟通也变得轻松起来。虽然,面对疾病的日子还很长,但是微笑又在母亲的脸上展现了。
  
  摘自《生活与健康》
  流感不是感冒 睡眠才是“灵丹妙药”
  气温骤降预示着冬天的来临,而每年冬天都是流感的高发期。目前,众多的市民对流行性感冒的认知与治疗上普遍存在着三大误区。这些误区严重影响着市民的防治流行性感冒。
  
  误区1“流感”就是“感冒”?
  
  普通百姓通常认为“流感”和“感冒”是一种病,“流感”只不过是“感冒”流行而已,因此对流感不重视。其实,“流感”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全身性疾病;“感冒”主要是由呼吸道细胞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和“感冒”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疾病。
  
  提醒流感确诊至少需要一周
  目前病人到医院就诊,即使症状非常像“流感”,医生却很难马上下“流感”的诊断,因为确诊“流感”需要从呼吸道标本中鉴定出流感病毒,目前综合医院做不到在诊室里完成这样的“病原学诊断”。通常,如果病人体温(腋下温度)大于38℃,同时伴有至少一项呼吸道症状如:咽痛、咳嗽等,就可以下“流感样病例”的诊断。如果病人同意,由医生采集鼻咽分泌物,送疾病控制中心做流感病毒检测,通常检测时间为1~2周。
  
  误区2“流感”一定需要“输液”
  
  不少人认为,患流感后“输液”一定好得快。因此,在每年的流感高峰期,各大医院输液室都会爆满。
  
  提醒流感输液多花钱没作用
  所谓“输液”,输的多数是“消炎药”即抗菌药物。但流感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抗菌素对流感病毒根本无效。
  因此,专家建议,患者在就诊时一定要多问医生几个“为什么”,而不是一上来就要求医生“输液”。
  
  误区3 期望当天就退烧
  
  在门诊,经常可以看到焦急的母亲带着惠有“流感”的孩子来就诊,而且一天内两次、三次到医院?还有一些白领患上流感,也是希望当天退烧,晚上再坐飞机出差。这种期望当天就退烧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
  
  提醒睡眠才是“灵丹妙药”
  目前医学上还没有治疗流感病毒的“灵丹妙药”,“流感”的康复要靠人体的自我修复。如果一个人不幸患上流感,最好的治疗办法就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营养,流感病人发热持续5―5天是正常的,当天退烧反而不好。
  患上流感本身就说明一段时间以来身体状况不佳,生病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提示我们身体累了,需要休息了。
  
  摘自《信报》做个聪明的病人
  “做个聪明的病人,就是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位资深内科医生指出,医疗也是权利义务关系,病人应该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看门诊的时间可能只有匆匆三五分钟,因此如想获得更理想的医疗服务,消费者,应该在看病前、看病中、看完病后,学习把握几个原则。
  
  看病前多想想
  
  你是不是常会在踏出诊疗室或离开医院后,才猛然想起:“糟糕,我忘了跟医生说……”或是当医生问诊时,你常常一闻三不知,怎么也想不起来?建议你不妨在看医生前,先想想,甚至可以先写下来:
  
  1.这个问题什么时候第一次发生?
  
  2.发生问题的明确部位在哪里?
  
  3.你现在觉得怎样?多久的时间会觉得不舒服?不舒服感持续多久? (明确说明)
  
  4.这个问题带来什么症状?
  
  5.在什么状况下会发生这个问题?什么情形下,这个问题就好多了或是没了?
  
  6.为什么你会觉得自己有这个问题?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家族病史?
  
   如何看对医生选对科
  
  陈小姐有一天在上班时,突然肚子痛,只好跑到公司旁的一家妇科为主的医院就医。没想到医生一听她说是肚子痛,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妇科问题,就叫她脱裤子,要作妇科内诊,陈小姐吓一大跳,赶紧拒绝。隔天,陈小姐再到另一家医院挂内科,一照X光,才发现原来是因肠子里的宿便过多,引起腹痛。
  30岁出头的王先生打完球后,因胸口疼痛去看医生,他心想可能是运动伤害的缘故,所以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医生,医生也就以为是运动伤害,开了几天的止痛药给他。但陈先生吃了药后,人却一直发烧,两个星期后再跑去看医生,一照x光,才发现是横隔膜感染,赶紧住院治疗。
  针对这种情形,医生指出,医生是搜集整理归纳资料的人,病人应该把知道的事说出来。不过,当清楚描述自己的情况时,也要注意别自找病因,否则医生可能就照着你所说的,下错诊断。
  
  把检查结果记录保存下来
  
  病人就诊时如能提供过去一些基本检查的背景,例如做过什么检查、结果如何、为什么做这个检查等,可以让医生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检查,不必重新再走一次枉路。甚至,病人还可以把吃了什么药、有何反应等记下来;如在别的地方看病,也可带着其他医生开的药袋赴诊,对医生的诊断也有帮助。
  另一方面,懂得保存就诊的资料,也是保护自我权益的一种做法。
  结束看诊前,你可以问医生:
  
  1.为什么要吃这个药?这药是治什么的?
  
  2.怎样才能知道药有没有效?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3.还有没有其他可行的治疗方式?
  
  4.药要吃多久?需要不断追踪治疗效果吗?
  
  张宇摘自《中华妈妈》

推荐访问:之路 求医 心态 正确
上一篇:敛财人生【人生“五不为”】
下一篇:送礼的“潜规则” 送礼钱规则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