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14篇

来源: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2-11-16 点击:

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14篇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1论我国教育支出改革2浅析我国的教育支出问题3日本公共教育支出结构的特征及其借鉴3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及对策建议4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14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14篇

篇一: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1论我国教育支出改革2浅析我国的教育支出问题3日本公共教育支出结构的特征及其借鉴3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及对策建议4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5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分析6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理论与实践探析7政府教育支出的分配8义务教育支出效率评价及财政分权影响9财政分权对教育服务提供效果的影响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

  我国教育支出结构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这句话不难看出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各个方面发展的重要性,,教育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它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教育的投入水平也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和尺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才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关“教育支出不公”“教育应向偏远地区倾斜”的呼声愈发响,亮,这也表明了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尽管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量不断上升,但相对数量涨幅却较小,反映了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确实有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1、教育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而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其次,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它就具备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提供纯公共物品,因为: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提供的角度来看,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成本等于零;而另一个方面,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使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

  1

  全,而其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二、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1、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额不断增加由1991年的3386.62亿上升到了2009年的10437.54,亿,约为1991年的3倍多。表一中未列(出)2.财政支出已经成为我国财政的第一大支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程度。3、自1990年至2009年,教育支出GDP的比重始终在3%左右,在低位徘徊。在2000年甚至出现了大幅下降的情况。但从2004年开始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足以体现政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三、我国财政支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1、教育支出总量不足由表一,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人低于4%,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07年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达到4%,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完成,而在今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则提出到2012年达到4%,这一计划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达到。2、教育支出结构失衡①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由左图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

  2

  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②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只有真正重视起职业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③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8409.78元,初中为10325.89元,最低的河北省小学948.57元,初中1195.42元,相差近10倍。④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的各项经费投入,占40%的城市获得了其中的77%,二战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普通中小学生648.42元,而农村中小学生是594.04元。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⑤多元财政主体,使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

  3

  4%负责。马斯格雷夫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难以控制经济主体的流动,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再来看基础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各级政府共同的职能,西方国家中央财政的负担比例仍然很高,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过家中央财政拨款比例高达70%以上。而我国,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2007年,有关数据表明,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四、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一些建议1、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够,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的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2、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3、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4、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

  4

  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5、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6、建立适当的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绩效考核目标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会导致政府的支出结构发生偏向,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的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的指标之一。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对地方社会进步起到了几级的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使得以晋升为目标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对教育的考核作为晋升的一个条件,有助于其给予关注。7、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部分数据来源:1、2009统计年鉴》2、财政部网3、教育部网《参考文献:1、《论我国教育支出改革》2、《浅析我国的教育支出问题》公共教育支出结构的特征及其借鉴》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与实践探析》

  3、《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及对策建议》3、《日本4、《我国

  5、《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分析》

  6、《我国公共教育支出的理论

  7、《政府教育支出的分配》

  8、《义务教育支出效率评价及财政分权影响》

  9、《财政分权对教育服务提供效果的影响》

  5

  

篇二: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呈现增长趋势在经济发展财政支持能力增强的同时我国教育投入量有所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速在1992直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投入的比例在下降这主要因为我国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虽然国家对教育投入的相对力度在减弱但教育经费中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快速增长这些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弥补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速相对较慢的状况而且极大地拉动了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内外高等教育投入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教育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投入对于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我国近年高等教育投入状况进行了纵向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总量持续增加,财政支出在高等教育投资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而高校生均事业经费却呈现明显负增长。这一事实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量需求增加与总投入严重不足存在矛盾,高等教育经费存在短缺状况。然后采用国际横截面数据,与部分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投入在相对量上仍维持在较低水平。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政府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的对策建议:拓宽高等教育投入渠道;优化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加强高等教育投入管理。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投入财政收入GDP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法规及文件,明确提出了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基本国策。然而,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投资不足是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高等教育投入不足同样也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我国有着巨大的教育需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教育是一项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事业,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连年扩招需要增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量,尤其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连续超常规扩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这就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投入,但严重短缺的高等教育经费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给国家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极大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状况

  一直以来我国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支撑了大规模的教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1年发表的《世界教育报告》中所指出,我国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然而,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从教育规模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在2007年已达到23%,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仅为3.32%,与教育发达、较发达,甚至中等发展国家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另一方面,从教育投入角度而言,到目前为止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仍未达到4%,不仅与世界平均水平相距甚远,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很显然,我国的教育从总体上说仍是“贫困教育”。

  (一)我国高等教育投入与经济水平

  教育事业费在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可以反映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末达到4%,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八五”期间逐步提高到全国平均不低于15%。然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偏低,除个别年份外,该指标一直在3.3%以下(见表1),其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发达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一般为5%-7%,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一般为4%左右,用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占总财政性教育经费的20%左右。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远没达到4%的目标,相比之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还很低。图1显示了我国教育投入的大致情况。虽然2002年的比例曾达到16年来的最高值,但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明确公布的此指标相比可以发现,1998年经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5.3%,世界平均水平为5.1%,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已达4.1%。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但低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我国1992-2007年教育投入与经济水平及财政支出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1992-2007年我国经济以较快速度增长,而且增长幅度由缓和逐渐加快。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呈现增长趋势,在经济发展、财政支持能力增强的同时,我国教育投入量有所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速在1992年至2007年一直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投入的比例在下降,这主要因为我国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虽然国家对教育投入的相对力度在减弱,但教育经费中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快速增长,这些教育经费的投入不仅弥补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速相对较慢的状况,而且极大地拉动了教育经费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供需矛盾

  1999年我国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指出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的15%,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而实际上,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扩招(见表2),2002年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已达16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00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19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表2中的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向了大众化教育阶段。

  从表2可以看出,相对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扩张的速度,1998-2007年十年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非但未稳定增长,反而从2001年开始出现了负增长,我国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从2000年的7309.58元一直连续下降,在2005年为5375.94元,直到2006年才开始回升。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对高等教育财政性拨款的增长速度远远不及高校扩招的速度。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700万人,毛入学率为2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长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各类人才。同时,这也要求高校增加相应的校舍、师资及其他教育资源。现在,许多高校为了满足扩招与自身发展的需要,纷纷征地或由政府划拨土地进行大学新区的建设,这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政府投入不足,使得由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增加引发的经费总需求增加与总投入严重不足之间产生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与OECD国家公共教育经费比较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依赖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总体投入水平低下,经费严重不足。世界银行在《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发达国家为5.7%,中等国家为4.4%,世界平均水平为3.6%,低收入国家为2.6%。而我国教育投入则长期落后于国际教育投入平均水平,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水平。以2001年的经费投入为例:2001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只占GDP的3.19%,低于美国1997年2.7个百分点,也低于1998年巴西、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4.63%、4.49%、4.27%的水平;从高等教育社会筹资力度来看,我国非财政性筹资制度尚不健全,2001年,我国非财政教育投入占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为46.62%,分别比美国、日本、韩国低7、12、37个百分点。其他国家教育投入情况如表3、表4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1980-1997年,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以及落后国家的教育投资比例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公共教育投资比例基本维持在5.0%左右,欠发达国家维持在3.8%-3.9%,落后国家低于2.8%。表4中给出了1998年部分OECD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表中可以看出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超过6%,甚至达到7%,而我国教育经费总量占GDP比重为4.83%,远低于OECD国家在1998年5.8%的平均水平。

  结论及加大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的对策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水平之间的关系、教育经

  费占GDP比例的变化趋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及在校生总规模,以及与世界部分OECD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状况及其在GNP中所占比例的比较,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增长速度和总量需求虽不断增加,但是在需求增长和投入不足之间仍存在严重矛盾;与部分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相比,我国教育投入仍处在较低水平。

  我国政府可通过以下途径改善目前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局面,即拓宽高等教育投入渠道;优化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加强高等教育投入管理。

  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中国有庞大的学龄人口,经费问题不解决,高等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拓宽高等教育投入渠道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单靠政府的力量发展高等教育将面临极大的财政困难,如果不能尽早解决此问题,将严重阻碍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阻碍国家经济及各方面的发展进步。虽然高等教育发展中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但应保持一定的投入比例,同时需从社会各界获得支持,高等教育投资来源多元化是解决高等教育投资和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体制、更好地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和保障。除了政府拨款、学生学费外,还可以以内部办学的形式增加院系收入;通过捐赠收入增加高校经费收入;通过竞争从研究机构、基金会以及企业获取科研经费;通过将所获得的历史捐款沉淀资金投向专业的投资银行,获取固定的投资收益。

  (二)优化高等教育投入结构

  就教育投入而言,必须按照教育结构的需求,合理配置和优化高等教育投入结构,使高等教育投入结构与高等教育结构相适应,使高等教育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相一致,实现高级专门人才的供需平衡。为此,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并增加对高学历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培养实用型人才。根据不同院校和不同学科的特色,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而不是根据社会热门改变自己培养的重点,满足一时的需要而忽视长远的发展。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政府投入力度,促进成人高校发展和质量提高,确保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加大远程教育力度,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解决中小城市、乡镇、农村的高等教育问题,提高整个国民的人口素质。

  (三)加强高等教育投入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几年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虽然投入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但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对高等教育投入资金严重浪费及利用效率低的现象。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投资合理的管理和控制,并组建专门机构对高等教育投资的使用进行定期评估,优化高等教育投入结构,促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善迈.我国教育投资比例的历史分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5)

  2.迈克尔•夏托克,王义端译.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唐纳德•肯尼迪,阎凤桥等译.学术责任.新华出版社,2002

  

篇三: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较研究

  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改变穷人的福利水平就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而增加人力资本、提高人口质量,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和教育产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世界各国中国教育支出GDP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但教育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为了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再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二)财政学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程度提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家庭在医疗保健、营养、学习和计划生育方面采用新技术。同时,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着密切关系。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才能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它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2

  二.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占GDP比重

  表12003-201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22日,由财政部公布的2012年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根据所能查找到的国家统计局的最近数据,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519322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21165亿元。据此计算,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4.08%,“教育支出占GDP4%”的承诺首次得以实现,虽然这个比例仍只能算“贴地飞行”。(二)中国与部分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情况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注:中国为2008年数据,英国和泰国为2006年数据,俄罗斯为2004年数据,其他国家为2005年数据。)

  3

  4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

  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中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然而,从数据中来看,我国的投资普遍偏向于高等教育,存在着不顾实际、盲目攀高的情况,结果,失去了大多数的教育对象。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薄弱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同时,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导致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教育支出对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

  5

  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不同省份的水平天差地别。

  四、针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所提出的建议(一)针对总量不足所提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二)针对我国教育支出不合理所提建议1、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

  6

  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2、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少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重视,极易因教育深化而导致教育失业。公共对教育的无线需求,供大于求使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必定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知识失业,大学生抢占了中学生能够胜任的职位。同时。知识失业也导致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使我国教育投资效率低下。3、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

  

篇四: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贫富差距引发并导致平等受教育权的失落而得不到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就意味着未来改变命运改变贫富差距现状的通路被阻断必将引发贫穷走向贫穷的恶性循环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知识就是力量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知识改变未来第二

  贫富差距解决方法——教育贫富差距解决方法——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从"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始,中国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富强的康庄大道坚实地迈进,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更为世人瞩目。“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是在“共同贫困”时期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最好办法。这一政策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但是如何实现我们的“共同富裕”呢?由于中国目前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贫富差距。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当前的基尼系数为0.47,已经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0.40。现在关于贫富差距的讨论以成为社会的讨论热点,解决贫富差距的解决方法众说纷纭目前。目前我国的低收入者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或是受教育程度较低。反过来可以说,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经济收入。因此,解决贫困问题、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在发展教育;更为长远和根本的脱贫之策,则是要建立健全基础义务教育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以下我将从教育的方面谈谈我对贫富差距的认识。既然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存在,并且就我国目前处在社会财富积累阶段而言,贫富差距也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我们不能完全解决它,但是可以尽量减少差距。所以我个人认为从教育入手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从发展和长远的观点来看,最有效、最尊重人的一种助人是助人自立,而最重要、最优先的一种平等是教育机会的起点平等。而且,这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是真正的长远之计,也是发展性的、增值性的,而不是纯消耗性的。第一:加大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投入作为教育竞争力的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会间接产生作用。从对所选国家的教育投入情况分析来看,中国的教育投入排在末位,成为中国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世界各国对教育的投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达到4.4%,而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中国的教育竞争力在金砖四国中略落后于俄罗斯,而远远高于巴西和印度。一方面说明中国穷国办大教育,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增加教育投入,是中国未来提升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的公共资源投入严重不足。不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公共教育投入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绿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二00五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重为八成六。据世界银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七成五左右,全世界平均水平在八成左右,而中国仅为四成六。在我国,教育支出已成为导致家庭贫富差距的重要因素。教育费用的不断上涨,教育投资的数额大幅度增加,已经成为家庭开支中最大的一笔支出。从孩子出生,父母就开始为孩子的教育不断投资,不断储蓄,甚至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老本也投资进来。中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贫困家庭只有远离教育。如果从家庭消费支出的角度观察贫困现象,仅仅是基础教育支出就使一些处在贫困线边缘的农民家庭陷入贫困。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生活在贫困线边缘的农户,难以为子女的基础教育提供财务保障。贫富差距引发并导致平等受教育权的失落,而得不到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就意味着未来改变命运、改变贫富差距现状的通路被阻断,必将引发贫穷走向贫穷的恶性循环

  第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在我国,教育所需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经济,这就导致不同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上的差距,形成地方政府在教育投资上的巨大差距。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调查,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77%,而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贫困地区教学资源贫乏,校舍破旧,教育设备几乎为零,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甚至连普通话都讲不好;而发达地区则拥有明亮而宽敞的教室、先进的教育设备以及高素质的教学人员,这必然造成受教育者在教育起点上的不平等。即便是在同一个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在教育上人为制造“重点”,大部分教育经费通常投向“重点”,造成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别,导致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生在教育的起点上也不是平等的。基础义务教育不仅是学生家长和老师的义务,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义务。政府不能保证一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事业成功,出人头地、一生美满幸福;但必须保证每个人都有大致同样的机会和起点,尤其是解除那些妨碍这种平等机会的人为障碍,解除或缓解由社会原因给个人带来的严重痛苦和不幸,却是政府的责任。基础教育是真正的公共品,是面向所有人的,应该优先考虑和重点抓紧。第三:改变我国的教育理念。21世纪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有:首先是批判性思维,对一个问题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批判地思维;二是要有创新能力,要独立判断、独立思考,不是简单地重复所学的知识;三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五是团队工作的合作能力;六是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国外重视初中后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与相互沟通,重视培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建立终身教育学习体系已经成为各国制定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的一个指导思想.国外教育较为突出的一点是从小学到大学,承认学生智力、社会背景、生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施教。强调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和方法上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国外教育发展的一个日益明显的趋势是注重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益,把对学生的评价放在一个突出位置。这种评价并非单纯局限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道德精神、文化素养、个性品格、学习成绩各方面的评价,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但是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学生普遍达不到上面的核心能力,所以对于我国而言,改革是一个必需要做的事情。教育观念的改变对于我国由人力资源强国变为人才资源强国意义重大。

  

篇五: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经济学院05级周楚书[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

  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本世纪末即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但是这个目标并没有在世纪末实现,相反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结构[正文]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我国的财政性教育支出,是和国际上公共教育经费(公共教育支出)相对应的指标,即指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

  1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见表1),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5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育支出(亿GDP(亿元)财政教育支出占GDP

  元)

  的比重

  1993199419951996

  867.76

  34634.4

  2.51

  1174.74

  46759.4

  2.51

  1411.52

  58478.1

  2.41

  1671.70

  67884.6

  2.46

  1997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2004

  2005

  1862.542032.452287.182562.613057.013573.36

  2

  9

  74462.6

  78345.282067.589468.197314.8105172.3

  117390.

  136875.

  2.50

  2.592.792.863.143.413.28

  2.79

  2.82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

  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

  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

  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

  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

  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

  2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

  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

  1985

  1990

  1994

  1995

  世界平均

  4.8

  4.8

  4.8

  4.9

  5.2

  美国

  6.7

  4.9

  5.2

  5.4

  日本

  5.8

  5.0

  4.7

  3.6

  法国

  5.0

  5.8

  5.4

  5.9

  6.1

  印度

  3.0

  3.5

  3.9

  3.6

  3.4

  巴西

  3.6

  3.8

  4.6

  1.65

  2

  中国

  2.512.41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

  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年,在我国,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3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

  4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

  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3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较

  国家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美国

  0.13

  0.35

  0.21

  英国

  0.15

  0.27

  0.42

  法国

  0.19

  0.27

  0.41

  日本

  0.14

  0.16

  0.49

  韩国

  0.12

  0.17

  0.06

  意大利

  0.14

  0.23

  0.45

  巴西

  0.11

  0.12

  1.10

  印度

  0.11

  0.15

  0.83

  中国

  0.05

  0.15

  1.93

  表4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际比较(单位:%)

  国家中国美国日本印度法国巴西

  初等33.038.132.341.823.730.8

  中等42.337.532.129.145.934.1

  高等15.424.419.017.019.820.6

  5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三、财政教育支出的对策分析通过以上对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一)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投入上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首先要继续深化对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战略地位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政府财政投入应优先保证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其次,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从法律层次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即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法治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要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财政支出

  6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其次,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地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二)提高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重

  财政收入在GNP中的比重偏低其根源主要在于我国的财政收入并不等于政府收入。我国的政府收入,除了列入预算的财政收入之外,还包括预算外收入。大量的政府收入游离于预算之外,由各地区、各部门自收自支,这种不规范的政府收支管理状况,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表现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问题上,有如下几个方面:(1)政府收入虽然总体上说并不少,但财力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仅限于预算内收入这一块儿。财政部门在教育经费支出的安排上捉襟见肘。(2)不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类政府收入由于自收自支,不受财政部门的监督,其管理自然处于混乱状态。不仅本应花在教育事业上的资金被挪用、挤占和克扣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通过种种途径,相当一部分预算内收入被转作预算外资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财政部门在教育经费支出安排上的困难。(3)即便通过一些非规范的途径,如集资、摊派、收费、统筹等取得的制度外政府收入,已经用之于教育,由于未列入预算,亦不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统计口径之内。这部分的政府教育支出,也就不能在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数字中得到反映。(三)优化三级教育结构

  7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在我国,一方面文盲率还很高,另一方面人均GDP还很低,在这个阶段迫切需要的是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而且初等、中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人到收益率低的部分,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并使社会不公平的情况加剧。因此,政府财政预算内拨款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不尽合理,应把教育经费更多地投入到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为了把有限的教育资金用在刀刃上,政府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而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则引进市场机制,实行全社会参与战略,采取自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办学。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应该增加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中公共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在公共教育经费占各类学校教育经费的比重中,应该使义务教育的比重最大。(四)明确各级政府之间的教育支出责任

  理顺政府间的财政关系,乃是政府有效承担教育支出责任的前提。我国目前各级政府间的教育支出责任体制为:基础教育投资以地方政府为主,中央和省级通过转移专项基金形式进行补助;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体制。但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没有法定财力加以保障,对教育的支出主要依靠本地财源,“中央请客、地方出钱”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应按分级财政体制的要求,以法律形式明确各级政府间的教育支出责任,尤其,中央政府具有教育财政负担的最终责任,通过平衡各地区之间教育条件(特别是基础教育条件),来保证所有社会成员享有均等教育机会的责任与义务。(五)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

  鉴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财力存在明显差距的现实,为缩小地区

  8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间基础教育支出水平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应完善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一方面,完善分税制,完善一般性无条件转移支付制度,纵向使中央财政加强对西部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弥补西部和贫困地区财政的教育收支缺口;横向建立省际之间、县际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促进各地方政府教育提供能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建立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重点解决办学、教学条件的改善等问题。

  9

  

篇六: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我国教育支出规模分析

  席小涛【摘要】教育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教育支出强度、支出结构、生均支出水平三方面衡量我国教育发展水平,用教育支出总额、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等规模指标对我国教育支出进行规模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都不断增长,但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使用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矛盾仍然存在.【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9)012【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教育支出;教育支出规模;政策建议【作者】席小涛【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526.72我国的教育事业在建国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在纵向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建成世界上最庞大的公共教育体系。从我国教育支出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教育支出规模在不断扩大,教育经费的总量在逐年提高,教育支出结构也在不断地改善,但教育支出总体水平仍然偏低,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仍然突出,同时,三级教育中的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性也日益突出。虽然教育经费的支出总量在不断地增加,但是教育经费的支出总量并

  不能很好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投入状况,而支出强度、支出结构和人均支出量等指标能更好地代表一个国家的教育投入的真实水平[1]。(一)教育支出总额及增长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教育投资的绝对规模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支出呈逐年增长趋势(详见图1和图2),大体能体现出教育财政规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的趋势。从图1可以看出,在1980—1990年间,我国教育支出总额增长幅度并不大,仅从1980年的114.15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462.43亿元。从1993年起,教育经费支出的总额有了很大提升,从1993年的954.9亿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14500.74亿元,是1980年的15.18倍。图2显示我国1980—2008年的教育支出增长率,1980—2008年间,我国的教育支出增长率成曲线上升。虽然我国1980—2008年的教育支出总额和教育支出增长率这两个绝对量指标显示我国的教育支出的绝对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二)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和财政支出的比重虽然我国教育支出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徘徊不前。图3显示了1980—2008年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1980—2008年,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增长十分缓慢,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都低于3%,直到2007年才突破3%,达到3.32%,2008年达到3.48%。虽然我国的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这一相对量指标显示,我国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在不断地增大,但是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始终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更是相距甚远,如2007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为3.32%(详见图3),仍低于4.6%的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4.2%的平均水平。(一)主要学校类型教育事业费使用结构教育经费支出分为事业费支出和基建支出,而事业费支出又分为人员支出和公用支

  出[2],图4和图5为主要学校类型的教育经费支出使用结构。图4、图5显示,1995—2005年,在全部的教育经费支出中,各种学校类型的教育事业费和人员经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步上升,只有普通高校的人员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从1995年的41.92%降到了39.26%,还可看到,教育级别越低,教育经费支出中用于事业费支出和人员支出的比重越大。(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使用结构图6显示了1998—2005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分布情况。从总体上看,高等学校经费比例起伏增长,初等和中等教育经费比例呈现起伏下降趋势。可见,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分配上对高等教育有所侧重。(一)我国各级学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根据图7显示,各级教育的生均教育经费都有了很大增长,尤其是普通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增长的速度最快,普通小学2005年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1995年的3.83倍。在所有类型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都增长的情况下,只有普通高校2005年的生均经费支出甚至低于2000年的水平。由图7显示,各级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差距悬殊,2005年普通高校的生均教育经费为15025元,是普通小学的8.2倍。(二)我国历年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根据我国的教育支出统计体系,公共教育支出主要体现为教育事业费支出[1]。图8所示为1999—2008年我国各级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支出情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1999—2008年,我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普通高中以及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一直在不断地增长,只有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增长正负交替,总体为正增长。各级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与生均教育经费一样差距很大,在1999—2008年间的各级教育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的差距在逐渐缩小,1999年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与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之比分别为:17.36∶1、11.26∶1、

  5.67∶1、5.98∶1;2008年普通高校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与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事业经费之比缩小为:2.75∶1、2.14∶1、2.36∶1、1.99∶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支出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我国教育支出的总体水平还很低,在现行教育政策目标既定和教育支出总体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出现了教育支出的使用结构不合理的情况[3],这种教育支出的不合理直接制约我国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应发挥的能量和所担负的使命,是缺乏远见的行为,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切实保障教育的优先投入。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在一国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切实将教育置于绝对的优先发展地位,切实地保障教育的优先投入。我国的教育支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悬殊,甚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教育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相适应的。鉴于以上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提高认识的同时,积极地贯彻对教育的优先投入,保障教育投入的快速稳定增长。2.适当改革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体制,优化我国三级教育结构[4]。我国两基攻坚虽然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我国文盲率仍然很高,这就决定了通过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任务依然艰巨,而肩负着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在教育经费分配中却并没有拥有优先地位,却是各级教育中人均公用经费最少的,因此政府应明确基础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使其能够发挥相应的效能,这在当前我国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3.合理安排财政预算,将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强度尽快提高到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虽然我国教育支出总量在近些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但这并不是判断教育支出合理程度的依据,在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公共教育支出强度水平仍然很低。确定教育支出在国家公共支出中的份额一方面要考虑财政支出

  的统筹规划,另一方面要使教育支出尽快达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够支撑我国未来发展目标的水平[1]。这就要求我们在财政预算安排上必须考虑教育在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事业给予必要的倾斜,适当我国加快公共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

  Keywords:educationexpenditure;scaleofeducationexpenditure;policysuggestion

  【相关文献】

  [1]韩树杰.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教育与经济,2009,(3).[2]刘泽云.教育经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17.[3]廖楚辉.政府教育支出区域间不平衡的动态分析[J].经济研究,2004,(6).[4]梁伟真.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及对策研究[J].经济经纬,2004,(6).Abstract:Educationexpenditureisnotonlyanimportantmarkofassessingacountryπseducationdevelopment,butalsoanimpor2tantfactorinfluencingacountryπs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hispaperassessesourcountryπseducationdevelopmentfromthreeaspects,educationexpenditureintensity,expenditurestructureandtheaverageofeducationexpenditureperstudentandanalyzesourcountryπsscaleofeducationexpenditurebysuchindicatorsasthetotalofeducationexpenditure,theeducationexpenditureratioinGDP.Itcanbeseenthattherelativescaleandabsolutescaleofourcountryπseducationexpenditurekeepgrowingbutsomeproblemsstillexistsuchas,ourcountryπstotalofeducationexpenditureisinsufficientandexpenditurestructureisinappropriate.

  

篇七: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

  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农村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开发落后地区、支援落后地区发展,推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西部的开发,德国东部的十年建设等。在这些国家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中,财政政策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篇八: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可编辑

  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际比较与政策建议

  2009-3-11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外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教育经费中私费负担与政府拨款所占的比例。文中整理的主要是2004年、2005年的资料,数据主要来源于OECD网站。同时,本文结合我国实际,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提出了五项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支出,GDP

  一、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国外教育经费来源通常包括两方面:一是政府拨款,亦即“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性组织捐助等,以下统称为“私费”)。即使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私费也占一定比重。总体而言,OECD国家的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的比重因教育政策不同而异。从平均水平看,2005年、2004年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的比重均为5.0%。按2005年数据,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超过4.5%的有:美国(4.8)、加拿大(4.7)、墨西哥(5.3)、英国(5.0)、荷兰(4.6)、丹麦(6.8)、法国(5.6)、波兰(5.4)、新西兰(5.2)1但也有些国家的财政性拨款低于4.0%,其中,日本为3.4%、斯洛伐克为3.7%。而非OECD国家财政性拨款占GDP比重通常较低,如智利为3.0%,俄罗斯为3.8%(见表1)。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据我们分析,决定各国财政性教育拨款占GDP比重的因素主要有:(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指高中教育是否纳入普及范围)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通常,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越高,政府拨款水平也就越高。(2)后中等教育政策,亦即高等教育以外的中等后教育的政策。由于这部分人数量多,因而,政府是否能为之提供教育、是否采取免费政策,对公共教育拨款的影响很大。(3)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尤其是公共与私人的成本分担政策。例如,日本虽然公立大学发达,但采用成本由家庭负担的政策,因而政府对大学拨款不多,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维持在3.4%的较低水平上。美国的教育支出虽然占GDP的7.1%,但政府性拨款仅为4.8%,这与他们采用广泛吸纳外籍学生,并实行较高的收费政策有关。而法国虽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属于中等水平,但由于采用大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学生学费政府包干的政策,因而财政性拨款占GDP的比重达到5.6%,在欧洲国家中,这一拨款水平也是较高的(详见表1)。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二、财政性教育支出占一般政府支出的比重针对西方各国财政支出口径的差异,这里按“一般政府支出”统计。按OECD统计口径,一般政府支出指按国民经济核算概念的一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和公益性代理机构)的总支出,包括中央政府支出和地方政府支出,但不包括社保基金支出。在我国,部分财政资金是用于补充社保基金的,因而支出口径大于西方。从部分西方国家财政性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看,2005年OECD国家平均为13%。在所收集的15个国家的数据中,排在前面的是墨西哥(23.4)、新西兰(19.4)、丹麦(15.5)和韩国(15.3),而排在后面的有意大利(9.3)、德国(9.7)和日本(9.5)。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占GDP的比重与国家的“福利化”程度有关。例如,欧洲和日本政府承担的“福利化”支出项目较多,公共支出的总量大,因而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低,而墨西哥则相反。在过去的十年里,国家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总体上呈稳定缓慢上升态势。一是在统计的15个OECD国家中,该指标平均值由11.9%上升到13%,其中有13个国家的教育拨款比例上升,或维持原水平,只有法国、美国是下降的;二是加拿大、法、德、日、英、墨西哥、西班牙等9国的教育拨款占一般政府支出比重的上下浮动不超过1%,呈现出惊人的稳定性(表2)。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多级政府共同职能,西方国家通常采用中央、州(地区)和县市(地方)多级政府共同拨款的体制来体现各级教育职能,2005年各国分担比率见表3。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由表3可以发现,在财政转移支付前,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这说明中央政府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在教育经费的分担上,西方国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中央财政通过一般转移支付扩大地方支出基数,再由地方财政拨款给教育机构。这部分钱不属于中央政府的教育支出,而属于地方的教育支出。表3中“转移支付前”与“转移支付后”地方财政性教育拨款比重的差异主要由此引起。另一种是中央财政的教育专项拨款,虽然它通过层层分配而用于学校,但计入中央政府支出。经转移支付调整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三级政府的分担比例为31.2:28.8:41.0,因而,教育财政体制属于以县市政府为主。

  表3也表明,各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职能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而这又与中央财政的教育经费集中程度有关。其中,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韩国以中央对州和地方以一般转移支付为主,各类学校的经费主要由州和地方政府供给。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是平衡地区间财力,一般转移支付后不再对中小学下达专项,而新西兰、法国、意大利的基础教育则采用经费以中央拨款为主、委托县市办学的模式。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可编辑

  三、对教育经费两大来源结构的分析通过对教育经费的两大来源,即公共财政拨款与私费负担的比例分析,我们发现从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OECDl5个国家总体上呈现私费比重上升,政府拨款比重下降的态势(详见表4)。

  从OECD15国的平均数看,1995年私费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5.6%,而2000年增加到16.7%,2005年又增加到19.0%。其中,除荷兰教育的私费负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由9.8%降到8.6%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私费负担比重由29.0%提高到32.7%。私费比重上升并非意味着政府的义务教育政策变动,而是政府在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对就读于高校的大学生提高了收费。

  

篇九: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以往,纷纷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我们知道: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太合理。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现在已经是2006年,分析我国1993-2002十年的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实际情况离目标相距甚远。虽然从96年开始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缓慢上升,但是如果从计划应投资金与实际所投资金方面分析,2000-2002年全国计划投入的教育资金为11662.938亿元,实际投入的教育资金为9192.98亿元。这就意味着三年间政府欠下的短缺额达到了2469.958亿元,无形中使我国几亿贫困儿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在15%以下、20%、30-40%、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应达到2%、3%、4-5%、5-6%。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还严重偏低。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

  比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的1/10。联合国教育官员曾说到:“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贫困的乌干达”,话虽难听却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初、中、高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

  一、我国初、中、高等教育分别占教育支出的比重。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初、中、高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太大,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为:初等:中等:高等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相差较大的。与美国相比,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的越位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

  二、我国教育支出的地区分布情况。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布结构来看,我国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中、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级差距日益增大。2002-2007年,东部三市(北京、天津、上海)与西部五省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3.23倍扩大到了3.857倍,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

  经费的差距从2.65倍扩大到了3.39倍;在此期间,东西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从2.8倍扩大到3.73倍,人均教育支出从3.71倍扩大到3.88倍;从城乡比较来看,东部人均消费水平从1995年的1.9倍扩大到2.347倍,教育支出方面的差距从1.87倍扩大到2.97倍,西部的差距更大。

  由此可见,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农村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西部农村的教育问题,在这方面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西部的开发、德国东部的十年建设等,他们成功的财政教育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的对策

  首先,继续加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其次,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从法律层次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经济学家历以宁等人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07-4.25%才能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而目前我国只达到了3%。

  因此,要从以下方面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其次,安排预算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的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二、提高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规范经费管理。

  我国的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预算外的财政收入由各地区各部门自收自支,这为不规范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在财政教育经费支出问题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预算外的政府收入分散在各级政府手里,使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只有预算内的收入;第二,不纳入预算内的收入由于缺乏监督、管理混乱,使得本应用在教育上的支出被以各种借口挪用。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监督、集中权力、量化管理、建立明晰的账目并定期公布。

  三、优化三级教育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文盲率还很高,人均GDP也很低,这一现状决定了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而且初等、中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效率低的部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使社会不公平加剧。因此,政府在进行财政分配时,应把教育经费更多的投入到初中等教育中,当然,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逐步实行完全的义务教育。应增加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中公共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

  

篇十: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日本323321190印度418291170法国237459198巴西308341206国家初等中等高等中国330423154美国381375244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国外教育支出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比较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表11993-200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

  年份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GDP(亿元)

  财政支出占GDP比例(%)财政教育支出比例(%)

  占GDP1993

  13.4018.692.511994

  867.764642.3034634.4

  1174.74

  12.3920.282.511995

  11.6720.692.411996

  11.6921.062.461997

  12.4020.172.501998

  13.7818.822.591999

  16.0717.342.792000

  5792.6246759.4

  1411.526823.7258478.1

  1671.707937.5567884.6

  1862.549233.5674462.6

  2032.4510798.1878345.2

  2287.1813187.6782067.5

  2562.6115886.5089468.1

  17.7616.132.862001

  19.4216.173.142002

  21.0416.20

  3057.0118902.5897314.8

  3573.3622053.15104790.6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表2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区19801985199019941995世界平均4.84.84.84.95.2美国6.74.9

  5.25.4;;日本5.85.04.73.6;法国5.05.85.45.96.1印度3.03.53.93.63.4巴西3.63.84.61.652中国;;;2.512.41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

  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篇十一: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

  2/11

  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注: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3》②财政部主页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

  3/11

  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2)。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4/11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从前者来分析比较。根据江苏省政府教育督导团2004年4月对徐州市的调查,在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的半年间,该市农村有8206名初中生辍学,初中年辍学率在有的县达到6%。而在另外一些辍学更严重的地区,初中阶段三年的辍学率超过20%,远远超过教育部门所公布的数据。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相对于收入而言就学成本过高。基础教育的个人支出比例高低与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成反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高等、中等和初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对基础教育重视的不够,对其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甚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3)。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

  5/11

  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篇十二: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屮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较研究

  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改变穷人的福利水平就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而增加人力资本、提高人口质量,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和教育产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世界各国中国教育支出GDP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但教育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为了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再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二)财政学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程度提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家庭在医疗保健、营养、学习和计划生育方面采用新技术。同时,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着密切关系。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才能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它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2

  二.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占GDP比重

  表12003-201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22日,由财政部公布的2012年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根据所能查找到的国家统计局的最近数据,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519322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21165亿元。据此计算,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4.08%,“教育支出占GDP4%”的承诺首次得以实现,虽然这个比例仍只能算“贴地飞行”。(二)中国与部分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情况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注:中国为2008年数据,英国和泰国为2006年数据,俄罗斯为2004年数据,其他国家为2005年数据。)

  3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而我国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三、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国际比较差距明显。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逐步提高中央及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上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迅速增长。然而,从相对水平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与预期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缺口,财政性教育支出未能同步于经济增长或者优于经济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其结果是政府更快速地集中大量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但并未形成对教育的有利投资和支持,反而是作为教育接受者的个人和家庭承担了更重的教育成本。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总量上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偏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

  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中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然而,从数据中来看,我国的投资普遍偏向于高等教育,存在着不顾实际、盲目攀高的情况,结果,失去了大多数的教育对象。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薄弱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同时,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导致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教育支出对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

  5

  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不同省份的水平天差地别。

  四、针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所提出的建议(一)针对总量不足所提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二)针对我国教育支出不合理所提建议1、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

  6

  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2、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少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重视,极易因教育深化而导致教育失业。公共对教育的无线需求,供大于求使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必定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知识失业,大学生抢占了中学生能够胜任的职位。同时。知识失业也导致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使我国教育投资效率低下。3、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7

  

篇十三: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或者说是指用于教育、训练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一、中美教育投入结构分析

  1、中美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中国: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总投入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渠道的教育投入格局加速了教育投入的增长。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2000年要达到4%。但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没有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4%的目标。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影响了某些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制约现有中小学教学条件的提高,并进而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美国:教育是美国政府开支比较大的项目。据美国教育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美国教育投资共计745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7.4%,其中,基础教育为4.5%,高等教育为2.9%。

  总结:从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与美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差距不仅是数值上的直观差距,更加是占GDP权重比例上的差距。但值得肯定的是,从趋势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对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视在日益增加,增长幅度明显。

  2、筹资渠道中国:由于国家财政对于教育投入不足,自然产生了导入民间资金来补充经费的动力。如表二所示,全国教育经费来源中,除财政拨款外,学杂费已经占较大比重,捐资集资和社会团体、个人办学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通过多渠道筹集的民间资金在教育投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方共同承担教育经费的投资体制和模式,使教育经费趋于分散,减轻各级政府的负担,有利于各方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总体计划,灵活机动、充分利用各自的财力,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教育的发展。

  。

  总结:中国的多渠道筹资的市场化格局已经形成,但尚需完善。美国以州政府投资为主体,

  联邦和市地政府为补充的三级投资体制趋于稳定成熟,各自承担的投资比例亦基本确定3、教育投入的阶段分布

  中国:1、高等教育投入多于基础教育在我国的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阶段投入远远高于基础教育阶段投入。例如,1996年全国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中,高校、职业中学、普通高中、初中、小学的投入金额分别为5956.7元、1007.88元、1088.05元、549.24元、302.54元,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投入几乎是小学的20倍。同时,高校民间资金的增长也高于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增长。1994年地方所属教育机构中,高等教育、职业高中所吸收的民间资金的比例分别为27.7%、32.9%,高于初中的25。0%和小学的24.5%,这说明多渠道筹资随着教育阶段的升高效果越来越明显。美国:1、基础教育投入多于高等教育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中小学教育经费由国家统包,高等教育解决部分。以1991一92年度为例,当时估计国家用于各级教育的总投资是4250亿美元。在这笔经费的具体分配上,中小学是2610亿,占61%;高等教育是1640亿,占39%。国家在经费投入比例上做此划分的原因可能有三:一是中小学教育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为体现其义务教育的性质,其经费自然应由国家全部承担.实行国家主义。二是中小学人数庞大,所需数额自然应该占有较大比例。_二是中小学为基础教育,缺乏自创能力。高校尽管国家投入较少.但它可以通过收费、自创等多种渠进去获得收入。这样一来,不仅可补偿国家少投的那一小部分,而且,通常可保证其经济条件高于中小学校。

  4、公私立学校的教育投入中国:私立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上,基本形成了多渠道筹资办学经费的雏形,但仍然过分依赖于收取学费,政府资助不力,社会捐资不丰。而公立学校主要是国家政府财政拨款。美国:1、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多于私立学校

  在联邦、州和市地三方投资分配的总体比例上,国家对公立学校的投入始终高于私立学校。以1991一1992学年度为例,国家对公立学校的投入经费是3466亿美元,而对私立学校的投入只有784亿美元。在基础教育层次,公立学校是2月09亿,利几大学校是201亿。在高等教育层次,公认学校是1057亿,私立学校是583亿。

  2、联邦政府高教投资,私立多于公立联邦政府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与州和市地政府很不相同,表现为用于私立院校的投资比例

  高于公立院校,多年来一直是私立大学独领风骚。

  二、当前中国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投入匮乏

  目前,我国教育机构的财政状况明显地趋于恶化,物质投入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够(1)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根据我国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1978年以前未突破17%,而1994年为16.17%,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DP的比例过低,不仅低于世界5.1%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2)、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差异。教育财政拨款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在我国存在着不合理现象。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三级教育中经费

  比重过高,而义务教育的教育财政投入比重偏低。地区的经济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区人均财政支出数量的巨大差异。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造成了不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拉大了不同地区间的差距。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

  

篇十四: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

  2010年02月21日10:48凤凰网教育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详细见附件一)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详细见附件二)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详细见附件三)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2007年就写过一个提案,同时也在一个会上提出,希望北京市能够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王晋堂提出三个理由:第一,4%的投入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北京市作为首都完全应该不低于这个数。第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GDP投入是4.7%~7.4%,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7.1%),低于韩国,这就说不过去了。第三,北京市在当时GDP的增长连续七年是两位数,提高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但北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目标,2006年是3.1%,2007年是3.8%,2008年是3.5%。”王晋堂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让每一个校长都在想着怎么弄钱,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详细见附件四)摘自凤凰网http://edu.ifeng.com/news/201002/0221_6978_1550955.shtml

  附件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教育投入居末位(图)2009年11月30日09:46中国教育报

  与52个国家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综合排名第29位,比10年前提升了17位

  1、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综合排名居第29位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下表)。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

  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2、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3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优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1999年之后,中国教育发展迅速,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最艰巨的任务。1999年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到2007年年底,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实现“普九”的县数已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义务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国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指标在国际比较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从而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迈出关键步伐,高等教育开始扩招。扩招前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很低,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才5%左右,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跨越式发展。1998年,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为180万,1999年扩招比例高达47%,其后3年分别以25%、17%、10%的速度增长,到了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比1998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十五”期间,高等教育为各行各业输送了1397万名毕业生,“十五”末期,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6800万人,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员总数已达到世界第二。在校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国家重要的人才储备库,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了人力资源大国。劣势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国际有差距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仍需提高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工作中,我国初中毛入学率逐年提高,1990年为66.7%,2002年提高到90%,2006年达到97%。而高中毛入学率虽然逐年在提高,但是由于起点低,所以数值不高。2006年我国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为75.5%(WEF

  数据),在53个国家中排在第50位,53个国家的平均值为96.8%,相当于我国初中的毛入学率数值。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是我国中等教育的艰巨任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一个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达到15%,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22%,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53个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平均为54.5%,我国排在第49位。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虽然居世界第一,但是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仍然不高,在53个国家中仅排名第47位。2006年5月,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又能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提高,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近年来,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逐年提高,1982年仅为5.3年,1990年提高到6.4年,2000年达到7.9年,2008年增加到8.5年。2006年,我国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达到11年。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53个国家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平均值已达到14.9年,而中国仅为11年,在53个国家中排名第49位。教育投入居所选国家末位教育投入作为教育竞争力的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会间接产生作用。从对所选国家的教育投入情况分析来看,中国的教育投入排在末位,成为中国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中国的教育竞争力在金砖四国中略落后于俄罗斯,而远远高于巴西和印度。一方面说明中国穷国办大教育,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

  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增加教育投入,是中国未来提升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相关链接】教育竞争力的内涵本研究认为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产出在和别国比较时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和能力。其内涵包括4个层面:教育发展水平,包括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的规模以及教育质量;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教育对经济的贡献;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教育竞争力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本研究建立了4个维度16项指标的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维度一: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包括初等教育毛入学率、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文盲率、职工培训范围、职工培训的可获得性、学生学业成就和教育体系质量8项指标。维度二:反映教育对人力资源的贡献,包括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4项指标。维度三:反映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包括教育系统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和大学教育是否满足竞争经济的需要两个指标。维度四:反映教育对知识创新的贡献,这里用居民科技论文以及专利数的绝对值和相对值两个指标来反映。本研究数据来源包括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和世界经济论坛(WEF)的国际竞争力排名研究中的教育指标数据、世界银行的教育统计数据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统计数据。4中国教育竞争力未来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在未来12年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我们目前指标排名比较低的几个方面在未来将得到长足发展,对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教育竞争力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要整体提升中国教育竞争力,我们还需要做出如下努力:提高中等教育入学率加快高等教育发展速度

  中国教育竞争力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我们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0%以上,继续发展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20年提高到40%以上,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到2020年使20岁至59岁的劳动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2年,使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达到13.5年。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的战略目标。终身教育体系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向知识型经济转变过程中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国教育竞争力指标中非正规教育的两项指标分别排名在32位和31位,教育体系质量排名35位,均居于中下等水平。距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提高中国教育竞争力还需要加强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中国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需要大力倡导尊重学习和尊重技能,由注重学历向注重资格转变。加强经费投入的强度实现经费投入多元化教育投入是我们能够提升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经费投入方面我们首先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总量,提高生均教育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强教育经费投入的强度,到202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应达到7.2%,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达到20%,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5%。从各国发展的经验来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投入是多元化的,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社会投入占的比例很大。因此中国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对高中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教育投入,使中国的教育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更加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附件二:中国社科院称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为美国的一半2009年09月09日10:13

  中新社北京九月八日电(记者俞岚)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八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

  蔡昉是在二00九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该绿皮书由蔡昉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教育水平近三十年来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九成五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至百分之五以下。这与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不无关系。绿皮书指出,如果仅从教育资源投入总量看,中国全社会的教育投入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公共资源投入严重不足。不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公共教育投入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绿皮书提供的数据显示,二00五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重为八成六。据世界银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七成五左右,全世界平均水平在八成左右,而中国仅为四成六。

  相较之下,中国私人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重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蔡昉认为,教育私人支出的高比例严重挤压了私人消费空间,导致社会消费其他方面的需求不足,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教育公共投入不足的另一个后果是,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绿皮书指,“上学贵”已经成为中国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社会上对教育的抱怨也更多地源于此。蔡昉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在二0一五年前后将达到高峰,之后将下降,“这意味着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将消失”。因此,“发展教育是为迎接老龄化做必要的准备”,也即是“创造条件赢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他建议,要解决中国教育的资源约束问题,一方面要继续增加公共资源的投入,并使增量公共资源在教育服务均等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整合现有资源,让社会资源在教育发展中起到更大作用。http://edu.ifeng.com/news/200909/0909_6978_1341138.shtml

  附件三:专家称我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仅为2.4%

  2009年09月09日10:36中国网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通过一些统计上的新发现,支持了我们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应该教育先行,不是说发展阶段低、资源不足就有理由少投入,相反更应该加大投入。蔡昉教授是在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研讨会暨2009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以下为发言实录:蔡昉:大家早上好!我想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背景给大家做一个简单介绍。大家注意看封面写着“第10集”,我们正好做了十年,2000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是第一本,这次正好是第十本,我们的提要中写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十年谢社长说是树一个品牌。我们皮书的特点和其他皮书不一样,其他皮书是就某些特定领域年年回顾最新的发展,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如果说以往的发展是一里地,每年新的发展虽然有令人惊喜的地方,但它只是小的增量。如果你每年都要在同一件事情上写增量,其实会给作者和读者增加审美疲劳,所以我们每年都换主题,它的大范围是人口与劳动,但是我们围绕着人口与劳动就业的领域,每年都要出一个特有的主题。今年的主题也是结合我国正在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同时我们也接受了教育部委托的课题,把其中的一些子课题、子报告体现在这本书中。它的内容:第一,我们还要对一些新情况,2008年、2009年具有特色的新情况做一些反映。比如我们正在经历着金融危机,就业遭遇到了一些冲击,国家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我们在这方面也有所反映。比如就有专门的报告谈青年就业问题,研究显示,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首先尝试着把大学生

  就业的命题难点转化为青年就业难这样一个新命题。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青年人包括了大学生,不仅仅有大学生,还有其他各类学生,同时还有农民工,农民工也有80后、90后,这样我们应对的人群就广泛一些。二是大学生就业难各国都有,但是在各国表现的主要还是青年就业难。因此青年就业难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就业问题的共同课题。我们转化这个命题以后可以更多的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有两篇专门谈青年就业问题的专题报告,同时因为国家出台了以四万亿为代表的经济刺激计划,我们能不能把这种财政政策所体现的经济刺激方案变成一个就业友好型的方案,我们也专门做了一个报告,尝试对这四万亿的投入形成不同的领域和投资结构,就业效果会截然不同,为此我们专门做了一些模拟,得出了一些结论。同时,我们在过去的几次绿皮书中都谈到了中国人口红利问题,但过去谈给人一种悲观的感觉,好象过去我们如何利用了人口红利,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但是根据人口的预测,特别是人口年龄结构的预测,我们可能在不久之后就会出现转折点。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没有那么高,它不会增长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这次我们进一步做了研究,也专门形成了至少两篇直接回答这个问题的报告,就是如何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也就是如何使用劳动力,利用人力资本,同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形成新的储蓄动机,保持储蓄源泉等等,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我们更多的围绕着教育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关系形成了若干个章节。大家知道,遇到经济危机时,历史上就有很多的经验。比如罗斯福新政,这个新政在不同的经济学流派中是给予不同的评价。我们有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经验学习,但是他的新政中有很多是遭到经济学流派的批评。比如政府进行公共支出,形成工程,吸纳了就业,有人说这是挽救了美国经济,也有人说造成了比较坏的后果。但是罗斯福在应对危机时,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在发展教育中,特别是他的扩招,包括罗斯福之后,在30年代高中和大学的扩招,包括在战后美国士兵回国以后大学的扩招和职业学院的扩招,都大幅度的提高了美国的人力资本存量,使美国最后成为一个人力资本大国,而且保持着世界头号经济的地位。人们认为这都是

  在危机时候,作为应对措施解决了长期的建设任务。这个经验大多数人都不会否定的。因此,第一,这些经验使得中国在人力资本水平上,在教育发展水平上和世界发达经济还有差距,甚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有差距。第二,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很大,同时在正常的、稳定的儿童和留守、流动的儿童之间的教育差距也很大。在这种差距大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缩小差距必须有一个迈进,所以我们的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的一个思想就是教育优先发展。除此之外,为了保持未来的人口红利,或者说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教育的发展,人力资本进一步的提升成为最关键的部分,如何用劳动力的素质来替代劳动力的数量,这个问题也给教育提出了很重要的任务。因此在后面的几个章节我们分别讨论了教育资源的整合问题、如何增加教育投入,特别是公共投入的问题。教育深化问题,我们不提教育扩招,我们说是教育深化,教育深化也带有一定扩招,它是说我们也许不是直接扩大高校的招生,在这一阶段我们提倡扩大高中阶段,包括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对此我们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包括解决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问题,以及探讨教育指标的使用等等。举一个例子。目前我们一直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教育的公共投入要占GDP的比重达到4%,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3%,这个水平只相当于法国的59%,相当于德国的79%和英国的66%、美国的69%,这个差距还是比较显著的。但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其实国家和国家之间还不完全可比,因为对我们的发展阶段来说,特别是对我们的人口转变阶段的国情来说,我们应该受教育的儿童比重是比别的发达国家大得多。因此我们应该用这部分人口的比重来修正数字,它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有更高和更超前的投入。我们计算了一个新的东西,以6岁到24岁人口应该受教育为例,把这部分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一个修正系数,以美国为1,有的国家超过1,有的国家小于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超过1。因此用它去修正你的公共教育投入,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发现,经过调整,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从3.3%下降到了2.4%,相应的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

  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通过一些统计上的新发现,支持了我们教育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应该教育先行,不是说发展阶段低、资源不足就有理由少投入,相反更应该加大投入。总的来说,每一个章节都尝试有一些新的、有意思的要点。我们随后会请几位专家和作者代表谈一些观点,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本文来源:中国网)http://edu.ifeng.com/news/200909/0909_6978_1341219.shtml

  附件四:“教育投入占GDP的4%”16年来成空谈官员剖析原因2010年02月21日09:39中国青年报

  “教育经费投入到底差不差钱?”这是近日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民办教育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共同举办的“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系列研讨会上的主题。来自财政部、教育部、高校、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经济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对话。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2020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至少应达到4.5%”,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综合多位研究者对于教育财政投入的研究结果认为,财政性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4.5%~5%的目标是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而且这一数字在正在进行中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必须明确地体现出来。教育投入占GDP的4%提出16年,仍未达标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据了解,2007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比2006年的3%增加了0.3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最高。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问题的讨论和争论也一度进入激烈化的状态,尤其是最近几年,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4%的问题已经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在2007年就写过一个提案,同时也在一个会上提出,希望北京市能够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投入占GDP4%。王晋堂提出三个理由:第一,4%的投入是一个和国际接轨的数字,北京市作为首都完全应该不低于这个数。第二,美国、日本、韩国、印度,GDP投入是4.7%~7.4%,如果中国低于美国、日本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要低于印度(7.1%),低于韩国,这就说不过去了。第三,北京市在当时GDP的增长连续七年是两位数,提高教育投入所占比例也是有现实可能性的。“但北京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也一直没有达到目标,2006年是3.1%,2007年是3.8%,2008年是3.5%。”王晋堂说,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让每一个校长都在想着怎么弄钱,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让王晋堂略感欣慰的是,目前北京朝阳区已经由政府买断区中小学校老师的结构工资,海淀区也将实行。目标未达到,教育欠债多家庭负担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袁连生对教育经费投入有深入研究。他认为目前来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偏低,经费不足:“比如农村教师的工资、农村教育的基本条件仍不高,甚至连广东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目前还有在几十年前建的危房里上课的现象。前两天看到报纸上登的,西部有学校几百个学生站在操场上吃中饭。这也就是说农村教育经费短缺还非常严重,不光是教师工资问题,还有相当多的学校达不到基本的办学要求,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我们的教育还有巨大的债务。”袁连生分析这个债务有几千亿,其中包括义务教育上千亿,高中阶段不止1000亿,高校有的数据是4000多亿。这么大债务就是表明投入不足。我们扩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中招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负债来实现的,相应的政府投入没有跟上去。除了债务是教育投入不足的一个表现形式外,还有另外一个表现就是受教育人口的家庭教育负担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我们的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65%

  左右,但大多数国家,包括印度,总教育经费当中政府负担达75%以上,甚至接近80%。袁连生总结:“目前我们投入的水平远远无法满足教育的基本需求。而且过多地依靠家庭的投入,使得家庭没有更多的能力去进行其他消费,甚至经济出现一定的压力。”他认为,到2020年,如果我们经济到了人均GDP7000美元,高校毛入学率是40%左右,高中普及了,大概区间应该是4.5%~5%。教育经费多元投入与加强监管同行为什么4%的目标提了十几年没实现?这是许多人的疑惑。财政部教科文卫司的一位负责人对此做了简单的解释,认为这个问题大背景还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比较低,因为我们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大概只有不到25%,而西方国家这个比重很高,超过50%。另外,我国从乡镇一直到中央有五级政府,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中国改革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袁绪程在论坛上观点明确:“教育投入必须多元化,对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进行严格限定。”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先生对此持相同观点。“在北京有那么多农民工子女无公办校可上,在北京大学后面就有一个非常可怜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那些人受的是什么教育?上的是什么学?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核心问题是,我们的基层政府是不是把公众利益作为政府的决策目标?”袁连生认为,除此之外还要研究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要激励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让这三级政府把更大的功夫用在教育上。在研讨会上,专家们提出了关于教育经费投入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形式应多鼓励社会和个人的投资和支持,在捐赠、基金、学杂费等方面更加反映市场和个人的需求。第二,应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学校确定适度办学规模,形成规模经济,降低教育成本;提高资产和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率。第三,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监管。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成为经费预算编制的主体,由人大代表和财政官员共同决定下达给教育部门的预算控制数,避免

  财政部门在控制数环节就挤压教育经费的比例;同时,应将教育预算草案向社会公开,向公众说明教育预算的依据,解释资金的分配方式和用途。第四,建立以省为主的教育财政分担机制。中央政府的主要责任是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能力,并承担各级教育的学生资助经费和高水平大学经费的供给。http://edu.ifeng.com/news/201002/0221_6978_1550865.shtml

  推荐访问:教育支出比重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 比重 支出

上一篇:学习“七一”讲话的心得体会11篇
下一篇:镇上半年“扫黄打非”工作总结【优秀范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